茝畦 发表于 2008-4-9 20:00:41

美国富人为什么“为富不仁”?

应《第一财经日报》邀请所写评论,明天刊出,最早应该能在2008年4月10上午9点左右出现在网上。在此之前绝对独此发出!所用名是笔名。


“富”仍是,人已非

李黄中
(笔名,典出:《云仙杂记》:“西王母居龙月城,城中产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花、实上皆有‘黄中’二字”)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Alain Touraine)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做过一个著名的预言:现代社会的结构“过去是一个金字塔,今后则将成为一场马拉松”。图海纳的意思是,西方过去比较经典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型,人们分处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中,越往上层人数越少,但总得来说都在同一个社会结构当中。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则会成为“马拉松”:每跑一段,都会有一部分人掉队,他们并不是到了社会底层,而是被抛到社会结构之外。没有掉队的那部分人,则是融入到全球化体系中的那部分人,只有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是富人,但他们并没有剥削掉队的人,而是自成一体——跟国际上融入全球化的人一体,跟掉队的人则分属两个社会,绝少相互来往……

贫富差距正在加大,看来是全球化时代的显著趋势,并且似乎在发达国家更加显著。发达国家的富人们,大有变成社会“另外一个群体”的趋势,他们自成一体,很少与其他群体打交道,而且作为群体来讲,不愿意承担与其财富地位相称的社会责任,甚至反而在金融体系中通过种种手段把风险转嫁到中小投资者身上。“为富不仁”正在成为西方富人群体的一种流行病。

实际上,当代西方富人“为富不仁”,也算“事出有因”,因为,他们跟西方观念中那个充满“资本主义精神”、“拼命赚钱但清心寡欲”而且还像洛克菲勒那么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富人群体,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群体了。如果说20年前那个经典的工业时代富人群体还有那么些残余的话,那这些残余则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浪潮中被冲刷殆尽,为“知识新贵”们所取代或同化,而在次贷危机之后的金融颓态中,这个新贵群体的劣根一面则暴露无遗。

西方观念中,有关富人的经典想像往往是与“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与商业发展的历史有关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920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精彩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兴起时代商人们的精神面貌。在那时商人们的观念中,拼命工作,拼命积累财富,但在个人生活中要杜绝享乐,把财富用在生产的扩大或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才是“得救”的前提。早期移民美国的清教徒群体,正是具有这样精神面貌的一群人,他们开创了无论你出身如何,依靠个人不懈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而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后,财富则是通过工业和商业的成功得来。这种成功并不容易,意味着一个人要在募集资金、组织生产、雇用员工、开拓市场、经营管理以及会计和法律事务诸多方面进行多年的持续努力工作,与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广泛的交往。实际上,在这么多有着严格法律和社会约束的环节之中,只要你的工作能推进得下去,就基本上意味着你已经奉公守法地行事了,更何况良好的社会声誉能够显著增加你的订单,也就是财富。因此,在这样的经济生态中,富人群体整体上就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整个社会也充满实现成功、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贫富差距即使很大,也不意味着难以改变。有关富人的西方式经典想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

今天,这样的经典想像可能并没有改变,但是富人作为群体,却已经截然不同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当拜全球化所赐,只不过“全球化”并非这种变化的原因,而是这种变化的名字,原因则在技术与金融关系的发展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造就了一批依靠知识致富的新贵。而这些新贵又迅速与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金融创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以技术和金融体系为核心的财富积累模式。而当这种模式确立之后,又跟随产生了一群纯粹的金融炒家富人,他们积累财富的速度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富人都迅速得多,而且过程也轻松得多——财富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在电脑前进行一种类似游戏的活动获取的。当技术-金融成为全球化过程的核心环节,当这些人成为富人群体的主流之后,图海纳的预言不可不避免地应验了。

所以,今日西方世界富人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一群社会经验并不丰富,因而也不可能积累起多少社会责任感的“金融顽童”,他们缺乏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智慧和责任感,却有着金融市场上转嫁风险的狡黠。并且,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几乎可以确保他们的财富并不会因为工作努力的程度的原因而减少,所以他们根本无需考虑该为社会做点什么。但是他们的巨额财富倒是有可能在金融波动中化为乌有,因此他们总是寝食难安。面对这样一种状况,也许,富人们少做一些只会增加虚拟金融资产的对冲工作,多享受一些闲暇,到不失为一种对社会有益的建议。而对掉队的群体来说,增加学习的投入,提高科技知识和金融工具的使用能力,才是“迎头赶上”的根本解决方案。

长存此心 发表于 2008-4-9 20:46:06

虽然对楼主的有些观点不能认同,但感觉行文确实思路明晰, 真实的所思所想,还是要顶顶的。
不知楼主对荷兰曾经辉煌的金融发展怎样看法?过去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借助了金融的力量。西方国家,财富的继承性,家族可持续性确实比中国要做得好,形成了大大小小很多可用于投资的私人财富,金融市场显得生机勃勃,但近两年发生的一些事件,还是显出了金融市场本身概然性的一些规律。而巴菲特,盖茨也捐钱不少(相对我们也可以说是巨大的),“为富不仁”一说似乎站不稳。鄙见认为,清教徒精神的与时俱进似乎更为好。
另外,恭喜发表。

茝畦 发表于 2008-4-9 21:10:19

回楼上:这里所说的金融和你所讲的恐怕不是同一个意思。

我已经强调过了“衍生金融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具体说就是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影响下产生的投行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所造成的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简单地说,新金融工具的主要特点是“以钱变钱”,不需要和真实经济有实际关系。举个简单例子,假如你有15000美元,在这一分钟,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1.5000,而下一分钟为1:1.5001的话,那你可以在第一分钟卖出15000美元,买入10000欧元;在下一分钟则卖出10000欧元,买入15001美元,则你凭空挣到1美元,跟真实经济无关。这才是衍生金融的意义。

而你所说的则是传统金融业务。

PS:谢谢恭喜。不过对我来说,经常每周写好几篇,早已多少有点不耐烦了。

茝畦 发表于 2008-4-9 21:16:49

再回一下:这是约稿,针对美国主流媒体一篇关于“富人为富不仁”的报道写的,那篇报道一财已经翻译过来,但那是有版权的,恕我不能转载

wjf222 发表于 2008-4-9 22:01:17

第一时间看到原创文章,真是有幸。

xuanshi5270 发表于 2008-4-10 22:30:06

我倒觉得,中国人现在多的是“富为不仁”,而美国人不过是为富不仁。
前者的意思是,富人做坏事,而斥责者是富人不愿做好事,倒不见得是做坏事。
根据我的意见,只要是通过正当手段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善事的必然义务,有仁义之举应当称颂,未有仁义之举也不必苛责,他又没做坏事,没有害人,何必呢。而在中国,富人做坏事的报道屡见不鲜,是为不仁,是为恶,才是应该谴责的。

twins 发表于 2008-4-10 23:03:21

其实哪国哪朝都是如此罢了。
政府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或纵之或抑之。只要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和发展。

clio 发表于 2008-5-24 18:16:22

新教的影响,美国人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

conge 发表于 2008-5-25 19:26:16

听说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到没听说过财富越多,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多这样的说法。

楼主所谓的富人“为富不仁”,和图海纳的语言我看不出来一点儿联系

太牵强了这篇文章。

白草折 发表于 2008-5-26 15:52:32

富人,所谓的资本家,取之社会,也应该回馈社会,站在这个立场,西方富人比亚洲富人还是强的多,有所谓慈善事业的兴起,无论出发点是真慈善或假慈善,大量捐款当然其中也考虑到节税问题。
真慈善与假慈善的质疑,意味着一面投机取财,一面烧香拜佛(「教父」一样喜欢进教堂行善)。无论如何,作假也还有这麽一个动作在。
台塑,这次四川地震捐款,王董一个人独捐一亿人民币。这起了带头的作用,与他财富按等级排序的其他富人,或许不好意思差距太大。
可是——台塑在这次石油冻涨、调涨之际,却大赚「油难钱」,受到社会严厉批评。

东方富豪(少数例外)比西方富者其实更缺乏认知,他们对社会理应比普通市民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譬如印度富人的价值观,穷人世界与上层富人沒有交集,彻底两个世界。中国富豪除极少数,不敢大胆捐钱,这牵涉到崛起的过程,也出於财不露白、自我防卫的心理,有些事业不方便见光,这需要时间,等待制度的成熟,之後还是不回馈社会,那就真叫做「为富不仁」。
以上仅针对捐款而言,对汶川救助的一点感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富人为什么“为富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