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fei 发表于 2008-3-26 10:00:04

纳米“运输车”敏锐洞察锁定微小肿瘤

短短几分钟,数辆直径不到100纳米的微型“运输车”,在“生物导航仪”的精确制导下,迅速将“乘客”——一种名为“钆”的造影剂,准确无误地送达刚刚萌发的肿瘤细胞,让正在观察的医生逮个正着。

   

    这一幕最近出现在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肿瘤科的实验室里。在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的支持下,科研人员借助一台普通的磁共振仪,清晰锁定了小鼠身上3-5毫米的微小肺癌病灶,为开展无创性肺癌早期诊断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近20年来,上海肺癌的发病率一直居男性恶性肿瘤之首,居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就全国范围来看,2000年至2005年的5年间,肺癌患者增加了30%。令人遗憾的是,在所有赴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中,有2/3的人因发现过晚而失去了手术的机会。

   

    早一天发现,多一分生的希望。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CT、PET等诊断方法,不仅检测费用高昂,而且很难“先知先觉”,对1厘米以下的微小肿瘤几乎“视而不见”。如何才能捕捉到肿瘤发生的蛛丝马迹?经过多年研究,科研人员打探到了其中的“马脚”。

   

    “通常,当肿瘤长到直径超过1-2毫米时,其四周会逐渐蔓延生长出许多新生血管,这就好比肿瘤不经意间释放的信号。”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附属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告诉记者,只要找到新生血管,就能顺藤摸瓜发现微小肿瘤。更重要的是,由于新生血管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顺管找瘤”的诊断方法将适用于所有实体肿瘤。

   

    如何把尽可能多的造影剂精准引向新生血管?几经探索,“引路人”的重任落到“身材”迷你、但“载重量”惊人的纳米“运输车”上。70-100纳米的直径相当于头发丝的1/600,它能游弋于人体的各个器官与血管,畅通无阻地到达病灶。在纳米小车毫不起眼的身形下,深藏着一个无比夸张的“大肚腩”:每克材料足可装下数倍于从前的造影剂,“运输能力”胜过集卡。

   

    接下来,还要为“运输车”加装“导航仪”。根据肺癌周围新生血管上的独特“锁孔”,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打了一把“生物钥匙”——一段靶向多肽分子。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插上了“生物钥匙”的纳米“运输车”一旦进入人体,就会直奔“锁孔”,使命必达。

   

    上百次的小鼠实验,验证了“纳米车+导航仪+造影剂”组合的敏锐洞察力。在实验室的磁共振仪屏幕上记者看到,经过旅行,造影剂最终停留在某处越积越多,越积越密,直至芝麻大的肿瘤“自我暴露”。

   

    “目前,1厘米可以说是肿瘤临床诊断的极限。如果能将肿瘤发现的时间提早到毫米级,那么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将不再是不治之症。”周彩存透露,在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他正带领科研团队进一步分析此种纳米诊断药物的安全性,了解其在生物体内代谢的全过程,并尽快开展临床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纳米“运输车”敏锐洞察锁定微小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