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生-------方有执
注;三图都是方有执家乡,呈坎镇灵山村古代医生-------方有执
嘉靖二年(1523),是年唐寅病逝,微州大地,秋季大旱,就在这人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歙西中条山(今黄山市徽州区呈坎灵山村),方家随着呱呱的哭声,(一代大师出世了,哭声响亮),大家一看是个儿子,都很欣喜,可他老爸却想着,要是家里有米就好了。手中有米,心中不慌,可能有执就是这样取的。
再看天下这时发生了什么,陕西嘉靖二年正月至六月不雨,赤地数十里;七月淫雨不止,饿殍载道,盗贼四起。匈奴侵扰安定,浙江,是年地震,总之一句话,出生时辰不太好。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四五岁,和其它人一样,背起书包上学堂。徽州大地人不过三五户,地不过二三里,不废耕读。我们的方学童拿起书跟着老师读,人之初,性本善。
说说这中条山(今灵山),就一偏远小山村,在半山腰,山清水秀地,地不过几块,都阴水田,出的米香,世称贡米,这几年,天下还是那样,除了大旱还是大旱,北方开绐吃人了,偶尔还发大水。这贡米产量不高,再好吃也不顶饿呀,地主催租,农民讨饭(据说我们的汪道昆同志,就是在这环境,写成xxx的)这时,我们的方同学大概家镜不错,小康水平,有几分薄田。总算把这书读下来了,这可是基础呀,就如我们学中医要古文好。
诸位要说,他乍还没学医,呵呵,还早着呢。到了十三,四岁了,“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三四岁,向外一丢”估计老方没舍得小方出去,留在家了。“十三爹,十四娘”也不知娶了谁家的小女孩。
再看天下。明·嘉靖八年(1529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旱。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大旱。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自夏至秋,5个月不雨,大旱,民饥,米价腾涌,死者枕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从夏至秋,5个月不雨,大旱饥荒,米价涨,死无数。。
嘉靖二十二年(1543),旌德县乡村多虎豹,白昼伤人,食猪,犬无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数千人入侵歙县、溪绩,乡民奋起抵御,死17人,各县相继戒严,倭寇遁去。
天下不太平呀,内忧外患,你看,一下没饭吃,一下小日本么又来抢,一下有老虎豹伤
人。
嘉靖二十年左右,小方家老死人,先是儿子,一下中风,一下伤寒死了。(说一下,这个中风可不是,现在人说的脑血栓,脑溢血,脑梗塞。那就是伤风,伤于风症,中风与伤寒都是俗语说的,受了凉)这时小方还没学医。
有人就问,这小方家乍老是受寒症,为啥没热症。这是小方同志自己讲滴。实际上,从当时方同学的环境就可以看出,俺这位老乡呀,虽然吃的是环保产品,喝的是天然矿泉水,但那毕竟是山沟里,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多,寒气重,稻田里一年到头水都是冷的,种啥都迟熟,当然受的寒气就重了
就这样,方家刚去了儿子,没几个月又死了一位,到最后连妻子也病死了,据他说,都死于中风,伤寒。又过了几年,这位老乡日子还要过呀,又新娶了一位,过了几年又生了俩
,不料,又去逝了,还是死于中风,伤寒。太不幸了,估计这位老乡每天都奔波于大夫和药铺之间。
到了某一天,这位有执兄快奔四了吧,自己也生病了,不时地奔波于大夫和药铺之间,吃几帖,没效,再吃几帖,还没效。不行,再这样下去人还不又去了。赶紧找到私塾先生那借本医书看看。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临时抱佛脚了。翻开书,看了几页,咦,“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哈哈,这不是症状跟我一样么,忙翻到后面,一路看过去,“太阳病,关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习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哎呀,症状都差不多,就是没喘。管它,吃上一帖(诸位,诸位,你们可不能学他,万一出了人命)
抄上方子,直奔药铺;伙计一看,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四位药,哦,还有麻黄,狼虎之药,你要吃死了乍办,不点不点;别人都是开点紫苏,荆芥,防风,连翘,你一上来就狼虎之药。
写下字据,吃死了概不负责,(太牛了,我都不敢)点了一副,回家马上煎上,服后上床,盖上被子,没多时,周身汗出。一觉醒来(多时没睡好觉了),咦,好了。
这啥书呀,写得这么好,一看封面,《伤寒论》——真是好书
这位老乡就这样从秀才成了大夫,凭着以前读古文的功底,钻研起医学了,力攻医学,尤重伤寒(伤寒论)研究,对张仲景《伤寒论》专著及其后人注释编次文本亦颇下功夫,予以深究。研习中,他常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感到后人释编次《伤寒论》文本不能尽仲景著书之本义,他认为《伤寒杂病论》集医道之大成,擅百世之宗师。而西晋王叔和重为编次时,已有所改移;及金代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改,致使习医者或以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习二家之误弥失其真,故以20余年的时间,遍历于齐、鲁、川、陕等地,以访师求友,探究伤寒真谛。老而返家,“归田闭阁,考众李之殊同,返离异而订正。”八经寒暑,七易其稿,著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改修辑,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通盘的订正与编次。他将有关太阳病的条文分为一、二、三卷,阳明病与少阳病合为第四卷,太阴病,少阴病与厥阴病合为第五卷将有关湿病、风湿、杂病条文以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诸篇,合为第六卷。认为 “辨痉湿病证” 篇尚可信,认为“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中有部分原书内容,合为“辨脉法”,此为第七卷。认为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是王叔和自为编述,置为第八卷。全书中对太阳篇的改动最大。他认为风寒之邪,分别侵犯人体营卫。风则中卫,故将因卫中风而病的条文编为第一卷,伤寒伤营,故将因营伤寒而病和曾冠“伤寒”二字的条文编为第二卷;同时又将风寒同时侵犯营卫的条文编文第三卷。此即他所主张的外感风寒发病的三种类型。他对《伤寒论》条文的考订编次确有新意,增强了原文的系统性、条理性,尤其反映了他对伤寒病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认识。后经喻嘉言的大力提倡,概括为“三纲鼎立”之说,和者竟起,形成了著名的伤寒学说中的错简重订派,促进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就这样,方有执成了错简说第一人,该书初稿成于明朝万历壬午年(1582年),经修改定稿于万历己丑年(1589年)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此时徽州大地的雕版印刷空前繁荣。在刊刻前一年,方氏已达71岁高龄,但为了使书更臻完美,他不顾年老目昏,花了一年功夫详细审订,方始付梓。
万历二十七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方有执躺在胡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想着如何使完善伤寒条辨,温暖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眼睛渐渐地迷糊了,死去的妻儿身影在眼前晃动,等等我,我来了。一代大师与世长辞,他开创了错简学说的长河,使人们了解了另一个不同的《伤寒论》 从贫苦中磨砺出来的人物。经历过那么多的惨事还不放弃,令人佩服,更值得学习。 向前辈致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