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491.6.28—1547.1.28)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是英格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意义在国家政治方面,而不在宗教方面,核心问题是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导致英国形成完全的民族国家。这次改革从确立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开始,到确保国王对教会的绝对统治而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宗教改革是由亨利八世个人的离婚案引起的;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这时英国已经逐渐从一个欧洲偏远蛮荒及以暴政著称的小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专制极权国家,他的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亚瑟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 其间为处死数7万多人, 约为当时英国人口的7%。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英皇代替而已, 而圣公会的大主教与教皇的名称相同, 都是叫POPE, 教会的英文名称亦相同, 都是Catholic Chuch, 只是为了与天主教分开, 改为英国公教 - Ango-Catholic Church, 其他的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砍头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肺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意志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 此外他亦有大量情妇及私生子, 後世的考古学家很多都怀疑他是死于梅毒, 并留下一个接近破产的国家。
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姐的儿子。
称呼头衔和纹章
亨利八世的纹章亨利八世是第一个经常使用「Majesty」作为称呼的英国君主。另外他也不时使用「Highness」或「Grace」。
他统治期间皇室礼仪进行了一些变革。亨利最初使用的头衔是「蒙上帝恩典,英格兰和法国国王,爱尔兰领主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Lord of Ireland)。1521年由于亨利撰文攻击马丁·路德、护卫罗马天主教廷,教宗良十世赐封「信仰的守护者」(Defender of the Faith)加入到正式头衔中。英国脱离罗马教廷後,保罗三世撤回了封赐,但国会法案宣布这一头衔仍然有效。
1535年,亨利在皇室头衔中增加了王权至高的语句,即「英格兰教会之首」(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1536年进一步改为「英格兰和爱尔兰教会之首」。
1541年,亨利让爱尔兰国会将「爱尔兰领主」头衔改为「爱尔兰国王」。当时很多爱尔兰人认为教宗才是真正的国家首脑,领主只是其代表而已。这是有历史原因的:12世纪,教宗亚德四世将爱尔兰作为封地赐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而教宗仍然保留名义上的最高权位。在这次承认亨利八世为爱尔兰国王的会议上,与会者首次同时包括了爱尔兰的凯尔特人酋长和盎格鲁人贵族。此後直到亨利八世去世,他的头衔一直是「蒙上帝恩典,英格兰、法国和爱尔兰国王,信仰的守护者,英格兰和爱尔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also of Ire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
亨利八世的训辞是「Coeur Loyal」(意为忠贞的心),以心型加上文字「Loyal」的形式绣在他的衣物上。他的徽章是都铎玫瑰(Tudor rose)加上代表其祖母波福家族的吊闸图案(Beaufort portcullis)。
亨利八世的纹章是自亨利四世时代开始使用的英国王室纹章:四等分,交错显示蓝底的三支鸢尾花(Fleur-de-lis,代表法国)和红底的三只头朝正面、行走状的狮形兽(代表英格兰)。
[编辑] 宫廷生活和嗜好
亨利八世非常博学多才,他的宫廷是学术和艺术创新的中心。发现美洲(新世界)给亨利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他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1507年地图测绘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和马蒂亚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了最早的全球地图,这个地图描绘了美洲大陆并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隔开来,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论。发现美洲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引导了一种探索发现的风气,亨利在他的宫廷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了这一时代精神。
亨利八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弄臣,名叫威尔·萨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热爱赌博,喜欢玩骰子。他年轻时擅长运动,特别是摔跤、打猎、室内网球。他也是音乐家、作家、诗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这首曲子也被称为国王的歌谣。亨利八世也参与过一些重要建筑的新建和改建,比如无双宫(Nonsuch Palace)、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堂(King's College Chapel)以及伦敦的西敏寺。亨利八世参与改建的很多建筑是查抄枢机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财产,包括牛津的基督堂、汉普顿宫、怀特霍尔宫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家族
[编辑] 先代
亨利八世的三代祖先 亨利八世 父亲:
亨利七世 祖父:
第一任里奇蒙伯爵埃德蒙·都铎
(Edmund Tudor) 祖父之父:
欧文·都铎
(Owen Tudor)
祖父之母:
瓦卢瓦的凯瑟琳
(Catherine of Valois)
祖母:
玛格丽特·波福夫人
(Lady Margaret Beaufort) 祖母之父:
第一任萨默塞特公爵约翰·波福
(John Beaufort, 1st Duke of Somerset)
祖母之母:
玛格丽特·博尚
(Margaret Beauchamp of Bletso)
母亲:
约克的伊莉莎白 外祖父:
爱德华四世 外祖父之父:
第三任约克公爵、金雀花的理查
(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
外祖父之母:
塞西莉·内维尔
(Cecily Neville)
外祖母:
伊莉莎白·伍德维尔
(Elizabeth Woodville) 外祖母之父:
第一任里弗斯伯爵理察·伍德维尔
(Richard Woodville, 1st Earl Rivers)
外祖母之母:
卢森堡的杰奎达
(Jacquetta of Luxembourg)
亨利八世的生平在文学里经常出现。威廉·莎士比亚曾写了讲他的历史剧。现代有好几部关于他的电影。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和1972年的“亨利八世的六个皇后”
比较有影响的国王 1945年——德国现代著名版画家和雕刻家珂勒惠支,享年78岁
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作品陈列室:)
凯绥·珂勒惠支是现代最有影响的德国版画家,
1867年(与诺尔德同年)生于(东普鲁十的)柯尼斯堡。
1884年在柏林美术学院学习,后又在慕尼黑继续深造,
1885-1886年在柏林从师施陶费尔-贝尔恩,学习马克斯·克林格尔的蚀刻组画。
1890年创作了第一批铜版画。1891年与"施诊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
后经画家门采尔推荐,当选普鲁士美术学院成员,主持版画部工作。
1919年从师巴拉赫,改学木版画。
最初的作品是《纪念李卜克内西》,此后在1922-23年创作了组画《战争》。
作为一个勇敢的反纳粹女战士,1933年她愤然离开了普鲁士美术学院。
1942年"全面开战"时,她发表了最后一幅木版画作品《不要把收获的粮食磨成粉》。
1945年战争即将结束时死于德累斯顿附近莫里茨山。
更多作品访问:http://bbs.blueidea.com/viewthread.php?tid=831811&page=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1993年4月22日,日中友协的创始人西园寺公一逝世,享年87岁。
199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
1965年1月28日,廖承志设宴欢迎日本高?办事处负责人冈崎嘉平太和这个办事处驻北京联络事务所的代表。 这是廖承志、冈崎嘉平太(左)和西园寺公一(右)在宴会上。
园寺公一:在中国的12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8:49 金羊网-新快报
二战结束后,他举家迁往中国,把中国战后的变化、中国的对日方针及时转告给日本的政治家。
上周刚刚结束的北京·日本电影周上,《间谍佐尔格》是一部非常吸引观众的电影。影片发生的背景———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间———正是日本国内的政治军事全面向法西斯主义转变的重要关头。间谍佐尔格是个双重间谍,他一方面向德国政府透露日本军事政变的内幕,另一方则向前苏联传达德军和日本的军事情报。上世纪40年代前后的日本主要政治家、军人、舆论领袖,基本上都在影片中出现了。可以说,《间谍佐尔格》并不是一部普通的间谍片,它更像一部纪实片,记录了日本全面走向战争的过程。
佐尔格获取日本情报的主要渠道是《朝日新闻》的记者尾崎秀实,而尾崎的主要情报来源是日本贵族西园寺公一、首相近卫文麿等。
影片中的西园寺公一当时只有三四十岁,非常年轻,他一直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是日本外交方面的一个重要人物。
2006年是西园寺公一诞辰100周年,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不少人远道从日本赶来,也有不少外交方面的高层人士参加。六七十岁的中国人对西园寺或许还有很深的印象,更多的年轻人则是在书本上看到或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过他的名字。
二战结束后,西园寺更加重视日本外交,构筑永恒的亚洲和平、世界和平成了他追求的重要目标。出身于日本名门旺族的西园寺,主动承担起了日本与邻国沟通的工作。1956年,鸠山一郎内阁恢复了与前苏联的邦交后,日中邦交正常化就成了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西园寺公一的儿子西园寺一晃说:“我父亲想用三年时间实现日中邦交。”除了在日本做各种努力外,西园寺在1958年举家迁居中国,开始把中国战后的变化、中国的对日方针及时转告给日本政治家。为加深日本对中国的理解,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彼时的西园寺已经五十有余。
原准备在北京生活3年的西园寺,来到中国后一下子就住了12年,直到1970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才离去。“西公在北京的12年,不断有人去他家里探讨中日关系。很多时候周恩来总理、廖承志接见日本外宾时,一定要西公作陪。”曾经给周总理担任过翻译的王效贤回忆说。
1972年,中日终于迎来了邦交正常化,此时西园寺已经回到了日本。在中国的12年里,他为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做了大量的铺垫。在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周总理曾经郑重地说:“喝水不忘掘井人。”这里面就有很多是对西园寺公一这样多年从事民间外交的人士说的。
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之间当然会出现各种理解上的差异、利益冲突以及政治上的摩擦等。在对对方国家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出一种解决方案,这是西园寺公一等老一辈外交活动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对方国家理解得越深,矛盾就越不会发展到尖锐对立的程度,双方更不会以幼稚、刺激的方式去挑战对方国家的民意。近年来中日民间在一些问题上的对立,除了网络上的炒作外,有不少是源于对对方国家的认识不够全面。而像西园寺公一这样在对方国家生活过比较长的时间、不为个人利益而是把亚洲的稳定与发展当成自己追求目标的智者,似乎已经很少见了。
和平友好是大多数人的向往 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撰写的人民解放军渡江新闻手迹
http://203.192.6.89/xhs/2005-11/24/xin_0511023009586252133720.jpg
珍贵的历史资料。 2000年4月22日:美国特工“勇救”古巴男孩埃连
http://news.sina.com.cn/w/1-1-156096_elian.jpg
在4月22日,美国移民局特工将古巴男孩埃连从他在迈阿密的美国亲属家中强行带走后,一场为期5个月之久、围绕埃连何时能够与父亲团聚的事件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6月29日,埃连回到了古巴。
埃连最终回到祖国也不啻于给美国一些反古人士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5年04月22日,亚非峰会开幕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5-04/22/xinsrc_3420402222032875622798.jpg
2005年4月22日,2005年亚非峰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这是开幕式上为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大地震和海啸的遇难者默哀。左一为南非总统姆贝基,右一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二为印尼总统苏西洛。
本次峰会为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作出了贡献。 2003年4月22日,由于“非典”导致的香港漫长的学生停课期终于结束
http://news.tom.com/img/assets/200312/031216162401zx03121545.jpg
2003年4月22日香港漫长的停课期终于结束,香港中三以上学生今日复课。复课的学校将实施各种办法,以防病毒在校内扩散。2003年4月22日学生都戴着口罩返校。
那场袭击我国的灾难永远令人忘怀! 2003年4月22日,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宣布并购位列第五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
http://qkzz.net/images/m/sjzs/438508-1.jpg
2003年4月22日,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宣布并购位列第五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组成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两公司2002年石油产量7.5亿桶,占全俄石油产量29%,或相当于科威特的全部石油开采量。合并后的新公司拥有六个石油化工厂、2500个加油站、25.2亿吨石油储量和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
以石油产量排序,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已是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新公司资产总计350亿美元,其资本组合规模在俄罗斯是史无前例的。
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合并,对中俄之间能源合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2006年4月22日 孟二冬去世
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
今年初,为表彰和宣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孟二冬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6月,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
评论:一位伟大的老师,倒在了讲台上。连胡书记都亲自表扬了 1993年——东北大学复校 张学良为名誉校长
学校名称
中文:东北大学
英文: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缩写NEU)
[编辑本段]学校主页
http://www.neu.edu.cn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邮编:110004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学校正门(北门)东北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校园南滨浑河,北畔南湖;学校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四川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49年2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93年3月8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1998年9月,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秦皇岛分校、基础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理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部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校设有53个专业,有170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MBA、MPA、工程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1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地区CERNET网络中心设在东北大学。学校现有教师200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博士导师203人,教授328人、副教授619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2169人,硕士生7102人,普通本科生20739人。
东北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保持和发扬面向基础产业的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等高科技新兴学科,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评估中,该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荣登该学科榜首。
东北大学不断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以及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十五"以来,该校教师承担多项教育部教改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1989年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5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7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2006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数量居全国高校第6位。获得国家专利207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211篇。学校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1995年,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被确定为当时唯一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7年,学校自动化中心被确定为国家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设立了国家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200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国家首批15家大学科学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同美、日、英、德、法、意、俄、韩以及台主楼湾、香港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20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和合作科研。共聘请677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先后选派教师40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以及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校视察。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为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孙家学
校 长:赫冀成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田梦平
党委副书记:熊晓梅
副校长 刘积仁
副校长 王宛山
副校长 姜茂发
副校长 左 良
副校长 陈德祥
副校长 娄成武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1.云涛日破
采矿馆(1923-1931)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强垂涎。日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化控制。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1年初,东北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几位知识分子的内心却充溢炙热的激情。他们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他们就是当时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原文学专门学校旧址开办文法科大学,在高等师范学校旧址开办理工科大学,王永江为首任校长。王永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
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校区。1926年的东大一览曾对当时的校园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这方圣地孕育了东北大学蒸蒸日上的未来。
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校内各种学术讲座开展的红红火火,主讲人不仅有国内的名师、大家,还有来自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学者、专家,所讲题目从“火山现象”,到“教育的变迁”;从“东三省农业发展与中国民生关系”,到“列国对华之联合政策”,内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
“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为力戒纸上谈兵,东大建成工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任厂长。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组织学生参观华北机械厂及纺织厂,以增长工业方面知识;同年12月,俄文系学生抵达哈尔滨,实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学生参观奉海路、抚顺煤矿。实地参观考察、创建学会、开办讲座,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术文化。这些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东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年11月,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王永江因病逝世后,大学委员会公推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校长先后共捐献180万现洋,建筑文法学院教学楼各一座、可容数百人的凹字型学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栋、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实验室及马蹄形体育场等。时任建筑委员会技术部主任的孙国封院长曾言:本校此次建筑实为东三省伟大工程。对于东大的建筑,一位老校友这样深情回忆:东北大学学堂的教室,建筑宏伟、工精料美,样式新异,斜阳夕照,辉煌美丽,眩目夺神,而我们得在这个教室里受课,是何等的荣幸!何等的快乐!
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东北大学羽翼渐丰。
东北大学宏伟校园不仅留下了学子求学的脚步,也留下了众多名师辛勤耕耘的身影。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可谓英才荟萃,俊彦云集。
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阂,并给予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
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华北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健儿大显神威,破数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
到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舍宇壮丽、设备充足,经费充裕,良师荟萃,学风淳穆,极一时之盛。
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东北大学的强校之梦。
2:风雨载途
(1931-1949)机电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复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助教授们工作。10月18日,学校借北平南兵马司旧税务监督公署为校舍,勉强复课。因条件所限,部分系科停办,同时添加边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实用学科。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此举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有力的还击。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1933年,著名爱国人士,冯庸大学创办人冯庸先生将冯庸大学九个系全部并入该校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国华北的一系列事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并准备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学生们仍然顽强斗争,紧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斯诺曾这样评述“一二九”运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情景振奋人心,无论对参加者还是旁观者来说都是如此”。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斗争。1936年,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大校园就又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大人的心里。
“一二九”运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各大学于是纷纷准备外迁。1936年初,张学良校长在西安西门外选定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校舍,东大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2月24日,西安分校正式上课。在这抗日的大后方,两度迁校的东大师生,渴望安宁的环境,渴望潜心治学。
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为给东大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筹资15万元,修建校舍。在修建大礼堂时,张将军有感于“九·一八”后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辗转之中东大师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的洪流之中。1936年,“一二.九”运动一周年那天,西安一万多青年学生,举行了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在向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请愿未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冲出军警戒严的中山门,高唱救亡歌曲,向临潼进发,向正在那里的蒋介石请愿。得知学生们要来临潼的消息,蒋介石下令堵截学生,武装镇压,格杀勿论。张学良校长深恐学生遭到伤害,驱车追上学生请愿队伍。劝阻学生返回校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但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校长却从此失去自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1937年1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委臧启芳为代校长,根据国民党政府南迁东北大学的指令,在开封河南大学内设东北大学办事处,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东北大学改为国立,臧启芳来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开封学生迁来西安,集中办学。
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大不得不再度迁校,由陕入川。
东北大学暂借四川三台县旧试院和草堂寺及县属联立高中之一部分为校舍,工学院迁出,重点建设文、理、法、商学科。
在东北大学当年的校址上,而今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三台中学,已在川内声名赫赫。
当时一批名师齐集东大,陆侃如、冯沅君、金毓黻、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先后来校任教。
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到东大筹备“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尽管经费困难,物资缺乏,但在先生的苦心安排下,极短的时间内研究所便初具规模。一批研究生追随先生不仅钻研历史,亦关注现实,成果颇丰。
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士学位。东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发端。
这一时期东大编印的学术刊物《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研究课题从“大学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从“三台物价”到“东北人口发展的特点”,涉猎之广泛,调查之缜密,论证之严谨,令人叹服。
学术研究欣欣向荣,学生活动蓬勃开展。学校通道两旁一直延伸到大门口的壁报都是学生的创作,以宣传抗日,抨击腐朽政治,揭露社会黑暗为主要内容。
“学声”、“黑土地”等社团聚集了一批热血青年,成为进步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剧团不仅在校内演出,还走出校门,举行义演,所得款物,捐赠前线,支援抗战。
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大度过了8年时光,在物力财力两感窘迫的岁月里,师生们直面困苦,笑对艰难,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那段日子因此而熠熠生辉,三台小城,因而平添万千气象。
老校友刘黑枷在文章《歌声琴韵》中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我们那时在学校里最爱唱的歌,是东北流亡三部曲、在松花江上等,每次唱歌都心潮激荡,怀念故乡,遥想前线,对真正领导抗战的先进政党激起无限景仰”。半个世纪过去了,东北大学80年校庆前夕,学校的记者赶往三台采访的时候,我们的老校友,把记者们领到了当时东大组织修建的防空洞里,在那里,老人们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当年的歌。
1945年8月14日,东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在这场战争中,有60位东大人奋勇向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称号。
当胜利来临,人们百感交集,陆侃如教授欣然提笔撰写对联: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
1946年东大师生从三台陆续返回沈阳,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 力耕躬学
冶金馆(1949-1993)
东北全境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校址设在原沈阳奉天工业大学和市第二工科学校。次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筹建东北工业大学,包括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上述三校合组为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长沼湖,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1950年9月,东北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首次开学典礼,当时学生2936人,教师417人。教师中既有原东北大学的教授,也有从全国各地招聘的专家、学者。广纳贤才,吸取各方专家之所长。受聘的教师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高等学府的名师,有的是生产单位的技术专家。建国之初,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一举措,为东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刚刚成立的东北工学院,各项工作迅速展开,从招聘教师,到招收学生;从专业的设置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创建,为了让学校尽快走上正轨,大家只争朝夕。
1951年10月8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了东北工学院南湖基建工程开工申请,南湖校区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经过一年多的施工,1953年4月17日,原铁西校址交给工农速成中学,东北工学院迁往南湖校址。
当时的院长靳树梁曾在一首词中这样描绘南湖旧时的景象:“风自吹襟,人争掩鼻,汩汩沟流半粪污,湖安在?指几行衰柳,一片黄泸。”然而,经过东工人几百个昼夜的建设,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寻不到旧时的模样。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从这里汲取知识的甘露,获得智慧的启迪,这里也便成为年轻的梦开始的地方。光阴荏苒,而今用梦和希望滋润的校园,越发显出勃勃生机,新建筑鳞次栉比,新景观悦目赏心。
1952年,全国范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大连工学院的电机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采矿系、冶金系;山东大学采矿系均并入东工。东工的化工系各组,土木系的水利、路工两组,机械系的汽车组调到大连工学院。地质系各组、数学系、物理系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分别调整到长春地质学院、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东大。
院系调整后,东北工学院进一步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认真改进和充实教研组。建校以来,这种在实践中的改进就从未停止过。不断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完善教学法;编写、翻译教材,以《现代炼铁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材正是那一时期教师们的心血结晶。
教师们高昂的工作热情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中勤奋好学蔚然成风。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矿系五四届采煤甲乙两班。1954年4月,东工发布了《关于介绍五四煤甲、乙两班学习经验的通令》,决定授予两班“学习模范班”称号,“五四煤”的经验开始在学生中推广。
而今,“五四煤”的成员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们踏实、严谨的学风成为一笔宝贵财富,感召着后来的学子。
东北大学早在建校之初,就以“知行合一”为校训,注重实践。来自生产第一线的靳树梁院长更是对此身体力行。他带领几位青年教师为本溪钢铁公司成功地解决了高炉结瘤问题;在四川威远钢铁厂高炉改造失败,四处求助甚至借鉴了苏联经验,仍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切中要害,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炉的正常生产做出贡献。
他主张工科院校要实行厂校合作,教学要面向生产,理论要联系实际。在他的倡导下,东工与多家厂矿、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合同,共同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得到强化。
在此基础上,按照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东工首先对矿区开采专业五三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全国工科院校中最早进行毕业设计的专业。教育部肯定了毕业设计的经验,并向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进行推广。面向实践夯实理论基础,东工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就已经在孕育之中。
1953年,学校召开了科学研究座谈会,确立了“在加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并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此后,学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学生中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开。
1953年末东工出版了第一本《科学研究资料》;
1955年初,举行了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学生科学报告会,选举产生了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教师谢绪恺,在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上,宣读了《研究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论文,提出了多项式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该组条件后来被编入《一般力学》教材中,被命名为“谢绪恺判据”。
1958年国庆前夕,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东北工学院研制成功。与今天的PC机相比,这台计算机占地30平方米,堪称庞然大物,然而就是这个庞然大物,为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写下光辉的一笔,这一笔凝聚了东工人的智慧、东工人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奋斗。
经过十年的建设,东北工学院获得长足发展,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这为东北工学院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学生,共计1667名。东北工学院再次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著名学府;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炼铁教研室被评为先进集体,教师张嗣瀛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2项科研成果获优秀成果奖;
1978年,东北工学院首批被恢复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
1978年,在广泛调查和讨论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东北工学院1978至1985年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尽快把该院整顿、建设和发展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出科研成果,又出专门人才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
以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东工人用他们特有的勤奋和智慧,培育出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之风大兴,科研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东北工学院本着“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两个中心,推行一系列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1986年11月6日,李鹏副总理视察东工,并题词勉励:“坚持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促使东北工学院将发展的视角瞄向国际教育舞台。1981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阿巴拉契大学校长约翰·托马斯率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次年9月,毕可桢院长率团到美国匹茨堡大学和阿巴拉契大学,进行校际交流和教育考察。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互访,以此为开端,东北工学院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互派学者、联合科研、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1978年后,东北工学院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8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东工试办研究生院,这是学校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的里程碑,也是东北工学院步入第一层次大学的重要标志。
1987年继辽宁分院之后,东北工学院成立了秦皇岛分院,1988年4月,成立了冶金部东北工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同年9月国家教委批准东工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些变化使东工在人才培养上,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以培养工科全日制本科生为目标的办学结构,逐步转变成以研究生与本科生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并存,以工科为主体,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办学结构。
学科类型的丰富,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敏锐地将学科建设放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上。1984年,学校在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科建设。在此思想指导下,以采矿工程和钢铁冶金为代表的一批学科迅速发展起来。
在“既为冶金系统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方针的指导下,东北工学院解放思想探索办学新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条件相当艰难的情况下,赢得了发展机遇。同时,校领导一班人也在尝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现实促使学校认真学习和思考——高等学校要不要办科技产业?结论是不但要办,而且要办好。
1988年,在时任东北工学院院长陆钟武的倡导下,沈阳开始建立南湖科技开发区,确定建立“东北工学院科学园”和“三好街科技一条街”;东工乘势而上,提出“项目起步,政策导向,滚动发展,分步实施”的建园方针;确定“软件开发”、“医用全身CT”等4个起步项目,把毗邻“三好街”的院墙推倒,划出相邻的80亩校园作“科学园”。这标志着东北工学院开始融入社会,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并被世界大学科学园协会接受为会员的科学园。国内知名的东大软件集团就是从这个科技园中成长起来的。1988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李华天教授的弟子,年仅33岁的东北工学院教授刘积任带领3个年轻人,以三台电脑、三万元科研经费开始了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艰难创业,这便是东软传奇的开篇。
不畏艰难,敢于开拓,东软的成功丰富着东北大学办学理念的内涵,更为后来者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宁恩承图书馆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2001年实现部、省、市共建。
东北大学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对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确立了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的奋斗目标。在现代大学奋斗目标的内涵中,多科性是基础;研究型是核心;国际化是重要途径之一。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平台,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东北大学在巩固原有冶金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并大胆地建设了艺术专业,促进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群蓬勃发展。
200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自动控制学科名列第一,计算机应用学科名列第九。这两个学科还建成了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学科水平国内一流。
新的优势学科发展方兴未艾;传统学科勇于开拓,寻找新的突破点。
钢铁冶金学科以生态化和信息化钢铁冶金为特色,为解决我国钢铁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提供科技支撑,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采矿工程学科以“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信息化”为学科建设理念,在岩石破坏的非线性理论与数值模拟及采矿技术和矿业信息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已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虚拟设计与网络化设计、系统概率风险分析、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建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在震动利用与控制、机械动力学及无级变速传动方面的研究国际领先,在重载齿轮传动及摩擦学方面也卓有建树;
有色金属冶金学科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熔盐与熔体理论与技术、稀土增值冶金技术、特色资源综合提取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
材料学科在保持金属材料优势领域的同时,正在向陶瓷材料和材料应用技术方面拓宽。在材料织构与晶界设计、合金相图与合金设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础性成果,基础研究逐渐与国际前沿接轨并同步发展。
以这些学科为代表,东大的整体学科水平大幅度提高,95年以来,国家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由8个增加到18个。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门类由5个增加到8个、覆盖的一级学科由19个增加到27个、博士后流动站由5个增加到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3个增加到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40个增加到76个,本科生专业由34个增加到49个。还获得了MBA、MPA和工程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权。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学校办学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
近十年来,获国家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626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77项,由东大独立完成或牵头的项目占绝大多数,解决重大科技课题的项目不断增加。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合计281项;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合计176项。
学校承担国家和企业科技制高点项目总计7454项,经费174233万元,科研经费总量在普通高校中始终处于前列。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亿元以来,连年攀升。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2.04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2.7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19.22万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3.28亿元,人均22.69万元。
学校注重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申报中取得丰硕成果,柴天佑教授当选《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学校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共获得5项课题级、13项专题级的研究项目。
学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共计1915篇,核心期刊5507篇。《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成为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之一的EI Compendex的核心期刊,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2000年起,被EI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名列全国高校学报前五位,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主办的《控制与决策》杂志,在国内信息与系统科学领域的同类杂志中位居第2位。
何世礼教学楼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上个世纪20年代,张学良老校长重金礼聘,海内外名师云集东大在当时传为佳话;建国之初,东工南下招聘各类专家堪称创新之举。改革开放后,学校破格提拔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践中,东大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求贤若渴的胸怀和唯才是举的气度吸引人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东大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结构趋于合理,层次明显提高。到“九五”末期,生师比达到15:1;两院院士由2人增加到6人;4人被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学科建设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师资力量的加强,为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本着稳定本科生规模、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原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200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约是95年的6.9倍,“九五”期间博士学位授予数是82年至95年授予总数的2.5倍。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宗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培养更加科学,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一批批青年学子在这里充实头脑,增长才干。
东大的舞台是宽广的,不仅仅是学习,她还给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创造发展的机会。开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这里经过锻炼,得到提升,东大成为莘莘学子成长的加油站。95年以来,学生累计6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100余人次在国际级大赛中取得名次,为国争光。
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美、日、英、德、法、意、以及台湾、香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20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和合作科研。共聘请5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先后选派教师16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回国后成为骨干,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走出国门,眼界大开,现代大学不能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和科学研究的中心,而且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就意味着大学不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必须加强开发研究,尽可能地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实用的生产技术,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东北大学一方面面向厂矿地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进步和效益增长。近10年来,东北大学与32个省、市、地区近千家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合作行业已从冶金拓展到石油、化工、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行业。并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增进校企相互了解,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积极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1989年,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从这个科学园中成长起游泳馆来我国首家上市软件企业——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十几年来,东大始终在思考,大学究竟该如何办产业,大学与产业是什么关系。总结经验,学校大胆地提出了“放飞原则”。
这就是东大的气魄,东大的胸怀。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已经成为东大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为东大人所遵从,并不断发扬光大。
东大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朱镕基、吴邦国、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东大,视察学校建设情况,对东大发展给予厚望。
[编辑本段]公交线路
【北门】
117、152、225、244、272、282路 南湖公园站
环、135、239路 南湖公园(方型广场)站
【西门】
铁西2、117、156、244、249、258、269、273、280路 南湖公园(西门)站
【南门】
166、244路 东北大学站
【东门】
169、222路 百脑汇站
[编辑本段]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简称:东大分校,英文: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缩写NEUQ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在东北大学统一规划下,面向全国招生,相对独立办学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87年,是东北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96年,正式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承担东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入教育部。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继续面向全国独立招生的基础上,电子注册和学生毕业统一归口东北大学。2006年,开始承担东北大学“985工程”建设子项目。
学校位于奥运协办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校园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学校占地总面积33.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5万平方米。校园内林木花草郁郁葱葱,楼群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清新,文化氛围浓厚,生活设施完善,是一所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2008年8月,学校作为成立奥运独立训练场馆的京外高校,成功接待巴西、意大利等9支国奥足球队训练任务,为北京奥运会做出直接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等学校毕业的教授、副教授近150人,专任教师中获博士、硕士学位者占70%。学校设有研究生分院、9个系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2个分院。在校本科生7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人。27个本科专业包括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英语语言文学、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冶金工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有国际贸易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学、软件工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工程。
学校按照“提高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适度扩大规模求效益、深化内部管理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厚基础、强专业、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完整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保障体系,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与东北大学总校一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始终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现有9个实验中心,下设二级实验室22个,包括35个专业技术实验室,17个外语语音室和8个计算中心机房。另有1个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平台——测向定位实验室。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设有德国欧登多公司、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电子工艺实习基地以及世界一流水平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实训实习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基地40个,这些实习基地集教学、研究、开发、培训于一体,为师生的学习和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实验环境。
学校拥有现代化图书馆,藏书74余万册,中外文期刊700余种,各类中外文网络数据库39个。具备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校园网络设施完善,拥有国家公用数据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两个出口,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图书馆
学校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拓宽科研领域,设有控制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所、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工程优化设计与智能天线研究所、智能测控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翻译研究所、应用地质研究所、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21个科研机构,其中信息技术与智能软件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担任所长、周巢尘院士担任副所长。
学校治学严谨,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2008年5月,学校学生组队出征海外荣获亚洲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冠军、8月,学校两支学生代表队分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两个一等奖。毕业生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次就业率连年居河北省前茅。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和友好往来,现已与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定期派出人员到各国学习、考察、讲学,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学校全体师生自强不息,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累累硕果,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处在历史新阶段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将全面贯彻东北大学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内涵发展为主线,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朝着创办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而不断前进。
学校主页:http://www.neu.edu.cn/
校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邮编:066004
公交线路:
12路:市区线路 夏季(4月26日—10月25日)6:10-19:00;冬季(10月26日—4月25日)6:15-18:50 1元 秦皇岛公交有限责任公司
上行:秦皇岛火车站 - 妇幼医院 - 区交通局 - 土台子 - 邹吕庄小学 - 海阳路口 - 海阳大桥[北环路] - 海阳果菜批发市场 - 汤河苗圃 - 冀东汽车市场 - 曙光甘露水厂 - 前进小区 - 和平里 - 和平桥 - 珠江道 - 东北大学 - 白塔岭市场 - 白塔岭 - 奥体中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三五四零工厂 - 燕山大学 - 山东堡(共22站)
31路
夜班线路 暑期(7月1日—8月31日)19:00-21:30;平时(9月1日—6月30日)19:00-21:00 1元 秦皇岛公交有限责任公司巴士公司
秦皇小区 - 鑫龙大市场 - 华联商厦 - 第二中学 - 四道桥汽车站 - 家惠超市 - 河涧里 - 玉龙湾 - 汤河公园 - 秦皇岛海关(主路) - 桥西 - 建材学院 - 白塔岭市场 - 东北大学 - 珠江道 - 和平桥 - 经棉里 - 海湾公司 - 孟营二区 - 世纪家园 - 大秦世家 - 青馨家园 - 开发区管委 - 教育学院(共24站)
评论:我国重点名牌大学之一,当年张学良亲任校长。 李慎之逝世
http://www.xcetv.com/UploadFile/2009-1/20091216314733414.jpg
李慎之1923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1年至1945年,先后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经济系、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和成都燕京大学,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教员和杂志社编辑。1946年至1949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国际版任资料员,后到延安新华通讯社国际部任编辑,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任编辑组组长、副主任。1954年至1957 年上半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的外交秘书,随同周恩来总理参加过多次外交活动,包括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在新华社期间,写过大量的国际新闻与评论,参与许多外交文件和政治文件的起草工作。1957年,因“大民主”的有关言论被毛泽东点名,定为极右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开除党籍、下放劳动等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于1973年回京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校对。1979年“右派”问题被改正,恢复党籍。1978年底至1980年初,参加了中共中央成立的国际问题写作小组工作。其间,陪同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担任代表团顾问。198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1990年免去社科院副院长和党组成员职务。1995年离职休养。晚年,主要研究自由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誉为中国世纪之交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2003年4月2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老年性肺炎不治逝世。
博学通识、铁骨冰心的国际问题专家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22/auto_xinhua_3204082216014064108.jpg
新华网,南宁,2008年4月22日
4月22日,广西南宁市的青年志愿者们冒雨在邕江边投放鱼苗。
当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广西南宁市1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和广大市民冒雨来到南宁市邕江南岸将60万尾人工养殖的鱼苗放生邕江,补充年初因冰冻灾害受损的邕江鱼类。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评论:野生鱼类已经很稀少了。 2008年4月22日
以“发展、安全与人权”为主题的首届北京人权论坛22日在此间圆满结束。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富成果。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528/000cf1a4898809a7369113.jpg
点评:发展权才是真正的人权! 2008年4月2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俄军某训练基地,俄军举行红场阅兵式前最后一次彩排。5月9日,俄罗斯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3周年。俄罗斯将在时隔17年后重新在红场阅兵式上展示其最现代化的重型武器和飞机。
红场还是那个红场,而今已不是那个俄军 2001年4月22日第十七届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小组赛中国10-1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人口28万,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马尔代夫国奥队曾经与中国国奥队在1991年8月份举行奥运会预选赛中两次交手,中国国奥队曾经以12比0和17比0大胜,21岁的高中锋蔡晟曾经一人打入五球。
此役中国队排出了442阵型,四后卫依次是吴承瑛、范志毅、李玮峰、徐云龙,四名前卫依次是申思、马明宇、李铁、李明,前锋线上是杨晨与谢晖的组合。而马尔代夫首发11人中有五人依次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司机,其余六人的职业为无业——也就是说这六人是当地的季节性劳动者,根据季节的需要为当地的渔场或者手工作坊打工,闲下来的时候就踢足球。
这场比赛也应证米卢的战术打弱队有些无力的说法,在上半场控制局面的是中国队因为传接球问题无法展开有效进攻,也无法攻入对方禁区,第13分钟,徐云龙接到申思的任意球为主队首开纪录;第17分钟,助攻的吴承瑛推射得手。随后二十分钟内中国队竟然没有让对方门将做出扑救的射门。第 40分钟,谢晖接到李明的传中头球得手,这是谢晖为国家队打入的第一球;第46分钟,徐云龙利用角球头球得分,4比0。
下半场中国队找回了些感觉,先是谢晖在第48分钟补射得分,然后他在第61分钟沿左路突破至对方禁区,起脚强力抽射入网,此役谢晖上演帽子戏法。此外谢晖还击中了一次立柱。范志毅在第51分钟头球得分,他在第77分钟还罚入了一粒点球。杨晨在第59分钟再入一球。第60分钟,全场比赛最精彩一粒球出现了:李铁传球失误,客队26号伊斯梅尔右路利用速度突破,切入禁区小角度抽射得分,进球后的马尔代夫球员象获得比赛胜利一样兴奋。这也是马尔代夫人全场唯一一次射门,而射门成功率竟然是100%,最终,李玮峰利用头球再次得分,将比分锁定在10比1。
10比1的胜利不足喜,因为对手是一支完完全全的鱼腩部队,而且对手还打入一球,李铁的传球失误不止一次导致中国队的丢球,这不是所谓的心理问题。
评论:中国足球... ...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率领的船队到达巴西,成为首批到达的欧洲人。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4/Pedro_%C3%81lvares_Cabral_-_steel_engraving_by_American_Bank_Note_Company.jpg/484px-Pedro_%C3%81lvares_Cabral_-_steel_engraving_by_American_Bank_Note_Company.jpg
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葡萄牙语:Pedro 羖vares Cabral,约1467年贝尔蒙蒂 - 约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被普遍认为是最早到达巴西的欧洲人(1500年4月22日)。
1500年3月9日,葡萄牙国王玛奴尔一世(King Manuel I),派遣卡布拉尔指挥十三艘船队,率领1,200人,由里斯本出发,前往印度。经佛得角群岛后,为躲避非洲赤道无风区,向西南方向前进,于4月22日偶然发现陆地。23日卡布拉尔登陆插上十字架宣告占领,并取名叫“真十字架之国(Terra de Vera Cruz)”,即现在巴西。
评论:他的真正目的地其实是印度。 2008年——伦敦穆尔菲尔德眼科医院使用仿生眼植入盲人体中获得成功。
仿生眼越来越先进两位盲人扔了拐杖
英国《泰晤士报》22日报道,英国医生上周为两位失明者成功实施仿生眼移植手术。这两位失明者在术后能大致看清物体轮廓,分辨物体移动方向,并能感知光线强弱。
仿生眼工作原理
仿生眼移植手术在伦敦穆尔菲尔德眼科医院进行,是仿生眼临床试验的一部分。这项移植试验是为了帮助那些因患老年性黄斑病变或色素性视网膜炎致盲的人找回光明。主刀的医生林登说,手术很成功,两位失明者能够扔掉拐杖独立行走,还能分辨简单的物体。
这种名为“阿格斯II型”的仿生眼(阿格斯又译阿耳戈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利用安装在失明者眼镜上的微型摄像头捕捉图像,图像转化成无线信号后,发射到系在腰带上的小型处理器上,再传送到安装在眼球后部与视网膜相连的超薄电子接收器和电极板上。电极会刺激视网膜神经,让信号沿视神经向大脑传送,从而使患者恢复视力。
仿生眼成功先例
仿生眼移植手术在美国已有成功先例。
琳达·穆尔富特是美国第一批接受仿生眼移植手术的患者之一,她因患色素性视网膜炎失明10多年。2004年手术后,她能大致看清物体。
穆尔富特说:“现在,我去观看孙子的曲棍球或足球比赛时,能够分辨出哪一方正在进攻。我可以和孙子一起投篮,还能看见孙女在台上跳舞呢,感觉棒极了。”
穆尔富特的仿生眼有16个感光电极,而此次英国两名患者的“阿格斯II型”仿生眼有60个感光电极,能提供更佳视力。据报道,戴上这款新的仿生眼要花上3万美元。
更先进的技术在研究中
《泰晤士报》的报道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有上千个感光电极的仿生眼,能确保失明者识别具有复杂特征的人脸。
此外,美国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体积更小的摄像头,计划三到五年内将豌豆大小的摄像头直接植入患者眼睛,帮助失明者重见光明。这种摄像头体积小,耗能少,能配合人眼球的转动来捕捉图像。
但是,英国圣托马斯医院的约翰·马歇尔认为,仿生眼植入技术目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公众不能认为它会很快成为一种常规手术。
英国视网膜色素病变人士协会会长戴维·黑德说:“我们可以将仿生眼技术与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帮助更多失明人士。”
推荐理由:人造仿生眼将给盲人带来光明!
2008年04月22日 浙江省首家综合地质博物馆隆重在嘉兴隆重开馆
http://www.hangzhou.com.cn/images/20080401/080422jxdlb03.jpghttp://www.hangzhou.com.cn/images/20080401/080422jxdlb02.jpg
第39个世界地球日。在这个倡导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特殊日子里,浙江省首个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在嘉兴落成开馆。现场彩旗飘扬,好不热闹。
东方地质博物馆位于嘉兴南湖新区中国节能环保商贸城,由浙江中成控股集团投资建造。地质博物馆通过展示矿物岩石的性质构造及其成因、地质演化史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与古生物的演化过程,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地球演变史画卷,是中小学生了解地球历史、生物进化和地质衍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普及、宣传地质知识、倡导热爱地球,环境保护,具有很强参与性的综合性大课堂。
东方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模拟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嫦娥奔月”等热点科研项目的地球厅;复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海洋繁荣景象的化石厅;展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数以千计岩石标本,向人们展示了神奇瑰丽的地下世界的岩石厅;收藏 300多种矿物晶体,包括美幻美伦如神仙洞府的石膏晶洞、晶莹剔透的萤石晶体等20多种绝品的矿物厅;展示200多种天然宝石原石,汇集翡翠、软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众多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珍品,学习诸如宝石鉴赏、开采、加工等知识的宝石厅;用巨型天然火山弹堆成火山口,模拟火山喷发场景的火山厅;体验地震场面的地震厅;展示褶皱、断层等多种构造的浙江省地质地貌沉降厅等,其地质藏品规模之大,馆藏标本数量之多,堪称中国最大的地质博物馆之一。
作为该馆的创办单位浙江中成控股集团希望通过参与公益性的事业,在全社会建立起保护环境,提倡绿色生活的理念,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图文和实物声情并茂的介绍,展示祖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的现状,从而让人们认识到珍惜自然资源,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号召市民参与环保行动,倡导市民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博物馆的发达,说明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 1912年4月22日俄国布尔什维克在圣彼得堡出版首份《真理报》
俄国在经历了1908——1911年的相对稳定后,以1912年4月的勒拿河大屠杀事件为标志进入了社会和政治上的多事之秋,时间恰好是1912-1914年。在此期间,布尔什维克改变了托洛茨基的办报方式,不是组织一小批知识分子作为工人的代言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而是直接刊载工人们自己的来信投稿。工人的直接参与加上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极大促进了《真理报》的声誉——短短两年间,其日发行量从2万份上升到6万份,考虑到其读者群的分散和频繁的政府骚扰,这一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布尔什维克办报的另一改变是财政来源,托洛茨基的《真理报》依靠富有的编辑,而布尔什维克只能靠工人自发的捐款。
尽管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同志们在十月革命夺权前编辑过多份报纸,编辑地遍布俄国内外,但后来苏共官方只承认1912-1914年的《真理报》和1900-1903年的《火星报》(Искра,英文字译 Iskra)为后来的中央党报《真理报》的前身。至于托洛茨基才是《真理报》的最早创办者这一事实,则因为托氏后来与列宁的决裂而被掩盖近70年,直到19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总统发动的“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英文字译 perestroika)运动中才被苏联的历史学家们重新提起。
评论:报纸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期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的若干规定》
2008年04月22日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最高人民法院22日公布了《关于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的若干规定》,自4月23日起施行。规定全文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21次会议通过)
为维护涉台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涉台民事案件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涉台民事案件向住所地在台湾地区的当事人送达民事诉讼文书,以及人民法院接受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委托代为向住所地在大陆的当事人送达民事诉讼文书,适用本规定。
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事务的处理,应当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条 人民法院送达或者代为送达的民事诉讼文书包括: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反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授权委托书、传票、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支付令、决定书、通知书、证明书、送达回证以及与民事诉讼有关的其他文书。
第三条 人民法院向住所地在台湾地区的当事人送达民事诉讼文书,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一)受送达人居住在大陆的,直接送达。受送达人是自然人,本人不在的,可以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受送达人不在大陆居住,但送达时在大陆的,可以直接送达;
(二)受送达人在大陆有诉讼代理人的,向诉讼代理人送达。受送达人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表明其诉讼代理人无权代为接收的除外;
(三)受送达人有指定代收人的,向代收人送达;
(四)受送达人在大陆有代表机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的,向其代表机构或者经受送达人明确授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五)受送达人在台湾地区的地址明确的,可以邮寄送达;
(六)有明确的传真号码、电子信箱地址的,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方式向受送达人送达;
(七)按照两岸认可的其他途径送达。
采用上述方式不能送达或者台湾地区的当事人下落不明的,公告送达。
第四条 采用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方式送达的,由受送达人、诉讼代理人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或者盖章,即为送达;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可以依法留置送达。
第五条 采用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五)项方式送达的,应当附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未在送达回证上签收但在邮件回执上签收的,视为送达,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自邮寄之日起满三个月,如果未能收到送达与否的证明文件,且根据各种情况不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视为未送达。
第六条 采用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六)项方式送达的,应当注明人民法院的传真号码或者电子信箱地址,并要求受送达人在收到传真件或者电子邮件后及时予以回复。以能够确认受送达人收悉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条 采用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七)项方式送达的,应当由有关的高级人民法院出具盖有本院印章的委托函。委托函应当写明案件各方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案由、案号;受送达人姓名或者名称、受送达人的详细地址以及需送达的文书种类。
第八条 采用公告方式送达的,公告内容应当在境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者权威网站上刊登。
公告送达的,自公告之日起满三个月,即视为送达。
第九条 人民法院按照两岸认可的有关途径代为送达台湾地区法院的民事诉讼文书的,应当有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委托函。
人民法院收到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委托函后,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在收到委托函之日起两个月内完成送达。
民事诉讼文书中确定的出庭日期或者其他期限逾期的,受委托的人民法院亦应予送达。
第十条 人民法院按照委托函中的受送达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不能送达的,应当附函写明情况,将委托送达的民事诉讼文书退回。
完成送达的送达回证以及未完成送达的委托材料,可以按照原途径退回。
第十一条 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对台湾地区有关法院委托送达的民事诉讼文书的内容和后果不负法律责任。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media/200804/22/68593.jpg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media/200804/22/68593.jpg
http://www.qgtql.com/wnfw/bszn/200808/W020080820534552624345.jpg
http://www.sinolawyer.net/uploads/userup/0812/111F4339D3_lit.jpg
点评:两岸交流的重要法律文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