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子相关的几个史料问题 (非首发)
与孙子相关的几个史料问题发布日期:2008-4-14
首发: http://www.cnssz.com.cn/qlszw/xwnews.asp?newsid=293
作者:梁宗保(广西)
考证材料是研究的基础。但是,在研究《孙子兵法》的过程中,有人对相关史料产生误读,或者没有经过认真考证真伪就引用,以至得出不恰当的结论,自误误人,实在不是做研究工作者所应当采取的治学之道。今以笔者所见,略做探究。不当处,还望指正。
一、“吴越不朝”是否为真实?
有研究者以吴国作为《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时认为:“《管子•轻重甲》中讲到,齐桓公称霸时,“吴越不朝”。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威名何等显赫!而当时吴国竟不把它放在眼里。”
根据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出版,1978版),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元年是公元前685年,去世在公元前643年。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氏齐桓公元年是公元前374年,去世于公元前357年。
而吴越皆是春秋后期才崛起的两个南方诸侯,公元前601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左传 宣公八年》),到公元前584年吴国才开始叛楚,“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左传 成公七年》)越国灭吴崛起则是在公元前473年。
若是此处的齐桓公所指是前者,则吴、越两国尚且弱小;若是指后者,则吴国灭亡已经很久了。由此可见。《管子•轻重甲》中所言不是历史事实。引用者不加考证,就兴高采烈地引用,真不知道将要被“不放在眼里”者为何?
二、怎样看待“攻心不如吴”?
有研究者以“孙武春华正茂时,避乱奔吴,隐居吴地,潜心著述兵法”作为《孙子兵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之一,并认为:“由于吴国处于东偶一方,受到‘军礼’影响较小,‘军礼’规定‘正大不诈’的原则,交战 时要约地而战,结日定地。而吴国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能战胜敌人的办法尽量用之。《战国策•韩策三》载:‘而攻心不如吴’。”
《战国策•韩策三》是这样说的:
“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昔者,吴与越战,越人大败,保于会稽之上,吴人入越而户抚之。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与吴战,吴人大败,亦请男为臣,女为妾,反以越事吴之礼事越,越人不听也,遂残吴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对通过对原文中的分析可见:
第一 、所说的事情发生在夫椒之战。是在孙武献兵法之后而不是之前。
第二、所举之事不合史实。首先,《国语•鲁语下》中记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杨善群先生认为“堕会稽”是“毁坏山上的陵墓”。(《越王勾践新传》49页)其次,吴国越国求和是在越国多次请求、并且是在十分苛刻、屈辱的条件下才应允的,而不是吴国主动示之宽大。
第三、即使是事实,此处“吴人攻心”所指的事情为“吴人入越而户抚之”,也就是战后挨家挨户地去安抚人心。这是战争后的“正”而不是战争中的“诈”。而且吴国由于没有灭越,后来反而被越灭掉,无论如何不能说是高明的。
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各家注释翻译《战国策》的著作也很少看到相关的考证,不免令人遗憾。引用者不加详辨,自误误人。
三、“北威齐晋”所指为何事?
有人认为《史记•孙子传》所说的“‘北威齐晋’当系指公元前84 年艾陵之战,吴军战败齐军;公元前482 年黄池会盟,吴国夺取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有人不同意,又说:“《孙子传》和《伍子胥传》中所谈的孙武参与“北威齐晋”的事,应指阖庐时对齐的进逼和对晋的威胁;或者可以这样解释,夫差前期孙武在吴国训练军队和谋划军事,为夫差的艾陵胜齐和黄池挫晋奠定了基础。”却是两说并取。
笔者认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所谈的孙武参与“北威齐晋”的事,当指“阖庐时对齐的进逼和对晋的威胁”无疑,理由如下:
首先,阖庐曾经“北威齐晋”。
《孟子•娄上》记载:“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於吴。”(据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齐景公元年是公元前547年,去世是在公元前490年。)
《说苑•权谋 》记载:“齐景公以其子妻阖庐,送诸郊,泣曰:‘余死不汝见矣。”’高梦子曰:‘齐负海而县山,纵不能全收天下,谁干我君?爱则勿行!’公曰:‘余有齐国之固,不能以令诸侯,又不能听,是生乱也。寡人闻之,不能令则莫若从。且夫吴,若蜂虿然,不弃毒于人则不静,余恐弃毒于我也。’遂遣之。”
《越绝书•记吴地传》云:“阖庐伐齐,大克。”
《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简选》记载:“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由上可见,在阖庐破楚之后经“北威齐晋”。
其次,《史记》说“北威齐晋”是在阖庐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吴国“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的时候,并没有说所指是什么时期。但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於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这里的“当是时”已经明确指出“北威齐晋”是阖庐时期的事情。
再次,夫差不用伍子胥之谋。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而夫差则是不但不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还把他给杀了。关于这方面的论说,略举如下:
《韩非子•难四第三十九》说:“吴王诛子胥而越句践成霸”
《荀子•君子第二十四》中说:“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於亡,倍道失贤也。”
《吕士春秋• 审应览第六•重言》中说:“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
《吕士春秋•慎行论第二• 求人》中又说:“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於今存可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说:“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以上第一、第三点杨善群先生在《孙子评传》中已经指出。笔者只是增加一两个引文为证而已。
孙子离我们已经两千五百年了,现在我们要对研究他以及他的兵法,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的方法,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至于笔者自己所言,或者本来也是狂人妄语,谬误百出,不足为据,则亦不能免其过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