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huit 发表于 2008-4-23 19:06:38

《去圣乃得真孔子》读后,陆续添加

在书店里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心情。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买了。
匆匆的阅读,第一印象是,书名即反映了作者的想法——就是要“去圣”和解构“道统”: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去所有把孔子当作圣人的说法,进而告诉大家“真实”的孔子是什么样子。其中,去宋明理学对《论语》的诠释是本书的重头戏,作者的话都有弦外之音。基于此,悬置(加括号)是这本书的最大主题。较之于《丧家狗》,这本书至少不会因为名字而带来争议。
书的篇幅很小,这或许与作者意在解构有关。全书计有21万字,这还包括附属的《论语》原文在内。再看其内容,不免产生了点儿“注水”的疑惑——书中以不算少的篇幅谈孔子其人(包括他的老爸老妈,曲阜名胜、孔子的画像等)、其国、其弟子、孔子读过什么书、到过什么地方、《论语》版本以及读法的介绍等等,这些内容我们我们完全可以在李的其它书中,或者是《史记》乃至其它的书中读到。此外,书中还包括反对国学热(这也应该是他写书的目的所在)的文章、那篇已经发表的同名文章等等,如此看来,这本书的“干货”确实不多,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所在。只不过,作者说他讲《论语》,要讲两个学期,都要讲到什么内容。
书的具体内容,还没有仔细看,但是我相信该书的“题辞”一定会伤了许多人的心,把“圣化\"孔子的一切,都视为是人民虚构的包治百病的假药……具体内容,下文在说。

当当网中的编辑推荐:
比起《丧家狗》,这书讲得更为深透,很多问题,都是再思考,并不是重复原来的东西。本书的重点是“去圣”和解构“道统”。在这本忆里,我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
  孔子的价值主要有三点:孔子是先秦时代学问最大的人,孔子是社会批评家,孔于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
  读《论语》,我最喜欢的十段话,都是针对知识分子。
  孔子反对虚伪,我喜欢。
  孔子主张与人为善,尽量体谅别人,防止对人有偏见,我喜欢。
孔子反对乡愿,好恶不以舆论为转移,我喜欢。
 孔子反对拉帮结派,我喜欢。
  孔子强调独立不阿,我喜欢。

当当网中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目录
自序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纵读《论语》(人物篇)
 一 走近孔子
 二 孔子的形象
 三 孔子的“祖国”和“父母之邦”
 四 七十自述
 五 七十子之徒
 六 孔门十三贤
 七 孔子品人录(上):古昔圣贤及其他
 八 孔子品人录(下):今之从政者和隐逸之士
 九 孔子是怎么变成圣人的
 十 “丧家狗”解
下篇 横读《论语》(思想篇)
 十一 周公之梦
 十二 天命和人性
 十三 圣人和仁人
 十四 君子和小人
 十五 孔子论德
 十六 孔子论礼
 十七 孔子读过什么书
 十八 孔子到过什么地方
 十九 孔子的政治烦恼
 二十 我们从《论语》学什么
附录 《论语》原文

书摘插图
上篇 纵读《论语》(人物篇)
  一 走近孔子
  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孔子作传的人
先秦诸子,老师的生平怎么样,弟子有些什么人,记载最详细,莫过于孔门。其他学派比不了。
孔子活着的时候,不得志;死后,他的弟子不服气,说我们的老师是圣人,超过尧、舜的圣人。于是,孔子当了圣人,当了他们心中的救世主。这以后,其他门派的学生也纷纷仿效,说我们的老师是圣人,同样是圣人。但这些圣人,全都是民间圣人,没一个得到过官方批准。得到官方批准,是到了汉武帝时,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那阵儿。圣人,汉武帝只批准了一个,就是孔子。
圣人是不能没有传记的。
汉代尊孔,武帝为盛。司马迁作《史记》,把孔子列入专记王侯的三十世家中,就是拿他当钦定圣人讲,当王侯一样的贵人讲。他的记载很重要。我们研究孔子,可以参考很多古书,但《孔子世家》提供的框架最基本,最重要。我们可以用其他古书校《史记》,指出他的失误,但其他古书,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我们要想对孔子的生平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是要看司马迁的记载。
当年,司马迁写《孔子世家》,他有一段话,很有名,“《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他的意思是,你崇拜孔子,读他的书,自然想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要给你讲孔子的为人。
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幸亏历史选择了孔子。历史是什么?太抽象。其实,是汉武帝选择了孔子,就像君士坦丁选择了基督教。
读《论语》,我的建议是,了解孔子本人,要读《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他的学生,要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是汉武帝捧起来的圣人,司马迁随侍左右,对孔子十分崇拜。他吊过孔子故居,读过孔壁中书,包括《孔子弟子籍》,即当时流传,据说是用古文抄写的孔门弟子的花名册,甚至向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当面请教。他的记载最早,他的记载最宝贵。
还有两本书,大家也可参考,一本是《孔子家语》,讲孔子;一本是《孔丛子》,讲孔子的后裔,汉武帝以来的后裔。这两本书,是汉魏之际的古书,年代晚一点,但不是伪书。过去称为伪书,不对。
当然,这些文献,本身有许多错误,需要加以考订,才能当作史料,并不是每句话全都可靠。
  上曲阜去看看
研究孔子,除了读书,还可旅行。我们不妨到山东曲阜去看一看,像司马迁一样,实地感受一下孔子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
旅行也要备课。出发前,我们不妨读一下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五的《泗水》、《沂水》和《洙水》。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札记·檀弓上》)。洙泗之间有什么古迹,郦道元有较早的记载。
还有一幅地图也很重要,就是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俞舜凯的《鲁国之图碑》。俞舜凯是南宋人,但地图反映的是北宋仙源县,很多古迹,郦道元讲的古迹,在这个图上还保留着,现在已经看不到。比如泗水、沂水和洙水怎么流,鲁国的十二座城门在哪里,很多问题,都是看了这幅地图,你才明白。
游览曲阜,有十大景点,值得推荐:
一是曲阜东南的鲁源村,传说是孔子爸爸家。村中有块《古昌平乡碑》,是1924年康有为立的。康氏跟耶诞抬杠,上款作“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下款作“甲子九月康有为敬书”。碑文“甲子”是西历1924年。这个村,大部分居民姓刘,没有姓孔的。
二是鲁源村附近的尼山,传说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山上有尼山孔庙,山下有夫子洞。传说孔子就出生在这个洞里。
三是尼山附近的颜母庄,传说是孔子妈妈家。颜母庄有颜母祠。祠里有块明代的碑,衍圣公来此祭祀立的碑,碑文作“有周故孔夫子外祖颜府君祠。。有趣的是,它是把这个祠当孔子他姥爷的祠,而不是孔母本身的祠,完全是男本位。颜母祠的附近有个扳倒井,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颜母井”。这个村子是杂姓,也没姓颜的。
四是曲阜以东的梁公林,传说是孔子爸爸、妈妈和哥哥的葬地。梁公林在防山一带,防山在曲阜鲁故城的东面。古书说,孔子三岁死了爹,他不知道他爸爸葬在何处,所以妈妈死后,他不知该往哪儿葬。据说,他把他妈妈的棺材停在五父之衢,到处跟人打听,最后问过瑯曼父之母,才知道他爸爸是葬在防山一带。
五是曲阜东北的寿丘/少吴陵。古人说,黄帝生寿丘,少吴都穷桑,鲁国都曲阜,建于少昊之虚,就是这个地方。寿丘、穷桑、少吴之虚,都是指今寿丘/少吴陵一带。曲阜是一条七八里长的土岗子,从梁公林往西,一直延伸到鲁故城的东北角。今少昊陵后边的土丘就是这条土岗的一部分。曲阜鲁故城,后来叫曲阜县,就是以这道土岗而得名。北宋,曲阜县改称仙源县,曾移治于此,建了个宫殿,叫景灵宫。景灵宫,废墟还在。宫殿前面,有宣和大碑四通,宋徽宗派人把碑运来,还没来得及刻字立碑,金兵就打来了。碑高16.95米,是天下第一碑。光是驮碑的大龟,就比人还高,高达2。22米。
六是曲阜鲁故城,即西周鲁故城。城作椭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当时的城墙,现在还在。护城河,西北还在,东南断流。城墙开有12个城门,《鲁国之图碑》上有它们的名。城中有五经五纬,各五条大道。宫城偏北,居于正中。整个设计最像《考工记》中的王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这种格局。
七是周公庙。周公庙,就是《论语》说的太庙(《八佾》3.15、《乡党》10.19),相当北京的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的周公庙太小,《鲁国之图碑》上很大。原来是和胜果寺(今作盛果寺,位置已改变)左右并列,包在一道曲尺形的残墙内,这是鲁宫城或鲁灵光殿的北部。周公庙以南,还有一道曲尺形的残墙,则是鲁宫城或鲁灵光殿的南部,两观是它的南门,门外有三个水池:太子钓鱼池、泮池和曲池,以及斗鸡台等古迹。这是鲁故城的中心区域,建在城中的高地上。宋真宗以前,鲁县或曲阜县,县治就在这一带。
八是明曲阜城和阙里孔庙。孔子住的那个居民区,古代叫阙里。明曲阜城就是围绕这个居民区,其实是个孔子城,专为保卫孔家而设。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农民造反,“秣马于廷,污书于池”。所以,正德八年到嘉靖元年(1513—1522年),才修了这座城。孔庙是因宅设庙,宅庙不分。最初,孔庙很小,后来越修越大。北宋的孔庙就很大,从《鲁国之图碑》看,陋巷以西,全是孔庙的范围(孔府是后来才分出来的)。陋巷北的颜庙,原来没有,只有一口井。
九是孔林,即孔氏家族的葬地,其中除孔子、孔鲤、孔伋祖孙三代的墓,汉代孔白、孔霸的墓,主要是明以来(四十二世以下)孔氏子孙的墓。这片墓地,原先没有林墙,《鲁国之图碑》上还没有,元至顺二年(1331年)才有。它的南墙是修在鲁故城的北墙上。
十是舞雩台,即曾点春游(《先进》11.26)和孔子散步(《颜渊》12.21)的地方。这是西周就有的古迹。
曲阜的古迹是个连续体,少吴之虚和西周古城,汉唐以来和宋以来的古迹,都集中于同一个地区。研究孔子,不可不去。
  走进孔庙
曲阜的古迹,是以阙里孔庙为中心。它位于曲阜鲁故城的西南角。
这座建筑有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一祠、两堂、两斋宿所、十五碑亭、五十四门坊和两千多块碑。
我们到孔庙游览,重点是看三组建筑。
第一组,是看奎文阁和十五碑亭。
我们从孔庙的棂星门进入,经三重院落,穿大中门,到第四个院子,可见奎文阁和十五碑亭。
奎文阁是藏书楼。奎星主文运。这个名字,是金章宗起的。
十五碑亭,除明洪武碑亭和永乐碑亭,全是金、元、清三代征服王朝立的碑亭。征服的上策是征服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他们比汉族更尊孔(北京的孔庙就是蒙古人建的)。
第二组,是看大成殿和它周围的建筑。
孔庙的后部,分左、中、右三路。
中路是以大成殿为核心。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大成殿这个名字,是宋徽宗起的,来源是孟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幸下》)。它是祭拜孔子的地方,黄瓦龙柱,一派帝王气象。孔子冠垂冕旒,端坐在大殿中央。两旁是四配,四个二等圣人:东侧是复圣颜渊、述圣子思;西侧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靠墙是十二哲:东六哲是闵子骞、冉伯牛、子贡、子路、子夏、有子;西六哲是仲弓、宰我、冉有、子游、子张、朱熹。他们,都是按一左一右排序。
大成殿的东西两庑,是两个长廊,东庑陈放着40位先贤、39位先儒的牌位,西庑陈放着38位先贤、37位先儒的牌位。两庑先贤,主要是四配十二哲以外的孔门弟子(也包括孔子称道的前贤,如蘧伯玉);两庑先儒,除公羊赤和谷梁高是先秦大儒,其他都是汉以来的大儒。有趣的是,它把宋儒周敦颐、张载、二程和邵雍,也列入先贤,地位排在汉儒之上。
大成殿的排序,有谁没谁,谁前谁后,很有讲,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历史。大成殿和它的两庑,那么多人,唯独没有苟子,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大成殿的前面是杏坛。《鲁国之图碑》上已有杏坛。古人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当年,孔子讲学,主要是坐在家里讲,或散步到舞雩台,在郊外讨论。如果真有杏坛,恐怕在郊外。但现在的孔庙是把它搁在大成殿的前面。它是由170多个幽灵围坐在孔子身边,听他在冥冥之中,向他们讲诉着什么,仿佛一座宏大的讲堂。
大成殿的后面是寝殿。寝殿是供孔子的夫人并官氏。
这组建筑的西边,有启圣王殿和启圣王寝殿,是供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妈妈颜徵在。
这组建筑的东边,有崇圣祠,是供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和孔伋夫妇的地方。
整个布局,是学生在里面,家属在外围。学生和家属,都沾孔子的光。
  真是一荣俱荣。
 第三组,是看圣迹殿。
  圣迹殿在孔庙的最后。它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为保存《圣迹图》而建。
这三组建筑,前面是碑,中间是像(和木主),后面是画,都是用来宣传孔子。
圣迹殿中的壁画
圣迹殿是个石刻壁画殿,用图画表现孔子、孔子的学生,以及他的生平。它的壁画分三种,一种是孔子像,一种是弟子像,一种是《圣迹图》。
(1)孔子像
分半身像和全身像。
半身像,有传顾恺之或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形象比较端庄。这种像,有不少仿刻,除石刻本,还有彩绘本。彩绘本,外间最流行,是孔府收藏的本子(有“虚斋”印和“宣和殿宝”印),豹眼环睁,形象不太好。形象比较好,还是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成化乙巳(1485年)本。
全身像,有传唐吴道子画《孔子行教像》,一种立于唐代,有“德配天地”等16字,一种立于宋崇宁间(1102—1106年),有宋米芾书“孔子孔子,大哉孔子”等32字。此像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孔广棨立《先师孔子行教像》所本。现在,后者最流行,几乎已成“标准像”。
(2)弟子像
孔子弟子像,有孔行颜随像,有十哲侍立像。
孔行颜随像,是表现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紧随其后,亦步亦趋。宋绍圣二年(1095年)传顾恺之画《颜子从行小影》、宋政和八年(1118年)《先圣画像》和宋刻《先圣小像》都是这种像。
十哲侍立像,有宋绍圣二年(1095年)传吴道子画《孔子凭几坐像》。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十哲才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
(3)《圣迹图》
佛教有本生故事,描写释迦牟尼的一生。唐宋以来,儒家排佛,很厉害,但在宣传方式上,却采取佛教的方式。孔子一生,故事最多,比诸子中的任何一位都多,画点连环画,最合适。《圣迹图》就是模仿佛教的本生故事,对孔子的一生做通俗宣传。
圣迹殿中的《圣迹图》,篇幅很大,有120块石刻,文字8块,图102块。这种《圣迹图》是怎么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初可能是单幅的绘画,后来发展为连环画,篇幅不断扩大。。
这种图,大概是从南宋和元代,才发展起来,现在保存最早的本子,是日本收藏的元王孤云画、元俞紫芝题字的本子。这个本子只有10幅图。
圣迹殿中的《圣迹图》从哪儿来,一般说法,它是从明正统九年(1444年)张楷的线描本发展而来。
张楷是明代早期人,它的《圣迹图》,原本是石刻本,早佚。所谓明正统九年本,其实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胤栘的翻刻本。这个本子,只有3页文字和26幅图,并非原本,也非全本。图前文字,是节录《史记.孔子世家》,题宋朱熹纂。26幅图,是图解《孔子世家》,除《孔子世家》,还杂采《论语》、《孟子》和《孔子家语》。
曲阜文物档案馆还有一种彩绘本,题仇十洲画、文徵明书,有3页文字和36幅图,与前者比较,是同一来源,但互有异同,图比前者多一点。
这种较早的本子,一般都没有图题,偶尔有之,也没有统一的格式(比如下面提到的《累累说圣图》)。圣迹殿中的《圣迹图》,特点是格式统一,有四个字的图题。
读《圣迹图》,我们要注意它的一头一尾。一头一尾,都是赞美。
所有《圣迹图》,内容雷同,尤其是开头五幅。它们的第一幅,都是“先圣小像”(孔行颜随像),后面四幅,都是讲孔子降生有什么祥瑞,如“尼山致祷”、“麟吐玉书”、“二龙五老”和“钧天降圣”。
这些图,都富于神话色彩,不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它的结尾,也很有意思,是“哀公立庙”、“汉高祀鲁。和“真宗祀鲁”,内容全是讲孔子死后如何如何受统治者重视。最后这幅,更表明了它的时代。这是宋以来的崇拜。
孔子的一生很苦,小时候是苦孩子,自卫反鲁,也是眼泪泡着心,他这个人,基本上是悲剧人物,两头都很苦,这才是真相。
其他故事,也多半重复,如孔子自认“丧家狗”的一幅,所有《圣迹图》都有。元王孤云本是第四帧,明彩绘本是第25页,叫“累累说圣图。;明正统九年本是第27页;曲阜孔庙圣迹殿内的石刻本是第79石(“微服过宋”)。上面的题辞,非常一致,都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那段话。
研究孔子,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圣迹图》,看看宋以来讲孔子,怎样神乎其神。如果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把每一幅图的根据也查证一下,看看它们的作者都利用了什么资料。然后,我们再把这类描写和司马迁的记载,和其他古书的记载对比一下。
经过对比,你会发现,司马迁的讲法比较老实,《圣迹图》的描写比较夸张。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是比较可靠。
不时,不遇,不得志,才是孔子的真实面目。

xinghuit 发表于 2008-4-24 08:14:02

原书第二十:《我们从<论语>学什么》
   阅读此书,也不妨打乱顺序,直接pass调许多内容,谁让它有注水的嫌疑呢?“我们从<论语>学什么”,也是在文“我们为什么要去读《论语》”?李先生在导言中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它是经典,而且是儒家的代表。我们读这些经典(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是想要“重归古典”。
   李先生开篇即强调,古人读《论语》,最大的毛病是“崇圣卫道”,义理考据派都有这个毛病。而今人不但还有这个毛病,更是“束书不观,光问有什么用”。看来,李先生是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后,有点儿恼火。他认为,读孔子的态度,应该是“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临时借来一用。现实反倒是,后人包括现代人都在拿孔子做杂粮点、做工具——“这个店倒了,我们就没饭吃”。 李先生对此特别反感,并把抱着求用处的心态读《论语》比喻为学了《周易》就去算卦,把从功利的立场出发学去《论语》的所谓“活学活用”,与林彪对毛语录的活学活用相联系,认为这危害极大。
那么,《论语》到底有没有用呢?李先生说所有的人文学术都是以无用为用,其价值在于保存古典文化。也就是说,其价值就是历史文献。当然,李先生也不忘了对尊孔的三幅面孔立教、立宪和道德重建攻击一番。(他认为借助孔子进行道德重建,只是神话)。李先生认为,三者中立教最为荒唐。而讲内圣之学,本质就是“把全国人民的衣服都换成汉服,能赚多少钱?把全国的小孩都送进孟母学校,能赚多少钱?把全国各地的祖宗都开发出来,搞祭祀活动,能赚多少钱?”李先生又重复了他的那个著名的观点:“道德就像白开水”,这东西离不来,但是不能当饭吃。原因有二:其一,政治是全社会的活动,道德不一样(道德不如政治有用)。其二,孔子的想法,只要从小处抓起,从道德抓起,就什么都能理顺。这是第二种错误。
那么?孔子本身的价值何在?李先生说了三条:孔子是先秦时代学问最大的人,孔子是社会批评家,孔于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其中,说孔子学问最大,是说他整理六经,这和《论语》的关系不大。说他是社会批评家,说道批评,先秦子学、几乎人人都是批评家,老庄孟荀,无不是如此。李先生认为孔子是带头人(不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至于第三条,李先生最看重。他认为,孔子是众矢的。这是他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李先生认为《论语》和孔子的价值即在于此。我也是几本客观的摘录他的原话,不想多做评论。

xinghuit 发表于 2008-4-25 22:41:06

原书第十七:《孔子读过什么书》
      孔子传授的书。

孔子是个“述而不作”的人。他只传述,不创造。古人都说,他是传六艺的人,六艺称经,战国时候已然。但是,李先生认为六经是六种书,不是六本书。孔子只是六艺的整理者。在孔子时代,有些已经是经典,如诗、书和易。还有一些各国的编年史。至于礼乐,不是以书而传,而死手把手,言传身教。书不一定有,就是有,也算不上是经典。
孔子看过的书,肯定比较多,有些是再也见不到了,但他传授的术,大体不出上述范文。他的六艺类的古书,可能做出过筛选,只是整理,不算创造。
      
      《论语》中的书。

孔子盛称诗、书,这是当时的时髦(田按,从《左传》、《国语》看,当时时髦的还有《易》,不知为什么《易》在《论语》中提到的如此之少,以至于留下了如此大的公案。不好说,实在是不好说)。《论语》中引《诗》共计9次,引《书》共两次,引《易》只有一次,没有提到《春秋》,礼、乐,也没有书(原文如此。田按,《论语》中引用诗书,都是直接给出书名,而李先生所说的引《易》,原文则是“南人有言曰”云云,而不提易字,似乎这更像是一句成语。)

         孔子的治学方法
   
孔子品人,德是一方面,智是一方面。智有天赋的高低。孔子因此把人分为三种……他则自认是普通人。孔子是提倡学习的。要注意几点:
谦虚(述而),好学(公冶长)、为己(宪问)、兴趣(雍也)、专与博上更重视博、多闻阙疑、复习(为政)、学思结合,四绝、在记忆和联想之间,更强调联想。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教无类,毫无隐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xinghuit 发表于 2008-5-11 22:23:57

转天涯王兄的一篇评论。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5403.shtml


大约也就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引发学界激烈讨论并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如今,李教授又推出《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续写“反孔专家”神话,并预先高调抛出了一连串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传统文化不能救国”、“传统文化热全是病”、“传统文化糟蹋中国”等。可以预见的是,学界对这些爆炸性观点的讨论,注定会再次成为今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作为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李教授有着根深蒂固的精英意识,他直言不讳地说:“大师比普通的布道者要更负责任。”他也正是以“大师”的傲然姿态断然宣布:“孔子热、传统节日热、传统服装热、祭拜炎黄热在我看来全都是病。”坦率地说,我也认为学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学者就比大众更高明,更不等于学者就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知识优越感或许会有点,但事情也往往坏在知识优越感上,因为学者们总是试图以冰冷的知识和理性来取代或取消大众内心的情感和信仰,而实际上这是个方榫圆铆、不甚相关的问题。
  
    李教授紧紧抓住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的自谦之辞纠缠不放,力图通过知识考古把孔子由圣人还原为凡人,正是忽视了或者根本就不懂作为圣人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追加和投射上去的价值信仰与文化情感。进而言之,还原孔子或会得到真实孔子的只鳞片甲,但却抹杀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历程。难怪陈明先生说他是“训诂家的眼界”——眼里只有事实和知识,心中别无信仰和情怀。
  
    李教授承接的是近代以来“反传统的传统”的余绪,只不过他以往打起的多是知识的旗子,如今却突然甩出了“传统文化不能救国”的杀手锏。是的,传统文化确实不能救国,因为文化虽然是人生以及家国天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却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无所不适的万金油。事实是,似乎并没有人把中国健康良性的发展完全寄托在颂扬孔子或诵读《论语》上面。更为关键的是,在遭受了百余年的批判质疑和颠覆解构之后,特别是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渐行渐远以至于杳无踪影,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传统文化救中国”,而是“中国救传统文化”。
  
    当然,目前传统文化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也是事实,比如浮躁化、功利化、商业化甚至是政绩化,又比如借国学之名发国学之财等。但更应看到,传统文化萌动复苏的迹象,既是一种因应“现代文明病”而回归传统寻求文明新出路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即无论是读经热和国学热,还是古礼热和祭祀热,抑或是孔子热和国学热,多是一种民间和民众的文化自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热一概否定之,而应该是顺势扬波、合理引导,同时拒绝和批判那些虚妄的文化现象。
  
    令人诧异的是,面对传统文化热,李教授竟然痛心疾首地说:“我不忍心,我可爱的中国,就这样被糟蹋下去,被一大堆用谎言、谣言编织起来的自欺欺人糟蹋下去。”窃以为这纯粹是高危之论,完全是耸动视听。传统文化真的就那么罪大恶极、罪不容恕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的就这么一塌糊涂、一片黑暗吗?中国人真的就完全生活在谎言和谣言之中并自欺欺人吗?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和尊严,即使对她不加敬畏,也应该保持必要的尊重,这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李零如此称道理性和宽容,但却对传统文化破口大骂,真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最后,有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李教授认为凡是批评他观点就是“骂”他,所以在《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的序言中接连用了十几个“骂”字,说批评他的人“不读书,光骂人,甚至不惜制造谣言,借刀杀人,是卑怯的表现。”这使我很紧张,因为我去年也曾围绕“丧家狗事件”写过两篇评论文章,算是“骂”了李教授,但我自信尚没有卑劣到“制造谣言,借刀杀人”的地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无论是谁,李教授都大可告他个造谣中伤罪或侮辱诽谤罪。至于口口声声把别人“不读书”挂在嘴边,似乎也有些武断——即使李教授再勤苦,也未必能读尽天下书;即使读尽天下书,也未必能见识卓然;即使见识卓然,也请不要忘记“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的先贤教诲。(文/王达三)

xinghuit 发表于 2008-5-11 22:37:30

再转一篇陈明老师的评论。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29477&page=1

      灾星尼奥:去圣的不可能——读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昨天拿到这本书就被书的封面上的一张纸上的东西雷到了:“比起《丧家狗》,这本书讲的更为透彻,很多问题,都是再思考,并不是重复原来的东西。这本书的重点是‘去圣’和‘解构’道统”。
    以前我还有一个想法,李零写《丧家狗》只是一个文人的心态,这个心态没有于丹讲《论语》时的心态来的积极。现在我知道前半个判断是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李零绝对不是以文人的心态来读孔子的,有他的话为证:
   我的研究,是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上的复古狂潮,一种近似疯狂的离奇现象。我觉得,早该友人出来讲几句话了,哪怕只是一个“不”字。(《去圣乃得真孔子·自序》第一页)
    说的明白一点,李零是冲着儒学复兴去的。他要针对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股很大潮流 ” (《去圣乃得真孔子·自序》第二页)。
    首先必须承认,在儒学复兴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实践化”的倾向,比如标准像、读经、儒学宗教化、政治儒学等。这些带有强烈持守主义的做法,不仅仅使一些有志于儒学复兴的人感到忧虑,也引起了其他人关注,李零就是这么一位关注者。从《丧家狗》到《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走出的是一条解构的路线。可以说解构这个词语是其核心、是其关键。
解构在德里达那里是对形上的拒斥,放在李零这里是对孔子之为圣人的拒斥。就拒斥本身而言,他们有共通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很明显的,德里达仅仅是解构掉就完事了,而李零还有一个步骤——还原。把圣人孔子还原为真实的孔子、有血有肉的孔子的。
   但,显然的李零并没有通晓当前的阐释观念,因为依据阐释观念来讲,任何的阐释都是当下的阐释。历史上对于孔子之为圣人的理解,也是一种阐释。这种阐释是源于阐释者自己的生存,是阐释者的生活的事情。举例说,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纵之圣”,是子贡依据自己当下生存的一种阐释。而与孔子承认与否无关。我们不能依据孔子的否认,来推翻子贡的阐释。同样的,对于孟子所说的“圣之时者”,也作如是观。
   李零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孔子是一个人而不是圣人,认为圣人是后人强加给孔子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谁有资格来判定孔子不是圣人?在我看来,李零在这里显然的有一个预设:他所理解的孔子才是真实的孔子。但,凭什么?曲阜的圣迹么?可是圣迹与孔子之间还是隔着一层,你依据圣迹来判断,依然是一种阐释。依据自己的阐释去判断别人的是非,实际上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前有”、“前见”、“前设”,自己首先就被绕里面去了。
可以说,李零在这里是“蔽于己,而不知人” ,荀子谈到“解蔽”的时候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二十一解蔽〉)。李零读孔子带有目的(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上的复古狂潮)的,故“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此处“大理”,是彻底的阐释观念。
  由于观念的不彻底,最终导致解构的不可能。至此,李零的书的价值也就不能往高处估计。

xinghuit 发表于 2008-5-12 07:02:48

我个人的看法,李零先生或许忘记了。所谓的“圣人”,都只是后人认为他是“圣人”、“仁者”而已。孔子是如此,就是孔子眼里的“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说,管仲说过自己是“仁者”吗?他只是孔子造的“仁者”而已。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会对孔子后学的造“圣人”,感到大惊小怪,感到有多么的不可容忍。因为类似的事情,孔子乃至孔子的前人,早就做过了。
   再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能照够找到尧舜文武等人的“著作”,也一定不会找到类似于他们宣扬“我是‘圣人’呀”的文字,反而更可能找到“圣人啊,岂敢,岂敢。上古人某某才是‘圣人’”云云的东西。再啰嗦些,这就像是今天,我们说某某人是伟大领袖、革命导师,你什么时候能看到他自己说自己是伟大领袖、革命导师的。我们不能就因此说前者都不是“圣人”,后者就不是领袖、导师。
“圣人”都是后人封的。因此,孔子不把自己当“圣人”,这绝不妨碍后人可以把他当作“圣人”。当然,李零先生只是反对把孔子当“圣人”,还没有到了反对传统文化的地步。

benchren 发表于 2008-5-12 22:17:05

不过有不少人自封大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去圣乃得真孔子》读后,陆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