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long88 发表于 2008-5-2 21:19:24

前人著述荫后人——读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非首发)

看张中行先生的书,是从《文言津逮》开始的,然后是《文言与白话》。这样的顺序是因为当时在思考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出路。后来零散地读了一些张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的另一本书(《诗词读写丛话》)看到一半,就放下了。而张先生的这本《作文杂谈》,以前在网络上见过,但当时还没有仔细考虑过作文教学,所以虽然知道有但也就放过了。前些日子,在单位的图书馆里翻出了这本《作文杂谈》,花三天的时间看完。感觉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

这本书题名为《作文杂谈》,其实却是凝聚了张中行先生在几十年语文编辑工作中对语文的集中认识,令我感兴趣的有三个方面:

一、作文的评价标准

张先生在“什么是作文”一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
其实我们如果评价的范围定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学生在基于其自身写作能力上的真实展示同样是优秀的。

二、“文”与“话”的区别

在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中,自己曾经有过一个懵懂的感觉,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文”的作用,而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借鉴一些国外语言研究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由汉字的独特性所拓展出来的书面语的独立性。这次在张先生的书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在“为什么作文”一章中,张先生说:“有文化的成年人都听过大量的话,读过相当数量的单篇文章和整本著作,如果两者的内容像物一样,都可以集成堆堆,然后察看,比较,就会发现,话的一堆和文的一堆,且不管“量”,在“质”的方面原来有相当大的分别: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等等。总之,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后面张先生有列举了“文”超过“话”的几个大的方面:一、精确(包含“简练”、“有条理”、“确切”三个方面);二、深远(包含“难明之理”、“难表之情”两个方面);三、优美。最后,张先生总结说“由此可见,文是话的书面形式,却又超过话的书面形式;它有大本领,有大成就。由利用它的人这方面说,它是表情达意的更好的工具,学会使用它就会有大成就,才能有大成就。”

张先生的这番论述,对我们认识“文”与“话”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日常作文用语的指导中,让学生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在“言文距离”一章中,张先生还谈到了对于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文章,念要让隔壁听见的人以为是说话,不是读文稿,才算到了家”这一说法的四条商榷意见,这四条意见极为中肯,体现出张先生对“文”“话”之间差距的洞察力!

三、文言问题的梳理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看过两本张先生关于文言文的书。但也许是体例的关系,感觉那两本书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的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反而是在这本书中,获益颇多。

在“文言问题”一章中,张先生说:

绝大多数人反对学文言,是因为学通不容易,不通无用,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这种看法有道理,并有大量的事实作依据。问题在于学会文言是不是真如行蜀道之难。我的看法,主要症结恐怕是学习方法不妥当,而不是学习对象太难对付。近年来学习外语的人不少,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也就学会了,可见学一种新语言并不太难,这经验值得深思。有人说,学文言比学外国语难,这是危言耸听,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文言不是另一种语言,它同现代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1)文字都是用汉字,只是文言中生僻字多一些。(2)语音也是承袭多于变化,因而我们还能以普通话的语音读并欣赏骈文和诗词曲。(3)词汇变化比较大,可是像牛、马、山、水等许多词,我们仍在原封不动地沿用,像蹙额、凝眸、致知、格物等许多词,现代语虽然不用了,却不难望文生义。(4)现代语,尤其成语,其中有大量的文言成分。(5)句子结构方面,古今差别很少,如《孟子》第一句“孟子见梁惠王”,现在不是还得这样说吗?因为是这样,所以旧时代有些人学文言(那时候都是学文言),可以主要靠自修,碰到什么念什么,不懂或不完全懂,不管,只是念,日久天长也就懂了。学语言没有什么秘诀,“熟”就能学会,不熟就不能学会。熟由“多”次重复来,不“勤”就不能多。好的学习方法是要保证勤,譬如说,每天能用个把钟头,或者只是二三十分钟,读,养成习惯,成为兴趣,连续几年,学会文言是不会有困难的。

从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张先生思考的深刻与细致。更难得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张先生并不是以权威和专家自居,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探讨“文言问题”,“以上像是为文言说了不少好话,其实我的本意不过是:对于像学文言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多分析,不早下结论;在没有定论之前,容许不同的意见走不同的路,即使暂且算作试验也好。”由此,我们更能看到前辈学人的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

以上是我个人从这本《作文杂谈》书中所收获的一些内容,挂一漏万,并不足以展现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只能有待更多同仁去挖掘了。仅就自己所见而言,收获虽然不多,也不见得能消化吸收化为己用,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再三阅读的佳作。

梁中汉 发表于 2008-5-6 16:25:06

谢谢fenglong88兄的推荐。除了fenglong88兄所谈,《作文杂谈》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
1.主张作文由记话起。
    张中行先生自己是由“学文”起,但他主张由记话起,他反思自己是走了弯路。由记话起,尤其适合刚学学作文的孩子。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也与张先生的观点吻合。但高中生,或准备考试的学生,由记话起则迟了。张先生的意思,记话还是为了记“文”,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这在fenglong88兄文中已经谈到。
由记话起,而“随手涂抹”,与现在提倡写放胆文的思想是一致的。由无格而知格而成格。
受应试影响,我国作文教学,注重“长文”写作,一开始就要求成篇,有字数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的“模仿”(《高中语文校课程教学法》139页),也就是张先生所说的“学文”。解决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学生写作从短文入手。记话无疑更多的是短文。   
2.重视自己修改作文。
    可以边写边改,可以写完即改,可以以后陆续改。张先生是喜欢边写边改。他还认为,最好是请别人看看,提些意见,以之为参考再修改。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也认为,改作文是与写作文同等重要的一个环节。
    平时作文教学,我对学生修改作文还是重视不够,或者说,学生不重视作文后的修改。
如果以国外写作训练的方式来观照(《语文教育展望》329页),张先生和肖先生所说的作文主要是规范性写作,对塑造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较少涉及。比如重视修改是好的,但也可能作文在接近“规范”时削弱了作文的创造性。
    师生之间、言教身教、作文批改等也是很精彩的部分。张中行先生以自己几十年来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的经验写的这本书,从传统写作理论来看,诚如fenglong88兄所言“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再三阅读的佳作”。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8-5-6 18:24:43

谢谢梁兄的补充。

梁兄谈到的作文教学“由无格而知格而成格”的表述非常精彩!

目前的作文教学状况我在另外的贴里归结为“作文教学上的‘倒插笔’”、“ 目前的作文教学,从学习优秀文章入手,不重视人生的表达,以文学和有意味的标准要求。完全丧失文章发展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发展规律。”有了梁兄的这部分,应该就比较完善了。

梁兄认为高中生由“记话”开始,有点迟了,但我倒是认为可以变通一下,让高中生由“记思”开始,虽然有点困难,但也聊胜于无。

修改的确是很重要,但这部分是最吃功夫的。

梁中汉 发表于 2008-5-6 20:05:40

fenglong88兄的几篇大作,小弟都一一拜读了,受益匪浅。一点感想,提出来与兄探讨。
   但感觉fenglong88兄还是在王栋生所说的在“理想与生存之间”徘徊。王先生将写作界分为“为了生存的写作”和“理想的写作”,而fenglong88兄则是在为应试写作与为人生写作寻找平衡点,这其实吃力不讨好。我的看法,作文指导时明确告诉学生将要写的是哪类写作,生活随笔,文学创作还是应试作文,各有不同要求,免的学生犯糊涂。
    写作本来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但与高考挂钩后,写作变成了推销自我(非真实的自我)、讨好别人(老师或评卷者)的一项任务,一切的文体意义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一个“实用”文。写作文成了“主流思想”定调后的技巧搏杀。这也是教学的无奈。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8-5-7 06:38:00

引用第3楼梁中汉于2008-05-06 20:05发表的 :
   fenglong88兄的几篇大作,小弟都一一拜读了,受益匪浅。一点感想,提出来与兄探讨。
    但感觉fenglong88兄还是在王栋生所说的在“理想与生存之间”徘徊。王先生将写作界分为“为了生存的写作”和“理想的写作”,而fenglong88兄则是在为应试写作与为人生写作寻找平衡点,这其实吃力不讨好。我的看法,作文指导时明确告诉学生将要写的是哪类写作,生活随笔,文学创作还是应试作文,各有不同要求,免的学生犯糊涂。
    写作本来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但与高考挂钩后,写作变成了推销自我(非真实的自我)、讨好别人(老师或评卷者)的一项任务,一切的文体意义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一个“实用”文。写作文成了“主流思想”定调后的技巧搏杀。这也是教学的无奈。

梁兄理解错了。我并不认可王栋生所说的两分法,其实持两分法的还有李海林。在我看来,写作只有一种,但要适应情况而变,这个“变”是可以因写作的对象、自己表达的思想、作者接受的程度等因素而具体不同的。只要我们教会了学生组织语言和应变的能力。高考的作文也好,其他应试的作文也好,应用文也好,只是一个主体面临的不同情况。至于“限制”它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主观的想象和无谓的牺牲去搏杀,例如我们虽然想不吃不喝地活下去,但那只是“想”而已。

对于还没有入格的学生来说,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能写属于自己的文章是最重要的。直接从文体上出发,恐怕不会有很大提高。

梁中汉 发表于 2008-5-7 08:29:44

两分法,只是从“为什么写作”来思考写作的一个方法。这与写作只有一种并不矛盾。写作的首要面对问题,是“为什么写作”的问题。无目的的写作,就成了形式训练。
开始写作,不需要很强的文体意识。这点我赞同。但怎么判断学生写的是“属于自己的文章”呢?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或者其他?
我现在比较关心小孩子的写作,不知道 fenglong88兄有什么经验。这个是自己要用的。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8-5-7 19:09:03

在幼儿的写作教学上,我没有多少经验。而且我目前也只是在摸索。

下面这个链接是一个很不错的指导——虽然我并不认可这种命名的方式。但应该能够有所帮助。

http://bbs.cersp.com/dispbbs.asp?BoardID=68&replyID=197689&id=32581&skin=0

梁中汉 发表于 2008-5-8 13:18:55

谢谢fenglong88兄提供的连接,正在阅读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前人著述荫后人——读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非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