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如果到意大利游览名胜古迹,那么这本书可以作为非常好的向导。陈志华先生本身的专业知识,加上自然平实的文字,使得即便是非建筑专业的人读来也不觉得枯燥,况且书中对提到的每一处城市都配有古地图和标有主要古迹的城区图。如果有一天能抱着这本书在意大利上走一走,一定会很有帮助。读这本书还有其他一个收获,就是意大利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从前言看,这也是作者出版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游记写于80年代初,但是96年才出版),希望传递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理念。
书中提到几件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在意大利,受保护的遗迹不一定有什么身份,几块石头,一段残墙,甚至一小堆火山灰混凝土,常人眼中的破砖烂瓦也经常可以看到被好好的保护着。罗马的火车总站的售票大厅,施工时挖到了一段石墙,就一直留在了大厅里面,甚至由于售票大厅的地面比石墙低,又专门在下面砌了一段墙把石墙托住。在听意大利文物部的官员做报告的时候,听到任何一座建筑只要建以来就是文物,就要保护,作者一开始以为是表达错误,后来才知道,意大利人做这件事情是非常认真的,每一座建筑都建立了档案进行保护。在这里,人们以居住老房子为荣,文物建筑和历史遗迹里不供应吃喝,不像在国内,在获得历史文化知识的地方大吃大喝,遍地狼籍。在这里,对待古建筑不说修复,而是“干预”。防止继续破坏,干预而不修复。
和国内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可以说是鲜明的对比。由于官员的无知专断以及利益集团的贪婪,我们失去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城市历史的延续,不应该只是通过有数的几个景点来传承。
同时发于本人博客http://oldsong.yo2.cn/ 最近去成都新修的宽窄巷子,很令人失望.
与金钱有关,有建筑无涉,与文化相隔.
没有什么,只有叹息.有什么办法呢?建筑的精华已完全破坏,在窄巷子里只有一水缸好像还是真的.
成都的古建筑文化保存在哪? 成都宽窄巷子其实是目前中国现有传统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貌似“文化促进旅游 旅游促进文化”之说现已销声匿迹,
但社会上这种言论却比任何一种理论能影响人,
归结点都在经济,都在××增长。
现在的“古建筑”充其量只是标志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座古建筑,
醉乡的所谓“水缸难长久”也确实另一尴尬所在。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说:“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可是我们的城市对游子而言,却是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雷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