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今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三十周年,正是这篇宣传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文章,发轫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早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真理,就是一切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并且又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用这个理论指导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么,认识就获得了真理,反之,则是谬误,就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以发现真理。我们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依照这个哲学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从而使我们获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样一个已经如此普及的科学原理,在粉碎“四人帮”后,竟然还有人在坚持“两个凡是”的唯心主义立场上,加以质疑,并反对在当时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上发表,从而引起了一场争论。由此可见,思想一旦僵化,一个人就愚蠢到了何等程度了。
由于长期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曾经不得不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破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后,又进行了两次思想大解放。一次是1992年的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使我们摆脱了姓“社”姓“资”的无谓的争论,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检验改革开放的成败与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次就是1997年,我们冲破了姓“公”姓“私”观念的束缚,在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和保护个私、私营企业,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们看到,伴随着三次思想大解放,便是三次经济的大发展。如果我们这些思想解放,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坚持了“两个凡是”,那么,农村就依然是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农业就不可能发展,农村就不可能进步,农民就无法过上小康生活。如果我们依然用陈旧的“社会主义”观念来指导改革的实践,那么,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大胆地闯,特区将无法出现和发展,股票市场也无法形成。如果我们依然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理解成绝对数量的优势,而不是理解成对于国民经济的控制,那么,当今占经济分量大头的非公有制企业就无法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无法建设,我们也绝对不可能有连续多年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见,思想解放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是何等地巨大。
为什么这三十年,是迅猛发展的三十年?是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三十年?因为,这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思想不断解放的三十年。而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促使了思想解放,也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的,缺少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从改革开放的起步的角度来说,思想解放则是基础性的,是第一位的。没有观念的不断更新,意识的不断创新,让认识禁锢在严重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那么,就谨小慎微,惟恐触犯了老祖宗的教条,不敢越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今日之中国,将是如何情形,是不难设想的。由此想来,未来之中华,如果要更上一层楼,实现我们宏伟的目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可一劳永逸,惟有在紧跟时代步伐的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明天必将是更加辉煌灿烂的。
因此,面对成绩,我们绝对不能沾沾自喜,以为思想解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党的十五大报告就已经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并进而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观点。而十七大的主题之一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告戒全党:“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因此,解放思想依然是我们今后首要的也是十分繁重的任务。
虽然我们已经克服了许多陈旧的观念,但是,却不能盲目地以为,一切不合时宜的意识都已经被我们彻底抛弃了。可以肯定地说,一些过时了的东西还被我们错误地奉为真理。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发展了实践、进步了的历史和变化如此之大的世界,甄别批判,扬弃发展,更新观念。虽然我们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现象有了科学的总结,但是,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可能是封闭的,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旦理论被封闭起来,自诩是绝对的真理了,那么,整个体系就必然要被谬误包围起来了。而理论的僵化,导致的后果便是实践的停滞不前。如此一来,我们民族复兴的伟业也将成为不可企及的幻想。
何以解忧,惟有改革;何以改革,惟有清脑。我们过去实践的成功,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事业,也就是思想解放的事业。未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依然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因此,继续解放思想自然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艰巨的任务。没有思想的继续解放,就必然没有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也就必然没有全面小康乃至现代化的中国。
欢迎到“尔心贵正”法律博客指导!(http://miao11yong.fyfz.cn/blog/miao11yo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