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http://baike.baidu.com/pic/21/11487139139742173.jpg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又称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1月19日,远东最高盟国统帅部根据同盟国授权,公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又称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11个国家代表组成。
简介
设立于东京,主要审判日本的战争罪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荷兰、中国、澳洲、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和菲律宾这些胜利的同盟国共同任命法官审理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始进行,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
参与国家与法官
参与国家 法官 备注
澳大利亚 威廉·韦伯爵士(Sir William Webb) 澳洲最高法院法官;法官团主席
加拿大 爱德华·斯图尔特·麦克杜格尔(Edward Stuart McDougall) 前法官,加拿大省最高法院
中华民国 梅汝璈 律师;立法院立法委员
法国 亨利·柏奈尔(Henri Bernard) 巴黎首席检察官及首名军事法官
印度 拉达宾诺德·巴尔(Radhabinod Pal) 加尔各答大学法学院讲师;曾提出异议
荷兰 贝尔特·罗林( Professor Bert R鰈ing) 大学法学教授
新西兰 艾里玛·哈维·诺斯克罗夫特(Harvey Northcroft) 新西兰军法处长
菲律宾 德尔芬·哈那尼拉(Colonel Delfin Jaranilla) 律政司;最高法院成员
英国 帕特里克•德富林勋爵(Hon Lord Patrick) 苏格兰最高法院法官
美国 约翰·帕特里克·希金斯(John P. Higgins) 麻省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密朗·克莱墨尔将军(Major-General Cramer) 于1946年7月代替希金斯
苏联 伊凡·密切叶维支·柴扬诺夫将军(Major-General I.M. Zarayanov),最高军事法院成员
审判结果
共有28个被告被审判,大部分是军事或政治的领导者。两个被告(永野修身、松冈洋右)于审判期间自然因素死亡。大川周明在审判期间因为精神上衰弱而从判决上去除。
▲绞刑
七个人因为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决绞刑。他们于1948年12月23日在池袋的巣鸭监狱执行死刑。
东条英机,陆军大将,日本前关东远征军指挥官、前陆军大臣、前首相。
板垣征四郎,陆军大将,日本陆军大臣、前关东军参谋长、前中国派遣军参谋长。
木村兵太郎,陆军大将,前驻缅甸日军总司令。
土肥原贤二,陆军大将,特务、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军官。
广田弘毅,男爵,日本前首相。
松井石根,陆军大将,日本前华中派遣军总司令。
武藤章,陆军中将,日本前第十四师团参谋长、前陆军省军务局局长。
▲终身监禁
16个被判决终身监禁。三个(小矶国昭、白鸟敏夫、梅津美治郎)死于狱中,而其他的于1955年假释出狱。
荒木贞夫,陆军大将,日本前文部大臣。
梅津美治郎,陆军大将,日本前陆军参谋总长、前关东军司令。
大岛浩,日本前驻德国大使。
冈敬纯,海军大将,日本前海军省军务局局长、海军次官。
贺屋兴宣,日本前大藏大臣。
木户幸一,侯爵,日本前内大臣、前文部大臣。
小矶国昭,陆军大将,前朝鲜总督,日本前首相。
佐藤贤了,陆军大将,日本前陆军省军务局长。
嶋田繁太郎,海军大将,日本前海军大臣、前海军军令部总长。
白鸟敏夫,日本前驻意大利大使、外务省顾问官。
铃木贞一,陆军中将,日本前内阁企划院总裁兼无任所国务大臣。
南次郎,陆军大将,日本前关东军司令、前朝鲜总督。
桥本欣五郎,陆军大将,中日战争的煽动者、日本翼赞政治会(法西斯统治下的议会)总裁。
畑俊六,陆军大将,日本前华中派遣军总司令。
平沼骐一郎,男爵,日本前国务大臣。
星野直树,日本前书记官长兼国务大臣。
▲有期徒刑
重光葵(7年),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 ,假释后于鸠山一郎内阁服务。
东乡茂德(20年),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死于狱中。
判决前病死
永野修身,海军元帅,日本前海军军令部总长(1947年1月2日死亡)。
松冈洋右,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1946年6月27日死亡)。
▲免予起诉
大川周明,日本法西斯文人、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受审后即患精神病而停止审讯。
永远记住日本人的侵略! 1824年04月10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逝世。
拜伦
http://baike.baidu.com/pic/1/1146108849347649.jpg
全名: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 ,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作品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yron 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
6. the poet’s true intention is, by making use of Juan’s adventure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诗人的创作意旨在于通过唐璜的游历来体现不同的社会情形。
7. Byron’s satire on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poem can be compared with Pope’s; and his satire is much less personal than that of Pope’s, for Byron is here attacking not a personal enemy but the whole hypocritical society.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蒲柏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社会的虚伪。
8. As a leading 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东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9.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想象力,艺术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拜伦年谱*
1788年
1月22日,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on Noel Byron)出生于伦敦霍尔斯街。
父亲家族为英国贵族世家,但父亲约翰·拜伦却是败家浪子。他因苏格兰少女凯瑟林·戈登(拜伦的母亲)有一笔丰厚的遗产而和她结婚,把她的遗产耗尽后,又弃她而浪迹欧陆。拜伦的母亲受此刺激,神经很不正常。生拜伦后,常常迁怒于他,对他苛责凌辱。而拜伦又自幼跛足。这些,就是渐渐形成了拜伦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强、孤傲、暴烈、反抗、悲观、阴郁等特点。
1789年 一岁
随母亲迁往苏格兰东海岸阿伯丁城居住。
是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延续到1794年。这场革命打破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也使欧洲的思想文化借受到巨大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拜伦终生都是法国大革命伟大理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1791年 三岁
夏天,父亲约翰·拜伦死于法国比利时边境。
1792年 四岁
11月,在阿伯丁入小学。
1796年 八岁
以上几年,都在阿伯丁继续读小学。
是年曾患猩红热,濒危,愈后,由母亲带往苏格兰高地勒钦伊盖峰附近乡间疗养。喜爱当地自然景色。
1798年 十岁
5月,由于伯祖父威廉·拜伦(第五代拜伦男爵)去世,承袭爵位,成为第六代拜伦男爵,并得到纽斯台德寺院(在诺丁汉郡)和罗岱尔(在兰开夏郡)两处产业。
秋后,移居诺丁汉。
作者: 小fly猴 封 2007-2-23 03:42
1799年 十一岁
在杜尔维奇,进入格伦尼博士的学校读书。爱读历史和诗歌。
是年拿破仑发动政变,自任法国第一执政。
1800年 十二岁
开始作诗。第一首诗是献给表姐玛格丽特·帕克的,已失传。
1801年 十三岁
到伦敦郊外的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学校读书。
1802年 十四岁
现存拜伦诗歌中最早的一首《悼玛格丽特表姐》作于是年。
1803年 十五岁
夏天,回纽斯台德。对玛丽·按·查沃思产生爱情。
第一次会见异母姐奥古斯塔。
1804年 十六岁
和母亲同住在骚思维尔。
是年拿破仑称帝。
1805年 十七岁
夏天,毕业于哈罗学校。
10月,入剑桥大学读书。在大学期间,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影响,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著作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同时,努力学习骑马、射击、拳术、游泳等。
从这时起,每年可领取五百镑生活费用。沾染了贵族子弟豪华放荡、纵情声色的习气。但是,官能的享乐只是暂时麻痹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内心的苦闷、忧郁、怀疑、失望和孤独感。与一般执跨子弟不同的是他对这种放荡生活一方面濡染较深,另一方面又能持比较清醒的批判态度。(参看《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1806年 十八岁
夏天,到骚思维尔,一直住到1807年夏。
在女友伊丽莎白·皮戈特的鼓励下努力作诗。
1807年 十九岁
6月,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出版。
1808年 二十岁
1月,英国文坛权威杂志《爱丁堡评论》载文抨击《闲散的时光》,拜伦于2月底谈到此文。
7月,得到文学士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
9月,回纽斯台德。
是年英国同拿破仑法国之间的战争开始。
1809年 二十一岁
年初,移居伦敦。
3月13日,因已成年,在上议院(贵族院)获得世袭的议员席位,出席议院会议。
3月16日,著名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出版。在这首诗里,拜伦不仅猛烈反击了《爱丁堡评论》对他的讥嘲,还尖锐批判了当时称霸英国诗坛的湖畔派浪漫诗人,并大胆揭露了支持各种反动势力的英国统治当局。拜伦以这首讽刺诗而在英国诗坛初露锋芒,获得声誉。
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
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力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章。
1810年 二十二岁
1月和2月,在雅典。
3月,离雅典,到小亚细亚。
5月3日,用一个小时泅渡了达达尼尔海峡,从欧洲游到了亚洲,为生平得意事。
5月14日,到君士坦丁堡。
7月,离君士坦丁堡,再到雅典。
此后,曾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帕特雷居住,患热病,几濒于危。
是年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2章。作讽刺诗《贺拉斯的启示》。
1811年 二十三岁
1月,住在雅典卡普申寺院。
6月13日,从马耳他岛起程回国。7月17日,返抵英国。
8月1日,母亲病逝。
从10月起,陆续作《赛沙组诗》。
1812年 二十四岁
1811-181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1812年春,英国国会制定“编制机法案”,规定凡破化机器者一律处死。2月27日,拜伦第一次以议员身份在上议院发表演说,为破坏机器的卢德派工人辩护,尖锐抨击政府当局的血腥镇压政策。随后又在报纸上发表《“编制机法案”编制者颂》一诗。
2月29日,《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2章出版。这两章实际上是作者1809-1811年漫游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的诗体游记。其中歌颂了南欧人民反抗侵略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出版后,立即震动了英国文坛,并赢得全欧洲的声誉。1812年内重版五次。
3月10日,他说:“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4月21日,第二次在国会上发表演说,猛烈抨击了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压迫和奴役政策。
拜伦在国会的两次演说,以及他的那些矛头指向反动当局的诗篇,使他和英国统治集团之间开始结下不解的仇恨。
是年出版讽刺诗《密涅瓦的诅咒》。
1813年 二十五岁
4月,《华尔兹》出版。
5月,《异教徒》出版。两年内重版十四次。
12月,《阿比多斯的新娘》出版。两年内重版十次。作《海盗》。
1814年 二十六岁
1月2日,《海盗》出版。据说当天卖出一万四千册。一年之内重版七次。
由于拜伦的坚持,在《海盗》中附印了《致一位哭泣的淑女》一诗。这首诗是直接抨击当时的摄政王乔治的。拜伦因此遭到伦敦贵族社会和御用文人的围攻。
4月9日,闻拿破仑退位,作《拿破仑颂》。
4月19日,闻波旁天朝复辟,在日记中写到:“我真不愿再写日记了。波旁复辟了!什么哲学,去它的吧……”
5月,作《莱拉》。
9月,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订婚。
是年冬至次年春,作《希伯来歌曲》。
是年欧洲各国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
1815年 二十七岁
1月2日,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结婚。
3月,在伦敦居住。
4月,与司各特结交,甚为相得。
7月,作《围攻科林斯》。
9月,作《巴里西娜》。
上述在1813-1815年间所写的《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围攻科林斯》、《巴里西娜》等六首叙事诗,总称为《东方故事诗》。
这几首诗的主人公都是所谓“拜伦式的英雄”——热情的、意志坚强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后又是孤独的、阴郁的、个人主义的、与社会对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东方故事诗》即反映了拜伦的决不调和妥协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拜伦在欧洲革命低潮时期的彷徨、苦闷、怀疑和失望。
12月10日,女儿奥古斯塔·艾达出世。
是年拿破仑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复于滑铁卢战役中大败,被流放于圣赫勒拉岛(以前称“圣海伦娜”)。
俄、普、奥等国政府结成所谓的“神圣同盟”,力图在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扑灭各国的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此后的数年中,拜伦致力于反对“神圣同盟”的斗争,成为欧洲各国进步势力反动“神圣同盟”的思想领袖。
1816年 二十八岁
1月15日,米尔班克离伦敦返回母亲家。2月,提出与拜伦分居。
3月11日,拜伦同意分居。
英国贵族社会、教会、反动派人以拜伦妻子出走为口实,再次对拜伦大肆围剿,规模之大、声势之猛,远超过1814年那一次。
3月至7月,以这次昏变为题材,陆续作《家室篇》诸诗。《家室篇》于1816年在伦敦出版,到1817年竟出到第二十三版。
4月25日,拜伦永远离开英国。
先到比利时,凭吊了滑铁卢战场。溯莱茵河至瑞士,5月25日抵日内瓦,在莱蒙湖畔住了四个多月。在这里结识了雪莱夫妇,时相过从。雪莱的无神论和乐观主义对拜伦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6月,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3章。这一章实际上是作者1816年旅居比利时和瑞士的见闻和感受。他在这一章中抨论了欧洲发生过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1815年拿破仑覆败以后欧洲历史新阶段的面貌。
6-9月,作《锡壅的囚徒》、《梦》、《黑暗》、《普罗米修斯》诸诗。
8月,雪莱夫妇离日内瓦。
9月,游阿尔卑斯山。开始创作诗剧《曼弗瑞德》。
10月,离瑞士到意大利,先到米兰。
11月,到威尼斯。在此后的三年中,基本上住在这里,直到1819年末迁往拉文纳。
当时意大利北部是在奥地利帝国统治下。意大利人民受着本国封建阶级和奥地利独裁政权的双重压迫,对压迫者怀着极大的仇恨。正如拜伦所说:“全国就像上了子弹的抢,许多手指头都在动,想扳动抢机。”拜伦到威尼斯后不久,就和谋求意大利独立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碳党”发生接触。后来,这种联系日益增强,拜伦积极参加了在伦巴第区开展的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并因此受到警察的跟踪。
1817年 二十九岁
1月12日,与珍妮·克莱尔蒙特所生的女儿阿列格拉出世。
2月,《曼弗瑞德》脱稿。
4月-5月,经过费拉、佛罗伦萨,游罗马。作《塔克的哀歌》。重写《曼弗瑞德》第3幕。
6月,由罗马返威尼斯。
7月,完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4章。在这一章中,表现了对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命运的关怀。
10月,作叙事诗《别波》。
11月,卖掉纽斯台德寺院。
1818年 三十岁
7月,作《威尼斯颂》
8月,雪莱来威尼斯想见。
9月,完成《堂·璜》第1章。
秋冬之间,雪莱作《朱利安与马达洛》一诗,实际上是对拜伦的悲观主义,蔑视群众、与群众相对立的情绪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从拜伦尔后的作品和实际行动来看,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雪莱的批评。
11月,完成长诗《马泽巴》。
1819年 三十一岁
1月,完成《堂·璜》第2章。
4月,结识了特瑞萨·归齐奥利伯爵夫人,并和她相爱。后来特瑞萨与丈夫离居,与拜伦同居。
特瑞萨和她的父亲都是烧碳党人,她的哥哥彼得罗·甘巴是该党重要领导人之一。通过甘巴,拜伦进一步卷入了烧碳党的革命活动。
5月下旬,到拉文纳。
8月,到博洛尼亚。和当地秘密革命组织接触,并捐款资助他们购买武器。
9月,返威尼斯。
10月,托马斯·穆尔来威尼斯想见。
11月,完成《堂·璜》第3章(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哀希腊》)。
12月,作《堂·璜》第4章。
12月下旬,由威尼斯移居拉文纳,与特瑞萨和甘巴同住。
1820年 三十二岁
是年在拉文纳,积极参与烧碳党人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活动,为党人草拟革命传单、宣言等文件。奥地利当局视他为眼中钉,检查他的信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发行,派警察对他盯梢,甚至雇了刺客准备暗杀他。拜伦并不畏惧,每天照常骑马外出。
3月,作《但丁的预言》。
4月-7月,作历史剧《马里诺·法利埃罗》,描写十四世纪威尼斯总督法利埃罗企图推翻贵族寡头暴政而终归失败的事迹。剧中通过主人公如下一段独自阐述了暴力革命的正义性:“用什么方法呢?目的崇高,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人流出几滴血又算什么?这算不得人血,暴君流的血不是人血。暴君就像吃人的摩洛(要儿童作献的神。屡见于《旧约》),喝我们的血,他们把多少人送进了坟墓,到头来自己也被送进坟墓。”剧中还描写了四个忠心耿耿为争取人民权利而斗争的平民领袖。这个剧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已远非《东方故事诗》那些个人主义、孤独绝望的反抗者所能比拟的。
7月,烧碳党人在那不勒斯发动起义。接着,西西里也爆发起义。但是,却遭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许多意大利爱国志士都被投入监狱,或流放,或处死。
10月-11月,完成《堂·璜》第5章。
1821年 三十三岁
春天,意大利西北部有几个城市爆发了革命起义。
拜伦同甘巴和烧碳党其他领导一起,为在艾米利亚-罗马地区举行革命起义筹划和各项准备。起义者把拜伦视为他们中的领导者之一。
拜伦1月11日日记:“当整个民族的命运处在危险之中,即使我个人的事情进展顺利。我也感觉不到多少欢乐。如果有可能大大改善人民的处境(尤其是这些被压迫的意大利人),我决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但是,拜伦对烧碳党人脱离群众的斗争方式深感忧虑。1月24日日记:“如果他们当真发动起义,我很怀疑:他们动员起来的总人数能不能达到一千。根本问题在于:民众没有卷入斗争。是限于中上层。……要是有农民支持他们多好!”(农民二字,拜伦当时加了着重号)
2月18日日记:“今天我没有得到我党同志的消息。但这几天里,我住宅下面两层已经堆满了他们的枪支、子弹、火药和其他东西。我猜想,他们大概要把我这里当作他们储藏军火的密窑。到不得已的时候,只好把我牺牲了。但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要,只要意大利人真的能得到解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差不多就是政治上的一种诗。只要想想——一个自由的意大利!”
2月24日日记:“我所能付出的一切——金钱、其他财产、甚至生命——我却可以付出,为了他们的解放。”
5月,作历史剧《萨达纳巴勒斯》
7月,作历史剧《福斯卡利父子》
8月6日,雪莱来拉文纳相见。
7-9月,作诗剧《该隐》。此剧同基督教《圣经》大唱反调。大胆指出上帝(耶和华)是一个凶残邪恶的暴君,是世间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总根子。剧中赞美反抗上帝的该隐,赞美同上帝分庭抗礼的“恶魔”卢息弗,谴责在上帝面前恭顺服从的奴性,表现了反抗到底,决不妥协的叛逆精神。此剧受到歌德、雪莱、司各特和托马斯·穆尔等人的热烈称赞。雪莱说,此剧表明拜伦是“弥尔顿以后无敌的大诗人”。但英国贵族社会和教会则为之哗然,群起挞伐之,谥拜伦为“恶魔”,大法官艾尔登也亲自出马,诋毁此剧。
9月,作讽刺诗《爱尔兰的万家生佛》,猛烈抨击当时的英王乔治四世。
10月,作诗剧《天与地》,非难基督教教义,职责教会和教士。
作讽刺长诗《审判的幻景》。揭露英国的反动统治者,特别是指斥死去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种种罪恶,说他是自由的头号敌人,并狠狠鞭挞给这个无道昏君溜须拍马的御用文人骚塞。这首诗被认为是讽刺诗中的典范。
由于烧碳党所组织的革命起义以失败告终,甘巴一家被当地公安局勒令出境。10月末,拜伦离拉文纳,移居比萨。到比萨后,他们自然受到警察、暗探的盯梢。
在比萨与雪莱来往。
11月,作诗剧《变形的畸形儿》。
是年拿破仑死于圣海伦娜岛(今称圣赫勒拉岛)。
1822年 三十四岁
1月,作悲剧《沃纳》。
2月,作《堂·璜》第6-8章。
4月20日,女儿阿列格拉死。
5月,偕同甘巴一家移居里窝娜。
夏天,与雪莱一起,邀请在英国受到迫害的李·亨特前来意大利,共同筹办文学期刊《自由人》。
7月8日,雪莱溺死于斯塔西亚湾。
8月16日,火葬雪莱。
8月,作《堂·璜》第9-11章。
9月,因甘巴一家又遭当地政府驱逐,拜伦偕同他们移居热那亚。
10月,《自由人》创刊号在伦敦出版。由于刊登了拜伦的《审判的幻景》,该刊出版人受到法庭审讯,被判罚金。
11月,欧洲各国反动统治者在意大利维罗纳召开“科里同盟”会议,商讨镇压西班牙等国的革命活动的对策。12月,拜伦开始写长诗《青铜时代》,以维罗那会议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描绘了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王路易十六、英国统帅威灵顿等人的肖像,猛烈抨击“神圣同盟”的反动政策,赞美反抗奴役、挣拖锁链的西班牙等国人民。
1823年 三十五岁
2月,作长诗《岛》。
坐《堂·璜》最后几章。
意大利烧碳党失败后,拜伦的注意力转向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他要求加入伦敦成立的“英国支援希腊独立委员会”。并向该委员会表示:他愿意直接参与希腊的独立战争。是年5月,该委员会同意了拜伦的意见。于是,他决定亲赴希腊战场,并决定把他变卖罗岱尔庄园所得款项和稿费积蓄都拿出来支援希腊的独立事业。
7月中旬,偕同甘巴等人,雇英国大船“赫拉克勒斯号”,带炮四门,其他军械若干,马五匹,药品若干,西班牙币五万元,从意大利海岸出发,前往希腊。起程前,收到歌德来信,向他表示祝贺和钦佩。
8月3日,抵达希腊凯法利尼亚岛。拜伦的到来使希腊军民群情振奋、声势愈盛。
上书希腊独立政府,陈述意见。
为军队的整顿、训练和作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12月28日,离凯法利尼亚岛,前往迈索隆吉翁。途中与土耳其军队遭遇,几乎被俘。又因遇到风暴,在德拉戈梅斯特里停留了三天。
《堂·璜》第9-11章,第12-14章先后于是年出版。
1824年 三十六岁
1月5日,抵迈索隆吉翁,受到万人空巷的盛大欢迎。
1月22日,作最后一首诗《这天我满三十六岁》。
后来,他被希腊独立政府任命为希腊独立军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
在迈索隆吉翁的三个多月时间里,调节他们之间的分歧,并进行了反土耳其间谍的斗争。在军事上,致力于独立军的组织建设,统一军队指挥,整顿部队纪律,雇请外国军官训练士兵,招募来自各苏里士兵,自费支付其军饷,主持军械的修配和存储工作,建立海军,在经济上,致力于筹措战费,购置军火和各种军需品,并捐献自己的财产,作为独立军的医药和军需费用。每天和士兵同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一道参加军事训练。
准备带领一支部队攻打勒庞托港。因军中一部分士兵发生骚乱而未果。
由于希腊独立运动的领导之间发生了纠纷,决定召开一次全希腊会议来协商解决。
在此期间,拜伦因操劳过度而患病。病愈未久,于4月9日出行遇雨。同行的甘巴劝他回去。当天即因受寒而病倒。第二天病情转重,一再昏迷。迁延至4月18日,他自知不起,说:“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又加上我的性命。此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夜间,他在昏迷中呓语:“前进——前进——要勇敢!”4月19日,拜伦去世。
希腊的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
举行殡礼时,希腊士兵列队肃立街头,一队牧师跟着灵柩高唱赞歌。灵柩上置宝剑一柄,盔甲一套,桂冠一顶。诗人生前的坐骑也跟在其后。
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
英国政府和教会拒绝把拜伦的遗骨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知名人士国葬地点)。
7月12日,举行葬礼,16日,安葬于纽斯台德附近的赫克诺尔。墓碑上的铭文是按照拜伦异母姊奥古斯塔的意见起草的,铭文说:“他在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西部的迈索隆吉翁,当时他正在英勇奋斗,企图为希腊夺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荣。”
《堂·璜》第15章-16章和诗剧《天与地》均于是年出版。
拜伦名言
无论如何,总不能敲已过去了的时钟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通道
★部分作品★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杨德豫译)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的旷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蓝的海波上腾跃。
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节,
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
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命运呵,请收回丰熟的田畴,
收回这响亮的尊荣称号!
我厌恶被人卑屈地迎候,
厌恶被奴仆躬身环绕!
把我放回我酷爱的山岳,
听巉岩应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
我虽然年少,也能觉察出,
这世界决不是为我而设;
幽冥的暗影为何要幂覆,
世人向尘寰告别的时刻?
我也曾瞥见辉煌的梦境----极乐之乡的神奇的幻觉;
真理!为何你可憎的光明,
唤醒我面临这么个世界?
我爱过----所爱的人们已离去,
有朋友----早年的友谊已终;
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
当原有的希望黯然熄灭!
纵然宴会上欢谑的伙伴们,
把恶劣的情怀驱散了瞬息;
豪兴能振奋痴狂的灵魂,
心儿啊,心儿却永远孤寂!
多无聊,去听那些人谈论:
那些人与我非敌非友,
是门第、权势、财富或机运
使他们与我在筳前聚首。
把几个忠诚的密友还给我!
还是原来的年纪和心情!
躲开那半夜的喧嚣的一伙,
他们的欢乐不过是虚名。
美人,可爱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籍,和一切?
连你那笑靥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凛列!
又富丽又惨苦的繁嚣俗境,
我毫不叹惋,愿从此告别,;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静——
“美德”熟识它,或似曾相识。
告别这熙来攘往的去处——
我不恨人类,只想想避开;
我痴心寻觅阴沉的峡谷,
那瞑色契合我晦暗的胸怀。
但愿能给我一双翅膀:
像斑鸠飞回它栖息的巢里,
我也要展翅飞越穹苍,
飘然远引,得享安息。
雅 典 的 女 郎
趁我们还没分手的时光,
还我的心来,雅典的女郎!
不必了,心既已离开我胸口,
你就留着吧,把别的也拿走!
我临行立下了誓言,请听: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①
凭着你那些松散的发辫——
爱琴海的清风将它们眷恋,
凭着你眼皮——那乌黑的眼睫
亲吻你颊上嫣红的光泽:
凭着你小鹿般迷人的眼睛,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
凭着我痴情渴慕的红唇,
凭着那丝带紧束的腰身,
凭着定情花——它们的暗喻②
胜过了人间的千言万语;
凭着爱情的欢乐和酸辛: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
我可真走了,雅典的女郎!
怀念我吧,在孤寂的时光!
我身向伊斯坦布尔飞奔,
雅典却拘留了我的心魂,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能!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
1810年,雅典
杨德豫译
I saw thee weep 我见过你哭 (拜伦)
I saw thee’ weep
我见过你哭
the big br'ight tear
晶莹的泪珠
Came o'er that eve of blue
从蓝眼睛滑落
And then me thought it did appear
像一朵梦中出现的紫罗兰
A violet dropping dew
滴下清透的露珠
I saw thee' smile
我见过你笑
the sapphire's blaze
连蓝宝石的光芒
Beside thee' ceased to shine
也因你而失色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它怎能比得上在你凝视的眼神中
That filld'that glance of thine
闪现的灵活光彩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就如同夕阳为远方的云朵
A deep and mellow dye
染上绚烂的色彩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缓缓而来的暮色也不能
Can banish from the sky
将霞光逐出天外
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
你的笑容让沉闷的心灵
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分享纯真的欢乐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
这阳光留下了一道光芒
That lightens o'er the heart
照亮了心灵上空
诗人浪漫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也辉煌 2005年04月10日——画家陈逸飞逝世。
http://baike.baidu.com/pic/1/114560114999978.jpg
陈逸飞
简介:陈逸飞(1946年4月14日-2005年4月10日)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1980年赴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香港和国内的油画精品拍卖会,其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早在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1983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文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年表:
1946年 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同年进本院从事油画创作。
1980年 陈逸飞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并在短时间里获得了艺术界的承认,他的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
1981年 赴美国留学。连年在哈默画廊举办个展。
1985年6月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展。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1989-90年 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
1991年,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卖会上以130.5万港元成交,创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最高拍卖价。
1992年 他回到上海除继续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外创立了Layefe服装品牌及其他从事视觉艺术的公司。
1993年 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
1995年 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嘎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
1996-97年 “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 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 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12月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将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2000年 3月20日,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参加了由法国文化部在巴黎的皇家花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
2002年 开始筹备个人第二部电影《理发师》,次年发生了“《理发师》停拍事件”。
2005年 4月10日,在上海病逝。
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
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
陈逸飞先生近年来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艺术、环境设计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如同他油画艺术同样的创造性成就,令文化界人士为之折服。
1980年,陈逸飞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并在短时间里获得了艺术界的承认,他的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1985年6月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展。自1983年起,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行六次个人画展。1989年、1990年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1992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1985年,水乡题材的《桥》,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送给邓小平的礼物。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他在佳士得CHRISTIE、苏士比SOTHEBY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的最高纪录。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1992年他回到上海除继续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外创立了Layefe服装品牌及其他从事视觉艺术的公司。
1992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1993年,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1995年,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嘎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1996年至1997年“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8年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12月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将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2000年3月20日,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参加了由法国文化部在巴黎的皇家花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
今年来,他以售画所得,多次捐资“希望工程”,又出资建立“孟光艺术教育基金会”。 现在,逸飞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服装、广告、杂志、模特、环境艺术等多功能的视觉产业集团公司
陈逸飞作品介绍:
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追求火辣辣的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习作方能达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 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飘荡在半空的红旗使画面充满动感, 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代即将来临。这幅画气势磅礴, 结构紧凑, 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可说是新中国油画中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
《黄河颂》(1972),画面上是一位持枪挺立的威武雄壮的战士, 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完满地构成了一个诗意葱茏的壮阔的艺术境界。
1979 年陈逸飞创作了油画《踱步》( 现纽约私人收藏) , 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画家自己面对画面, 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 写实而意境深远, 有气势而专业”。这展露了陈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这幅油画是陈逸飞步入国际画坛的起点, 也预示着陈逸飞画风的深刻转变和思想心态的深刻转折。
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使他真正暴得大名。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他有一组作品是音乐题材的肖像:《大提琴手》(1983, 现哈默收藏)、《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画面有旋律感, 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 背景大胆启用黑色, 给人无穷的想象。
陈逸飞的另一组作品是江南水乡:《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 它使人神往, 令人陶醉,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 在它的笼罩下, 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 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 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 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90 年代初,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 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 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 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 而其作品命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看《浔阳遗韵》(1991)、《罂粟花》(1991)、《西厢待月》(1994)、《恋歌》(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黄金岁月》( 1993)、《玉堂春暖》(1993)、《春风沉醉》( 1993) , 画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怜可爱的民初少妇, 无一不是柔弱无骨、顾影自怜, 以一种希望被宠被看的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 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焰, 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 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画家笔下的女性都带着忧郁哀怨、落寞凄美的神情。缱绻的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民族服装, 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陈逸飞去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油画, 刻意凸显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用奇异的民俗去演绎古老中国的浪漫故事以唤起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看他的《晨曦》( 1995)、《山地风》( 1994)、《藏族人家》( 1995)、《山人(1996)、《神庙》( 1995) 等。这些作品虽然在风格上一反他此前作品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 趋于粗犷豪迈、浑厚壮美; 在形式上显示出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 在色彩上表现出辉煌的戏剧性的对比效果。1994 年《山地风》在北京国际艺术拍卖会上, 以286 万人民币成交。他的这组西藏风情画大多被英国伦敦玛勃洛(M arbo rough) 美术馆收藏。他于1996 年同国际最具权威的现代艺术画廊玛勃洛(M arbo rough) 签约, 成为该画廊首位代理的亚洲画家。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 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柔美, 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
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古典仕女, 无不体现他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 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在1985年后的12年中,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他的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比肩。
浪漫的季节,这时候出生和去世的人很多都是名人哦 1903年4月10日——干铎出生
干铎,又名干宣镛,字震篁,湖北广济干仕垸人(今湖北武穴市)。生于1903年4月10日。父干健书,民国时代曾任最高法院推事,为政清廉,崇尚俭朴,干铎自幼受家庭影响,生活朴素,勤勉好学。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人湖北省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攻读德语,1923年毕业后,转读于北京大学外语系。两年后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实科。三年修业期满,在日本农林省目黑林业试验场从事研究工作。1932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攻读。1932年去湖北省,历任省建设厅技正、襄阳林场场长等职。1938年后,在湖北农业专科学校、中央大学等高等学校从事林业教育事业。1953年干铎任南京林学院林学系主任,1956年任副院长。1956年赴苏联考察高等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工作。1959—1960年从事编著工作和负责《辞海》林学类修订工作。1969年8月7日病逝于黄山
??热心林业教育,主编《森林经营规划学》
1938年在湖北襄阳沦陷前夕,干铎到鄂西恩施,湖北农业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1941年后,历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南京林学院林学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在林业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了20多年。言传身教,培育了许多林业建设人才。
干铎讲授过森林学、森林经理学、森林计算学、林业较利学、测树学等课程。他每开设一门课程,都写出详细讲义,每个学期都改写讲稿,补充新的内容,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1951年起,他开始自学俄语,并将苏联森林经理学的教材和有关资料编译成讲义,经常备课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常告诫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要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假期,他亲自带领学生去林区实习,鼓励学生练就能翻山越岭的铁脚板和掌握野外实际操作的技能。在野外实习时,他与学生一起爬山,同吃同住。在山路行进时,学生看到他年过半百,抢着要代他背行李;他总是婉言拒绝。干铎的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
干铎在担任教学领导工作以后,极为关心师资的培养,不时选派青年教师去生产单位调查或兄弟院校进修。干铎熟悉德、日、英、俄四种外语,在公务繁忙中抽出时间翻译外文资料,供青年教师参考,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他翻译的民主德国W.施耐德(Schneider)所著《测树学及生长量测定法》就是其中篇幅最多的一本专著。由于完稿后来不及整理他就去世了,未能正式出版,后由教研组油印成册,供内部交流。
1956年冬,干铎赴苏联访问,回国后全面地介绍了苏联高等林业教育,以及苏联在林业中的科研选题和学术争鸣情况。
1958年教育革命时,有人提出要将林学系改名为林业系,以体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干铎认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在教学计划中来体现,“林业”这一名词有其广阔的内涵,林学这个学科名称不宜更改。又有人提出削减基础课的教学时间,以缩短学制。干铎不仅反对削减,还提出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广泛的适应能力。这些见解,对今天的林业教育仍有现实意义。
1959年初,华东、华中两大区农林院校联合编写教材,干铎负责主编《森林经营规划学》。当时,在教学中使用苏联教材,往往脱离中国实际。他提出教材内容要以中国国情为依据,要能起到指导国内生产实际的作用,要以学生能接受的语言编写,使学生易于消化理解,能在工作中应用。1959年该书出版后,被林业部教育司确定为高等林业院校教学用书。
早在50年代初期,干铎就注意到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并于1953年,主持编制了南京紫金山第一个风景林森林经理施业案。1957年,他又提出“南京紫金山风景林调查规划”作为教研组的科研课题,为中国风景林的经理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森林经理学”这一学科名称,本是袭用日本的。“经理”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沿用这一名称,在中国不仅容易引起误解,也不能反映这一学科的内容。在分析学科性质和内容、并听取生产单位的意见后,干铎提出把森林经理学改名为“森林经营规划学”。这一名称因意见分歧,未被采纳,但干铎勇于探索的精神,仍值得后入学习。
??致力林业科学的研究,整理中国古代林业技术史
干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虚心地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对于所承担的课题,能悉心研究,探索求新,因而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
干铎知识渊博,不仅对森林经理学有很深的造诣,对林学的其它分支学科也有坚实的功底。特别是对于森林经理学的专业基础学科——树木学、测树学等具有独到的见解。1941年10月,干铎由鄂人川,途经四川省万县谋道溪,见土地庙后面有一株从未见过的落叶针叶大乔木,便停下来作了观察,因时令已属深秋,未采到标本。但为以后进一步考察和对水杉这一新种的鉴定、定名提供了线索。1948年5月8日由翁文灏主持的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纪录中记载:“一、发现水杉经过……中央大学森林系干铎教授于民国三十年十月底由鄂入川路经人川境五里许之谋道溪见路旁有落叶大树一株,当地俗称水杉(应为“桫”字,当地土名——编者注),干氏极为注意,惜因当时树叶尽落未获标本,翌年转请万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杨龙兴氏采得枝叶标本,迄今未鉴定……。”这就是后来经胡先骕、郑万钧研究和鉴定,于1948年定名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Hu.et Cheng)。
1948年4月水杉被确定为新种发表之后,干铎提出研究其生长情况的课题,遂与郝文荣、华敬灿合作,在水杉生长地水杉坝山谷20余株水杉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株,进行树干解析,并将成果《水杉之树干解析》发表于1948年5月刊行的中央大学森林学研究报告上。他们计算了水杉的高度、胸径、材积生长量和生长率,又用相近纬度的杉木、柳杉解析木进行比较,三者的生长过程在相同纬度时很相似,但水杉垂直分布较高,表明水杉有较强的耐寒性和适应性。这为后来国内近20个省市和50多个国家引种水杉成功所佐证。
干铎不仅敏于观察,而且勤于思考,注意研究森林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942年他带领学生去四川缙云山实习,住在一座寺庙中,庙内的主持请干铎给众僧讲学,他慨然允诺。讲毕回来后,学生们好奇地问他给和尚讲了些什么?他答道就是讲的“寺庙与森林”。中国有许多地方的森林和古树,是靠寺庙得以保存,而寺庙也是由于有森林和古树而得以成为名刹古寺。他联系到过去在谋道溪见到的那棵新奇的大树说,当地的老百姓就是因它古老新奇而在旁修了一座庙,那棵树因庙而保存至今,而庙则以此古树而得以传名。
干铎于30年代在湖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任职时,即对“龙泉码价”有所研究。后整理成《长江流域杉木市价计算法之研究》一文,发表在《林学》1943年第1卷第10期上。长江流域杉木市价采用“龙泉码价”计算,即以杉木原条的粗度、长度和缺陷的有无及大小等来评定,以“两”为单位,确定码价后,乘以“两”的时价,算出价格。论文中指出:木材价格应按木材标准,因材种而定,材积计算须以实积为单位,“龙泉码价”为篾码计算法,不能再因袭应用。随着木材商品学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改为按国定木材规格(后改称标准)计量。
1959年《辞海》开始修订,南京林学院负责编写林学类部分的词目,干铎担任这一分科的主编工作。他召集院内负责编写各分支学科的人员,就词目的选择、释文的撰写进行商榷和指导。1960年初稿写就后,由干铎携去上海,按照《辞海》编写的要求,即“政治性、科学性、通俗性、知识性、正面性、稳定性”,对所选词目进行增删修改,各学科之间又进行统稿。他从上海编辑《辞海》回宁时,兴高采烈地对人说:“我深切体会到我国科学文教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突飞猛进,这是我们知识分子在解放前所梦想不到的。”上海《辞海》编辑所从报上获悉干铎教授逝世的消息后,发来唁电,感谢“他以谦虚踏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负责修订辞海林学类二稿,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干铎去世后,由马大浦等人完成他未竟的林学分科辞目的编撰任务。
1960年,南京林学院接受了林业部下达的关于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林业技术史的任务,院领导指定干铎等人主持这一工作,课题定为“中国林业科技史料初步研究”。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提供基本资料外,又参考了有关书籍200余种,动员了100多人查阅摘录资料。根据“面向生产、古为今用”的原则,就祖国林业技术遗产加以分析阐述,为当今林业建设事业服务。该项研究应用现代林业科学理论,分析和鉴别我国古代传统的林业技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和整理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林业遗产。在此课题的基础上,1960年10月,由干铎主编写成《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一书,这是中国当代研究祖国林业遗产的较为完整的一本专著。可惜干铎本人未能看到该书的出版。
??参加民主革命,筹建科技团体
远在青年时代,干铎受“五四”运动的熏陶,萌生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1925—1931年留学日本期间,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夏天,中国的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银座举行反侵略的示威游行,许多留学生遭东京警视厅拘留。干铎联络其他同学前往营救,亦遭拘留一月有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干铎参加留日学生全体归国运动,毅然回国,在北京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抗日先锋队,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他到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与梁希、潘菽等进步教授交往甚密,尤其是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接触并受到周恩来亲切教导后,认清形势,焕发了爱国热情,日益同情和支持革命,进而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1939年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重庆《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的领导下,成立了“自然科学座谈会”,梁希、潘菽、涂长望、金善宝、谢立惠和干铎等一直坚持组织活动。为了团结更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组织范围较广泛,是一个公开的科学团体。在1944年底在“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科学团体,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界人士,共同拟定了一个《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得到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等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者100多人的赞成,干铎也在其中。在1945年7月1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科协)正式成立,召开第一次理事及监事会,干铎被选为干事。
抗战胜利前夕,许德珩教授为了团结高级知识分子,召集“民主与科学座谈会”,干铎和“自然科学座谈会”主要成员参加了这一活动。抗战胜利后,该组织改名为“九三学社”以纪念抗战胜利日,进行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
1949年春,中央大学梁希、潘菽、涂长望三位教授被邀参加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干铎负责联系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家属在上海找到吴觉农,商定行动路线和方法,使三位教授于4月8日离开南京,先到上海绕道香港,于4月24日安抵北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中央大学师生组织护校,反对南迁,迎接解放。干铎被选为校务维持委员会成员之一。
南京解放后,干铎积极协助军代表负责接管工作。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后,被任命为校务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5月1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干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委;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常委、九三学社南京分社第四届主任委员等职。
1961年暑假,干铎从上海修订《辞海》回院,院领导鉴于他历年来工作繁重,身心交疲,特意安排他去黄山休养。行前他查阅了许多有关黄山的资料,准备对黄山森林进行实地勘察。在登山路上,他一边观察森林垂直分布状况,一边观赏绚丽山色,行至“蓬莱三岛”景点时,面对祖国大好山河,连声称赞“好!好!”,话音未绝,因心力衰竭,踣身在地,经抢救无效,溘然长逝。时在1961年8月7日下午3时,终年仅58岁。
干铎去世后,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举行隆重的追悼会,省市领导亲临公祭,灵堂正中摆放着周恩来总理及全国政协、“九三”中央等单位敬献的花圈,表达对这位勤于奉献的林学家的哀悼。家属按照其生前遗愿,将所遗藏书1500余册捐赠给南京林学院,将书法、字画、碑拓等文物187件捐赠给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奉献。
南京林学院的教师,每当带领学生去黄山实习路过“蓬莱三岛”时,总要向同学们介绍干铎的事迹。同学们听后无不沉默致哀,悼念这位已故的好教师。
评论:中国当代森林经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在探索中国式的森林经理方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敬重 纪伯伦逝世
http://www.mxddp.com/uploadfiles/logo_images/2007111822187684.jpg
纪·哈·纪伯伦
英文名:Kahlil Gibran
(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著名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1931年4月10日夜11时28分,纪伯伦逝世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患肝硬变、肺痨)。享年四十八岁。8月21日,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贝鲁特举行空前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评论: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哈兹里特,W.
1778年4月10日生于肯特郡梅德斯通。1830年9月18日病逝于伦敦。
哈兹里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自由、平等。青年时结识了骚塞、柯尔律治、华兹华斯和兰姆兄妹。他们一起写诗著文歌颂法国大革命,抨击英国政治。
除了政治性辩论文章外,他还写过大量戏剧评论,收集在1818年出版的哈兹里特戏剧评论集《英国戏剧概观》中。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正经历着莎士比亚作品的复兴,著名的演出在伦敦几乎每日可见。哈兹里特虽曾说过他爱读剧本甚于观看演出,然而对于和演员交往和观看表演他很感兴趣。他在考文垂花园剧院中的固定座位给他以极大的乐趣。
哈兹里特所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1817)和《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文学》(1820)对后世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还曾修订、编辑《旧剧集成》出版。
推荐理由: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和哲学家之一 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批准,同日,会议又通过成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
http://www.cvtrade.com.cn/photo/myfile/2009/01/mid_633669410311742144.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语: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简称《中英联合声明》(英语: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政府)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就香港问题共同发表的一份《声明》,于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订。
这份《声明》指出:中国恢复对香港地区(即香港岛、九龙及“新界”)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7月1日把香港地区交还中国政府。同时确定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政策方针。
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其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香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及民主制度可以维持五十年不变。这些基本政策都在《香港基本法》中列明。
《联合声明》于1985年5月27日中英双方互换约文之时起生效,并向联合国秘书长登记(Registration Number 23391;Volume Number 1399)
评论:《联合声明》的签署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1930年——台湾嘉南大圳通水启用。
嘉南大圳,原称官佃溪埤圳,为日治时期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总督府工程师八田与一设计,工程包括当时东南亚第一大的乌山头水库。
大圳兴工于1920年9月、1930年4月峻工,花费5,414日圆。灌溉区域涵盖当时嘉义厅、台南厅(今云林、嘉义、台南等县市),为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水利系统。完工后,嘉南平原由原本的5000公顷水田,增加为15万公顷。
小日本
2005年4月10日 广州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
4月10日,广州、深圳两地群众又自发发起游行,当日广州的人数估计在3000人左右,深圳游行人数估计在1000人左右(数据源自香港电台),但MSNBC的记者估计广州有40,000人参加,大量防暴警察站立在天桥上注视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深圳则估计有10,000人围攻某商场(数据源自msnbc)。游行来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歷史教科書問題
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省對扶桑出版社編纂的《新歷史教科書》進行審定,雖然文部省要求扶桑出版社對120餘处進行修改,但最終給予該書“審定合格”的決定。成爲促使這次遊行的導火綫。
這本教科書早在2001年就進行發售,但採用率不足日本學校的0.1%,僅有東京的部分院校採用,導致出版社出現積壓現象。經過多年的宣傳動員及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的惡化,該書要求成爲合法出版物的呼聲越來越高。
由於該書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前後的一系列問題責任進行淡化处理,改变了日本其他主流历史教科书说法,因此遭到了其周邊國家包括大韓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烈反對。其中韓國政府在4月5日之前即已宣佈若日本決定該書的合法地位,韓日關係將進一步惡化。在中国,许多中国民众认为是日本政府故意篡改教科书,并认定是日本政府企图否定侵略罪行,从而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普遍愤怒[來源請求]。
2、常任理事國爭議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联合国成立之初便遭到了《联合国宪章》中有关“敌国条款”的排斥。而如今,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正通过不断参与国际事务日益强化了其国际影响力,在联合国缴纳的会费也是排名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出钱、出兵、贡献大”成为日本申请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使用的理由。中國外交部多次聲明,“安理會不是董事會,”出資多並不代表有資格成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領土爭端
新疆发现我国规模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
2008年04月10日
新华网新疆吐鲁番4月10日电(记者李晓玲、马扬)中德专家10日联合宣布,新疆吐鲁番盆地首次发现大批恐龙足迹化石群,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
新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群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以东约3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目前已发现恐龙足印150余个,分布范围长
约100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批脚印密密麻麻排列在岩层上,仿佛一堵巨大的“恐龙脚印化石墙”。每个脚印都有三个脚趾,且有尖锐的爪子,最大的达33.6厘米,最小的11.4厘米。脚印方向不规则,朝向四面八方。
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成员、世界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批足迹的造印者生活在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至少包括两种类型的兽脚类恐龙,一种足印较大,有相对宽大的足垫,可能由大型肉食龙类形成,另一类足印较小,相对短细,可能由轻巧的虚骨龙类形成。
在这批恐龙脚印化石附近,专家们还发现了乌龟和类似于河蚌的瓣腮类生物化石。专家由此推断,这一区域早在侏罗纪中期水草丰美,河湖相间。从恐龙脚印的方向和排列来看,曾有成群的恐龙在此悠闲地生活过。
据了解,这批恐龙足迹化石是由中德野外科考队专家于2007年9月发现的,科考队由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和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成员联合组成。
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孙革教授说:“新疆是我国恐龙化石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发现恐龙脚印化石尚属首次。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新疆恐龙足迹研究的空白,而且对深入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组成、分类与演化,古地理分布以及相关古环境与古气候等,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专家还推断认为,仅就出露的恐龙脚印化石来看,数量已相当惊人,是目前我国已知的侏罗纪时代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佳的恐龙足迹化石。如果继续细致发掘,可能会有上千只甚至更多的恐龙足迹化石出现。
专家介绍,世界上侏罗纪中期的恐龙骨骼化石出现较少,恐龙足迹化石尤为罕见,目前仅在个别国家和我国四川盆地零散地发现过。
据悉,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2005年成立,是由中德两国共同创建的,有吉林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区调大队等13家研究机构参与。
http://www.edu.cn/ren_yu_zi_ran_1130/20080411/W020080411344185628145.jpg
http://www.beijingww.com/mmsource/images/2008/04/11/zbjwwdc2008041105.jpg
http://news.eastday.com/c/20080411/images/01247254.jpg
http://www.lsst.gov.cn/upimg/080423/120Y1E232F24624.jpg
http://news.eastday.com/c/20080411/images/01247249.jpg
点评:中国和德国携手对新疆的古生物的有益研究 1959年 4月10日 梁天出生
出生日期: 1959年 4月10日
出生地点: 北京
地区: 中国大陆
婚姻状况: 未婚
家庭成员: 范荣康(父亲)谌容(母亲)梁左(哥哥)梁欢(妹妹)
北京人。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著名作家湛容。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1979年在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六师第二十一团一营三连任炮长。1979-1980在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六师文艺宣传队和守备三师文艺宣传队。1980年转业到工厂做搬运工,后进入工厂工会负责文体节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电影导演与他母亲侃剧本,突然发现他有演戏才能,便把他推上银幕,此后,他的喜剧才能得以发挥。梁天拍摄了《二子开店》、《喜剧明星》、《天生胆小》、《顽主》、《龙年警官》、《烈火金刚》、《男妇女主任》、《过年》、《斗鸡》等一系列相当著名的电影。
他的表演生动幽默,尤其是那双滑稽的小眼睛,让人过目不忘,梁天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笑星之一。1994年3月梁天组建北京好来西影视策划公司。梁天导演、谢园编剧、葛优监制,由李湘、曾志伟、李成儒、陈佩斯等明星主演了2001年贺岁片《防守反击》。《防守反击》讲述的是一个足球加爱情的故事,梁天只是希望让《防守反击》给辛苦了一年的观众和球迷提供一个宣泄的机会,希望《防守反击》能打成功,希望中国足球早一天冲出亚洲。
家庭主要成员:
父亲 范荣康 原人民日报社副主编
母亲 谌容 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分会专业作家
哥哥 梁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妹妹 梁欢 北京英氏艺术责任有限公司
1977-1979在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六师第二十一团一营三连任炮长
1979-1980在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六师文艺宣传队
1980-1980在北京军区守备三师文艺宣传队
1981-1981在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及中国新闻社电影部协助工作
1981-1989在北京市服装八厂工作1989-1992在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工作
1994年3月组建北京好来西影视策划公司
主要艺术作品及获奖情况:
电影:
《二子开店》《喜剧明星》《本命年》《顽主》《斗鸡》《龙年警官》《西行囚车》《老店》《过年》《烈火金刚》《天生胆小》《男妇女主任》
执导电影《防守反击》
电视剧:
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经过上海》《临时家庭》
执导电视剧:
《低头不见抬头见》二十集
《美好生活》二十集
《不谈爱情》六集
《懒得结婚》十集
《太阳出世》八集
《心想事成》五集
电视电影:《称心如意》
获奖情况:《天生胆小》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女配角奖、第五届上海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
评论:忘记你生动、滑稽的小眼睛 1998年4月10日 -------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
贝尔法斯特协议 (亦称耶稣受难节协议,偶尔称为斯托蒙特协议)是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一个主要的里程碑。本协议在1998年4月10日 (耶稣受难节)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签字,并得到多数北爱尔兰政党支持。它在1998年5月23日由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选民在分开的公民投票确认。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是唯一反对协议的主要政党。
点评:北爱尔兰和平的重要协议
1912年4月10日——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首航。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c/RMS_Titanic_sea_trials_April_2%2C_1912.jpg泰坦尼克号(英文:Titanic),是一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于1912年4月处女航时撞上冰山后沈没。
为了与竞争对手丘纳德航运(Cunard Line)旗下的豪华客轮路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以及毛里塔尼亚号(RMS Mauretania)竞争,白星航运公司于北爱尔兰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泰坦尼克号以及她的两艘姐妹船。泰坦尼克号和同级的奥林匹克号以及建设中的济简迪号,历史上最大也最豪华的客轮。(计划中的名称“济简迪号”,意思为巨大的(Gigantic)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改为不列颠号。)泰坦尼克号由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厂长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Thomas Andrews)以及总经理亚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设计。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见。泰坦尼克号的建设资金来自J·P·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于1909年3月31日开工。泰坦尼克号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它也是白星航运公司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汽船的第2艘船。全部工程于次年的3月31日完成。
泰坦尼克号全长269.06米(882.75英呎),宽28.19米(92.5英呎),标准排水量为46,328吨,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3米(60英呎),动力50000匹马力(37MW),航速每小时23~24浬。动力装置包括两台往复式四缸三胀倒缸蒸汽机以及一台低压蒸汽轮机,驱动三个螺旋桨。
船上的25五台双端以及四台单端锅炉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强大的动力使泰坦尼克号的最大速度达到23节(43千米/小时)。四个19米(63英尺)高的烟囱中只有前3个用来排烟,剩下的一个属于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泰坦尼克号总共可搭载3,547名乘客和船员,由于它也运送邮件,船名加上了“皇家邮轮”(Royal Mail Steamer,RMS)的前缀。
泰坦尼克号是同级的三艘超级邮轮中的第二艘,与姐妹船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和不列颠号(HMHS Britannic)一道为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的乘客们提供快速且舒适的跨大西洋旅行。
泰坦尼克号由位于爱尔兰岛贝尔法斯特(Belfast)的哈兰德与沃尔夫(Harland and Wolff)造船厂兴建,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在她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的从英国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Cherbourg-Octeville)以及爱尔兰昆士敦(Queenstown),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New York)。1912年4月14日,船上时间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泰坦尼克号海难为承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同时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海上事故之一。
评:不可能沉没的豪华油轮沉没了,泰坦尼克号不仅是奇迹,更是教训。 1959年——日本皇太子明仁与美智子结婚,明仁成为首位迎娶平民的日本皇太子。
明仁(1933年12月23日-),是当今在位的日本天皇,也是日本传统继承顺序中第125任日本天皇,即今上天皇。
名称
在日本,在称呼现任天皇时并不会使用他的本名;相反的会使用天皇陛下,或是简称为陛下。在书写方面,正式的名称为今上天皇;由于明仁的年号为平成,因而在过世后会被易名为平成天皇。
生平
明仁出生时的徽印印号为“荣”(えい,桐的别名),于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驾崩当日继承皇位;即位前宫号为继宫,即位后定年号为平成。明仁是昭和天皇裕仁的长子,他与皇后美智子育有二子一女:皇太子德仁、秋筱宫文仁亲王、清子(女;现为平民身分)。
评论:天皇娶平民女子估计也要打破很多世俗观念,遇到不少的阻力。 1972年4月10日——演员赵文卓出生。
http://hz.fccs.com/content/contentPhoto/2008-12-03/1228268671164.jpg
赵文卓出生于中国哈尔滨市松花江畔,上有两位哥哥,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小名叫“三多”。他父亲是武术教练,母亲是田径国手,8岁其父即送他从师学习武术,曾是哈尔滨市武术队的成员,擅长于剑、枪和拳术,能耍三百多套拳法。1990年考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接受武术训练,也是他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从12岁起,即获得大小奖项无数,曾获中国全国锦标赛少年冠军、中国全国大学生比赛全能冠军、全国武术冠军(1991年)和当选中国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1991年练习健身舞才两个月,也得到全国冠军。1992年签电影工作室担任演员。之后主演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其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身手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更多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3273.htm
评论:又一个全国武术冠军进入影视界,功夫是不错,演技还是要打磨。 1847年04月10日,美籍匈牙利报业大亨普利策出生
早年
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中产家庭,父亲菲利普·普利策是匈牙利马扎尔犹太族的后裔,母亲是奥地利人,婚前名为路易斯·杰伯。普利策原为兄弟四人,后来两个夭逝,只剩他和弟弟艾伯特两人。普利策自幼受良好学校教育,受到良好的德文和法文训练。后来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由于同继父关系不和,十七岁离家出走。同时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而从军,但由于视力和体力的问题,奥地利征兵处并未如愿。在奥地利军队报名不成后,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报名处应征,依然未果。后来在汉堡加入美军“林肯骑兵队”。
南北战争结束后退役,为了找工作在美四处流浪,1865年在中西部新兴城市圣路易安顿下来。
报人生涯
1867年普利策入美国籍,后获得律师资格。
1868年在圣路易遇到一位有助与他的人——卡尔·舒尔茨(Carl Schurz)(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记者,曾任美驻西班牙公使、参议员和内政部长,当时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老板)。被舒尔茨聘为西方邮报(Westiche Post)记者,一年后当选州议员,设立“反贪污法案”。
1872年改入民主党。
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 Post Dispatch),从而开始了它的办报生涯。在经营此报期间,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三年后,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882年以34万6千美元向古氏乐(Jay Gould)购得《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招募名记者内莉·布莱(Nellie Bly)(本名伊丽莎白·科克兰)、Richard F. Outcault等人,让报业销售情况改观,销数达10万份。
1883年在普利策《世界报》和其本人的策动下,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为自由女神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纽约世界报》和普利策为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1889年在纽约富兰克富街海德公园旁,花六十三万美元买下法国大厦并在其址上新建《世界报》办公大楼。同时视力下降,1890年完全丧失。在新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欧洲休养。《世界报》宣布其辞去总编职务。从此告别报刊事业。
1892年早晚两刊共计34万7千份,并吸引大量的广告来源。普立兹最为人知的贡献是为美国报纸奠定了各项专栏等模式,当时报纸开始启用漫画并蔚为风尚,著名漫画有黄童子(Yellow Kid),是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成为黄色报纸(Yellow Press)的起源。1892年也是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
1901年普立兹对竞争已感厌倦,而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黄色新闻风潮遂逐渐衰落。被公认是19世纪70—80年代“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身后
1911年去逝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后来《纽约世界报》离开历史舞台,《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评论: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1533年年4月10日——丹麦国王和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去世。
弗雷德里克一世(丹麦语:Frederik 1.,1471年10月7日-1533年4月10日)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23年~1533年在位)。
弗雷德里克一世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最小的儿子,母亲是勃兰登堡公主多罗西娅。他在年轻时被父亲封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并在其哥哥汉斯和侄子克里斯蒂安二世统治时期一直保持这个爵位。
1523年由于丹麦贵族发动反对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叛乱,弗雷德里克被贵族集团拥立为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流亡海外,并在弗雷德里克一世在位前期一直对其政权构成威胁。1531年弗雷德里克一世在战争中俘获克里斯蒂安,迫使其签署奥斯陆条约放弃对丹麦王位的要求。在弗雷德里克一世余下的统治时期里,克里斯蒂安二世受到严密监禁。
弗雷德里克一世在丹麦的国家事务中不起突出作用。他主要致力于镇压农奴和平民的暴乱(在中下阶级中不乏克里斯蒂安二世的支持者)和防止宗教改革运动在丹麦国内引起波澜,并避免卷入国际纠纷。弗雷德里克一世还放弃了兼并瑞典、恢复卡尔马联合的可能。他于1533年在石勒苏益格的戈托普宫去世。
评论:没什么作为的国王。 1980年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5月1日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首批被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北京建国饭店、北京长城饭店、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等。
紧跟改革开放大旗应运而生的“外审字(1980)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0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合资经营。合资期限为8年。
公司成立后,中港双方精诚合作,如今在内地已有十多家公司遍布北京、上海、青岛等主要城市。为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公司投资3亿元筹建了一座具有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配餐大楼,2008年5月已投入生产运营,最高能满足日配餐10万份。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萌动之初,便开始了中国航空配餐的“破冰之旅”。在中国民航业腾飞的羽翼下,她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一天天壮大成长。近日记者采访了公司副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伍淑清,亲眼看到精美的航空食品从制作到送上蓝天的全过程。
“天之骄子”蒸蒸日上
紧跟改革开放大旗应运而生的“外审字(1980)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简称“北京航食”)1980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说起“北京航食”从审批至今30年来风狂雨骤的岁月、阳光灿烂的日子,百忙之中的伍淑清副董事长滔滔不绝,感慨万千。
“北京航食”以“提供健康配餐,实现共有价值”为使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誉为“天字第一号”。
“公司成立后,中港双方精诚合作,如今在内地已经有十多家公司,遍布北京、上海、青岛等主要城市。为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公司投资3亿元筹建了一座具有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配餐大楼,今年5月便可投入生产运营。届时,最高能满足日配餐10万份。”伍淑清说。
以安全求生存
当记者问及航空配餐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时,伍淑清介绍说,多年来,“北京航食”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于2002年通过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国际食品健全控制体系认证,多次获得国际航空配餐业大奖。公司借鉴西方企业对供应商“从田间到餐桌”食品链全程监控的方法,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检查、监控。
走进“北京航食”的生产车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航食”品牌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广大客户心中的首选航空餐食。答案就是:质量说明一切。
进入车间以前,记者穿上消毒过的“白大褂”、戴上无纺布帽子及口罩,“全副武装”。据了解,在食物本身温度低于15℃、在外时间不超过45分钟内,员工们要把食物尽快打盒包装,并加盖“保鲜纸”,贴上写有菜肴名称和制作人姓名的“日期标签”,再放入1℃至4℃的冷藏库内,在24小时之内送上飞机。
研发精益求精
在“北京航食”采访,记者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创新氛围。总经理常说的一句话是:“希望企业每天前进一点点。”
“北京航食”有一支业务精湛的技术人才队伍。公司行政总厨师长汉斯来自瑞士,他是国际厨师协会会员,曾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的酒店做总厨师长,对许多国家的餐食、口味都有深入的研究。
研发室主任刘江曾在2000年首次航空配餐烹饪大赛中获得“烹饪大师”称号。他先后近百次为我国三代领导人以及世界各国元首的专机包机制作过餐食。刘江说:“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饮食习惯及消费者身体状况的差异性,公司特设清真厨房和日式厨房,向中外旅客提供日本餐、穆斯林餐、糖尿病餐、素餐、婴儿餐、低脂肪餐等。”目前,“北京航食”推出的冷荤、热食已达2500多个品种。
美食营养丰富
航空餐食不能即席烹饪,做好后要先进冰库冷冻,在飞机上放几个小时后,经过高空中的二次加温,色香味就差得多了,而中餐讲究现吃现做。为保证旅客吃上“原汁原味”的中餐,技术人员将地面上的烹饪方法分解为两个阶段:基本烹饪和决定烹饪。刘江介绍说:“烤鸭、托蒸鱼、锅塌鲍鱼等特色菜肴,就是采取二次烹饪手法被“北京航食”搬上蓝天的。”他说,以北京烤鸭为例,厨师们先在地面完成烘烤,到飞机上回炉时,再在锅底垫上鸭骨或面包片,除去油和水分,使烤鸭仍能保持在地面时的松脆可口。公司还打破航空配餐没有汤的历史,首次推出汤类食品。旅客在享用冷盘之后,喝一杯热汤,暖胃舒心,缓解了飞机上的焦躁和不安。
针对头等舱、公务舱的旅客,公司特别按中西式分类提供热菜选择,在每套餐谱中精选了德国十大名厨的特色菜式,同时保留了传统的中式菜肴无锡排骨。
市场如水,企业如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多年来,“北京航食”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实业报国的文化理念,这在“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居安思危意识上、在公司“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兴”的诚信经营宗旨上,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在采访结束时,伍淑清以无限的热忱描绘着美好的前景。她快乐自信地说:“要不断努力,要让外国人学习我们!”
故事链接:特殊的聚餐
去年10月的一个中午,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北京航食”生产部办公室召开。公司技术人员、客户代表、生产部、质控部、客服部负责人围坐在桌前,他们不是开会,而是在埋头“吃饭”。这天,研发室共推出了6道新产品。6个小碟盛着6种不同的新菜肴。每道菜看上去都是那么诱人,但评审员们却面对美食“吹毛求疵”。生产部经理尝了一道菜说:“肉还有点硬,还需改进。”其他人有的对制作中的操作流程控制发表看法,有的人对原材料保障性提出疑问。
这次试餐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然而,试餐之前的准备工作用了一周的时间。研发人员要考察市场,要向科室主任咨询,还要与冷厨、热厨等厨房协商,看当时的季节什么样的原材料最方便、最合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考虑:价格。而最为主要的是让客户满意,所以每次公司都先让客户看餐谱,看他们对公司选用的材料和推出的餐食是否接受,如不满意,就要反复修改。像这样的试餐,公司几乎每个月就要举行一次。
评论:开放和合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哈马舍尔德1953年4月10日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鰈d,1905年7月29日出生于瑞典延雪平,1961年9月18日逝世于赞比亚恩多拉附近)是一位瑞典外交家,从1953年4月到他逝世他担任联合国秘书长。
哈马舍尔德的童年主要是在乌普萨拉渡过的,他的父亲亚尔马哈马舍尔德是1914年到1917年间的瑞典首相,他是六个孩子中的第四个,他的家庭从17世纪开始就为瑞典王位服务,他在乌普萨拉大学读书,获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和法学学士学位,此后他移到斯德哥尔摩。
从1930年到1934年他任瑞典政府一个关于失业问题的委员会的秘书。1933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博士学位。1936年他任瑞典银行的一个秘书,此后不久任财政副部长。从1941年到1948年他任瑞典银行主席。
1945年初他被任命为瑞典内阁解决财政和经济问题的顾问,他协调执行政府减轻战后经济问题的计划。
1947年哈马舍尔德进入瑞典外交部,他是参加在巴黎召开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瑞典代表之一,1948年他再赴巴黎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大会,1949年他成为瑞典外交部秘书长。1951年他被任命为内阁的一个不管部部长,实际上他是代理外交部长。虽然哈马舍尔德参加的政府主要是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政府,他本人并没有参加任何政治党派。他父亲死后,1954年12月20日他被选入瑞典科学院占据了他父亲的会员位置。1951年哈马舍尔德是参加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的瑞典代表团的副团长,1952年纽约的联合国大会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
1953年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韦·赖伊辞职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提名哈马舍尔德继任,这个决定对哈马舍尔德来说相当意外。3月31日安理会的11个国家以10票选举哈马舍尔德,在4月7日到10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哈马舍尔德以57票(共60个国家)的多数当选。1957年他以全票再次当选。
哈马舍尔德就任后就开始建立了一个由4000管理人员组成的秘书部,他建立了一套体系来定义每个人的责任范围。他坚持联合国秘书长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在没有获得安全理事会或联合国大会的批准的条件下就采取行动。
在他任期中他试图间改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他赴中国商讨释放朝鲜战争中被俘的15名美国飞行员的问题,同年他建立了联合国紧急部队和参加解决匈牙利十月事件。1957年他参加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
1960年刚独立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呼吁联合国帮助它解决不断提升的内战危机。哈马舍尔德四次赴刚果。1960年9月苏联宣布撤离它派出的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部队并要求哈马舍尔德辞职以及将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由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三头集团代替。
1961年9月不作战的联合国部队与摩西·冲伯的加丹加军队之间发生冲突,9月17日到18日夜哈马舍尔德去参加停火谈判的座机在赞比亚的恩多拉附近坠毁,与他同时殉职的还有15名陪同和机组人员。这次坠机事故至今没有完全调查清楚,关于事故的起因有许多猜测。
1961年哈马舍尔德被追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3年他的日记式作品《路上标志》被发表。
评价:著名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04月10日"
1864年1864年——哈布斯堡的马西米连诺一世“当选”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Maximiliano I.,1832年7月6日—1867年6月19日),原名斐迪南·马克西米连·约瑟夫·冯·哈布斯堡-洛林(Ferdinand Maximilian Josef von Habsburg-Lothringen)。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员。本是奥地利大公,1864年4月10日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怂恿下,接受了墨西哥皇位,称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
作为奥地利大公
马克西米连生于维也纳的美泉宫,奥地利的弗兰茨·卡尔大公与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公主苏菲的次子,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之弟。
马克西米连小时候非常聪明,显示出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特别是植物学也相当感兴趣。他后来加入了海军,由于他对这项事业的热忱,以及他在的里雅斯特军港的建设和意大利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被迅速提升为海军总司令。他是个自由主义者。1857年2月,他被授予伦巴第和威尼斯总督。
马克西米连在1857年7月21日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之女夏洛特公主结婚。婚后他们作为奥地利在当地的摄政者居住在米兰,直到1859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除了他的摄政职务。因为皇帝对他在意大利实施自由主义政策很是不满。不久,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他在意大利的领土。马克西米连于是在的里雅斯特的米拉马尔城堡里享受私人生活。
墨西哥王冠的诱惑
1859年,马克西米连与墨西哥的君主立宪派有了接触,他们想在欧洲的天主教王室中挑选一位王子作为墨西哥的君主。他起初没有接受这个计划,只是对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植物产生了兴趣。然而在1862年,法国以“索债”为名,联合英国、西班牙入侵墨西哥。墨西哥总统胡亚雷斯不敌,被迫退入山区,墨西哥城被法军占领。由于法皇拿破仑三世鼓动和妻子夏洛特(后来的卡洛塔皇后)想做皇后的欲望,及一次没有法律效果的的公民投票(从墨西哥传来的消息表明:胡亚雷斯在国内仍很有影响,君主制的政治力量只集中在墨西哥城和周边小部分地区;正在经历南北战争的美国总统林肯也不同意墨西哥成为君主制国家),马克西米连于1863年同意接受墨西哥皇位。这个决定遭到了哈布斯堡家族大部分成员的反对,使他和他的后代失去了对奥地利皇位的继承权。
1864年5月,在航向墨西哥的船上,他撰写了法院礼仪指南,而不是阅读与墨西哥相关的书籍。
墨西哥皇帝
1864年5月28日,皇帝在韦拉克鲁斯登陆。他发现自己被卷入了法国军队与墨西哥共和主义者的战斗中,他的统治没有得到前总统胡亚雷斯的承认。
皇帝和皇后将他们的宫殿设在墨西哥城郊外的Chapultepec山上,皇帝开辟了一条穿过市区从Chapultepec到市中心的马路,并命名为皇帝大道,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改革大道。
由于皇帝与皇后没有子嗣,他们收养前墨西哥皇帝阿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的孙子小阿古斯汀和萨尔瓦多为养子,授予他们伊图尔维德亲王殿下的头衔,以小阿古斯汀为墨西哥皇位继承人。
皇帝继续保持了胡亚雷斯提出的土地改革、宗教宽容、扩大选举权等自由主义政策。皇帝曾试图赦免胡亚雷斯,前提是胡亚雷斯承认他的皇位,但遭到了胡亚雷斯的拒绝。
1866年,拿破仑三世因国内的抵抗和美国的反对开始逐步从墨西哥撤军。法军的撤离对墨西哥皇室是个巨大的触动。卡洛塔皇后返回欧洲,到处游说,反对法国撤军,在巴黎、维也纳、罗马寻求援助。她的努力失败了,并且从未回到墨西哥。而皇帝拒绝离开他的追随者。1867年2月,皇帝退守克雷塔罗,并以之为首都。围困在此数周后,在5月11日试图突破封锁线时被捕。他被墨西哥的军事法庭以颠覆墨西哥共和国的罪名判处枪决。
得知此消息后,欧洲各国君主、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甚至雨果、加里波第等民主人士都致信胡亚雷斯,要求其不要枪决皇帝,均遭到胡亚雷斯的反对。
枪决马西米连诺皇帝
1867年6月19日星期三凌晨三点,行刑队押解皇帝和他手下的两位将军米格尔·米拉蒙和托马斯·梅西拉去执行死刑,皇帝身穿黑色制服,胸前佩带着哈布斯堡家族的金羊毛勋章。神甫为皇帝主持弥撒之后,被押赴刑场克雷塔罗的克罗什高地。他把他的帽子给了他的匈牙利厨师,并对他说:“把这个交给我的母后。请转告她,我在临终前仍然思念着她。”皇帝与行刑队成员一一握手,然后站到离他们几米远的矮墙前。“我愿宽恕天下人”,皇帝大声说道,“但愿天下人能宽恕我,为了国家的利益,我甘洒热血,墨西哥万岁!独立万岁!”行刑队员举起了指挥刀。“孩子们瞄准了,瞄准正前方!”皇帝一边叫喊,一边指着胸膛。枪声响起,皇帝应声倒下。有人听到他低语:“灾难!(Hombre!)”
约十天之后,消息传到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沉浸在一片悲恸之中。皇帝的尸体经过数月才运回奥地利。次年2月,奥匈帝国为其举行了国葬,最终安葬在维也纳的皇家墓室。
“选出来”的墨西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