《海角七号》解读之二——了解台湾的一扇窗
在上个月,我和我台湾的朋友们见面,他们第一句话就是问,看了《海角七号》没有,我很遗憾的说没有,然后就决定一定要去看看。从表面来看,她是一部温情的爱情电影,洋溢着很多爱情的元素,但是一部爱情电影能在台湾收到这么大的追捧,甚至到了老少咸宜的角度,就肯定不是爱情或者励志电影那么简单,我尝试根据我对台湾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电影的开场,是一个日本语的独白,一副在海船上离别的场面,显示是1945年。舒缓的音乐流淌。
但这种感觉没有持续多久。音乐就换成摇滚,一个极为潦倒的男生(阿嘉——范逸臣),戴着头盔,推着摩托车出门,猛摔吉他,嘴里说我操你、我操你妈的台北。风驰电掣的远去。
我不知道多少人注意到,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背景是7-11店,就像我台湾的一个老师说的,7-11店和台湾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已经深入到了每个台湾人的生活。它的综合服务功能让大陆人难以想象,大家如果留心,就会发现梁静茹的最新唱片发行的重要地点就是7-11店。这一开场,我就感觉,这是拍给台湾人看的电影。
之后就是范逸臣在离开台北时,摩托车反射镜中的101大楼。台北的建筑普遍都不高,可能是因为地震的缘故,也可能因为对旧城的改造,101这栋唯一的大楼是他们的标志性建筑。如果再加上每个家庭都会有的摩托车,电影在一开始,就将台湾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元素一一陈列。我这个在台湾只呆过两个月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可以设想,在该地长期生活的人的那种亲切感会有多强。
随后便是海水、尼姑、教堂等在大陆人看来有些混乱的因素将所有的主要人物一一列明。导演在这里想要展现的是一个台湾人生活的全景吧。
之后就进入了正题,落魄的歌手阿嘉回到老家恒春之后无奈接受邮差的工作,而有机会看到写在六十年前的令人动容的七封情书,这七封信根本找到收信人的地址——海角七号。而同时,他也被迫参加了一个要在当地演出的乐团,而乐团的成员参差不齐,乐团的组织者友子心急如焚,阿嘉则事不关己。一暗一明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信的内容在电影中一点点展示、乐团一点点在进步。结局是大家能够预料到的,乐团演出极为成功,阿嘉和友子由敌人变成恋人。也许所有的爱情故事的情节都是简单的吧。
如果单单是恋人之间的冲突与解决,这部电影一定是平淡无奇的。除两条主线以外,我还能看到的爱情有马拉桑和前台小姐、鼓手水蛙和老板娘、大大的母亲——饭店服务生和某位日本人、阿嘉的妈妈和阿嘉的继父、吉他手劳马和他的马凯公主……而我能看到的冲突还有台湾和日本的冲突(这恐怕是大陆人最难理解的)、客家人、原住民和本省人的冲突(恕我没有看出来,这个电影中似乎没有完整体现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冲突)、政治上的不同立场的群体的冲突……
导演希望通过每个人的感情和生活经历展现出台湾当下的人生百态。一部电影能够呈现如此完整的风貌,已经足够成功。
我写到这里,开始有点理解为什么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会对这样的一部电影趋之若鹜,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和自己契合的那一部分。若不是对台湾生活有深刻理解的导演,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切片,将台湾人的生活完整的切开一部分,给你慢慢品尝。
片中有各种各样的幽默对话与场景,让人观看时不觉得沉重,这也是当今台湾最需要的。而那种在看不到希望时的成功故事,感情迷茫后寻找到归宿的感觉,可能都完整地契合台湾人现在的失望心态。
拿我那位台湾老师的话作为结尾吧,在大家都对生活感到失望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部电影,正是时候。 很不错的影视评论,不过,这部电影作为了解台湾的一个窗口还差不多,教科书还谈不上。 引用第1楼zhiyongtao于2009-01-04 09:02发表的 :
很不错的影视评论,不过,这部电影作为了解台湾的一个窗口还差不多,教科书还谈不上。
嗯,确实如此,定标题的时候本来不是这个,但是想到我当初想到的标题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因此就临时换成这个,确实不太妥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