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c_gy 发表于 2008-12-26 16:00:29

历史类读物到底该怎么读?

前段时间在网上浏览。看到天涯有篇帖子
其中说道国内出版物喜欢对国外或者港台引进的图书进行删节。
有跟帖推荐了远流的《袁氏当国》。

好不容易把这本书找到并当了下来。
在搜索资源的时候,却看到了豆瓣上两篇读后感。
让我感触非常的深。

我的感受就是读历史书确实要有基本的史观,
同时在网络上基本什么资源都可以找到的情况下
还是要注意“作者”的选择的。毕竟我们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什么书都看的。
最后,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基本的原则。

下面我把两篇相反意见的读书日记转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如果原作的朋友看到了我了转贴有意见,请告知,我删除。
因为我觉得两篇文字都非常的好。实在有借鉴意义。

实际的结果就是看完这两位老兄的文字后,我去找了一本钱穆的《国史大纲》
补课先,否则真是云里雾里了。

zqc_gy 发表于 2008-12-26 16:02:11

理想国兄对此书的看法如下:

历史块垒情怀浇
2006-03-01 22:32:50   来自: 理想国 (长沙)

  先不说这本书,说说题外话。据说老辈治学的秘诀,只是“材料”二字。治文史的,谁掌握的材料多,就好像女人生了一张好脸一个好条子,不管如何糟践这种资本,也会有人说这是浓妆淡抹皆相宜。那些先天条件不足的,没法儿比,只好说,真正上层次有境界的,唯有内涵。好在天下总是佳人难得,而且大凡佳人,也没有功夫和丑女们磨嘴皮子,人家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一辈子来用,哪有心思来争这个长短?倘若偶尔有些天资优越,而且还真有些大脑的,这就是绝代佳人了。便是死翘翘了,还有人望着那堆白骨浮想联翩。
  
  历史学家,本质上和女人是没有区别的。那些大历史学家,譬如希罗多德、吉本、司马迁等等,天生有个好出身,从小就可接触到那些绝密的档案。便是笨伯,写出来的东西也弥足珍贵,难得这些人又受了好调教,经过些磨难,这就好比旧时江南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孩,不幸破了家送进窑子,成天进行琴棋书画勾魂摄魄的魔鬼训练,长大了想不惊艳秦淮颠倒众生都难。比喻虽陋,理却总不过如此的。大抵不是女人生下来就志愿当妓女,也不是有人生下来就想当历史学家,机缘巧合,终于只得这一条路。
  
  不过妓女未必就不高贵。说白了,有什么人不曾卖过?学成货与帝王家,据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其本质也不过一“卖”字。谁都知道,婊子无情,这恰恰也说明了妓女只卖身体不卖真心,这比那一脑子浆糊的书生强多了,多少还有人格的底线,不会把灵魂当赠品。
  
  话就说远了。回过头来。我们可以说唐德刚是有“材料”的,他长期在海外,有很多资料可以查阅,最主要的是,他有办法和那些亲历事件的历史人物做对面的交流,他也善于挖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历史细节。所以,“祸水”呀。其实我想女人很少有不愿为祸水的,而男人,很少有不愿去偷瞥一下祸水的。唐德刚的书,有这样的诱惑。
  
  《袁氏当国》这本书据传是挨过剪刀的。这点我不怀疑。不过呢我倒不是太遗憾。比如好莱坞的大片,一些xxx之处惨遭毒手,俺虽然也气愤,可是还不至于抓狂。要是纯粹冲着那个去的,还不如看xxx,要知道,找xxx也不是什么难事。凭俺们的智慧,你虽然把某处咔嚓了,俺们自己未尝不能把那处想出来。如此而已。
  
  真正重要的,是基调,从行文脉络中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一种历史的情感。
  
  历史的情感,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历史人物想问题。不是站在人民的肩膀上,硬说张三李四是反动派。在现实里,我们知道没有洁白无暇的圣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蛋。好人在某种环境也许比恶人还可恨,比如《连城诀》里的花铁干;坏种在某些方面兴许还是楷模,比如和砷就很看重亲情。何以我们对待历史,总喜欢把一个人物黑白化?
  
  唐德刚的书,有这样的情怀。把一个人批得一无是处有什么用?我们常说人民是聪明的,何以这样聪明而掌握历史主动权的广大人民,竟那样让一个天生坏到了骨子里的人兴风作浪,这不是用刚擦了屁股的手打自己的嘴巴嘛。一个人的坏,总是有过程的,有理由的,有犹豫的。找出这种促使他一步步走错的原因,分析何以产生此原因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缺点,方才予我们警醒,并给我们一同寻找的乐趣。
  
  《袁氏当国》,讲的就是共和初创时期的那些人,如何把历史的偶然演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里面,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也不是万恶的。典型如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诸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眼界,都曾深深影响历史的发展;政治的斗争,在各方都未必有着纯粹的伟大,也未必有着纯粹的无耻。
  
  他们也都只不过是些比你我多些学识、多些本领的人罢了,我们身上的缺点,他们也不曾遗漏;我们身上的欲望,他们更多。
  
  这就是历史。如果恰逢其会,你我都裹进这样历史的波峰,那么我们演绎出来的历史,也不过如此,不比它好,也不比它坏。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我想,这也许是唐德刚要说的东西。

zqc_gy 发表于 2008-12-26 16:05:02

而Puma 兄的明显有批判意识,实际上我是欣赏这种批判意识的。


失望
2008-09-24 14:27:42   来自: Puma (北京)

袁氏當國的评论***

  对这本书,听说的很早,但一直没得空看。准备看之前,依最近养成的习惯,先在“豆瓣”里把书评看了一番,便对此书寄予厚望了,尤其是“理想国”兄的评,真有“超过原书”的水准了....
    
    我看的是所谓“远流”版的,未删节过。
    
    看的时候可以说兴致勃勃,可读性强,但掩卷之后却觉有些茫然....
    
    给予厚望的原因大致如下:
    1. 唐本人也算民国时期的人,对那段历史知道的应该比我们多。
    2. 唐是所谓口述历史的核心人物,和胡适,李宗仁,顾维钧等民国人物亲密接触,得天独厚。
    3. 深居海外,不受学术专制影响,可无所顾忌。
    4.“著名历史学家”,造诣应不同凡响。
    
    结果,读过此书后,对上述印象都是反证。
    
    “袁”书的几个问题:
    1. 首先,肯定不是严肃的历史著作。严肃的著作至少也应该到钱穆的水准。该书基本是历史散文,属于随笔的性质,看完给人以散乱的感觉,对辛亥前后的历史也只能有大略的印象。
    2. 立论并不新颖,没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大凡真正的严肃史学家,相信对一段时期的历史,或有独到的立论,并掌握最充分的史料加以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对读者有所助益。而唐氏就是将一些common sense半文半白的啰嗦一番。非要说创见,居然自诩为第一个为袁氏翻案的“历史学家”。我一直认为,所谓翻案,全非严肃历史学家的正经作为,都是政客、伪学者,历史电视剧编剧的专长。
    3. 寄希望最大的本是对唐氏所谓史料的掌握,结果更是大失所望。袁书引的最多的居然是两本大陆出版的“北洋军阀史话”之类的著作。相比之下,索引之书倒是史料详实的严肃著作。唐氏自诩的“口述历史”专长,也没帮上太多的忙。
    4.最受不了的是擎所谓“比较史学”的大旗,拿孙、袁、蒋、毛、邓一通乱比,文不对题,牵强附会,肆意践踏毛、邓,一副海外流亡反共分子的嘴脸。
    
    再看唐氏本人,千万别以为他是什么历史学家,充其量就是个夜校历史老师,比易中天还嫌勉强,比纪连海应更合适。
    
    好了,说到这里,一家之言吧。

预见未来 发表于 2008-12-26 19:26:32

这位Puma 兄的观点实在不敢恭维,真怀疑他是不是一老愤青?
唐德刚写得如何,各人自有评点。就个人观点认为,现在为袁氏翻案的人,能留给本人印象的仅有唐德刚,我相信别的人想写还不一定能够写出这种风格的著作。如果Puma 能够写出来,他早就功成名就了!
Puma似乎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似乎不偏不倚,但实际上他真地关心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吗?《袁氏当国》的贡献是:颠覆了以往袁世凯一副小丑的刻板印象,能让我们知道中国的封建遗毒是多么影响深远。能超越时代的所谓的政治家有几人呢?
看看今天的现状,中国走出中世纪了吗?

tuma.wang 发表于 2008-12-27 00:23:53

这位理想国,东拉西扯,颇有些不知所云。不喜欢这种文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类读物到底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