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乡愁》与《虞美人 听雨》(原创首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按:余光中先生这首诗颇容易解读。小时候离开家(去求学)给母亲写信,长大后离开家去工作,特别是要注意为什么是船票而不是车票(请参见《管锥篇》中《毛诗正义 河广》),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和母亲永别;最后,他在台湾,望大陆。
这种探讨“隔”或者“分离”的诗,最能打动中国的心了。杜甫就有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颇能显示中国大团圆的渴望。(团团圆圆也要去台湾了)。
注意隔的对应物,开始是邮票和船票,是能够通信和通行的,那时候生命觉得分离是可以克服的;后来坟墓和海峡,却是隔绝。诗人的成长和衰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可见一斑。
最后,体味的是形容词。这形容词是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
第一个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的邮票所承载的是“家书抵万金”,小小也许指外出时候年龄是小的,孤独想家。
第二个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船票总是紧紧握在手里,归心似箭(窄窄的暗含隔断新婚夫妻的河是窄的)。
第三个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回到家里,发现母亲已经过世,矮矮的也许暗含着母亲去世已久,坟有些塌了。
第4个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是作者愁肠万转无法解脱之处,明明是如此浅的海峡,却能隔断一个民族的人。天上的银河宽广,牛郎织女也能每年一见呀。
也许,只有陷入这种隔绝之中的人,才能真正尝出乡愁的味道。我只是个解诗的人。
又:此诗歌写人生似乎不及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和余光中的诗歌一样,也是写人生的几个片段(少年,壮年,而今),被听雨给串联起来了。少年时候不在自己家,要去歌楼(嫖妓?),不知道外面是日是夜,是春是冬,都点着蜡烛,罗帐里和情人蜜语。这时候的雨,也许也有云雨的意思。
壮年四处奔波做官,一个“客”字写尽离家的辛酸。断雁叫西风也是作者那时候的自我写照。思念家里,无法排遣,听雨却听到了冬天来临时候断群的雁的凄厉叫声。
而今,年纪大了,在僧庐落脚。僧庐是一个奇怪的地点。也许是亲人过世,去僧庐悼念;也许已经无亲人了,家也没有了,去僧庐寻一份精神解脱。然而解脱不成,晚上下雨睡不着,回想一生众多下雨的日子,对人生又有一种新的感悟,“悲欢离合总无情”。悲欢离合本是人世间最大的“情”,但对于雨来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过是冷眼待之。蒋捷也许也想成为雨一样(天地不仁)。然而真的能这么无情么?作者没有说,只是看了一夜的雨。
这首词也另有线索,少年时候是歌楼“上”,心态是比较欢快;壮年是客舟“中”,有一种陷入其中无力挣脱之意思;而今是在僧庐“下”,心态比较颓唐。最后是“一任”,似乎想挣脱“身”的束缚。就像那些在悬崖边的人,挣脱了空间和身体之间的紧张,纵身一跃,进入空濛(玉娇龙?)(玉娇龙的确是跳过两次,第一次是李慕白将剑扔在瀑布下,她奋不顾身去捡。第2次是结尾,她终于体味到情之“无”,纵身一跃。(小说则有喜剧意味的多,写玉娇龙跳涯不过是摆脱旧有格格身份,获得江湖身份))
天地之间有没有情?贾宝玉来人世间渡劫,体味了女孩子的纯真感情,也看破了成人的淫情,他选择了正确答案,当一块石头,就是无情。无情大概就是看得多痛苦后的自我保护,就像那些医生;也许是那些在“先学无情再学戏”的戏子(戏子无情)。也许是无名老僧,他知道救不了全世界,他只能教人忘了复仇,忘了富贵。然而,你再也无法回归婴儿,婴儿可以倒头就睡,你没有那么超脱。
上面两首诗,都终结在一种眼见获得而似乎永远无法得到的地步。就像玉娇龙那样,我许了个愿,我纵身一跃。
本来就该结束了,偏要说一句,玉娇龙的愿是,给我重来一次的生命…… 关于无名老僧无情一段,可参见上面哪个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