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8-11-8 15:52:25

聊聊一部经典偶像日剧的爱与痛的旋律

很早时候,有朋友给我推荐过经典日剧《爱情白皮书》,那时候还是小愣头青呢,没怎么注意!后来看了《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电视剧当时迷得是一塌糊涂,连歌曲CD连买带刻录保存至今!我的那个高参冷冷的说:有什么好看,还不是仿《爱情白皮书》,连主题曲都是变形的,由慢变快的,哈哈!接着我自己买了《爱情白皮书》的四张DVD,看了喜欢了!再后来的《奋斗》,一看又是《爱情白皮书》的路数,哈哈,俺们的电视剧真的好玩!

很喜欢《爱情白皮书》的主题曲:藤井郁弥——True Love,典型的日本歌曲风格,慢慢的旋律,低沉的男声,衬托这爱情的悠长和跌宕,表现了日本偶像剧里面娇揉造作的为了痛苦的爱恋!
一开始缓慢的旋律拉开这部大戏,男声的倾诉表达了青葱岁月里面的小男生对爱情和自己命运的憧憬和悸动,随着剧情的拉开,各自不由自主的爱恋和负气出走,千转百回之后,那种意境随着歌曲的盘桓上升终于完美表达了这个画面: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个歌曲的精妙在于,每当你开始看每集的开头画面,歌曲带着那种期待和迷惘诱惑着每个人,旋律不断往上提升,缓缓的沉郁的男声细细倾诉着对爱的苦痛和期望,到了最后大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再听这个主题曲,一丝丝不放弃不断努力的劲头埋在里面,对这首歌的喜欢终于随着两个主角的重新结合而得到了升华和释放!
http://www.rbysj.com/images/aqbps_3.jpg

http://news.ifensi.com/channelimg/Image/arts_1/3.22/0322-15.jpg

园田奈美——石田光饰
桂居保——筒井道隆饰

两个经历苦痛和欢欣的有情人随着主题曲拥抱着,每个看电视的我们都禁不住会心一笑,终于是个完美的结局,我喜欢这首歌曲,虽然是典型的日本慢歌,不过看着剧情听着主题曲,也是放松心情,忘却烦恼的好办法,大家不妨试试!!!


经典日剧《爱情白皮书》主题曲



藤井郁弥——True Love

3..2..1..
每当我回头总是看到
你对我问笑
像风一样静
耀眼的光芒使我合上双眼
又浮现出
你在朝我哭泣
只有你可信赖
可只有你在受伤
我们总是很遥远很遥远
从梦中看到
远方的未来
music...
3..2..1..
为何你总是低着头
一直伫立在那里
像雨一样轻
和你像会的那一天
永远不会改变
你还在流着泪
只有你在凝望
可只有你没能看见
我们总是很遥远很遥远
从梦中看到
远方的未来
从梦中应该能看到
编剧:北川悦吏子     原作:柴门ふみ
制作:龟山千广
导演:木村达昭,新城毅彦
演员:
   石田光
   筒井道隆
   铃木杏树
   木村拓哉
   西岛秀俊
   加贺まりこ 
   黑泽あすか 
   杉山亚矢子 
   森尾由美 
   西冈德马
   田边诚一
   岩城滉一
园田奈美——石田光饰 在参加青教院入学考试时得到挂居帮助,并深深的爱上了他,后来和挂居在同所学院就读,曾因为种种原因和取手交往过一段日子。但心里有的依然是挂居。
桂居保——筒井道隆饰 明日会社员。是一个学习优秀的男生,但由于其家庭(妈不务正业)而荒废了很多时间。就读于青教,但同时要为生计打工。喜欢着奈美,但却有着自卑心的他不敢面对
取手 治——木村拓哉饰 明日会社员。自从看到了奈美便深深喜欢上了她,对奈美很好,是一个很关心女人的男人。一心想取得奈美的心却未成功。曾和奈美交往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去了肯尼亚协力团,在非洲待了三年。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8-11-8 16:15:49

TrueLove(日剧“爱情白皮书”主题曲)歌词查看

TrueLove(日剧“爱情白皮书”主题曲)试听

点击TrueLove(日剧“爱情白皮书”主题曲)mp3下载

更多TrueLove(日剧“爱情白皮书”主题曲)搜索

引用页:   http://www.yinyueku.com/down/50985.htm


这个链接是试听的wma格式的歌曲,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曼迪 发表于 2008-11-8 18:29:49

也顺便推荐一首好听的日文歌吧,当然可能也只是自己喜欢的。
新海诚的动漫《秒数5厘米》主题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若只是为了排解孤单,那么是谁都可以吧;但在这群星陨落之夜,我无法再欺骗自己......”,这样的歌词,为之动容......
短短的几十分钟片子,却能够碰触心灵深处的细腻角落。时空的遥远距离,唯有真挚的思念可以穿越,曾经纯真的感情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逝。即便这种感情因为种种原因注定成为遗憾,但它必将会是脑海里美丽的一段回忆。
纯净的美好,相信它的存在,尽管,也许,更容易破碎。

http://ashwu.kofunion.net/user1/5/OneMoreTimeOneMoreChance.mp3

桃子 发表于 2008-11-8 18:57:55

写得不错,楼主好像挺喜欢偶像剧,影评写了不少。

腌鱼 发表于 2008-11-8 20:19:02

日本现在的文化,除了偶尔看看AV,其余一概无视,如果AV也算文化的话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8-11-8 21:43:33

引用第4楼腌鱼于2008-11-08 20:19发表的 :
日本现在的文化,除了偶尔看看AV,其余一概无视,如果AV也算文化的话


虽说现在日剧有点式微,但是到现在日剧仍然是韩剧和港台剧的老祖宗,日本出什么,不到一年韩国港台就得跟风,这点上来说,日剧的江湖地位还是有一点点的


现在大陆的除了反腐剧和辫子戏,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演唐朝的把唐朝那点好题材都糟践完了,就举一个例子:

陌刀中国长刀的一种。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为现今武士刀(日本刀)的原形之一。唐代军中大量配备。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出现了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 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是者。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 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请问哪个片子真正把人家唐代这种气势拍出来了???

goto11 发表于 2008-11-8 21:46:28

现在日本刀的锻造技术非常精湛.在国际上非常有名.
台湾也不错,大陆就差远了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8-11-8 21:47:04

资料:


因为威力巨大所以在唐代,装备这种刀的都是精锐的部队。民间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刀的。骑马的军官也有很多人用此刀,唐代的突厥人与唐军作战是也相当害怕与用此刀的部队遭遇,李世民有一次遭伏击,当时在他身边的只有12名持此刀的随行,居然在数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救下李世民并冲出包围,而对方伤亡惨重。可见此刀的厉害。

后来倭国的武士在此刀的基础上改造出了一种长刀一直沿用至明知维新前,而宋代也在此刀的基础上发展除了扑刀(刀背加宽,刀长缩短手柄加长了一点),鲁智深在打死镇关西逃跑时带的就是扑刀。

陌刀是唐步兵专用的双刃长刀,它自西汉斩马剑发展而来,又吸收了汉露陌刀及六朝长刀的形制与冶炼技术.陌刀是唐步兵的正式装备,为步兵主战兵器,有具体部门铸造、贮藏、管理.陌刀极为锋利,砍杀效果极佳,在战争中主要用来砍杀敌骑兵,其战术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坦克,而且由于其威慑力大,又被用于文武高官及藩镇的仪卫.至宋代,陌刀已衰落.

陌刀图:唐军步兵均使用陌刀,因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goto11 发表于 2008-11-8 21:48:42

陌刀好象是直刀,日本刀是弯刀.有些变化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8-11-8 21:55:24

“如墙而进,所向披靡,敌骑遇者,人马具碎。”

资料来源:

前线军事论壇

素知,世界上最好的刀就是Z国的唐刀和德国的开山刀。今天介绍唐刀。
   }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的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横刀,为双手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的“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现在的常见的“日本刀”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Z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简单来说唐刀是直刃其他刀都是带弧度的这是最大的区别不过唐代晚期的一些唐刀也是有弧度的

折叠花纹钢~的刀身~现在订作一吧真正的唐刀要30~40天左右价格1000~8000的都有

   日本刀直系血缘是唐刀,优点是锋利硬度高,缺点是成本高昂且不可修复
唐朝很多节度使就差点当唐刀弄到破产,唐之后就逐渐淘汰了。

   也就适合战争规模小的日本使用,而且别让电影误导,似乎日本兵人手一刀似的,其实只有武士阶层才装备得起。而且日本资源少,盔甲材料都是竹木结构为主,就算将军所用高档货也只是关键部位包铁皮而已,对武士刀损耗较小。

4

   所以实际上倭刀和Z国剑差不多,中看不中用,基本上一场战斗下来就报废了。还是大刀片更适合实战。价格便宜量又足,报废了就回炉也无所谓,真正大战场上最使用还是厚大砍刀。

   z日本刀基本上和花剑一样,单打独斗用还行,想上战场,准备50把备用吧。基本上在万历朝鲜战场上,日本刀碰到明朝的砍刀队,是连刀带人一块被砍断,当时装备的砍刀重量12KG.日本刀的重量在0.8~1.2KG之间
5
唐刀有四制,为Z国唐朝时期军队所装备刀制的合称。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于隋。《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g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属于宿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矟、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利器。
   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且短柄。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Z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Z国唐刀,德国的开山刀,都可以说是刀中极品,只是正宗的少见,特别是唐刀,天下少找卖家,只能托经验丰富的老铁匠来特别打造.日本的倭刀与唐刀外形极象,怎么形成的不用再说,日本有几样东西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

   唐朝时发展出新的刀型,刀首无环,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至今正仓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传世品可供参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後,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後来的武士刀。
   除了短柄长刀之外,唐代还有一种长柄的刀,长一丈(约三米),称为「陌刀」,威力极强,步兵持之以横向密集队形列於阵前,「如墙而进」,但唐以後就未见使用的记载了。:

   两把刀都是唐朝八世纪Z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
第二把刀装的白刃(下图七),这把刀是高造、直刃文;日本刀的制法如夹钢和包钢、切刃造和高造、用烧土来淬刃和造刃文、反复锻打都是Z国发明而流传到日本的。

桃子 发表于 2008-11-8 23:33:14

有图么,贴上来看看

blueicenan 发表于 2008-11-9 13:28:44

聊点日本文化挺好!学习路过!
需要日文歌曲的可以pm我!包括歌词阿!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8-11-9 14:43:55

引用第10楼zhiyongtao于2008-11-08 23:33发表的 :
有图么,贴上来看看



http://hi.baidu.com/夏的旋律落/album/item/ea1cfa235488db5993580759.html

http://hi.baidu.com/度百备用号/album/item/9b582e11aaae65dfa7ef3f84.html


http://hi.baidu.com/u601/album/item/a71f9307a3a239db7b8947c7.html


http://hi.baidu.com/xshan688/album/item/82e98c0fc0f4a3fe37d1226e.html


http://www.sanshou.net/php/news/news_xiang.php?inid=1118713827


http://bbs2.tiexue.net/post_2077301_1.html

goto11 发表于 2008-11-9 18:09:43

文中历史资料部分,转自http://www.historyfans.com/Sanguo/Ocean/jpwarstates_3.html.大家可以去看看,比本人写的好的多


最近本道正在读有关万历20年,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大战的史料。感觉堪称可歌可泣,可惜流传不广,写些心得,才疏学浅,所得不多,且多谬误,欢迎指正。


万历朝鲜战记的起止时间:1592年4月13日, 釜山之战 - 1598年11月18日, 露梁海战

不过由于战局的某些微妙变化,后文中将以文禄、庆长之役做记述。


丰臣秀吉 大军于1592年4月从日本出发, 登陆釜山镇, 打响了侵朝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年干支纪年“壬辰”, 日本天皇 年号 文禄元年, 大明 万历皇帝 在位第20年。 所以, 大明 称这场战争“万历朝鲜之役”, 朝鲜称“壬辰战争”“壬辰倭乱”或“七年战争”, 日本古史书原来称“朝鲜征伐”。 1910年, 日本帝国主义者吞并朝鲜, 为“照顾”朝鲜人民感情, 改称“文禄·庆长之役”。

文禄·庆长之役 是中世纪东亚历史上的一场最大规模战争, 明日朝三方动员军队多达30万人, 更何况还有百万计的朝鲜人民毁家纾国, 投身抗倭最前线, 用热血和生命谱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历史华章。 而在同时代的欧洲, 一个君主倾全国之力能凑出5万人, 已经是称雄欧陆的强权了。 1588年5月, 决定西欧百余年霸权的决战在 英国 和 西班牙 之间展开。 西班牙的海军号称“无敌舰队”, 兵不过三万,船不过134艘而已。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东拼西凑, 迎战的杂牌军也不到2万(其中还包括了海贼无数)。 可见, 明日朝三国的此战, 在规模上已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大战”了。


日本鬼子得出兵制度,自战国至猴老大,一向奉行石高制度,即有若干石高,出若干部队。鉴于地理位置远近不同,丰臣秀吉 要求 九州岛 和 四国岛 上的大名每拥有1000石高, 就须出兵6人。 中国地区每1000石高出兵5人。 更遥远的东部每1000石高则仅需出兵2人木下猴子自认天下无敌手。并不满足于居住于日本,是以在小田原征伐过程中,就已经在名护屋地带屯粮。而自征伐大明令颁布后,各路大名云集名护屋,兵力几乎达30万。且经历过战国的日本兵,堪称百战之卒,能杀惯战,素质高超。

至于技术装备方面,日本的倭刀锋利程度仅次于大马士革刀,而相对于大马士革刀的昂贵,日本刀造价低廉,适合量产(价钱仅仅为大马士革刀的十分之一), 以至于再穷的日本人也能买一把防身(“先生,我穷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下这把刀了,你把你身上的钱都给我吧”) 日本刀也是在 大明 和 朝鲜 最畅销的走私货之一。到了孙承宗武装边关铁军时,配备的近战兵器也是日本刀,由此可见日本刀性能的优良。

至于火器方面,明、日双方拿的都不是烧火棍,明军配备的有“佛朗机铳”“鸟铳”等等。至于是否有三眼铳,有待商榷。

而相对于明军的火器,日本的铁炮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同样传自葡萄牙的火器,经过日本匠人的改良后,性能更加优秀,甚至超过原版。尤其相对明军火器种类繁多,铁炮制式统一,弹药可以通用,且灵敏,便于携带,射程远(大约为500米),精确度比较高。虽然发射间隔时间长,但是“杂贺党”七秒发一弹,日军不见得各个有这手艺,但是在三段等方式弥补下,威力依然可观。


但是明军的火炮,却非日本能及,“大将军”“虎蹲炮”“得胜炮”“佛朗机炮”等等,不一而足。而日本,即便是德川家康的大筒队,看上去更像铁炮的威力加强版。综观整个文禄庆长之役,没见到日本有火炮投入战斗,是以大胆怀疑,日军当时并无陆战炮的武装。

当然朝鲜也不是生活在原始社会,比如“天地玄黄”四个级别的火炮,火箭车,神机箭等等。另外朝鲜的强弓射程可达500米,几乎不输给日军的铁炮。但是由于朝鲜的“东西党争”使得军备废弛。

比如在朝鲜战争中,日军大逞威风的铁炮,曾经作为礼物送给过朝鲜,但是朝鲜人把它锁在了库里。而在几百年后,英吉利的炮舰肆虐我国时,美国进献的左轮手枪,绘制精美的世界地图,也都被扔进了库房,道光皇帝还问“英吉利与俄罗斯接壤否?”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

其次将领素质,朝鲜也稍显低下,战争爆发前两个星期, 平安兵使 申砬 被问到如何看待日军铁炮时回答:“就算他们真的有这种武器, 也不可能打中任何人。”就冲这句话,他就该枪毙五分钟。


而虽然日本的目标是明朝,但是朝鲜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无论谁打谁,他都是那倒霉的。忽必烈日本征伐时,高丽负责提供船只粮食。而今天,猴子也希望朝鲜向日本称臣,作为日本伐明的跳板。

1587年, 日本还未被完全统一, 丰臣秀吉 便急不可待地给朝鲜下了一封国书, 开始他的外交攻势。 但是, 国书的大致内容却不是寻求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而是要朝鲜政府效法日本各地大名, 向 丰臣秀吉 宣示效忠, 并派贡使到 京都 朝见。 不然的话, 丰臣秀吉 威胁道, 朝鲜便会在第二年遭到 丰臣家 大军的“天罚”!


但是搞笑的是,由于朝鲜人对外国时局不感兴趣(他们应该订份环球时报看),所以看完国书的第一反应是:“丰臣秀吉是谁?”

结果他们软禁了使者,搞了几个月内查外调,弄了个混乱不堪的版本回来,认定丰臣秀吉是个神经病,不予理睬,加上使者乃是个武将,外交不通。于是朝鲜君主以山高路远,使者来往不便为由,把使者打发回去了。

丰臣秀吉 见到两手空空的使者, 大发雷霆, 觉得自己这么一大人物,朝鲜人不可能拒绝自己的要求,("居然不认识我秀吉,朝鲜没动物园么?")一定是使者暗通朝鲜,收了什么贿赂, 一怒之下将使者来了个黑拉拉,连根拔。全家老小满门抄斩!


1588年底, 丰臣秀吉 第二次致书朝鲜, 要求朝鲜臣服,这次的使者团有25个人组成,其中包括了宗义智 、景辙玄苏(后来跟明朝外交也是这和尚。)


丰臣秀吉 第二次国书全文:

日本国关白秀吉,奉书朝鲜国王阁下:雁书薰读,舒卷再三。抑本朝虽为六十余州,比年诸国分离,乱朝纲,废世礼,而不听朝政。故予不胜感慨, 三、四年之间,伐叛臣,讨贼徒,及异域远岛,悉归掌握。窃案事迹,鄙陋小臣也。虽然,予当于托胎之时,慈母梦日入怀中。相士曰:“日光之所及,无不照临。 壮年必入表闻仁风,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依有此奇异,作敌心者自然摧灭,战则无不胜,攻则无不取。既天下大治,抚育百姓,怜愍孤独。故民富财足,土 贡万倍千古矣。本朝开辟以来,朝廷盛世,洛阳壮观,莫如此日也。夫人生于世也,虽历长生,古来不满百焉。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 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洲,施帝都政化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贵国先驱而入朝,依有远虑而无近忧者乎!远邦小岛在海中者,后进者不可作许容也。予入 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愿无他,只显佳名于三国而已。方物如目录,领纳,珍重保啬!

天正18年 仲冬 日 日本国关白秀吉

摘自《续善邻国宝记》

goto11 发表于 2008-11-9 18:16:19

引用第9楼henry2000888于2008-11-08 21:55发表的 :
所以实际上倭刀和Z国剑差不多,中看不中用,基本上一场战斗下来就报废了。还是大刀片更适合实战。价格便宜量又足,报废了就回炉也无所谓,真正大战场上最使用还是厚大砍刀。

   z日本刀基本上和花剑一样,单打独斗用还行,想上战场,准备50把备用吧。基本上在万历朝鲜战场上,日本刀碰到明朝的砍刀队,是连刀带人一块被砍断,当时装备的砍刀重量12KG.日本刀的重量在0.8~1.2KG之间.......

此引文不准确,日本刀在当时就是精品,曾经有多次上贡历史。而且所说的一场大战刀就报废了,更是出于想象。
如果一场大战后,参战的日本刀都要或者大部分重新回炉的话,日本军队再蠢,也不会一直配备这种玻璃武器在军队吧。军队武器标准是结实耐用,否则很快就会淘汰。

goto11 发表于 2008-11-9 18:20:36

4、看上去很美---孙元化的军事改革

明朝初年,采用的是卫所世兵军制,军人是世袭的职业,同时军队靠自己屯田解决给养,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大明百万军队不用国家出一分钱,这样做的确使军队能长期驻扎并缓解国家后勤保障压力,因为军人大多是来自农民的壮劳力,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尤其是在边塞地区,加上世袭的卫所军制,使边防军依靠屯田一代又一代的守边,确实起到了稳定军心安定边疆的作用。但从明朝中期开始,军队的腐败使卫所军几乎毫无战斗力可言,而朝廷为了防止军队兵变,采用文官带兵,并把军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机器手里,所谓“将不专兵,兵不私将”。却使得军队训练、指挥、作战能力极其低下,面对海盗式的倭寇竟然都十战九败,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朝中重臣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募兵制,招募强壮的民众发以高额的饷银成为雇佣兵,这样士兵不用再屯田种地,一心一意的参与军事训练和作战,拿着朝廷的饷银,也会全力为朝廷卖命,戚家军成为募兵强大战斗力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募兵制的弊端在于,它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正常的国家财政体系作为后盾,在嘉靖时期的明朝,正是朝中有着张居正等一批能臣将国家的财政打理得有条不紊,才能使戚继光、谭纶等名将放手改革训练军队,使得这一时期的明军焕发了战斗力,而到了明朝后期,政治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皇帝奢靡挥霍无度,地主官僚等侵吞大量土地却不纳税,使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而财政的危机使军队的开支全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老百姓对军费的负担日益沉重,虽然有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终于激起了全国规模的民变,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影响到了军队,军官克扣军饷、冒领空饷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辽东战事开始后,本来就是为了赚卖命钱而被招募来的士兵,却领不到军饷,士兵闹饷而发生的哗变、逃亡层出不穷,连最前沿的宁远、蓟镇也不例外。孙元化训练的辽东兵正是这样一群募兵,辽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东北地区,地动天寒的气候,造就了勇敢粗犷的民风,无论是辽东的原住汉人,还是关内为生活所迫迁居到此的移民汉人,都很快在与自然环境的奋斗中同化了,辽东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有明一代战事不断,又使得辽人个个勇猛善战,后金侵占了辽东大部分地区后,实行了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几乎都成为了奴隶、农奴,因此辽东的汉人对后金有着刻骨的仇恨,勇敢和仇恨可以造就最好的战士,而辽东土地肥沃适合屯田,可以自行解决军队的一部分给养,这也就是孙元化首倡、袁崇焕倚重“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策略的原因,可以说这一举动是正确的,征召辽人为兵作战,在辽地屯田养兵,以战养战,这样就把原先需要全国总动员的战争变成了局部动员的战争,即使相持不下,对全国的影响也会大大降低。孙元化以及他的老师徐光启的想法是,像当年戚继光那样,训练一支新军,虽然人数不一定很多,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在关键时刻为帝国力挽狂澜。

此时,孙元化麾下的辽东兵将近四万,孙元化和徐光启将军队的建制由卫所制改为营制,他们计划每营4000人,其中战斗部队2000人,后勤人员2000人(战斗激烈时也是战斗部队),配有双轮车120辆,炮车120辆,粮车60辆,共300辆,武器装备,西洋大炮16门、中炮80门、鹰铳100支、鸟铳1200支,炮手还配备手铳(手枪),这样火器几乎人手一支,可以说这是一支极具“现代化”“机械化”装备的军队,为了适合近战,每个士兵还装备一把锋利的日本刀。他们采取的战斗策略是,与敌对阵时,以双轮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枪)火炮,让敌人无法近前,值得一提的还有炮车,这几乎就是坦克、装甲车雏形,士兵藏在车厢内躲避敌人的弓箭,车厢上有射击孔,可以发射火铳和中国独有的火器--火箭(火药助推的箭,一次能发射多支或连续发射箭矢,也就是所谓的“诸葛弩”),如果敌人突破了火力线,攻入车阵,士兵可以拔出刀与敌近战,日本刀及刀法的锋利凶猛是众所周知的,而平时拉车的马装上鞍具,就变成了战马,使步兵能变成骑兵。徐光启认为这样的部队不用多,若成就四、五营,则关内安危就不必担心;成就十营,则不必害怕关外势力;若成就十五营,则不必担心收复失土的问题了。虽然,车营制并不是徐光启的首创,但装备如此之多的火器的部队,还是非常罕见,孙元化当时所统率的辽东兵部队即为此类精锐火器营的样板试点。

然而,毕竟孙元化和徐光启都是文人,不了解军队的特点,在创建新军的同时却存在两个重大失误,一是中层军官的选拔,二是军队纪律的约束。辽东兵的领兵军官一般还是毛文龙的旧部,这些人很多是海盗、囚徒出身,虽然打起仗来都是亡命之徒,但个人素质、修养、道德低下,而孙元化又不注重对他们的管束,自负的认为自己收留了这么多辽人,是对他们有恩,辽人自然就会对自己忠心,完全无视这些辽人军官会有什么个人想法。对军队的军事训练,孙元化可谓煞费苦心,聘请了西方的军事技术人员来帮助训练,部队的军事水平得到了逐步强化,但是他对部队的军纪却不加约束,这支部队并没有成为戚继光的戚家军那样,不仅作战勇猛,而且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的威武仁义之师,它仍然是亦兵亦匪的一支军队,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纪律有时比精良的装备和单兵战斗素养更重要,更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孙元化像戚继光那样从军事上训练军队,即所谓的“练兵”了,可并没有像戚继光那样真正严格约束管理好军队,这无疑是种下了一个恶果。

崇祯四年,东江镇皮岛的士兵因为总兵黄龙克扣军饷发生了兵变,兵变很快因为粮饷的到来和兵变发起人的内讧自动平息了,兵变为孙元化敲响了警钟,可孙元化完全无视,朝中的大臣开始有人借此弹劾孙元化,也被他在朝中的靠山徐光启、周延儒等人摆平。

不管如何,作为辽东前线后勤、练兵基地的登州、莱州,此时兵强马壮,各种先进的武器、各种军事技术专家云集在此,大有厚积薄发,一举平定辽东的气势。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已经笼罩了过来……

5、蝴蝶的翅膀---一只鸡引发的兵变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发现了明军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是步步为营的进攻策略,八旗军快速动员出击的能力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几乎一夜之间,刚刚修筑好城墙的大凌河城就被后金军包围,没有听从孙承宗撤退命令的总兵祖大寿与万余明军被围其中。祖大寿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以坚守大凌河城,吸引住后金军的主力,如果外线的明军迅速来援,就里来个里应外合击败后金。可是,皇太极在明军炮火压制屡攻不克的情况下,迅速也调整了战术,对大凌河以围困为主,同时派遣部队准备打明援军,这就是著名战术的“围城打援”。交战双方都没有想到,本来是后金以毁城为目的的一次突袭战,却演变成了一次大会战,在明军的几次小规模援军被打退后后,明军开始组织数万兵力的大规模援军。大凌河所在的宁前道隶属登莱州管辖,朝廷急令巡抚孙元化发兵救援,为了向朝廷展示自己的练兵成果,也为了打破朝中大臣对他养兵不用的非议,他命令游击将军孔有德率一部经过训练的辽东兵携带重型火炮乘船横渡渤海,快速到辽东前线的耀州盐场(今营口)集结。这是阴历的十月下旬,天已经转冷,渤海上的西北风一日强似一日,这对古代以风为动力的行船极为不利,初冬的渤海湾是可怕的,即使是现代,渤海湾的几次重大海难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孔有德出海不久就遇上了大风浪,由于带着上千士兵和昂贵的武器,如果出现海难孔有德将罪责难逃,在此情况下,他不得不下令返航,但这令孙元化极为气愤,竟认为孔有德是以潮汐风向不利为借口畏敌怯阵,在孔有德的百般辩解下,孙元化令孔有德和千总李应元率部从陆路绕行渤海湾奔赴辽东前线,带着这么多的重武器,全靠畜力人力运送,至少要走月余,恐怕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但为了打破朝廷的非议,这种援救的姿态还是要摆的,而交战双方的统帅此时都清楚,胜负就将在数日内决出。

一个多月后的闰十一月,孔有德的援兵队伍才走到了山东与河北交界的著名杂技之乡—吴桥,这还仅仅是骑兵和轻武器步兵部队,重炮部队还在后面数十里的新城,而在这一个月中,战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军组织了4万人的援兵晓行夜宿驰援大凌河,在大凌河城外仅十五里的长山口,与后金军遭遇,明监军张春立刻组织部队形成了环形防御车阵,打退了后金多次疯狂的进攻后,后金第二代领导核心皇太极,亲率2万人马攻击明军的车阵,同时,由早期投降后金的汉人军官佟养性仿制的红夷大炮,第一次投入了战场,后金军队的一个崭新的战术—炮骑合击,开始初露端倪,反观明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是大敌当前,两个军团长吴襄(吴三桂之父)、宋伟却仍闹不和,不相互支援,而天气也站在了后金的一边,风向突转让明军处于逆风,对火器的发挥造成不利,更严重的是在紧要关头一向受孙承宗器重的吴三桂等少壮派军官却率先临阵脱逃,明军终于“众不敌寡”,演变成了大溃败。自此,明军再也无力组织援军,听由大凌河城守军坐以待毙。而孙承宗稳健、不败的神话也就此打破,孙承宗被撤职遣返原籍河北高阳。而大凌河守将祖大寿不惜杀死副将何可纲诈降后,只身逃脱回到锦州。这一切是孔有德的援军所不知道的,他们还在继续执行援辽的行军,可是这一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来了。吴桥县城并没有人过问、安排这一千多部队的食宿,一是连续多年自然灾害中国北方早已赤地千里,吴桥县没有这个财力劳军,再是明军尤其是辽东兵的涣散军纪、野蛮的作风,老百姓人人皆怕,惟恐躲之不急,而孔有德部一路上也是扰民不断、与地方上屡有摩擦,所以当孔有德部进入吴桥县城,县中百姓竟然家家闭户,商埠也关门打烊。孔有德的军队开始自筹粮草,无论是在吴桥还是在新城的孔有德部的士兵,竟都如土匪一般的闯入普通百姓家,抢夺食品,一时间哭叫声响彻了雪夜。其实这些士兵也是惧强凌弱,只敢抢劫老百姓,对深宅大院的官宦、商贾之家也不敢轻举妄动,但问题还是出现了,一名士兵闯入了一户看似普通的民居,强行索取一只鸡,这不是一只打鸣报时的大公鸡就是一只很能下蛋的老母鸡,所以鸡的主人坚决不给,双方起了争执后,鸡的主人被士兵暴打,鸡的主人本身并无权势,而他却是当地的山东望族王象春的家仆,海纳认为,这个人也决非一般的小厮、家丁,他在王象春家仆中的地位应当类似于<红楼梦〉中的赖大之类的管家级奴仆,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这个王象春家是一个举人之家,家里出过十多个举人并在朝中做官,他家的奴仆被殴打、被抢劫,王家当然不会忍气吞声,定会依仗权势讨个说法。充其量就是一个团级军官的孔有德虽然骄横跋扈,当然惹不起这些权贵,被迫按照王家提出的处理办法,将肇事的士兵穿箭游营,这是一种仅次于斩首示众的军法。士兵们感到受了侮辱,群起闹事将王家的这个家仆杀死,这样一来王象春家更加不依不饶,让孔有德对带头闹事的士兵严惩不贷。

这些辽东兵其实也很令人同情,家乡被后金占领,家人被后金奴役,使他们无家可归,军队虽然是个栖身之所,但也处处受到克扣军饷的军官的欺压,作为人他们没有起码的尊严,愤恨使他们开始欺压比他们更加弱势的民众,而当他们在这个事件中又一次地感到侮辱后,积怨已经达到了临界点,这时,千总李应元的父亲李九成来了,在几个月前,孙元化派遣李九成携带银两去西北边塞上去买马,可是嗜赌如命的李九成却将公款在赌局上全部输光,正在盘桓着如何交差,看到这种士兵群情激奋的场面,李九成这个赌徒竟然铤而走险,开始唆使、煽动自己的儿子李应元和孔有德发动兵变,---他终于点燃了这个火药桶。很快,叛军连克鲁西南地区,攻陷陵县、临邑、商河的诸多州县,在鲁西南地区大肆掠夺,这些士兵正式变成了土匪。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现代西方有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观点是一个小的事情可能会最终引起大的波澜。崇祯四年冬夜的吴桥县,因为一只鸡的归属引起的纠纷,竟让明朝苦心训练的一支军队反叛,而这次反叛又不是一次普通事件,它最终还会影响到明帝国的命运、乃至中国的命运。

在离京畿如此之近的地方闹起了兵变,而且兵变的士兵携带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这不啻一个惊雷,朝廷敕令山东、登莱两巡抚迅速解决此事,刚刚用粮饷再次解决了皮岛兵变的孙元化,似乎并没有慌乱,按照他的经验,只要粮饷发足,并不追究责任,兵变就很快能够解决。他让孔有德率部回登州,一切都好商量。而且孙元化与山东巡抚余大成联合发布命令,从吴桥至登州一路州县,不得出兵阻击孔有德。孔有德似乎也听从了孙元化的命令,虽然一路还是抢掠不断,但还是向着登州方向归来。沿途州县也不敢拦截,让出通道让孔有德部通过,其中虽然孔有德部一度进入了当地驻军的伏击圈,由于没有攻击命令,使其逃脱,错失了歼灭叛军的良机,当孔有德走到莱州府时,以前与孔有德交往甚厚的莱州知府朱万成却紧闭城门,让孔有德绕城而过,他已经识破了孔有德的诡计。果然,来到登州城下的孔有德部,突然亮出了诈降的真面目,开始攻打登州城。登州城从名将戚继光的祖父辈就开始修建、完善的军港重镇,它本来的作用是为了抗击倭寇,同时也是明朝的海军基地,登州城三面是依海边的山势峭壁而建的陆地城墙,城头排列着当时各种最先进的西洋火炮,一面是水城,城中有内港小海,停泊战船,尤其是不久前,朝鲜国王赠送给孙元化的40艘战船,此时应该也正停泊在港内(不知道有没有朝鲜著名的龟船)。城中的守军,一是由当时的军事理论家、登州总兵张可大率领的浙江兵,浙兵是一支有着戚家军传统的军队,二是,教授明军操作西方火器的葡萄牙军官团,三是与孔有德叛军同样出身的辽东兵。无论从城防设施,还是兵员素质,登州都可谓是固若金汤。但即使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孙元化还没有放弃招抚叛军的念头,这也束缚住了他自己的手脚,不敢放手与叛军坚决一战,在张可大的浙兵军团稍尝胜果后,孙元化就下令停战,叛军抓住这个机会反扑,击败了张可大。同时也俘获了很多登州城中的辽东兵,而且登州辽东兵开始出现了倒戈。

这时辽东兵军官中与孔有德并称“山东三矿徒”的第二个人耿仲明,正在登州城中被关禁闭隔离审查,他的弟弟参与了不久前的第二次皮岛兵变。由于正时用人之际,孙元化让他戴罪立功,孙元化没想到的是,孔有德已经让登州的辽东兵降卒,潜回登州来策反耿仲明。崇祯五年的春节之夜,辽东兵军官耿仲明和陈光福,从内策应打开城门,叛军从登州东门一拥而入---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此言不虚。登州沦陷,总兵张可大自杀殉国,孙元化却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是一个儒生,儒家教育要求他舍生取义,同时他又是一个天主教徒,天主教义要求他爱惜自己不能自残。孙元化选择了自刎却并没有死,他被救了过来。孔有德先是要求孙元化做带头大哥,领着他们造反建立自己的政权。被孙元化严词拒绝后,念及孙元化以前的收留提携之恩,将孙元化释放。同时被俘的还有蓬莱县令、参议、总兵、参将等一大批官员,总教习特谢拉.科雷亚等12名葡萄牙军官战死,他们最终都被明廷追授、抚恤。不仅如此,孔有德在此役中还掳获了旧兵六千人、援兵千人、马三千匹、饷银十万两、红夷大炮二十多门,西洋炮三百门,其余火器和甲仗,不可胜数,可以说这个辽东前线的后勤基地中堆积如山的物资,全成为了叛军的囊中之物。叛军还将城中的居民驱赶到东门外,大肆屠杀,残杀百姓数以万计,一时间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登州陷落的同时,莱州知府朱万年加紧了备战,他将海防和城外兵调入城中,并将城外的粮草最大限度的运往城里,还在城中加强了治安约束,逐户清查,清街设岗,发动百姓协防守城,并加固城墙,增设防御设施,一场胶东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战即将打响了… …

goto11 发表于 2008-11-9 18:25:10

孙承宗武装边关铁军时,配备的近战兵器也是日本刀

实际上日本刀在当时是非常优秀近战武器,他们沿袭,发展了唐大刀的技术,成为独立制刀艺术。

戚继光在抗倭寇时候,也多次改善浙江官兵团队格斗方法,以对抗日本海盗锋利激战日本刀和长枪。

goto11 发表于 2008-11-9 18:39:45

戚继光与日本刀法


  如同中国的剑刀制作技术传到日本一样,中国剑刀技法传到日本,经过日本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他们发扬了中国剑法“持短入长,倏忽纵横”的传统优点,摈弃后世中国剑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流弊,创造出以技法朴实严整、劲力充实流畅为主要特点的日本式刀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武士根据充分利用地形、空间以发挥人自为战的要求,创造出了一套变换极其迅速灵活的步伐,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杀,同进退轻捷结合起来。在对战中,为了“甚便旋转跳跃,用短制长”,甚至不着甲胄,“裸形赴斗”加上器械精良,使技术与兵器相得益彰。与唐、宋以后的中国一般剑刀法相比较,日本刀法确有许多技术优势。
  
   从明代人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当明代中叶,日本海盗对我国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侵扰中,日本刀作为倭寇最主要的战斗手段,曾对中国军民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日本刀法引起了明朝将领、武艺家和各种人士的注意。戚继光在十二卷本《纪效新书》卷4《短器长用解》中说: “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何良臣在其《阵纪》卷2《技用》中说: “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明末徽州武艺家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也说: “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诸家之中,除戚继光之外,要数晚明“岭南三家”之一的番禺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语器》中的一段描述最为精到: “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 很清楚,上引各家对日本刀法的着眼点,首先都在步伐上。程冲斗说的“左右跳跃,奇诈诡秘。”屈大均的“横行疾斗,飘忽如风”,“蹲以为步,退以为伐。”都是讲步法。还要以茅元仪说的最清楚:“长刀,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其次,双手执用的长刀兼有长、短兵器的特点,故长兵器、短兵器都难对付。所谓“短器难接,长器不捷”正是戚继光得之于实战的甘苦之言。至于屈大均说的“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这些话非常专业,不像是一般文人的笔墨,我怀疑要么屈大均曾练过日本长刀,熟悉长刀法势,要么就是录自日本刀法的图谱中。日本刀在澳门很多见,日本刀法在广东也有流传,所以屈大均学到这种“岛中之绝技”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日本刀法除上述优点外,从明人记载看,倭寇用刀还有两个特殊伎俩。第一,倭寇临阵,惯用双刀。“手舞双刀,刀长五尺余,手腕运动,开锋甚长。其刀飞,通身如雪,无间可击。”所谓双刀其实是一长一短配合使用。明人周楫的《西湖二集》卷34《胡少保平倭战功》,本是小说,但内容以史为据又稍加演义,详述胡宗宪设计剿灭汪直、徐海等海寇始末,基本可信。其中讲道:“原来倭寇交战时,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却不甚便利,其右手短刀甚利,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却不去提防他右手短刀。所以虽用心对他长刀之时,而右手暗暗掣出短刀,人头已落地矣。胡公细细访知此弊,却叫军士专一用以对付他右手短刀,因此得利。”同类记述还有一些,以我所见到的,但都不如周楫讲得明白浅显。
  
   第二,倭寇最善整磨刀身,使之经常保持光亮锋利,作战时可以立断坚韧,同时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也给对方造成心理威慑效应。最喜欢采用的作战队形是所谓“蝴蝶阵”。郑若曾《筹海图编》卷2云:“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为号,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视则从下砍来。” 对于日本刀的这些长处,一些优秀的明朝将领,都曾认真加以研究,寻求对应办法,同时也用心引进其刀法,借以提高明军的战斗力。这中间,戚继光具有荜路蓝缕之功。戚继光不愧为一位精研覃思、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针对倭寇善于个自为战以发挥长刀优势的特点,他从民间武艺中吸取了大量技艺,创制了“长短兵迭用”的“鸳鸯阵”法,以集体的“齐勇”来对付单个倭寇。实践证明这是打破长刀优势的有效办法。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著《纪效新书》时,收取了长、短兵的各家武艺,甚至也收进了“无预于大战之技”的拳法,但如前已论及者,他唯独没有收取短兵武艺。他不无遗憾地说:“世传刀法甚多,传其妙者绝寡,尚候豪杰续之。”可见,鉴于日本刀法的技术优势,他对当时我国刀法的选取抱审慎而宁缺毋滥的态度,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到了第二年,即嘉靖四十年(辛酉),他在浙江对倭作战时获得了日本长刀的“倭夷原本”,“又从而演之”乃著成《辛酉刀法》一谱。后来他改十八卷《纪效新书》为十二卷,内容有删有增,这部刀谱是增收的内容之一。《辛酉刀法》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用日本文字写成的《隐流之目录》及其“习法”,后面是戚氏的演练法。《辛酉刀法》合中日两国刀法为一谱,在中日剑刀武艺的交流史上不失为珍贵的文献。
  
   从《纪效新书》中看来,嘉靖四十年前后“戚家军”虽然已具规模,但尚未配备日本式的长刀,证明戚继光还没有系统掌握日本刀法。到了隆庆五年(1571年),他的另一部军事名著《练兵实纪》刻成时,我们从该书中看到,长刀及长刀法,已经成为正在北方防御蒙古人的“戚家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了。这时,按照戚继光的精心布署,首先,骑兵也配置民长刀,在最基本的“队”的建制中,两个鸟铳手是正副队长,但要求二人“仍习双手刀为短兵。”步兵也是如此,凡鸟统手,“给长倭刀一把”。此外,步兵或给短刀、或给长刀。每当操练时,如假设敌人为骑兵,持长刀者“以原习倭刀进法”,下砍马腿,上砍马头。如假设敌人为步兵,“倭刀二人一排,舞路既多,疾速,为上等”;或者“以木刀对砍,举落疾速,不使人乘隙得犯者为上等”。把日本刀吸收到中国军队里来,实现了唐顺之早就提出的“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头”的宿愿,充分反映了戚继光勇于学人之长为己所用的可贵精神。(转)

可见日本刀在当时大量在日本军队配备,而且由于刀法简单实用,给中国沿海居民和军队造成了极大危害,戚继光和其他有识将领并没有因为民族主义而看清日本刀和日本刀法,反而取长补短,最终击败消灭了日本倭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聊一部经典偶像日剧的爱与痛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