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斋读史 之 选择继承人
【中国小历史】选择继承人首发于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41123&extra=page%3D1&frombbs=1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弟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突然冒出来的兄终弟及实在让人疑惑。为了解答这个疑惑,宋太宗炮制出来一个“金匮之盟”,说什么他们的母亲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因为如果传给儿子,主少国疑,很容易被人夺去皇位。民间的说法更玄,说杜太后要求赵匡胤、光义、廷美三兄弟相继做皇帝,等廷美死了,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然后依次类推。
一般人不相信“金匮之盟”,而相信“烛影斧声”。原因很简单,赵光义做了皇帝之后,马上就逼死弟弟廷美,侄儿德昭(赵匡胤的长子,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德芳(赵匡胤第四子,戏曲小说中将其演绎成“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八贤王)。逼死廷美,是担心他会效仿自己;逼死德昭,则是因为心虚。宋太宗亲征幽州时,有一天晚上突然失踪,军营中人心惶惶。有人说大敌当前,军中不可一日无主,闹着要立德昭为帝。兵败回朝后,德昭提醒太宗论功行赏,太宗阴阳怪气地说:“等你坐上这个位子,再赏也不迟啊!”
赵光义死后,皇位一直由他的儿孙继承,直到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这儿,出了一点问题。
宋高宗赵构原来有一个儿子,登基之后封为元懿太子,但这个孩子没福气,年仅三岁就夭折了。也许是南渡时受苦太多,惊吓过度,宋高宗后来失去了生育能力。另外靖康之难中,宋朝宗室三千多人都被金人掠走,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嗣。为了保住赵家江山,宋高宗就在太祖的后裔中挑选继承人。据说昭慈圣献皇后从江西赶到京城后,将自己做的一个梦告诉高宗,高宗便明白了天命所在。刚好右仆射范宗尹以国家的稳定为由,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储君。高宗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仁宗无后,传位于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即英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也附和着说:“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跟着添油加醋:“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于是下诏召集宋太祖的后裔,考虑到辈份问题,将在“伯”字辈(也就是比高宗低一辈)中选择。
当时太祖的后裔很多,仅“伯”字辈就有一千多人。宋高宗先挑出七岁以下的儿童十人,然后逐一审看,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胖的是伯玖,瘦的是伯琮。这两个小孩都很出色,难分伯仲。高宗开始打算留胖去瘦,因为伯玖的身体素质明显比伯琮好一些。正让伯琮拿着赏赐的三百两白银回家时,高宗又犹豫起来,让伯琮等一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站在院子里,高宗在一旁反复端详比较,犹豫不决。忽然,不知从哪儿窜出一只猫,从两个孩子脚边走过。伯琮好像没看到,仍然目不斜视,伯玖则不同,飞起一脚向猫踢去。高宗心想,伯玖这孩子太轻狂了,怎能担当社稷重任!于是改变了先前的决定。这是绍兴二年(1132)的事。
从此,伯琮以储君候选人的身份留在宫中,由张婕妤抚养。为了保险,高宗将伯玖也留下来,由孤独无依的吴才人抚养。绍兴二年,封伯琮为和州防御使(挂名而已),赐名赵瑗(以后又赐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后又改名赵烨,因与唐代末代皇帝李晔的名字同音而取消,仍用赵昚。本篇为了方便,只称伯琮)。五年,采纳左仆射赵鼎的建议,在宫中设立书院让两个孩子上学。两个孩子都很聪明,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高宗封伯琮为普安郡王,封伯玖为恩平郡王。
经过十年的培养,两个孩子都已长大。为了最终确定究竟立谁为太子,赵构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女色测试两个少年的品质。他分别赐给伯琮、伯玖十名宫女,几天之后,将宫女召回,让稳婆一一检验。结果,赐给伯琮的十人仍是处女,赐给伯玖的十人全都已经破身,不再是处女了。宋高宗由此决定立伯琮为皇储。不过,高宗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个孩子,所以迟至绍兴三十年才立伯琮为皇子。两年之后,正式册立伯琮为太子,同时准备禅位。
赵构为什么急着禅位呢?是继续考验伯琮,还是真的不想当皇帝?从后来的情况看,应该是后者。当初赵构的父亲宋徽宗就是将烂摊子扔给儿子赵桓,自己躲在一边享清福,不走运的是宋徽宗没享着福,而赵构的运气更好一些,他不仅自己做了36年皇帝,还做了25年太上皇,81岁才去世。
伯琮顺利地登上皇位,史称孝宗。南宋孝宗和北宋的仁宗一样,得到很高的评价。但在今天看来,孝宗可谓一事无成。他刚登上皇位时,也曾经锐意北伐,但经历了符离之败后,就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更可惜的是,他长期以来生活在高宗的阴影里,他当皇帝的27年时间里,高宗当了25年的太上皇。淳熙十四年高宗去世后,他本应该有所作为,但他却选择了在高宗去世两年后禅位给儿子赵惇,是为光宗。
光宗的精力比孝宗更差,刚当上皇帝就被皇后李凤娘控制。当李皇后挑拨光宗与孝宗的父子关系时,光宗竟然连去看看父亲问问究竟的精力都没有,就决定不再定期去看望父亲,或许一大早起来去见父亲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成功地隔断光宗与孝宗的关系后,李皇后开始收拾光宗本人。有一次光宗洗手,一个宫女捧着脸盆在旁边伺候,光宗见宫女皮肤细腻,不由赞叹了一声。李皇后当时没说什么,过了几天,光宗批阅奏疏时,李皇后派人送来一个食盒,打开一看,里面就是那位宫女血肉模糊的断手。光宗从此患上了心病。转眼到了冬至,照例皇帝必须亲自到宗庙祭祀。不喜欢出门的光宗勉为其难,抱病出宫。李皇后趁这个机会将光宗宠爱的黄贵妃杀死。祭祀时风雨大作,无法行礼,光宗只得回宫。回宫后听说黄贵妃的死讯,光宗一病不起,一切奏章都由李皇后代批。
绍熙五年(1194),一直等不到儿子前来看望的孝宗一病不起。即便父亲去世,被李皇后控制的光宗仍然不肯到灵前看看。没办法的大臣只有请年迈的孝宗之母吴太后主持丧礼。丧礼之后,赵汝愚等大臣同吴太后商议,以皇帝有病为由,推立太子赵扩继位,是为宁宗。次年,多病的光宗去世,这时李凤娘才明白丈夫比儿子对她更重要。
宁宗末年,史弥远专权。宁宗只有景献太子一个儿子,但景献太子在嘉定十三年(1220)八月病死了。嘉定十四年,也就是景献太子死的次年,宁宗选太祖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就像高宗当初选择伯琮、伯玖一样,最后决定立贵和为皇子,改赐名赵竑。贵和原来是宗室赵希瞿的儿子,先已过继给宁王死去的弟弟沂靖惠王。史弥远劝说宁宗应该乘机多选几个宗室子弟安置在宫中,作为皇子的候选人。宁宗相信史弥远,让他去张罗。很快,史弥远就找到一个叫与莒的宗室子弟,宁宗将其立为沂王的嗣子,赐名贵诚。
很明显,宁宗还是趋向于贵和的,在嘉定十五年便封他为济国公,当时贵诚还只是小小的邵州防御使。但史弥远却不喜欢贵和,因为贵和瞧不起史弥远,对史弥远与杨皇后互相勾结、专权滥杀很有意见。史弥远开始也打算讨好贵和,送上一个擅长抚琴的美女。贵和开始还提防着史弥远,后来就放松了警惕,将这个可人的美女视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部告诉她,而这些话一字不漏地传到了史弥远的耳朵里。贵和曾经暗自记下史弥远的一条条罪状,并在一旁批道:“弥远当决配八千里。”他还指着地图对那个美女发誓:“等我登上皇位,立即将史弥远贬到琼崖去。”琼崖就是今天的海南岛,现在是旅游胜地,当时却是最偏远的蛮荒之地。相比之下,贵诚就乖巧得多,他在史弥远面前总是毕恭毕敬,自称小侄。于是,史弥远经常在宁宗面前贬低贵和,称赞贵诚。但定下来的事很难更改,况且宁宗本来比较喜欢贵和。
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宁宗病重。史弥远假传圣旨,先贵诚为皇子,赐名赵昀,封成国公。宁宗死后,史弥远又假传遗诏将贵诚送上皇位,是为理宗。理宗在位40年,前有史弥远当权,后有贾似道专政,南宋江山基本就断送在他手里。有志遏制权臣的贵和则被权臣逼死,在贵和死之前,历史上记载了一起黄袍加身的闹剧。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正月,湖州人潘壬、潘丙兄弟谋立济王赵竑(就是贵和),赵竑听说动乱,吓得躲到水沟里,潘壬等人找到他,拥到官署,以黄袍加身。赵竑大哭不答应,实在没办法,就与潘壬等约定,不要伤害太后和皇帝。赵竑披上黄袍后,第一件事就是数落史弥远擅自废立之罪,说:“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进讨。”到第二天天亮一看,哪有二十万人,只有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不满一百个人。事后,史弥远派人给赵竑治病,赵竑本来没病,不愿意服药,结果被逼缢死。应该指出,赵竑并非笨人,这段黄袍加身的故事可能是史弥远编造的,如果没有这种编造的罪名,怎么好将赵竑逼死呢?
如果说,在贵诚和贵和之间选择,有一定的必然性。毕竟当时史弥远专权,他希望选择一个软弱的皇帝,好让自己继续专权。而当初在伯琮、伯玖之间选择,则纯粹是一种偶然性。从历史记载来看,伯玖更调皮一些,身体素质更好一些,应该更适合做皇帝。但高宗还是选择了伯琮。或许在高宗看来,他是在选择一个孝顺的儿子,而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如果这样,他是成功了,因为孝宗的孝顺,他享受了长达25年的安逸的太上皇生活。但作为皇位继承人,他的选择是失败的。看看孝宗、光宗、宁宗三代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们便知道,当初站在高宗面前那个小孩子为什么目不斜视,为什么没有用脚踢那只猫了。他肯定非常紧张,根本就没有看到那只猫。
宋高宗之后,皇位又回到宋太祖这一支,但不论是孝宗还是理宗,都没有任何太祖的气质。我们几乎可以说,宋高宗的那次选择,几乎决定了南宋的命运。
相同的例子还有,明代初年朱棣死后,大臣们没有选择很像朱棣的朱高烈,而选择了肥胖得几乎没有行动能力的朱高炽。在当时,选择朱高炽意味着结束永乐时代的穷兵黩武,意味着暂时的和平。但从长远的角度去看,朱高炽以后的数代皇帝(从宣德知道正德,五代六位皇帝统治了将近一百年。只当了不到一年皇帝的朱高炽不算在内)素质偏低,与朱高炽身上的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多数落选的候选人完全被埋没,使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当时选择的重要性。但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如果当时选对了,历史可能完全变样。清代的道光皇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以后的咸丰,一个是恭亲王奕?。道光当时非常矛盾,按照惯例应该立长也就是咸丰,但奕?明显更优秀一些。咸丰最终被选中,不是因为自己胜出,而是因为他的老师更善于猜度道光的心思。如果是太平年代,奕?只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亲王,在读书听戏中度过一生。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清朝王室面临巨大的考验,身体虚弱的咸丰早逝,慈禧联合奕?打败肃顺,掌握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奕?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清代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亲王。
可以想像如果奕?做了皇帝,肯定没有慈禧;但我们无法想像如果伯玖做了皇帝,南宋的历史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接班人很是重要。
. 君子制,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种姓氏,一个家族身上是危险的。
如果从现代的优生学角度来看,家族的先天优势在后代的传承中可能是递减的。
如果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没有了竞争的继承,是不可能优胜劣汰的。
如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没有严格的教育机制,是生产不出优秀的人才的。
所以,现代的人才战略,超越。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适当的扩展,我们来考察“家族式”企业的发展路径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的“家族”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能壮大?如何才能发展壮大?
历史的镜子是深刻的。 我不同意楼主的看法:事实上,我认为选一个稳重的国君是很重要的,以宫女这一情节而论,那位同志虽然可能身体素质比较好,但是更可能成为一暴君,商之末君,史书称可徒手搏虎却弄的天怒民怨,可见身体素质好不能成为他当一好皇帝的理由. 楼主的题目让人自然想到 最近退休的比尔盖兹,捐出所以资产,不给子女留一分钱。因为5年前,盖茨公开过的遗嘱还说,除了给自己的3个孩子每人留下1000万美元和价值1亿美元的家族住宅外,其个人财产的98%将捐献给他和妻子名下的基金会。
无疑,相比楼主提到的那些个君王,比尔盖兹的财富 也是一个大大的江山,而他却选择捐赠,不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一分,这样的
义举不能不说是人类的进步啊 要说好皇帝 比尔盖兹 算一个 引用第3楼长歌-废墟于2008-06-27 20:25发表的 :
我不同意楼主的看法:事实上,我认为选一个稳重的国君是很重要的,以宫女这一情节而论,那位同志虽然可能身体素质比较好,但是更可能成为一暴君,商之末君,史书称可徒手搏虎却弄的天怒民怨,可见身体素质好不能成为他当一好皇帝的理由.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末世之君有两种类型,一种软弱,一种燥进。南宋诸君属于前一种,之所以如此,从高宗选择继承人就决定了。
明朝后期的几位君主亦属于软弱型,后来换了个崇祯,转而燥进,反而加速明朝的灭亡。倘若仍是软弱型,或者还可维持一段时间。 谢谢楼主分享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