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 留住记忆“12月07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7/2006111111472562.jpg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7点55分,从日本机动部队的航空
母舰上起飞的183架飞机,向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基
地珍珠港发动偷袭。顷刻间,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当日清晨7时许,由183架飞机组成的首批攻击机群猛烈攻击港内美国舰队。1小时后,日军出动191架飞机编队,实施第二次攻击。结果共击沉美战列舰5艘,击伤3艘,毁损其他舰艇10艘;击毁飞机188架,击伤291架;美军官兵死2408人,伤2000余人,美太平洋舰队受重创。日军仅损失微型潜艇5艘、飞机29架,战死者不足百人。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暂时取得太平洋区域的军事优势,乘机大举南进,侵略东南亚诸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被日本帝国主义者视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天赐良机。这一轮,他们把目标定在东南亚岛国,欲猎取的有英军占领下的马来亚、新加坡,美军占领下的菲律宾等。对中国沿海岛屿的侵占,已为他们提供了夺取东南亚岛国的跳板,现在的障碍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日本军阀已被在中国的得手冲昏了头,下一个对手竟然选中了美国,但这种疯狂的念头又是以军事经济背景为依托的。日本的工业很早就立足于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拥有比当时的美国更优良的军事装备,它的航空母舰以及从舰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同类飞机中最先进的。重要的是,日本还有作战顺序的考虑:只要日本进攻菲律宾等地,日美之战便不可避免;与其如此,不如先一举击溃太平洋舰队,再进攻菲律宾等地。为此,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制定了奇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计划。
山本五十六是个美国通,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担任过日本驻美同使馆的海军武官,并广泛考察过美国工业。他明白,美国有丰厚的军事潜力,生产一旦扭上战争轨道,很快就能成为谁也打不倒的军事巨人。因此,只有在它还在懒洋洋地打盹时,一下打得它缓不过劲来。
日本以北的千岛群岛。一个偏远的,常年笼罩着迷雾的锚地,帝国海军的主力从不同的港口悄悄汇集于此。1941 年11月26日,一支庞大的舰队在南云忠一中将的指挥下,从这里启航出海。它拥有6艘大型航空母舰,载有360架飞机,由一支由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护航。它的目标地域是珍珠港。
夏威夷群岛是太平洋中部的交通要冲,由大小20个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其中仅有10个岛上有居民,而日裔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群岛的首府为火鲁奴奴。瓦胡岛距火鲁奴奴10公里,该岛的西端有一处深水良港,是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它的名称为珍珠港。
早在日本特遣舰队出发之前,美日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了。为此,日本把一个“亲善使团”派到了华盛顿,此时,距日本特遣舰队出发仅有12天。
11月17日,日本特使来栖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在美国国务卿赫尔的陪同下,谒见罗斯福总统。罗斯福要求日本马上从中国撤军,日本特使拒绝了罗斯福。美日双方实际上已经谈崩了。
11月20日上午。国务院。日本特使来栖向赫尔递交照会,要求美国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停止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表明这是日本的最后立场。
11月22日。海军部。美国海军截获并破译了东条英机外相给野村大使的电报。这份电报把野村大使递交给赫尔的照会称为日本的“最后通牒”。并说这是防止发生“某件事情”的“最后努力”,其期限为一个星期。美国海军部认为,这份电报表明,11月29日之后,美日关系中将会出现“某件事情”--也就是战争。这份电报作为急件,送到了总统那里。
11月27日,日本特遣舰队出发的第二天,日本特使在赫尔的陪同下,再次谒见罗斯福。罗斯福通过这位特使向日本发出警告:“如果日本奉行希特勒主义,最终会导致失败。”日本特使走后,罗斯福对左右的人说,预计在几天之内,日本就会挑起战争行动。
罗斯福没有说错,这时日本特遣舰队正全速驶向珍珠港。12月6日是星期六,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海军部又截获了一份日本政府给野村大使的电报。这份电报长达14段,后来被称为“14段电报”。海军部的密码专家把它破译了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知美国政府,日本政府拒绝美国政府的建议,并着重说明“谈判实际上已经破裂”。
“14段电报”的前13段破译出来后马上送入白宫,罗斯福读完之后说:“这么说,是要爆发战争了。”很快,电报的最后一段被破译出来。它要求野村大使于1点钟整,准时将电报转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海军部认为,所说的1点钟,就是日本发起进攻的时间。破译出来的这段文字又马上送入白宫,这份电报不仅表明了日本方面要不宣而战,而且给出了具体进攻时间,但美国最高当局没有采取任何紧急措施,甚至也没有向前沿部队打声招呼,以至海军前哨仍处于麻痹状态之中,没有采取任何应变措施。
12月7日,星期天。静谧的早晨。珍珠港北面25英里处,有一个正在运转着的雷达站。刚刚值完夜班的二等兵约瑟夫-罗卡特和乔治-艾里奥特正在等待交接班。
7时02分,他们在雷达萤光屏上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移动着的亮点,它表明有大批飞机正飞米。方向北,距离1 37英里。他们对这批神秘的亮点进行了跟踪,并向在情报中心值班的军官作了汇报。
值班军官判断,这批飞机是从一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或者是从加利福尼亚飞来的B-17型轰炸机。他说,用不着担心,这是自家人。
但他说错了。它们是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起飞地点为珍珠港北边270英里处。
7时55分,354架日本作战飞机偷袭了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7时58分,珍珠港电台用明语喊话:“空袭珍珠港。警报,这不是演习。再重复一遍,警报,这不是演习。”
9时30分,空袭结束。美国的8艘战列舰有4艘被炸沉,4艘长期失去作战能力。另有18艘大型舰艇被炸沉、炸伤,100多架飞机仅剩一堆冒烟的残骸。美军官兵被炸死2403人,炸伤1176人。日方仅损失29架飞机。
但珍珠港的损失并不象所想象的那么惨重。日本海军偷袭时,美国通常停泊在珍珠港的3艘大型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它们和11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组成一个编队,外出执行任务去了。因此,遭到打击的只是停泊在港内的战列舰和其它舰艇,即便如此,泊在港内的5艘巡洋舰和29艘驱逐舰亦幸免于难。同时,港口设施损失不大,造船厂和栉比林立的油罐基本上完好无损。这就是说,太平洋舰队还没被打瘫,它还保存着充裕的报复手段。
下午2时,日本特使来栖和野村大使到美国国务院,向国务卿赫尔递交了备忘录。尽管罗斯福事先对赫尔有所叮嘱:对他们冷淡,不要发作。但赫尔还是抑制不住。他看了一眼备忘录,说道:“在我50年的公职生活中,从未见过这样厚颜无耻、充满虚伪与狡辩的文件。”说完向门的方向抬了抬下颚。
下午3时,消息流传开来,并由反应最敏捷的美国报界传播到美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下午4时,忧心忡忡的官员们汇聚到白宫,记者们注意到,马歇尔的愁眉间倒透出几分恬然。白宫的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
12月8日,美国异常安静,人们在等着总统说点什么。这时,他们想起了总统竞选时留下的活话--“除非美国首先遭到进攻”。这种被认为不可能的事居然出现了。投向珍珠港的炸弹,把弥漫于美国的孤立主义炸得无影无踪,把一个工业巨人炸醒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做了件罗斯福想做而一直未曾做到的事情,怀有深刻分歧的美国人团结了起来,准备投入到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中去。
这天的中午,罗斯福向国会发表演说:“1941年12月7将成为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海军蓄谋的突然袭击,我请求国会宣布,由于日本发动了突然的进攻,美国和日本已处于交战状态。”
仅仅在几个月前,美国人还庆幸自己躲在“两洋堡垒”的后面,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打不着他们。而现在,他们将义无反顾地投入太平洋,与日本法西斯搏斗;越过大西洋,与德国法西斯作战。捎带说一说,丘吉尔到这时还有顾虑,因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一手造成的,他怕美国人光打日本鬼子而放松德国鬼子。罗斯福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回答:“法西斯德国是我们的头号敌人,法西斯日本不过是希特勒的喽罗,我们把它放在第二位。”看到美国佬真的被惹翻了,欧洲人放心了。
美国人把亲人送上了前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却被拽到了国会。对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国会议员们越想越不对劲,越想疑点越多,他们要求参谋长解释清楚,12月7日早晨,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马歇尔边回忆着,边不紧不慢地向国会调查珍珠港事件委员会说:“12月7日的早晨,我起床之后吃早饭,翻翻星期天的报纸,骑马。几点到达作战部的,回想不起来了。一到那里,布雷登上校便给了我截获的电报,其中包括日本的‘14 段电报’。诸位可以想象得出来,电报很长,有些段落还得读两遍……”他几乎回忆出了那天早晨的每一个细节,也叙述的很详细,却始终无法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早在珍珠港事件的半个月前,美国就截获了破日本称为“最后通牒”的电报。而以后的事态表明,日本要发动突然袭击已是确凿无疑,“14段电报”不仅是又一份“最后通牒”。而且给出了日本下手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军方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罗斯福和马歇尔回答不了这一问题。因而美国历史学家们始终有一个猜测:在孤立主义甚嚣尘上时,罗斯福和马歇尔无法使国家进入反法西斯战争轨道,因而只好采取一个没有办法时的办法。这就是明知战争迫在眉睫,也松驰下来,把珍珠港赔出去,而把同家紧急动员起来。当然。这种说法仅仅是猜测,但不管这种猜测是否准确,美国确实是这样走入战争的。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7/2006111111474623.jpg
幸运的是,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在开战前夕驶离了珍珠港,从
而保住了日后向日本讨还血债的本钱。但是,8艘战列舰被炸沉
5艘、损伤3艘。总计有40余艘舰艇沉没或毁坏。瓦胡岛上的美
军机场全部被毁,陆海军的飞机损失250架,死伤者达3700多人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7/2006111111474420.jpg
返回航空母舰后,日军飞行员为他们的赫赫战绩而开怀大笑。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赢得了这场赌博,日本暂时拥有
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入侵东南亚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7/2006111111474551.jpg
12月8日13时(华盛顿时间),罗斯福在众议院大厅向众、参两院的议
员们以及最高法院的法官们通报了珍珠港事件的情况。最后,总统
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
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实际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7/2006111111474269.jpg
直到珍珠港中的美国军舰被熊熊烈火吞没,野村大使和来栖特使才来到
美国国务院,向赫尔递交断绝日美关系的照会。面对日本不宣而战的背
信弃义行为,赫尔说:“在我担任公职的整整50年里,我从未见过如
此厚颜无耻、充满虚伪和狡辩的文件。”日本人无言以对,狼狈离去
评议: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世界的怒火 1916年12月7日
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06101123093963069.jpg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1916年11月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辞职后,保守党和工党支持劳合-乔治组成联合政府,于12月7日出任首相。
劳合-乔治(1863-1945),英国自由党领袖。1890年当选为国会下院议员。1911年任财政大臣期间提出国民保险法,被公认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他任职时对内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战争中主张加强协约国的合作,主张使用护航舰对付德国的潜艇战。战争结束后,在保守党和自由党联合政府中,劳合-乔治仍任首相。1918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扩大选民范围,颁布国民教育改革法,实行14岁以下儿童的义务教育。1919年他出席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21年给爱尔兰以自治领地位,并于次年允许埃及独立。同年3月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劳合-乔治的政策引起保守党人的反对,被迫干1922年10月19日辞职。劳合-乔治内阁是最后一届自由党人起主导作用的内阁。
评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1927年12月7日
汪精卫、吴稚晖再相攻讦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06101123094058338.jpg
一再逃亡国外的汪精卫
1927年12月7日,汪精卫在上海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声称,吴稚晖说武汉清党是奉了第三国际反共倒蒋的命令,这是对武汉同志的极端诬蔑;他指出,张发奎等人是否共产党,将由事实来回答。汪派广州《民国日报》痛斥“昏庸老朽”的吴稚晖。
为此,吴稚晖气得暴跳如雷。8日,他起草了对汪精卫、陈公博、顾孟余三人的弹劾案,会同蔡元培、李石曾、李宗仁、张静江等四名中央监察委员联名发出。弹劾案称汪精卫“口是心非,反复无常,排甲倒乙,排乙倒甲,私德荡然,自坏人格”,“买空卖空,变乱视听,欲做人认汪即党,认党即汪”,因此,应停止其出席二届四中全会的资格。对于吴稚晖等人的弹劾,汪精卫反唇相讥,称中央监察委员会早已被特别委员会取消,吴稚晖等已无资格提弹劾案。并写信与吴,称他为一只“老狗”。
12月13日,汪精卫等九名粤方中委就广州起义发表宣言,除对共产党攻击外,还对吴稚晖等人的指责进行反驳,称吴等为“腐化势力”。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宣言,吴稚晖在14日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了《相当时期的话》,指责汪精卫一不应听凭为着特别委员会“唾手可改”的小事弄兵,替共产党造机会;二不应把李济深骗走,并一口咬定汪精卫应负酿成“共祸”的罪责。
12月16日,桂系控制的南京政府就广州政变下令查办。汪精卫等人,并特派邓泽如、古应芬迅住查办,在查办期间,“责成当地军警注意监视”汪精卫等人的行动。上海警备司令白崇禧准备策动杜月笙对汪精卫进行绑票。
汪精卫穷于应付,遂于16日夜登轮离开上海,再次逃亡法国。临行前,汪发表《两件大事》,声称:“反共是一件大事,恢复中央党部也是一件大事。两件大事都应该郑重地做去。”汪说:“这几个月来,我的跳来跳去,也跳得太苦了,你系仗着几个总指挥的势力,赶着我不住的打,定要将我打入共产党队里去,也打得太苦了!”17日,汪发表引退通电。
吴稚晖在17日、18日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读了汪先生的两件大事》说:“汪先生那种跳来跳去,危险得很,少不了成一只斗昏鸡,造出错误又错误,进一层再进一层,到了愈弄巧愈拙的地步。”吴预言,汪精卫如不改正那种悻悻然小丈夫的毛病,将变成一个卑鄙小人。
评议:汪精卫遗臭万年 瓦尔德海姆联合国继任联合国秘书长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7/3005_120705.jpg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原是奥地利的一名外交家。1976年12月7日57岁的他将再次担任为期5年的秘书长职务。瓦尔德海姆一直奉行和平忍耐的行事准则,而不是发起大胆的外交行动。他的这一中立姿态既受到了赞扬,也受到了批评。人们批评他使联合国的地位在人们心中下降。但是他的中立政策有助于中东问题谈判在日内瓦进行。如果没有他的作用,这种谈判是不能开始的。
评论:中立的外交政策有利有弊。 1988年12月7日
亚美尼亚地震受灾人口100万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06101123100157763.jpg
一个男人抚在自己亲人的棺材上痛哭
1988年年底,已被连续不断的动乱困扰一年的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又被新的悲剧和毁灭打击。它的两座城市列宁纳坎和斯皮塔克在一场大规模地震后变成瓦砾堆。
地震发生在12月7日上午11时41分。全市有80%的建筑物被毁,50多个村庄被摧毁殆尽,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卢布,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损失。苏联为救灾出动民航飞机3752架,军用飞机2426架次,救助人员8.2万人。短期内收到全国捐助救灾款12亿卢布。外国亦捐款1亿多美元,并出动286架飞机紧急运送救灾物资和救援人员。在这场大灾难中,已确信的死亡人数多达100,000人。98%的尸体是从废墟下挖出来的。伤残1.9万人,受灾人数多达100万人。大灾难的幸存者不得不在已成断垣残壁的家园外挤成一堆。斯皮塔克体育馆外的棺材堆积成山,至少有好几千具。随后有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展开,幸存者们用赤裸的双手拔开碎砖烂瓦,希望能找到失踪的亲属和朋友。亚美尼亚当局很快成立了一个救灾委员会。援救部队搭起无数帐棚收容灾民并提供粮食,医疗队提供灾民医疗援助。这场灾难发生在己麻烦不断的一年的最后阶段。2月,苏联南部的亚美尼亚共和国和不属苏联的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均被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民族暴乱折磨。在此之前,曾有人号召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尼古拉-加拉巴克地区应重归亚美尼亚控制,阿尔巴尼亚拒绝这一要求。亚美尼亚人口占3/4的加拉巴克地区在1921年以后一直是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和整个有争议的地区都出现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另外,在阿尔巴尼亚的苏姆盖特市,双方发生暴力冲突。
评议:但愿悲剧不再重演 《程思远画册》首发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http://www.shjubao.cn/epublish/gb/paper5/20011209/class000500005/image/img554886_1.jpg
2001年12月7日,《程思远画册》首发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这本画册题写书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
席了首发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出席并讲话。他说,程思远先生是我国知名的
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是长期与我们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老朋友。30多年前,程思远先
生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抱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禀民族大义,冒生命危险
,在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成功地帮助李宗仁先生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受到了毛泽东
、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赢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由衷敬佩。回国后几十年,
程思远先生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竭诚尽力,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程思远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
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积极致力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程思远画册》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新华通讯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编辑,华
文出版社出版。画册从大量历史图片中精选300多幅珍贵照片,充分展现了程思远70多年报
国、从政、参与国事的人生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形象化史料。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万国权,
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新华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有
关领导及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首发式。画册首发式由新华社副社长何东君主持。
评论: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1983年12月7日
哈罗兹公司炸弹案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2/06101123095962891.jpg
爆炸后的情景
1983年12月7日,星期六,伦敦素享盛誉的哈罗兹百货公司遭到了一次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这天是圣诞节前夕的一个最繁忙的购物日。爆发造成5人死去,91人受伤。爱尔兰共和军声称对炸弹事件负责,而该组织的领导人却否认曾授权进行这次攻击。
评议:英国与爱尔兰的矛盾由来已久 《老井》在第七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获奖
http://img7.pplive.com/2008/03/18/17315147880_230X306.jpg
在1987年12月7日结束的第七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印度影片《香料》获东西方中心奖,
中国影片《老井》获评委特别奖。这是中国电影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第四次获奖。
1984年和1985年,影片《没有航标的河流》和《黄土地》分别获东西方中心奖。1986年
,中国台湾的影片《生死关头》(意译)获评委特别奖。
评论:中国电影逐渐获得世界的关注。 中国与塞内加尔建交
http://hiphotos.baidu.com/凤凰在天/pic/item/48ebaa100b891919213f2ece.jpg
1971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塞内加尔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96年1月3日,塞政府宣布与台湾“复交”。9日,我宣布中止同塞外交关系。2005年10月25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与塞外交国务部长谢赫·蒂迪亚内·加迪奥在北京签署复交公报,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评论: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1953年12月7日,中国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2007/12/7/2/25/1174cd16ccb.jpg
朱德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军委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军种、兵种和直属院校的主要领导干部共123人。朱德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彭德怀作《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报告和会议总结;聂荣臻、萧华分别就组织编制和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作了报告,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等在大会上发言。
会议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针,总结检查新中国成立后4年的军事工作,确定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是: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以保卫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会议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国防现代化必须与国家工业化的水平相适应,必须建设本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积极地有步骤地改善武器装备;军队建设中长期的、经常的中心工作是训练部队,特别是训练干部,要办好军队院校,同时抓好在职训练;军队要现代化必须正规化,要以条令的规定把全军各方面统一起来;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必须在保持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苏联军队的一切先进经验,学习苏军经验要与解放军的特点结合起来。会议还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军队政治工作,加强司令部机关和后勤工作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军队员额、体制编制与工作职责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并讨论了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等问题。会议提出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达到武器装备现代化,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奠定牢固的基础。
这次会议对统一全军思想,完成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民解放军全面展开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评论:统一了思想认识。 郁达夫诞生
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x/zgx52/zgx5203/Image/Literature/Author65.jpg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抗战爆发后他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1938年,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他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
郁达夫是一个内心敏感的文学青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正是日本国内流行所谓的“私小说”的时期,这是一种以作家身边的事情作为题材,大胆描写灵与肉的冲突的小说样式,这种小说风格对郁达夫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以后,黑暗势力愈加猖獗,包括郁达夫在内的许多进步青年感到自己追求的“个性解放”的理想破灭了,找不到反抗黑暗社会的出路和武器。《沉沦》正是反映这种彷徨苦闷的时代病的代表作品,因而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当时青年读者的广泛反响。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评论: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文学家。 1957年12月7日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http://www.tibet3.com/chinese/news/content/images/site3/20070514/051433.jpg
1957年12月7日下午,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题目是“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他在这个报告中详细说明了我国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方针。
李富春说,依靠全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努力,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和超额完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不但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他指出,我国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还处在过渡时期,我们还面临着从经济上和从政治上、思想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严重任务,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
评论: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208年12月7日――黄盖在乌林火烧曹操水军,为孙权、刘备联盟军队在赤壁之战取胜。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之战遗址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889年12月7日――第一个充气轮胎受专利保护。
pneumatic tyre
又称空心轮胎。
指内腔需要充入压缩气体或液体,并能保持内压的轮胎。
分有内胎轮胎和无内胎轮胎。
这种轮胎由于内腔充有气体或液体,具有良好的缓冲减震性能和低的滚动阻力。
为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26年12月7日――第一台电冰箱受美国专利保护。
一种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冷态的小柜或小室
内有制冰机用以结冰的柜或箱带有制冷装置的储藏箱。家用电冰箱的容积通常为20~500升。1910 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国问世。1925年瑞典丽都公司开发了家用吸收式冰箱。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全封闭式冰箱。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冰箱投放市场。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中国从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
冰箱,又称冰桶,由古时的“冰鉴”发展而来,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它是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为使冰
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这对冰箱结构标准,箱桶和底座均装饰华美。成对制作,当为大户人家所用之物。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当时价值高的器物,传至如今其价值一定比同样传至今天的过去价值较低的器物要高。今天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这是选择收藏品的要招。这一点,对于想收藏冰箱的人来说,特别管用。因为在古时候,即便是清代末年了,由于没有制冰设备,在炎炎夏日要想求得一方清凉的冰,何其困难。虽然古时有凿地储冰的方法,但冰的奢侈,一定不是那些一般人家所能享用的。能用得上冰箱的人家,必定衣食无忧。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富裕的人家绝对是少数,用得起红木家具的,并不一定能用得上红木制作的冰箱,这也就是为什么冰箱的收藏价值高的原因,不仅如此,它将来的意义将会更加重要。
保存食品必不可少的家电 1996年12月7日――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正负K介子在转换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
1944年,法国物理学家们在研究宇宙射线时,注意到一种云雾室径迹,它表征了一种新粒子,其质量大约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因此大约为质子重量的一半,后来在1947年再次发现了这种径迹,它通常与一种称为π介子的粒子结合产生。这种未知粒子以及π介子显然是在宇宙线凿子撞击原子的同时形成的。这两种粒子在形成之后就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移动,而留下一个V形径迹,因此被称作“V事件”,其中的重粒子就称为“V”粒子。
但是,后来发现V事件是很常见的而且所有的V事件都含这种特殊的粒子。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名称。由于新粒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它就属于介子族。为了将它与其他介子区分开来,就称它为“K介子”,也称为“Kaon"。
K介子非常不稳定,其寿命只有一亿分之一秒左右,然后它会以6种不同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分裂,而形成更小的介子。K介子的不同分裂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K介子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分裂:它使得一种称为“宇称”的物理量既可以为奇的,也可以为偶的。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粒子发生任何变化时,其宇称必须或者优质为奇,或者保持为偶。现在在K介子发生分裂的情况下,致函发现宇称可以是奇的,也可以是偶的,这就导致了物理学理论的某种很重要的变化。
一种不稳定的粒子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对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的暴行表示忏悔。
维利·勃兰特(亦作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1913年12月18日-1992年10月8日),德国政治家,1969年—1974年任西德总理,1970年在华沙的华沙之跪引起全球瞩目。 勃兰特1913年12月18日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吕贝克。他是一位19岁售货员的私生子,因而他只能姓母亲的姓,取名为赫伯特·弗拉姆。后来母亲嫁人,小赫伯特就同外祖父相依为命。他的外祖父路德维希·弗拉姆是位坚定的社会民主党人,小赫伯特经常听他讲社会民主党斗争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这一切在小赫伯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种子。
赫伯特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希特勒上台后,残害一切进步人士,他被迫转入地下工作。为了免遭逮捕,他改用维利·勃兰特的名字(这一名字一直沿用到他逝世),乘坐游艇偷渡到丹麦,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
很快他又从丹麦转到了挪威,在异国他乡坚持反法西斯斗争。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在瑞典,他成了一名记者,积极报道了德国对挪威的入侵。
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被人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市长”。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
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一举登上总理宝座。
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它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
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他评为“1971年新闻人物”。勃兰特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勃兰特踌躇满志的时候,1974年他因助手泄密案件被迫辞职,结束了他的政坛生涯。
辞职后的勃兰特并没有销声匿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1992年10月8日,著名的国际活动家、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8岁。
他在1971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96年12月7日
科学家首次发现时光可以倒流
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
12月初,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最近发现正负K介子在转换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这一发现虽有助于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但却动摇了“基本物理定律应在时间上对称”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时光不可倒流。时间之箭永远只有一个朝向。老人不能变年轻,打碎的花瓶无法复原,过去与未来界限分明。但在物理学家眼中,时间却可以逆转。比如说一对光子碰撞产生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而正负电子相遇则同样产生一对光子,这个过程都符合基本物理学定律,在时间上是对称的。如果用摄像机拍下两个过程之一然后播放,观看者将不能判断录像带是在正向还是逆向播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没有了方向。
物理学上这种不辨过去与未来的特性被称为时间对称性。经典物理学定律都假定时间无方向,而且也确实在宏观世界中通过了检验。但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在研究时间对称性在微观世界中是否同样适用。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经过长达三年的研究最近终于获得了突破。他们的实验观测首次证明,至少在中性K介子衰变过程中,时间违背了对称性。
由来自九个国家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这一小组在实验中研究了K介子反K介子相互转换的过程。介子是一种质量比电子大,但比质子与中子小,自旋为整数,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按内部量子数可分为π介子、ρ介子和K介子等。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反K介子转换为K介子的速率要比其时间逆转过程、即K介子转变为反K介子来得要快。这是物理学史上首次直接观测到时间不对称现象。
现代宇宙理论曾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初应该产生等量物质和反物质,但当今的宇宙却主要为物质世界所主宰,这一现象一直让人困惑。欧洲核子中心新实验证明,反物质转化为物质的速度要快于其相反过程,因此它为宇宙中物质量为何远远超过反物质量提供了部分答案。
另外,新成果对物理学基本对称定律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物理学家们一直认为,除了基本物理定律不受时间方向性影响外,物体在空间物理反射的过程以及粒子与反粒子的变换过程也应遵循对称性。时间、宇称和电荷守恒定律被认为是支撑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本世纪50年代来,物理学家先后发现一些守恒定律有时并不完全满足对称性。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曾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经实验证实,之后美国人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又发现K介子衰变过程违背宇称和电荷联合对称法则,他们都因此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时间、宇称和电荷作为一个整体被认为应该守恒,物理学家们曾猜想说,时间在特定情况下会违背对称性。欧洲核子中心的成果首次证实了这一猜想。
评论:令人心潮澎湃的发现。 1957年12月7日
第一个卫星的运载火箭陨落
http://fun.8bio.com/UploadFiles/200710/20071006122843198.jpg
1957年12月7日,苏联科学院发表了一个声明,已经绕地球飞行了五十八天的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12月1日猛烈下降,进入稠密的大气层,随后即燃烧陨落,残骸落在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西海岸地方。这是苏联科学家根据观测资料确定的。
运载火箭于11月30日午夜时分开始显著下降,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很快缩短。12月1日,当它沿伊尔库次克、楚克奇半岛、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西海岸路线运行的时候,特别显著地下降以致陨落。
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一共运行了三千九百万公里的路程。它最初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是九十六点二分钟,顶点高度约九百公里。
评论:人类开始走出地球。 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其宇航员拍下蓝色弹珠地球照片。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The_Earth_seen_from_Apollo_17.jpg/280px-The_Earth_seen_from_Apollo_17.jpg
阿波罗17号太空船于美国东岸时间1972年12月7日凌晨12时33分被发射上太空,发射后的首几小时正值非洲大陆的白昼时份。再加上十二月份接近冬至,故南极洲亦正受到太阳正面照射。这张照片是于美国东岸时间早上5时39分(即协调世界时的早上10时39分),发射后5小时6分钟,即太空船离开环绕地球轨道前往月球后的1小时48分钟时所拍摄的。这张照片的官方名称为“AS17-148-22727”。
拍摄者用上了一台装嵌了一个80毫米镜头的70毫米哈苏(Hasselblad)相机拍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拍这张照片归功于阿波罗17号的所有队员-尤金·塞尔南、罗纳德·埃万斯及哈里森·施密特,因为他们三位在执行任务时均有使用该台相机在太空船上拍摄照片。纵然施密特声称这张闻名于世的照片是由他所拍摄,但拍摄者的身份已经无从稽考了。
评论:阿波罗17号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后一次登月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