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chren 发表于 2008-4-14 23:36:31

原创非首发:四十自述(二)

这是俺回忆录(尚未写完)的一部分.

2.漂泊西南天地间

来到城市,我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衣食住行,最令我感到头痛的是住。当时寄居城里的除了住在单位之外,更多的还是租房住。那些单身男女看上去很乐观,并不像我这样为住一筹莫展,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城市当作一个客栈,并不奢望能在这儿安家——反正我有家,这儿让俺不开心、不留爷,俺还有家——当然前提是家里有人留守。而我既然调离了家乡就走上了不归路——难道我会再要求调回去?我倒真有过这个念头。人往高处走,要真是那样不让人笑掉大牙才怪呢。我刚开始呆的学校在郊区远离城区的一个地方,学校空余的房间倒是有,可是太偏僻,几乎在半山腰上,而且我当时还不习惯独立生活,再说我的家人都在城里,我更愿意自己多跑点路,早上起早点,晚上回去迟一点。如果学校位于城里,我当然愿意住在学校里,而且当时城里学校几乎都有宿舍,而郊区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宿舍——这只是痴人说梦,当时我能调动就很不容易了,想去城里几乎比登天还难。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有利更有弊,五个人要想租到合适的房子显然比一两个人难得多。开始我们蜗居在妹妹租的一间大概只有几平米的小屋里,其实是房东家楼房前的一个小棚子,有时下雨还漏水,问题是它太小了,所以我们很快就搬走了。我们在第二户人家租了两间房,不过不在一起,我们兄妹三人住在比较好的房间里,父母住在后面原来是豆腐作坊的棚子里,并把它作厨房。没过多久我们就因为跟房东有了矛盾而又不得不搬迁。我们租的第三处房子几乎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户型,有厨房、饭厅和房间,连在一起,不知是因为我和房东的外甥女恋爱失败还是因为她要涨房租,我们在那里大概呆了一年多也搬走了,不过这次是我们主动离开的。我们租的第四处住着更自在,是两个房间,我住在里面较小的房间里,大妹妹已经谈了对象,不经常在家里住,父母和小妹妹住在外面的大房间里,我们还可以在外面的阳台上做饭。说实话我们真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母亲去世我们还是被房东委婉地赶走了。这时大妹妹已成家,小妹妹也有了对象,基本上是我和父亲患难与共,所以我们租了一间房。紧接着我恋爱结婚,在妻子家人的施压下我搬到了学校,这时我已调到一个离城区稍近的学校,学校空房很少而且条件很差,虽然我很不情愿,但还是搬过去了,因为我得尽量节省好买房子。

毫不夸张地说,我登陆城市的前十一年(包括住在学校的三年)一直过的是颠沛留离的生活,寄人篱下,不比自家方便(即使它异常简陋。那一段时间当我听见洒水车播放的《可爱的家》时总是异常伤感),处处小心,常常有第二天就要被扫地出门的不稳定感。进城打工的人逐年增加,可是房源有限,房子不好租,合适的房子更不容易找。父母常常抽时间四处打听,好不容易租到比较称心的房子,可自住进去的第一天我们就又为要失去它而提心吊胆。可除了忍受我们无计可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小城,买房子对普通的生意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且当时几乎没有商品房。国家进行住房改革之后,城市逐渐形成买房热潮,可它对我们来说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幸好出现了这种按揭买房的办法,否则我这样的工薪阶层还在像汪洋里的一条船一样在漂泊。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还是得有不动产啊。按揭万岁,感谢按揭。更感谢建国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它让我们在城市的边缘甚至中心能租到房子(所谓私房),让我度过那十一年无助而又无耐的光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59bff01009474.html

dsz122 发表于 2008-4-15 17:44:24

可以体会楼主租房子的感觉,毕业后一直与别人合租,觉得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城市。 可能楼主觉得商品房很好,可现在对于我们80年代出生的来说,商品房简直是天价,可以说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买一套房子。不知道这是否算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悲哀。。。。。。

风云007 发表于 2008-4-16 19:11:23

还是有个自己的家好啊,尽管破点,简陋点,但住的心情可不一样,要不整天弄的提心吊胆的,那日子也不是正常的日子。

但城里的房子岂是工薪阶层的人可以买的起的,即便贷款那又得还多少年?这些问题不得不考虑啊

千里追风 发表于 2008-4-17 11:40:2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尚戚 发表于 2008-4-17 20:13:39

三餐废肉犹知愧,却有痴人贺太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非首发:四十自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