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bangjin 发表于 2008-10-14 06:22:20

2001年10月14日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先生逝世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2001年10月14日20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在获知张学良先生逝世的消息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了张学良先生的历史功绩,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评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abode21 发表于 2008-10-14 08:19:26

1851年10月14日——英国路透社(Reuters)正式在伦敦开业。
 路透社(Reuters)
  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创办人路透原为德国人,后加入英国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
  路透社是路透集团的一部分,业务占路透集团的5%,(该集团资料详见企业库专条)。它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其股权属于代表伦敦出版的全国性报纸的报业主联合会 (the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代表郡级报纸的报联社 (pressassociation)、澳大利亚报联社(australian associatedpress) 和新西兰报联社 (new zealand press association)。这四家股东都有代表参加路透社董事会,它们之间有一项确保路透社在新闻报道中所谓“独立性”和“正直性”的“托拉斯协议”。
  路透社董事会由1名董事长、3名常务董事 (executive directors )和8名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s) 组成。董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由董事轮流主持会议,讨论财政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日常行政工作由执委会(或称经理部,executive committee)负责。执委会由总经理、两名副总经理、两名助理副总经理和总编辑6人组成。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新闻业务工作由总编辑主持。
  路透社名义上是私人企业主所有,实际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国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国外,它的国际新闻紧密配合英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它对体育新闻也很重视。该社的经济新闻主要是商情报告,为英国和西方大企业服务。
  至1980年,共有雇员2595人,其中国内有1000多人。在雇员中,有532名记者,551名技术人员。它在国外共有122个分社,分布在75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的常驻记者约370名。在未建分社的地方,路透社雇用了1000多名当地人作为它的兼职记者或报道员。它自己的分社和兼职记者发稿点加起来共有183处。它还同120多个国家或私人的通讯社建立了业务联系,以扩大它的消息来源。它同约1500家外国报纸有供稿联系。
  路透社每天发稿约70万字。除一般新闻外,经济新闻和体育消息占很大比重。每天24小时,通过电子计算机控制以电视、电传和油印稿形式,向世界名地的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金融情报。路透经济新闻 (reuters economic services)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在它的总收入中,85%来自出售的经济新闻,15%来自国内的收入。
  路透社的消息大致有特急快讯、急电和普通电讯三种。这三种电讯的时效按顺序递减,篇幅按顺序递增。特急快讯主要针对商业用户,快讯主要适用于政府机关及电子媒介订户,普通电讯则主要服务于其他新闻媒介订户。
  特急快讯是路透社播发新闻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中断正常的广播优先发出。对于什么样的新闻才发特急电讯,路透社的选择仍然是以订户的需求为考虑重点。由于经济界订户占很大比重,所以路透社的特急快讯并不局限于特别重大的国际事件,还包括一切对各类交易市场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
  急电的时效和重要性次于特急快讯,用于比较重要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急电的各种新闻要素比较齐全,但仍然比较简单,只报道新闻事件本身,没什么背景材料或现场情景描写。
  普通电讯即正常情况下播发的新闻。
  为了保证时效,路透社的稿子一般比较短,通常一篇稿子只报道一个动态,只对重大事件编发综合稿。
  为了确保路透社新闻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有的地位,特别是为了保证使它获得高额利润的经济新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发出,路透社在伦敦兴建了一个技术中心,该中心已于1979年底启用。这个中心通过60台电子计算机和5000条线路,向世界各地订户输送各种新闻。另一个同样规模的技术中心设在日内瓦。路透社把它的所有通讯设备都改成双套装置,这样即使一套设备发生故障,另一套设备也能自动启用。
  路透社和报联社在同一幢大厦里(舰队街八十五号)办公,它们之间有分工,路透侧重国际新闻,报联社侧重国内新闻。路透社的国际新闻只直接发给伦敦出版的全国性报纸,而由报联社重编后发给地方报纸。路透社关于英国国内事件的报道大部分由报联社提供,有选择地加以重编后发出。它们之间互相供稿也属商业买卖,需付给稿费。由于这种关系,路透社在国内除伦敦外,只在曼彻斯特有一个分社,如在其他地方发生大事,由总社临时派记者去报道。报联社是路透社的大股东之一,在国外没有记者。
  路透社每年从地方报纸记者、编辑以及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中招聘几十名新人,试用半年,合格者正式雇用,继续培养。
  80年代末,路透社的管理出现混乱局面,信息服务经常延误。为此,公司从1992年初起开始改进信息服务。旧的计算机系统被经专门设计、适应新程序的更新式系统取代,为公司重新赢得了声誉。1999年5月17日,路透社与美国道-琼斯公司决定组建道-琼斯-路透交互式商业公司,用20多种语言提供来自《华尔街日报》、道-琼斯公司和路透社新闻网以及全球7000多个商业消息和信息来源的重要信息。路透社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九。
  汤姆森路透正式完成合并
  汤姆森与路透集团的合并昨日(2008年04月18日)正式完成,新公司的股票将开始在伦敦、多伦多和纽约市场挂牌交易。据称,这家名为汤姆森路透的金融资讯巨头将成为彭博新闻的主要对手,两者的市场份额均为三分之一左右。
  汤姆森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作价约160亿美元收购路透集团,合并后的公司总部将位于纽约,两家公司在11个月之前宣布合并。新公司CEO葛洛瑟表示,新公司将重点整合在美国的重叠业务和人事,尤其是纽约。
  葛洛瑟重申,公司预计3年后实现每年节省5亿美元的目标。他还说,路透的业务相对来说未受信贷危机的影响。

评论:世界著名通讯社

abode21 发表于 2008-10-14 08:20:07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此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至1920年12月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2008年4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恢复成立,并聘任首批1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研究会导师。
  2008年4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恢复成立,并聘任首批1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研究会导师。仪式上,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许智宏教授宣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并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邵华泽教授一同为研究会揭牌。
  恢复成立后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名誉教授方汉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任学术总顾问,北京大学社科部部长程郁缀、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赵为民、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卓南生教授等担任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宁树藩、丁淦林、童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少南和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卓南生教授成为首批受聘的10位导师。仪式由北京大学赵为民教授主持。
  恢复成立后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将秉承历史传统,在开展新闻史论研究的同时,努力关照社会现实,以学术研究服务于新闻人才的培养。鉴于新闻史研究在目前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恢复后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将增加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比重;对新闻业务的研究,也将注重学理层面,逐渐形成新闻史论研究的特色。研究会除了举办专题研究、主题年会等学术活动外,还将借助一年一度的“北京论坛”,加强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专家的联络和沟通,提升合作、交流的规格与水平。
  历史上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建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并担任会长,由徐宝璜和邵飘萍任研究会导师。研究会活动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却在中国近代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学术团体,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研究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这些开风气之先的创举也确立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特殊地位。

评论: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机构

abode21 发表于 2008-10-14 08:21:39

2004年10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世界文学城市”称号
英国北部城市,苏格兰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苏格兰中部低地、福斯湾的南岸。面积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电子、电缆、玻璃和食品等工业也重要。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又建立一系列相关工业与服务业。重要的运输枢纽,航空港。城东北临福斯湾的利斯为其外港,是福斯湾港区大港口之一。文化古城。十八世纪时为欧洲文化、艺术、哲学和科学中心。有1583年建立的爱丁堡大学,还有古城堡、大教堂、宫殿、艺术陈列馆等名胜古迹。广场上有各种纪念碑。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书籍和名人手稿。旅游业兴盛,是英国仅次于伦敦的旅游城市。
  爱丁堡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城市,依山傍水,地貌多姿,素有“北方雅典”之称。也是苏格兰首府和医疗、司法、银行保险、核能及电子研究的中心。该市人口44万。始建于公元6世纪,12世纪建成。

评论:爱丁堡有“欧洲最美丽城市之誉”。

abode21 发表于 2008-10-14 08:22:07

  1999年10月14日——中国第一颗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资源一号”
资源一号
  资源一号 卫星是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又称“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1990年代中国和巴西达成政府间协议,共同研制一种地球资源卫星,以填补两国在有关领域的空白。第一颗资源一号卫星01星于1999年10月14日由长征4B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发射成功后为中巴两国获取了大量的有关地区的地球数据和卫星图片,在农林、海洋、环保、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载设备:资源一号卫星主要搭载了3台遥感仪器用于对地观测:
  20米分辨率的5谱段CCD相机
  80米和160米分辨率的4谱段红外扫描仪
  256米分辨率的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
  卫星数据:
  质量:1450千克
  功率:1100瓦
  设计在轨寿命:2年
  运行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78km
  赤平倾角:98.5度
  绕轨一圈时间:100.26分钟(一般情况下每26天观测全球一遍)

评论:填补了国内资源卫星空白

abode21 发表于 2008-10-14 08:22:40

2000年10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车日”活动,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并加入全球“无车日”活动的城市。

无车日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将于二零零七年九月十六日至九月二十二日开展,活动主题为“绿色交通与健康”。据悉,活动期间,北京、上海、青岛等已签署承诺书的一百零八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将带头“拒绝”小汽车,采用并鼓励民众也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无车日活动将是整个公共交通周活动的高潮。九月二十二日七点至十九点之间,上述城市将划定一个或数个有影响的区域(道路)作为无小汽车区,这些区域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其他公共交通开放。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三十一日在此间“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很多城市为了解决小汽车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盲目修桥、扩路,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希望通过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有效制止城市决策者盲目压缩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错误,并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
  无车日活动源于法国巴黎。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法国三十五个城市的民众自发在这一天里弃用私家车。目前,无车日活动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环保运动。二00一年,成都成为中国首个、亚洲第二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
  “世界无车日”活动最早起源1998年的法国。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至今,国际上已有超过1000个城市开展过“无车日”活动
  108个城市参加无车日活动
  “城市应该是人的城市,而不是车的城市。”根据建设部计划,9月16日至22日,全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08个城市承诺参加活动。活动期间,参加城市将以各种方式鼓励市民利用公交、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22日的“无车日”活动将是整个公共交通周的高潮,当天7时至19时,各城市都将划定一个或数个有影响的区域作为无小汽车区,也可将全市范围作为无小汽车区域,只对行人、自行车或公交车辆开放。

评论:无车日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34:31

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招生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爆发,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现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亩)。学校现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业,以及覆盖139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现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许智宏院士

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37:17

1963年10月14日——也门民主共和国革命日



旧国名,简称民主也门,也叫南也门,正式国名: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70年11月改称此名)。为现在也门共和国的一部分,曾经是中东地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南滨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北、东分别同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沙特阿拉伯、阿曼接壤,首都亚丁。南也门的国民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原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839年英国侵占亚丁,后将南也门变成自己的殖民地。1959年-1963年间,英国又把亚丁保护地13国和亚丁殖民地组成“南阿拉伯联邦”,亚丁保护地其余部分改称“南阿拉伯保护地”,遭到也门人民反对。1967年11月30日独立,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11月30日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与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统一合并为也门共和国。
  国 庆:10月14日。
  国 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国歌》。


向他们表示祝贺!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39:39

197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批判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以前中共中央机关报曾经是《解放日报》(现在是上海市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毛泽东同志为该报题写报头。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报社迁入北京(当时的北平)。同年8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二大的综合性报纸,每天发行量曾高达300万份。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报业协会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是国际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报纸之一。

极左极右现在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改革开放才是发展的重点。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41:56

1972年10月14日——中国与马尔代夫共和国建交



【国名】
  马尔代夫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ldives)。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国旗由红、绿、白三种颜色组成。旗地为绿色长方形,四周为红边。红边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四分之一,绿色长方形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一半。 一牙白色新月位于绿色长方形的正中。红色象征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鲜血;绿色意味着生命、进步和繁荣,白色新月表示和平、安宁和马尔代夫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国徽】由一弯新月、一颗五角星、两面国旗、一颗海椰子树和绶带构成。新月和五角星表示马尔代夫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国旗象征国家的权力和尊严,海椰子树代表人民的生计。底端的绶带上写着马尔代夫的传统名称。
  【面积】
  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含领海面积),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
  【人口】
  29.9万(2006年)。均为马尔代夫族。民族和官方语言为迪维希语(Dhivehi),教育和对外交往中广泛使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属逊尼派。
  【语言】
  官方语言为迪维希语,上层社会通用英语。
  【首都】
  马累(Malé),人口10.4万(2006年)。日最高温度31°C,最低温度26°C。
  【国家元首】
  总统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Maumoon Abdul Gayoom),1978年11月11日第一次当选,1983、1988、1993、1998、2003年5次连任。 
  【重要节日】
  独立日:7月26日(1965年)。
  【时区】
  马尔代夫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三个小时。

一个旅游胜地。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44:21

1994年10月14日——美国宣布取消对海地制裁



国名:海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Haiti)
  国名释义: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
  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
  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著名的良港,人口约100万。
  国家政要:当选总统勒内·普雷瓦尔,2006年2月当选,同年5月宣誓就职。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九个省,省下设区。九省为:西北、北方、东北、阿蒂博尼特、中部、西部、东南、南方、大湾。

美国太霸道了,经常对其它国家进行经济制裁。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47:33

1994年10月14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遇刺受伤



纳吉布·马哈福兹(نجيب محفوظ‎,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埃及小说家,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除写作小说外马哈富兹还写电影剧本。马哈富兹也是国际科学院的成员。

一个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优秀文学家,结果引来了杀生之祸。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51:29

2002年10月14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联合国前秘书长。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世界总统--安南其人:
  身高1米75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站着的时候总是腰板挺直。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即便是在劳累、忧伤或处在危险境地,安南总是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因此熟悉他的人常戏称他为“世俗教皇”。
  美国著名男性杂志《君子》(《Esquire》)曾经评选出“全世界最会穿衣服的男性”,名单中除了英国影星休-格兰特和大帅哥裘德-洛以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榜上有名。
  安南入选的理由是,他穿着讲究简单的搭配方式,不追随流行风尚却独具风格,不但高雅大方,还给人一股存在感和力量。
  正如同服装追求简单之美,在为人处事中,安南也喜欢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

一个受美国操纵的联合国秘书长。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53:31

1840年10月14日——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于巴黎出生



克洛德·莫奈 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

他的作品现在在世界各地很著名,最出名的就是《印象*日出》。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8:58:05

2003年10月14日——中国“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内(江)昆(明)电气化一级铁路干线通过竣工验收。



内昆铁路自四川省内江至云南省昆明,全长872千米,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

中国近年的一大重点电气化工程。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9:00:20

1983年10月14日——中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出生



林丹(Lin Dan)(图)
  性别:男
  国籍:中国
  籍贯:福建龙岩
  生日:1983.10.14
  身高:1.78米
  体重:70公斤
  项目:羽毛球男子单打
  女友:谢杏芳
  男子单打世界排名:2

今年奥运会为中国夺取了一枚宝贵的金牌。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9:05:20

1949年10月14日——刘松仁出生,香港演员。



刘松仁(Lau Chung Yan, Damian,1949年10月14日-),生于香港,祖籍潮州。香港无线电视资深艺员。

演过很多著名的影视作品,比如《陆小凤》、《陆小凤之决战前后》、《京华春梦》、《倚天屠龙记》、《萍踪侠影录》、《嫁错妈》、《碧海情天》、《新蜀山剑侠》、《三国之见龙卸甲》等等。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9:14:48

1912年10月14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遇刺。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又译狄奥多·罗斯福,人称老罗斯福,昵称泰迪(Teddy),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第26任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海军副部长,参与美西战争,1900年当选副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地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1912年卸任后,西奥多·罗斯福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党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但败于美国民主党的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从此退出政坛。

他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

罗斯福是拉什莫尔山上唯一的20世纪总统。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罗斯福对于他心目中的所谓“不文明”国家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行为。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罗斯福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还好没有什么大问题。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9:19:23

1428年10月14日——明宣宗在宽河之战中平定兀良哈部。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美食、斗促织(蟋蟀)和戏游无度的皇帝。《聊斋志异》里的名篇《促织》里的皇帝正是明宣宗,人称“蛐蛐皇帝”,吴伟业有《明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

明宣宗当政十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将汉王朱高煦用鼎烹煮至死,诸子全部处死。
为了休兵养民,宣宗一改永乐时期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阯撤兵,节省了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交阯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流。
整顿统治机构,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
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
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减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此举开启明代宦官干政之先兆。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时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在明朝还算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fl668 发表于 2008-10-14 09:23:46

1926年10月14日——英国作家米恩创作的首部以小熊维尼为主要角色的小说首次出版。



艾伦·亚历山大·米恩(Alan Alexander Milne、常缩写为A. A. Milne、1882年1月8日-1956年1月31日)是一位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以小熊维尼与儿童诗作而闻名于世。

一部很好看的卡通片。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金豆  留住记忆“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