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觑玄深——读《街道的美学》(首发)
自己对建筑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充其量,只是小时候看过建筑工人(那时没有民工)筛沙,抹灰,砌墙,欣赏过打桩的气锤,听闻过“太岁”的传说。长大后,室内装饰兴盛,但对这方面并不关心,因此不过是看过一些杂志而已。去年看了几本妹尾河童的几本书。书中有很多日本与欧洲国家在细小事物上的比较。这种比较的方法,在河童的眼中笔下是一种文化的差异性的思考。对而我来说,除了知道河童所写的,也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获得一些对日本文化的认识。这一种观察的态度,促使我买下这本《街道的美学》。此外,现在城市的建设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每过一段时间,在市里转悠转悠,常有恍如之感。然而这种变化似幻还真,因此也要关注一下街道的审美问题了。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这已为人们所认可,但建筑之间的空间处理其实也蕴含着文化的理念。相对于建筑而言,建筑之间的街道很容易被人忽视。能发现“街道”并能为之著书的人,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基于上述原因,终于在第三次进书店时,拿下了这本书。回来翻看,确实有不少收获。例如,关于城市中的贫民窟,作者是这样表述的:
“如果把城市中恶劣的居住环境称为贫民窟。那么贫民窟则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老朽、过密以及上下水道尤其是排水设施不完善,在物质上不卫生,不健康的城市环境;另一种尽管居住和城市设施都很完善,但由于对邻居的不关心和疏离感而造成经常发生犯罪的城市环境。前者以发展中国家居多,称为‘物质性贫民窟’,后者见于美国那样的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称为‘社会性贫民窟’它正在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再有,我们通常知道日本人非常重视“小”的价值,一个韩国人还写过一本叫做《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书。但这毕竟是从外部看日本,不如来听听芦原义信的阐释:
“加斯东·巴什拉尔说过:‘诗人常能在小中见大。’我觉得这句话有相当含蓄的意义。大空间自有大空间存在的意义,但小空间(并非狭窄的空间)却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
这里所说的‘小’是指某种完整的东西,首先,小的东西像掌上明珠一般可爱,小的东西是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性的;其次,同大的东西相比,它摆脱了把旁观者带进对象内容,进一步探索其内容秘密的可能性。
……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只有想象世界才能把人们导入真正的安静,最终带来满足的幸福感。要说进入小空间,就必须又把自己缩小为若干分之一。假如能把自己缩小,人们就会被带进独自创造的世界;把自己扩大就不容易进入想象世界。由大东西想小的动西是困难的,这正是‘小空间’的‘小’所具有的意义。”
其实不用考虑其他内容,仅仅上面这段话,就已经让我产生所付不虚的感觉。更何况,种种还有很多令人耳目一下的观点,如从意大利的广场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体现;日本文化中深深渗透着“地板型建筑”的精神,在表示住所的方式上日本人先从大的地名开始,最后到个人,而西方人正相反……好了也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这来本书亲自读一读。
最后,引用书中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作为这几段文字的结尾:
“大自然本来是茫然的大空间,用限定空间的因素在自然中创造出小空间,要知道对人类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http://otho.douban.com/lpic/s2184678.jpg
作者: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页数: 203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定价: 2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