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懂“现象学”
刚看帖子,说某某有“背景”,突然想到现象学,现象学方法中,最经验性的一种“看”,就是看背景之类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东西。比如我们去看戏剧,一般人的“看”当然是看剧本编排、演员的表演、灯光、舞台设计等等,而现象学的“看”,看的不是这些所谓的主要内容,现象学讲究将这些东西“悬置”起来,看什么呢,看那些一般认为不重要的,比如背景的“幕”、躲在舞台角落的垃圾等等。通过这些被忽略的,寻找那些被以前的知识遮蔽的东西。通过对“幕”的看,寻找那些被有意无意掩盖的本质。这个方法德里达用过,在一般人关注向上帝献祭儿子的以撒和上帝时,德里达将关注点放到了以撒的妻子和孩子身上,看出“死亡的礼物”,写了本书《给予死亡》(有直译为“死亡的礼物”)。我们国人看问题不也是这样的?看一个人不看他的人品学识性格等,而将眼光放到了“背景”上,背景大则价值高,受尊敬的程度就高。有人说中国人势利,想从中获益,我看不一定。生活中的人对高官的尊敬就不都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一种认知习惯了。
背景很多,但最集中的是金钱和权力。一个人的价值直接的评价就是这些,在遇到一个不知背景的人时,看的就是这些东西的表征了,如服饰、交通工具、他人的态度等。很明显,在我们国度,人的一些内在的价值被被悬置了。进一步说,人本身被悬置了。所以鲁迅说“难见真的人”,并且在《孔乙己》中就写了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别人,就是孔乙己自己也这样看自己。没有人了,谁在不在又有什么关系呢,先生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但背景相关的人们还是要记住的,有人(酒店老板)还记得孔乙己,不是因为他是个人,也不是因为他有某些价值(能带来快乐),而是记住了他的背景(钱)——他还欠着酒钱。人成了一个载体,金钱和权力等“背景”的载体。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这话大概是真的,西方人以为多么了不起的现象学方法,我们的没受过现象学训练,甚至连字都不认识的人都能熟练使用。大概生活的磨练让我们如此聪明吧。可是,不要忘了,只有“幕”的戏剧,是没有人去看的。西方现象学的“看”是在主体已经确定的历史下的“看”,我们呢?
ps:有意思的是,最近在网络流传的P事件,有网友的解读也有一些现象学意味,从我们习惯的骂人话,看出我们什么都不是。我有个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按萨特对现象学的使用方式,在中国得将现象学方法反着用,否则就出错了。玩笑而已^_^ 哲学乎?社会学乎? 我也不知放到哪里合适。随手写的,不敢说是什么东西,绝对算不上学术。不是文学,放茶社似乎也不合适。(*^__^*) ……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是现象学吗? 残酷的生存压力造成的? 呵呵~事实的东西~谈不上什么现象学吧~佛书不是常说的嘛~存在就是合理的~不能改变的就必须接受~ 今天看回复才发现,以撒献祭的故事给打错了,还不能修改了,应该是亚拉伯罕和上帝,不是以撒,以撒是亚拉伯罕的孩子,是死亡的礼物。
其实讲现象学方法只是一个引子,中西文明的关注点不同而已,这随手写的东西,其实是在借用现象学方法说话而已。如同巴黎高师的“传统”一样,用一堆复杂深奥的词语,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 引用第6楼xianlongzaitian于2008-11-16 23:41发表的 :
今天看回复才发现,以撒献祭的故事给打错了,还不能修改了,应该是亚拉伯罕和上帝,不是以撒,以撒是亚拉伯罕的孩子,是死亡的礼物。
其实讲现象学方法只是一个引子,中西文明的关注点不同而已,这随手写的东西,其实是在借用现象学方法说话而已。如同巴黎高师的“传统”一样,用一堆复杂深奥的词语,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
不能修改不是很好吗?
我很赞同你说的话,那个玩笑开的也很好(比如在中国反着用),讽刺意味很浓呢 现象学,清洗范畴,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事实本身”。 楼主好像披着哲学的外衣,对国人文化传统以及当下国人生存境况进行一次反思性的冷幽默。似乎现在什么都要反着看、反着听、反着琢磨。其实中国人最有智慧的一面,国人生活得也很累的,也透视着中国人许多方面在做一些精神能量方面的无谓内耗,尤其在处理人际关系、官际关系、官民关系时候时候。因此,中国人言说的一句看是熟透的日常话语,中国人自己都会心知肚明,但要是国人将其翻译成外语、或外国人翻译成自己的母语,都不知道用哪一个词汇替代了,真是难坏了老外了……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谁说的?
还有哪个民族叫——“中华民族“? 楼主妙笔!呵呵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注重的是关系本体论,礼物经济学。要是认真疏导出来,真是一门大学问。 礼物,应该是社会学的东西吧?这方面有比较本精彩的书: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这和现象学有什么关系啊,搞不明白.把胡塞尔的书先翻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