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先生在上海逝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王元化先生,于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8岁。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元化著作书目
抗战文艺论文集1939,文线出版社
文艺漫谈(论文集)1945,通惠出版社
向着真实(论文集)1953,新文艺
文心雕龙创作论(论文集)1979,古籍;增订版,1983
脚踪(小说集)1983,福建人民
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湖南人民
文学沉思录(论文集)1983,上海文艺
文化发展八议(论文集)1988,湖南文艺
翻译书目
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译文
王元化先生在上海逝世,终年88岁/摩罗
发表时间: 2008年05月10日 07时16分
王元化先生在上海逝世,终年88岁
早上六点多钟起床,从真名网上读到吴洪森发表的关于王元化先生逝世的讣告,全文为:“王元化先生2008年5月9日晚10点35分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享年八十八岁。特此讣告!”
下面有十来位网友表示哀悼的跟贴。其中楼世芳的跟贴介绍了王元化先生临终前的一些情况:“刚从医院回来。昨夜10:49分接到洪森电话,就往医院赶。送上了最后一程。元化先生神色安详,临终前再三关照不要做任何创伤性(如切开气管之类)的抢救。“我不在乎多活几个月”!10点钟左右还没有征兆,10点过后,王承义(王先生的儿子)赶到,先生的血压突然下降,而且只有两三分钟时间,就不行了。昨夜赶到现场的还有元化先生93岁的姐姐。老人家最后陪伴着自己的胞弟,老泪纵横,令人心碎。陪伴着元化的还有其他亲友,和先生生前许多学生,原上海市委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也到医院为元化先生送行。遗体告别仪式日期由市委宣传部最后确认。(目前暂定5月15或16日)特告”
我的《耻辱者手记》出版以前,曾按吴洪森的嘱咐将其中一些文章寄给王元化先生看过,王先生热情回信,鼓励有加。那是十年前的事情。
后来去上海的时候,吴洪森陪我去拜访过王先生。我跟他就这么一面之缘,那天谈话主要是我向他请教语文教育和教材问题。前年他妻子去世时,我曾给他打过电话表示哀悼,他在电话里泣不成声。
去年冬天听说他因肺癌住院,吴洪森每天都去医院看望他老人家。我也给他打过电话表示关切和慰问。十几天前从吴洪森的电话里得悉,王先生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大约这几天就不行了。
王先生是当代极少的中西兼修并且能够打通文史哲的学者之一。有一次偶尔跟上海一位文字学家通电话,他说大约某时我还代王元化给你寄过信呢,那次我到王先生家聊天,走的时候就将那封信带出来寄了。一个文字学家也喜欢找他聊天,我由此第一次想到王元化的知识结构,符合中国古代六艺皆通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在他的后代学者中,已经不可能实现。
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认真读过他关于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的著作。九十年代我在上海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去某书店搞签名售书,我托罗岗帮我带一本。罗岗是个热心人,他帮我买了本《清园夜读》,还请先生签名了。“摩罗同志王元化九四年元月”。后来我在北京收到过王先生题赠的五本著作,其中前四本都认真拜读过。它们是《清园近思录》、《清园近作集》、《九十年代日记》、《九十年代反思录》。最后一本是他前不久在病床上题赠的,装帧极为漂亮,还没来得及拜读。此刻忙乱之中竟然找不到了,无法写出书名。
我一直想读读他的《文心雕龙》注疏,一直未能如愿。
九十年代,文化界流行“南有王元化,北有李慎之”的说法。现在,二位都已作古,我们所能说的,只能是“南无王元化,北无李慎之”了。 哀悼。。。
昨天刚看了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书中写他夫人张可的那篇文章“张可女士”。。。
贾植芳先生刚过世不几天,上海又走了位老先生。 哲人其萎! 先生一路走好,期待乘愿再来。 老人家只是换了一种生活的方式而已,以一种幸福而洒脱的姿态。 先生走好,哀悼中~~~ 先生走好,致以哀悼。 向他致敬,不过他说钱钟书没思想,就不免偏颇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