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国公时运衰,难免尴尬纷踏来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回目: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情。尴尬,根据词条所解为“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尴尬人,就是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的人。尴尬人指贾赦,堂堂荣国府的大老爷,世袭荣国公,为何被称为尴尬人?他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呢?
银两上的短缺,是他给人的最尴尬的印象,因还不了孙绍祖的五千两银子,将迎春嫁与孙绍祖抵债,至使他在读者心目中威信扫地,一无是处,连贾母和贾政夫妇也颇有微词。
其实不当家不知菜米贵,作为“芥豆之事”都亲自过问的贾赦,面对“钱花得似流水”的家中大小,他的债务只有那“区区五千两银子”吗?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贡给宁国府的礼单上只有二千五百两银子,那府里(指荣国府)“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就是说,庄上进贡的银子共总才四五千两。全府人不吃不喝,还不够抵孙绍祖的债。“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
作为世袭荣国公,皇亲国戚,必定有着很多的迎酬,外人看着花团锦簇,连乌进孝也说“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来有去,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贾府的当家人是“外头体面里头苦”。
作为世袭之职,做官没有多少实权,没实权就没有灰色或黑色收入,上下打点结交却是少不了的。书中详述贾政在外放期间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自己的俸银根本不够开支,带来的银两早使没了,要李十儿打发人上京去取,给节度衙门做生日,别的府道都是上千上万的送,因为节度衙门实权在握!
皇上的恩典又是怎样的呢?书中第53回很能说明问题。宁府当家人贾珍叫儿子去皇室领取“春祭的恩赏”,那是皇帝照例赐给大臣的祭祖银两。贾蓉捧了一个小黄布口袋进来。“怎么去了这一日?”贾蓉陪笑回说:“今儿不在礼部关领,又分在光禄寺库上,因又到了光禄寺才领下来。光禄寺的官儿们都问父亲好,多日不见,都着实想念。贾珍笑道:他们那里是想我。这又到了年下了,不是想我的东西,就是想我的戏酒了。”
一个小小的黄布口袋,分装两家皇上给“世袭穷官儿家”用来购置祭祖物品的银子,能有多少?还改在光禄寺发放,皇家言外之意不用明说,就连这一点点银子,光禄寺的那些官儿们还想着回扣!
王熙凤曾对平儿说过这样一席说(第55回):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事大小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王熙凤作为内当家,尚且如此,作为外当家的贾赦,在金钱上的尴尬更是可想而之。
母亲对弟弟贾政的偏袒,贾政的才华,王夫人娘家的权势,贾政生养了一个当王妃的女儿,一个含玉而生的儿子,都会让他感到尴尬,但更令他尴尬的莫过于妻子邢夫人。
他的婚姻是不幸的,书中没有交代他的第一任妻子如何,邢夫人肯定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邢夫人娘家很穷,以至于邢国忠夫妇来投靠他,这还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主要的在于出身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古人讲究婚姻中的“门当户对”是有根据的,在邢夫人的眼里,贾赦的一切迎酬往来,可能都是荒淫浪费。
第46回,凤姐儿听邢夫人说老爷想收鸳鸯在房里时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亻强),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以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如今又听邢夫人如此的话,便知他又弄左性,劝了不中用……
“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说明邢夫人在家中族人面前,经常提及贾赦的荒淫作乐,灯红酒绿,以至贾母认为他“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去,成日里和小老婆喝酒。”一个男人,常被他的妻子在人前人后说道,他能不尴尬吗?在别人面前还有一点威信吗?
“便知他又弄左性,劝了不中用”,这样的人不知变通,不懂眼色,识人不明,亦无自知之明,往往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与这样的人相处,特别是夫妻关系上,很多事情无法沟通,感觉特别烦,特别累,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这样的人会给亲人造成极大的麻烦,陷入尴尬之中。
第3回林姑娘初进贾府,邢夫人兴冲冲的领着黛玉去拜见贾赦,贾赦在外书房,邢夫人命人去请,可贾赦竟然不见,除了贾赦的不尽人情之外,也不给邢夫人面子。连小小年纪的黛玉也看出来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还一味“苦留吃过晚饭去”,说明邢夫人不懂眼色。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鸳鸯之事,本来多大点的事儿?最后闹得贾赦老羞成怒,逼死鸳鸯,其中故然有贾赦的坏,但邢夫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要知道一个好的丈夫,也是好妻子调教出来的。如果她够聪明,整日呆在婆婆身边,不会看不清鸳鸯的为人。
鸳鸯虽为丫环,她何曾把自己当作丫头来看,但看她在府内的行为:鸳鸯到王熙凤屋里去的时候,凤姐和贾琏都赶紧站起来,要让座,凤姐要叫她\"鸳鸯姐姐\"。尤氏在贾母处吃饭,下人给的是白粳米饭,尤氏作为宁府的当家奶奶,不在意“我这个就够了,也不用去取。”鸳鸯道:“你够了,我不会吃的。”地下的媳妇们听说,方忙着取去了。
其次她把晴雯和鸳鸯相比,认为能将晴雯赏给宝玉,就一定能将鸳鸯赏给大儿子贾赦。殊不知鸳鸯侍捧贾母,片刻也不离的。李纨曾说:\"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
其实贾赦对子女要求是严格的,只有这教育有点随个人喜恶。贾环中秋题诗,他认为有侯门气概,而大加赏赐。贾琏因建园有功,将秋桐赏给他。在“夺扇事件”中,贾琏遭他毒打,尽管打的理由不光彩,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子女办事不力时,是要受到惩罚的。第二回冷子兴谈到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时候贾雨村还说:“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过去人们的奉行的是“棍棒出好子”,以军功起家的贾府,哪个作父亲的对儿子施行的不是棍棒教育?
宝玉挨打时,赖麽麽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 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
贾赦的坏,自有成其坏的地壤,在“抢扇事件”中,贾雨村“听见了,便设了个法,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他并非不知道犯法,只不过他从小就知道是世袭国公的继位人,心里有优越感,认为刑不上大夫,在受到儿子抢白时,他恼羞成怒,将儿子暴打一顿。
一个身置高位之人,如果不洁身自爱,自有许许多多的趋炎附势之徒,为其鞍前马后的不辞辛劳,以便从中分一杯羮。
当代很多倒台的高官及他们的子女们,不都是这样吗? 先祝贺清风读红楼颇见成效,这篇帖子写的粉有深度了~~~分析的也到位,非常好~~
贾赦要娶鸳鸯,其实到也并非全为了姿色,贾府里要论姿色比鸳鸯强的多得是~~~
确实是象清风说的,贾赦要娶鸳鸯无非是因为“ 鸳鸯虽为丫环,她何曾把自己当作丫头来看,但看她在府内的行为:鸳鸯到王熙凤屋里去的时候,凤姐和贾琏都赶紧站起来,要让座,凤姐要叫她"鸳鸯姐姐"。尤氏在贾母处吃饭,下人给的是白粳米饭,尤氏作为宁府的当家奶奶,不在意“我这个就够了,也不用去取。”鸳鸯道:“你够了,我不会吃的。”地下的媳妇们听说,方忙着取去了。
其次她把晴雯和鸳鸯相比,认为能将晴雯赏给宝玉,就一定能将鸳鸯赏给大儿子贾赦。殊不知鸳鸯侍捧贾母,片刻也不离的。李纨曾说:"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
”
这也是贾赦、邢夫人两口子会那么下工夫劝鸳鸯的原因,但也正因为这个,所以精明的、洞察一切的贾母坚决不能放,而且气的要命。到了这个地步就不容贾赦不另买一妾来遮丑了~~~ 说贾赦强娶鸳鸯是因为看中了鸳鸯在贾母心中的地位,管着贾母财产.其实,鸳鸯不过是个丫头,真要嫁给贾赦了,怎么可能还让她管财产呢?贾母不至于这么糊涂吧.既然管不到贾母的财产,那鸳鸯的价值在哪呢?顶多也就在初嫁时,贾母多给点嫁妆吧.对于贾赦来说,能有多大帮助?还得惊动这么多人! 引用第2楼江南一粟于2008-03-14 09:32发表的 :
说贾赦强娶鸳鸯是因为看中了鸳鸯在贾母心中的地位,管着贾母财产.其实,鸳鸯不过是个丫头,真要嫁给贾赦了,怎么可能还让她管财产呢?贾母不至于这么糊涂吧.既然管不到贾母的财产,那鸳鸯的价值在哪呢?顶多也就在初嫁时,贾母多给点嫁妆吧.对于贾赦来说,能有多大帮助?还得惊动这么多人!
贾母有多少钱恐怕连老祖宗自己也没有鸳鸯清楚吧?
什么东西老祖宗记起来了,就让鸳鸯去找,如果没有鸳鸯恐怕也无人能找到吧?
所以贾琏要偷运老祖宗的东西,必须找鸳鸯,因为只有鸳鸯才知道那些东西老祖宗一时想不到~~用不着~~
贾赦未必是惦记偷运老祖宗的东西,恐怕他更多的还是怕老祖宗死前分家产时会吃亏。如果有鸳鸯在他这边,那就无论那一房如何得宠,他也不可能吃什么大亏了~~~ 一个丫头竟也跟大老爷叫板,事情发展到后来,纯是面子问题。 引用第4楼荷乡依然于2008-03-15 17:00发表的 :
一个丫头竟也跟大老爷叫板,事情发展到后来,纯是面子问题。
呵呵,事情发展到后来,就不是鸳鸯的事情了,而是老祖宗生气了~~~所以买的这个妾是给老祖宗看的,鸳鸯不过是一个丫头,无论怎么得宠,还入不了贾赦的眼,做不了贾赦的对手,不够资格让贾赦做出什么姿态来给她看~~~
凤姐儿是个聪明人知道贾赦要鸳鸯是为了什么,也知道老太太必能识破他们。所以凤姐儿说:“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这个老虎是老祖宗,而不是鸳鸯。对付鸳鸯只需要这个就够了:“叫他细想,凭他嫁到谁家去,也难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 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若不然时,叫他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