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院【原创首发】
望仙院在山东沂水县院东头乡驻地南两公里处有一山峪,叫留虎峪,峪中有一眼泉水,当地老百姓称为打虎泉,村子以峪取名留虎峪村。在院东头乡驻地西六公里处,原有一古庙叫望仙院,又称资庆寺,院东头也因地处望仙院的东头而得名。
相传东汉末年,五台山有一位法号三陀化的和尚,遵从师命向山东云游而来。临行前,其师送给他两件宝物:一只老虎,一口铜钟,让他到山东建寺传法,并授一句谒语:“虎留人不留,钟留人可留。”这三陀化来山东身负使命:选地址、建寺院、传经说法、普度众生。什么时候铜钟放在地上挑不起来了,就是缘分到了,这地方就是“风水宝地”,就是三陀化和尚建寺院的地址。三陀化和尚身穿直裰,外披袈裟,项挂念珠,用禅杖挑着铜钟,用绳子牵着老虎,辞别五台山进入山东。
来到沂水地界,翻过一座虽不险峻但却连绵不绝的山,进入一条峪谷中,三陀化和尚见这里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绿苔青翠,两岸山体绵延,林木郁郁葱葱,水中鱼虾欢跳,树上百鸟争鸣,不禁脱口而出:“真乃山清水秀、芳草飘香的丰腴宝地啊!”一言未毕,忽见河岸有一泉水,顺山崖而下,叮叮咚咚,像粒粒珍珠、串串玛瑙簌簌撒落在青石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七彩亮光。一来想喝口泉水解解渴,二来也被这迷人的景色所吸引,三陀化便停下来,放下铜钟,拴上老虎,洗了一把脸,掬起一捧泉水喝了起来,顿觉泉水甘洌似琼浆玉液,全身轻松了许多。稍事休息后,又挑起铜钟,打算牵虎上路。谁曾想,那只白眉吊睛老虎卧在一颗古松下如睡着了一般,再怎么牵也不走了。三陀化和尚明白了,“虎留人不留”,师傅的谒语应验了,便扔掉老虎再往前走。从此,这山泉便称为“打虎泉”,这山峪便称为“留虎峪”。
且说三陀化和尚挑着铜钟向北而去,沿一条季节河出了峪,沿时密河往西拐,走不多时又进入一峪,大半天也未走到尽头,倒是看到时密河的北岸一山环出一个圈,窝出一块宽阔肥沃的平坳来,且有山泉涓涓而流,其水清澈透明,品之甘洌。就想,若在这里建一座寺院该多好啊。就挑起钟来用力颠颤,希望钟能自动落地。但是颠了很久钟却终不遂其愿,他便挑着钟在山间转圈,转至山之西南脚下,但见在时密河北岸的一个光崖之下有一淹子,淹子之上雾气缭绕,隐约之中两条龙在戏战,时而腾空而起,时而潜入水中。
三陀化和尚看罢连声惊叹道:“真圣地也!真圣地也!”说完便又拾起禅杖打算挑钟继续前行,不料那口铜钟像扎了跟似的,再也挑不起来了。“钟留人可留”,师傅的谒语又应验了,三陀化和尚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缘分到了。”于是,他便在这时密河的北岸,淹子的旁边,结草为庐,住了下来。一连几天,三陀化和尚都在这山峪周围转悠,爬遍了每一个山头,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块平地,心中暗自称奇:“四山环抱,两水交汇,形隐而不蔽,气旺而不散,真是风水宝地啊!”说来也怪,当三陀化和尚确定寺址扎好草棚以后,那拿不动的铜钟便可以随意拿动了。后来,三陀化和尚化缘建起了资庆寺,又叫望仙院。?
三陀化和尚挑钟牵虎择址建寺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座寺院始建于哪朝哪代无从考证,因为所存碑文皆是元明以来重修该寺的记载。望仙院至明代已是拥有房屋八十一间、土地千余顷、僧侣千余人的大寺院。据说,该寺的第一道院门在距寺院三公里的院东头村西,有人要到寺内拜访,如非正式拜佛烧香日,需在第一道大门外登记,由守门者骑快马回寺内禀报,得到方丈许可后方能进入。望仙院曾经香火兴盛,而且持续了一千多年。据当地老人说,清朝康乾时代,每年清明节或四月初八佛日,来望仙院上香的人成千上万。其时,寺院头道大门大开,人如潮涌,漫山遍野,寺院内烟雾腾腾,诵经声如雷轰轰。但到清末,因望仙院的一位僧人涉嫌一桩人命案,这座几乎可与少林寺、法门寺相提并论的辉煌寺院就有了灭顶之灾。
据说当时那桩人命案的死者是一位少妇,夫家是当地的大财主。案子发生后,其夫先是告到县里,后又告到府里,最后告到了京城老佛爷那里。如同浙江那起“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一样,慈禧在高兴之下亲自过问了此案,不仅查出死去的少妇是望仙院的僧人所杀,竞还查出寺内的方丈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者有重要瓜葛,就下令把该寺的全部僧侣剿灭。兵未发到,寺内的僧侣就跑光了,只剩下十几个年老体弱者作了替罪羊,望仙院被放火焚烧。但是不知何故,竟有十五间房屋与四个僧人幸存下来。到民国末年,四个僧人相继死去,十五间房屋也彻底毁掉了。惟一留下来的,是几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与一座被称作阁的砖石塔,还有几座僧侣的坟墓和石棺,至今遗迹尚存。资庆寺砖石塔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