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尊重随乐符流淌——以教育论读解《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洋溢着爱与尊重,伴随着乐符的流淌演绎着的故事。这里有调皮捣蛋的可爱孩子们,有其貌不扬充满爱心的秃头学监,有严厉不近人情的校长……在音乐声中,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彻底走出了“池塘之底”。这个春天的到来是建立在爱与尊重之上的,因为,“爱与尊重是人格得以完整健全的特别需要的元素。”
首先,我们来看这位德育工作者克莱蒙特的素质结构。他是一位积极乐观、学高身正、才华横溢的德育工作者。
老师离去时收到了孩子们写满祝福话语的纸飞机(高墙窗口被禁锢的孩子们摇动双手,掷出纸飞机,这是动人的一幕),这说明老师是完全被学生接受并且受爱戴的,足以证明他美丽的心灵世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何其大。他虽然平淡度过余生,却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其次,影片中处处反映出了克莱蒙特是一位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良师。
面对学生因恶作剧而使一位学监受伤,他善意地引导学生承认错误并以他的行动去照顾关心受伤的学监,这说明他善于利用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面对学生偷取他的乐谱,他为他的学生们隐瞒了真相,使他们免于受罚做苦力的命运。这体现了他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的一面。如果没有对他学生的信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
面对学生唱着损他的歌曲,他并没有介意歌词的内容,反而告诉这位学生哪个音符不到位。可见,他很好地发扬了积极的因素,克服了消极的因素。也因此,使他萌发了组建合唱团的意愿。而音乐,正是净化心灵的灵丹妙药,为放牛班迎接春天打下了基础。
利用合唱团可以开展很好的集体教育。因为合唱团是集体性的,借助音乐与歌曲的媒介,孩子们被很有秩序地集中在一起,专心投入地歌唱,而不是散乱无所事事。这样,正可以避免许多意外的发生,也可以在美育中陶冶情操,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利用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练习唱歌的时候,他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嗓音的特点,让他们在适合的音部歌唱;对于歌唱的准确性,他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任何杂质。当然,他还尊重学生的选择,有一位小朋友不愿意说话唱歌,他就让他在一边充当指挥。
就个别教育而言,最典型的就是他发现了一匹音乐界的“千里马”。对于这个传说有着“天使脸蛋,魔鬼心肠”的学生,他没有对他抱以太大的戒心,而是通过与他母亲的沟通以及对他才华的发掘,让他成为合唱团中脱颖而出的“新星”,使这位学生最终走上了音乐之路,并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也间接实现了学监平生的梦想。以上两点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再次,影片中的反面事例校长则很好地与克莱蒙特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爱与尊重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校长表现出可憎的专制独裁和暴力倾向,他的武断与暴力,加深了仇恨,挨打男孩的复仇火焰熊熊燃烧,告诉我们:这就是暴政的可怕后果。克莱蒙特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特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
由此可见,老师的爱与尊重是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手段,而使学生的心灵充满爱与尊重是目的。所以,放牛班的春天收获的正是爱与尊重。
余论
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爱,只是,有些人显现得早些,有些人显现得晚些。因此,需要我们老师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爱去感化激发这些潜藏着的爱的种子。爱每一位学生,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 是楼主的作品吗?
我还没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呢 放牛班春天不是一部比较老的电影了,几年前看过,挺感动的,音乐老师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多“坏”的学生都有可塑性。不过我觉得艺术终究是艺术,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学生还真是有那些顽固不化,不管你是软硬兼施都不行,俺们功夫还是不到啊。 《放牛班的春天》看过了,尤其喜欢里面的合唱,故事很感人。 看样子值得一看了!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于2008-07-01 21:50发表的 :
是楼主的作品吗?
我还没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呢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极力推荐,无论是为师的还是不为师的,都值得一看,因为它传达的理念适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篇文章当时是作为作业的,教育学课程的需要,呵呵 引用第4楼baldu于2008-08-15 17:09发表的 :
看样子值得一看了!
非常值得一看,力荐啊! 喜欢教育的人一定要看看放牛班的春天。真的值得一看!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的名字翻译得很有意味:教育就如放牛,牧牛者(老师)要给于牛(学生)在有限制下的最大自由。(不是绝对的放纵,撒手不管。牧牛者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要因为对牛弹琴牛不懂,当以尊重、信任和善良面对学生的时候,春天里会流淌出最动人的乐符。 对牛弹琴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对,牛弹琴”啊。不过教师作为甘于付出的孺子牛,也应该从“弹琴”开始,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