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濒临灭绝物种之——朱鹮
朱鹮(又称朱鹭)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名曰“旋目’。历史上我国从最北端的兴凯湖,到最南端的海南岛,从最东端的福建,到最西端的甘肃天水地区,皆有朱鹮分布。其中以东北、华南和西北一带种群数量最多。据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以前,陕西从陕北的神木、府谷,到陕南汉中、安康地区,绝大部分县府皆有朱鹮分布。民间将其看做吉祥鸟,多方予以保护。直到20世纪30年代,陕西、甘肃、福建、浙江等14个省区仍有朱鹮栖息繁衍.据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调查,20世纪30年代,在平川、丘陵和浅山一带的天空中时有朱鹮飞翔,停歇于青冈树载松树上。1940年前后,阳河乡东沟、金水乡白石沟、东柳乡张王沟、铁河乡大西沟、阳坪乡两河口、窑坪乡油坊沟、四郎乡马道、八里关乡姚家沟、长溪乡太白、谢村镇智果、罗曲乡陈家坪、磨子桥镇冯阳、小河乡董家沟等地时有所见,其种群数量以万计。洋县谢村镇后湾村,多次目睹过村东一株树龄约500年的大极树上,经常停歇1000余只朱鹮的盛况。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那里再未见其踪影。
朱鹮失踪17年之后,终于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重新发现了7只朱鹅的弱小种群.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颁布的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标准,朱鹮属于极危等级中的最极危物种.朱鹮在中国的重新发现,给世界拯救这个物种带来一丝希望.
20多年来,经过当地人民群众和自然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朱鹮拯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今,陕西省朱鹮数量已超过800多只,栖息地环境得以有效保护,野外和圈养种群数量稳定增加.
陕西省拯救保护朱鹮的业绩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尽管如此,朱鹮的濒危状况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主要表现在:目前的朱鹮群体是由极少建群者发展而来的群体其遗传多样性必然很低;野生种群仅生活于范围有限的洋县及附近地区,威胁其存活的因素很多,濒危状况仍没有解除.因此,开展朱鹮的异地野化放飞,扩大野外种群的活动范围势在必行. 现在比江豚多,比熊猫少。 之前在杭州地区的报纸上看到某处湿地公园要野放朱鹮,让其回归原本的生存之地。数量上也许已达一定程度,但毕竟在亲缘关系上个体间太靠近,种质情况令人担心。只能期盼朱鹮好运。
还有是关于朱鹮研究方面也出版了一本书籍。
试读地址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005/234/021/29D6F3814E87868CEB8716E8CAE89EE3.htm 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search/image/Big/b0561.jpg
物种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 分布范围:过去在中国东部、朝鲜及日本为留鸟,现野外几乎绝种,仅在中国中部尚有一群存活。 分布状况:全球性极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陕西南部秦岭南坡(洋县),野外仅有百余只鸟幸存(曾降至20余只)。笼养条件下有大致相应数目的个体,且尝试过引种至日本。 习性:在大栎树上结群营巢。在附近农场农作区及自然沼泽区取食。
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search/map/b0561.jpg
濒危因素分析:
● 栖息地破坏:参考文献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森林面积和水田 面积逐年减少,耕作制度改变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朱鹮的主要食物泥鳅、蛙等水生动物大大 减少。● 环境污染:参考文献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地区污染严 重。● 种内生物学特点:参考文献朱鹮数量之所以急剧下降,分布区迅速缩小,一 方面固然是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不能不考虑其自身因素-种群生命力(适应环境能力、御敌、繁殖力)较弱,因而人工繁殖相当困难。● 种内生物学特点:参考文献由于朱鹮种群数量较少,任何外界微小的环境变化都有可能对种群带来致命的影响。其中,巢址质量对繁殖的成功率及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Robertson 1995)。● 栖息地破坏:参考文献随着朱鹮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山地区不能为大量朱鹮提供优越的营巢条件,大面积的水田改为旱地也使繁殖期的朱鹮失去了良好的觅食场所,从而导致幼鸟不能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 天敌动物:参考文献朱鹮的巢树由栓皮栎改为马尾松使蛇类对朱鹮的威胁大大增加。● 环境污染:参考文献随着朱鹮的营巢地由中山地区向低山地区转移,低山地区农药及杀虫剂的使用有可能对朱鹮产生潜在的影响。● 栖息地破坏:参考文献由于森林砍伐,环境丧失,狩猎、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农药污染等多种因素,种群数量减少。
建议保护措施:
● 保护措施参考文献建议在朱鹮经常觅食地区恢复天然湿地,建立人工模拟湿地并进行人工投食,改善朱鹮的觅食条件;在朱鹮的繁殖、觅食、游荡活动地区进行联合保护。● 保护措施参考文献1.现在开始制定朱鹮及其栖息地的全面保护管理 计划。 2.加强科学研究,为保护对策的制定打下基础,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 3.深入法制教育宣传,杜绝猎杀朱鹮及破坏栖息 地事件。 4.继续扶持当地群众的生产,增强群众自觉保护朱鹮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出路,杜绝重点地区使用化肥、农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