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的“误用”
昨天听收音机“中国之声文艺频道”,主持人又在拿某校长错用“七月流火”这一成语说事,大意如下:某校长名校欢迎台湾来的贵客致词:七月流火,但我们的欢迎之情的热度不低于这气温。主持人于是引经据典,说“七月流火”在这里用错了,有两点错:一是“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九月,此时天气已经转凉;二是“流火”并不是指“赤日炎炎似火”,而是指大火星西斜(流)。但是成语本来就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只要大家都那么用,也就将错就错了。比如:1空穴来风。本来指比较大的洞穴就容易产生空气流动而形成风(类似于穿堂风),是一定的原因导致一定的结果之义。可现在都当作“无凭无据、捕风捉影”来用,正好与本义相反。
2昨日黄花。按词源应该是“明日黄花”,但没人说“昨日黄花”是鑤的。
3每况愈下。按词源应说成“每下愈况”。
4恢复疲劳。字面意思是“本来不疲劳了,却又恢复到疲劳的状态”,可谓不通之至。
5打扫卫生。可以打扫街道、打扫垃圾,本来是卫生的,还需要打扫吗?
6凯旋而归。凯旋本来就是得胜而归的意思,又加个“而归”,岂不多余?
7望洋兴叹。查词典会告诉你“望洋”是个联绵词,根本不能分开说。但由此生造出的诸多的“望~兴叹”之类的说法,有谁批评了呢?
……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要看的是,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夏天天气炎热”,有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约定俗成呢?
利用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除了批评前面提到的该校长错用“七月流火”的文章外,有大量的文章都是把这个词用来形容“夏天天气炎热”的。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入夏以来,我国江南经历了持续高温的天气,“七月流火”这个词在这个季节的使用频率也特别高。其实用“七月流火”来形容7月的炎热是被误用了。(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xrb/030729/1_20.html)
可见,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夏天天气炎热”也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只要人民大众能接受、愿意接受,那么专家们的引经据典的纠错便可以休矣。 呵呵 谢谢楼主分享 呵呵,受教了,谢谢楼主! 有些不同看法。
成语既是约定成俗,又有历史渊源。我们不应将成语割断历史乱用,要不,担保“叶公好龙”哪一天不会变成“龙的传人”。
成语的发展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持续性。如果说大家都那么用,也就将错就错的,那么现在的很多广告语都可以当成成语了,我觉得这是在糟蹋中国的文化。
既然是成语,它就成了具有特定含义的词组,就不应再从字面上去解释,而要从它的渊源和后来引申和发展来阐述。
“恢复疲劳”和“打扫卫生”什么时候也成了成语了?不断会有新的成语出现,但这决不是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就是成语,成语有它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正龙拍虎”,我以后一定会经常把它当成语用的。
词汇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很快,但成语不应该是这样,正龙拍虎拍出的成语充其量不过是广告语而已。
又,不是成语的词汇故事:“曝pu4光”,我现在也习惯说“曝bao4光”了,但始终不习惯说“我夫人”。 这都是广告惹的祸,注意力经济在糟蹋文化 谢谢楼主分享 上次还学习了一个万人空巷。 造句——万人空巷
学生答:“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场比赛时万人空巷。”
老师批:“你说的是在德国还是在中国?”
词义的变迁——您在别人面前是如何称呼自己的妻子的?
我在3楼的跟帖中讲到自己还不习惯讲“我夫人”。十多年前在网络上讨论过“我夫人”。用百度和谷歌查一下,涉及"我夫人"(加西文引号查询)的帖子有19.6万篇,可见现在使用“我夫人”的人数之多。
但早期的字典上是这样说的:
夫人 对别人妻子的敬称。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据说在《新华字典》上也是这么写的。
不过,1980年商务印刷馆出版的《新华词典》上则是这样写的: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在别人面前谈到自己的妻子时,我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说法,在亲戚面前叫名字,在同龄的同事或同行面前称“爱人”,在要好朋友圈子里称“老婆”,在我的学生那里用“…老师”,官方场合称“妻子”,而一般场合则称为“太太”。
您在别人面前是如何称呼自己的妻子的呢? 成语最终目的是让人来用的,很多成语经过历史的演变,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本意了,但是大家却更朗朗上口,越是能够接近平民化的成语,流传的越广,考究成语是学究的任务,让人民群众开心地使用成语吧! 悲哀!!!!!!!!!!!!!!!1 刚来,发现这里气氛好啊,呵呵。关于成语纠错的问题,恐怕现今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和正在带高中毕业班的老师感受是最深刻的。实际上,要是简单地随“大流”和“约定俗成”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如果真是那样,现今高考语文试卷的基础题,比如字词读音,成语俗语的用法,改病句等等,都要删掉。因为这些题目考查的细致度让一般人无法想像到。楼主举的“七月流火”之类的例子只能说是非常常见的题目罢了。甚至有一年高考还出了个“灯红酒绿”的成语,鬼才晓得很大的辞典才有一个形容繁华景象的用法。大家一般都只知道它的贬义用法,所以考生大败而归。
个人觉得这样的问题应该多方面考虑。荀子说,名者,实之宾也。所有的语言无非是个能指符号而已,可以随着人们的习惯变动。人们的习惯变动不居,而语言要起到广泛交流的效果又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只能在其中找到一个均衡点。如果某一天,“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已经苍白到人们无力挽救它的原来意义的时候,也许它的原义就消亡了,而现在的意义更加坚固。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流变了多少次,除了少数的语言学家外,我们没有理由去追溯每个字每一个词的原始意义,也没有义务去维护它的完全稳定。一个成语的产生和消亡的发展历程始终有两种力量在作用着,一种是形成力,维护力,另一种是破坏力,消解力。成语意义的变动与固定也是受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国家颁布的言语规则,法定文件,语言学家的权威论证,考试的规范作用,当然还要非常重要的字典辞典的编纂都是形成力,稳定力,维护力。而媒体的“大放厥词”,普通人的望文生义,故意的去街含蓄都是破坏力,消解力。楼主的感慨很明显就起到了一种不自觉消解的作用,如果有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对这个成语的原来意义反感和不屑一顾了的话,肯定它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七月流火”的“火”并不是指大火星
主帖所引的两点解释值得进一步商讨:1、七月指农历,此时天气已经转凉。这是对的。进一步说,这是指的是夏历。当时周有自己的历法,就是周历,但是周同时也用夏历。《七月》这首诗里就同时出现了周历和夏历。2、指大火星西斜(流)。这个说法不太明确。正确的解释是:
“七月流火”的“火”,是恒星名,又称“大火”,属于我国古代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准确的说是心宿中的第二颗星,叫“心宿二”,也就是西方星座中天蝎座的α星。它是夏秋黄昏的天空中位于南方的最亮的星,颜色不是亮白色,而是橙红色,与“火”的颜色差不多,所以又叫“火”星,与现在通常讲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火星不是一回事。心宿二越秋时节开始西移,同时位置降低,从视觉上说类似于“流”,所以称“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只是对星相的视觉上的描述,在诗里表达时间概念,本身并没有表达热或凉的意思。但从时令上看,此时气温从高热开始慢慢转冷,考虑到岁差的关系,“七月流火”的时节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初秋。所以若当酷暑的盛夏来看是不对的。
本人对先秦的天文学有所涉猎,所以对“七月流火”略知一二。
楼主说成语的使用主要要看约定俗成,这个意见当然很对。事实上整个语言的使用都应是这样。但是从目前来看,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高热天气的“俗”尚未普遍,所以若是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天气热,在目前是免不了争议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