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lczhao 发表于 2008-4-17 18:44:02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

徐泽红

秦艽(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Iae)为常用中药,为龙胆科龙胆属秦艽组植物。具有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现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由于秦艽原植物分布广、种类多,有很多同组植物都充作秦艽入药,像黄秦艽、黑人艽等,这样造成入药混乱,为了更好地利用秦艽,很多学者已经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取得了成果,笔者查阅了近些年的秦艽研究资料,现将其概述如下:
  1本草学考证
  秦艽作为传统的中药,自古以来就有记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味苦平。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名医别录》记载:“生飞鸟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根作罗文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唐本草》记载“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图经本草》云:“……其根上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本草纲目》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经考证,飞鸟山、泾州、岐州、秦中等地位于今四川、甘肃、陕西境内,这与目前秦艽分布情况一致。
  2化学成分
  陈千良 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对陕西产秦艽(主流商品为大叶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对秦艽的脂溶及水溶部分进行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脂溶部位4个,分别是:5-羧基-3,4-二氢-1H-2-苯并吡喃-1-酮(5-carboxyl-3,4-dihydrogen-1H-2-benzopyran-1-one,1),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2),栎瘿酸(roburicacid,3),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4)。水溶部位4个: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5),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e,6),獐牙菜苷(sweroside,7),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gluco-sylgentiopicroside,8)。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白金花酸,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8为首次从秦艽中分得。
  林鹏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了秦艽、麻花艽的全草及根、茎、叶、花等不同部位番木鳖酸的含量,结果番木鳖酸在秦艽、麻花艽的各部位均有分布,其中秦艽以根中分布最多,叶中分布最少;麻花艽以叶中含量最高,根中最少;对于全草,秦艽中番木鳖酸的含量高于麻花艽。反映了同名但多品种植物入药的质量差异;但其含量差异并不悬殊,表明藏医以全草入药是有科学依据的。
  李建民采用高压液相法分析了栽培粗茎秦艽不同部位的有效药用成分龙胆苦苷(gentiopicrin)的含量,并与野生麻花秦艽、达乌里秦艽龙胆苦苷的含量相比较。结果栽培粗茎秦艽其根部的龙胆苦苷含量显著高于达乌里秦艽和麻花秦艽;其茎的龙胆苦苷含量亦高于达乌里秦艽和麻花秦艽;叶部位则略高于达乌里秦艽与麻花秦艽;花部位最低(3.90%,高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的2.0%),其龙胆苦苷含量低于达乌里秦艽和麻花秦艽。说明粗茎秦艽根、茎、叶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合理开发利用粗茎秦艽提供了科学依据。栽培粗茎秦艽的茎、叶、花中龙胆苦苷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全株入药更能合理利用秦艽资源。
  3药理作用
  中医认为秦艽性平,味苦、辛。具有祛风湿、止痹痛、清虚热、利湿褪黄功效。用于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等症。其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类,主要是龙胆苦苷。抗感染是与祛风通络功效较为密切的药理作用。
  3.1抗感染、祛风湿
  陈长勋研究了秦艽所含龙胆苦苷的抗感染作用。龙胆苦苷能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抗酵母多糖A、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对制霉菌素所致的炎症模型无明显的改善作用。表明龙胆苦苷对炎症早期渗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视为秦艽抗感染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作用机制与消炎痛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涉及对多种炎症介质的抑制,但并无明显的稳定溶酶体膜作用。
  3.2调节免疫
  董建勇认为阻止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所在,免疫性炎症的病变过程中尤其是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是发病和病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抑制淋巴T细胞特别是CD4细胞的活化是其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大叶秦艽抗感染、调节免疫有效部位的研究,可以得知大叶秦艽石油醚部位(QS)、正丁醇部位(QZ)、水溶部位(QW)对福氏完全佐剂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免疫性炎症有抗感染作用,但作用强度不如雷公藤多苷;且量效关系不明确。推论其抗感染作用是多成分的综合结果。QZ体内对ConA诱导的大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而体外四种提取物对ConA诱导的脾T淋巴细胞增殖均呈现出抑制作用。因此,正丁醇提取物有调节免疫作用。
  3.3抗胃溃疡
  孙芳云等应用动物模型研究了大叶秦艽对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有关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目前仍以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失衡学说最为合理,攻击因子主要指胃酸、胃蛋白酶;防御因子主要包括胃黏膜血流量、碳酸氢盐和黏液的分泌、细胞膜完整性、细胞再生、前列腺素及消化道激素等。观察了西藏地产藏药大叶秦艽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脱脂)组分对溃疡形成的影响,结果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脱脂)组分能明显缩小两种胃溃疡模型的溃疡面积,大、小剂量均有减少胃液总量分泌和胃蛋白总量分泌作用、减少胃液H+分泌作用趋势,但作用不强,说明其作用是增加保护因子与减少攻击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表明,秦艽是一味有效成分明确、药理作用明显的传统中药,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的价值。
  [参考文献]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83.
  陈千良,石张燕,涂光忠,等.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5,30(9):1519.
  林鹏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秦艽和麻花艽中番木鳖酸的含量.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22(5):64.
  李建民,李福安,李向阳,等.粗茎秦艽不同部位龙胆苦甙含量的分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16(3):226.
  陈长勋,刘占文,孙峥嵘,等.龙胆苦苷抗炎药理作用研究.中草药,2003,34(9):814.
  董建勇,李广远,李长天.大叶秦艽抗炎、调节免疫有效部位的初步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23(1):17-19.
  孙芳云,张斌,刘庆山,等.西藏地产藏药大叶秦艽的抗溃疡病作用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6,17(3):313.

hsq2516941 发表于 2008-4-18 17:40:07

学习,留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