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 留住记忆“03月02日”
1976年3月2日 江青想当“女皇”1976年3月2日,江青在中央会议期间,擅自召集12省、区会议并发表讲话,攻击邓小平“我说他是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买办、地主资产阶级,中国和国际资本家的代理人,就是邓小平。叫他汉奸,正确不正确?”
江青在讲话中表露她想当“女皇”的野心,她说:“有人写信给林彪说我是武则天,有人又说是吕后,我也不胜荣幸之至。吕后是没有戴帽子的皇帝,实际上政权掌握在她手里,她是执行法家路线的。”“诽谤武则天,诽谤吕后,诽谤我,目的是诽谤主席。”
毛泽东知道江青讲话的内容,对江青的讲话进行了批评。 1930年3月2日——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去世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erence,1885-1930),英国文学家。
提起英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他笔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儿子与情人》,《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误入歧途的女人》等都有中译本。
劳伦斯出生于矿工的家庭,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才华。
天才,用这个词来形容劳伦斯是恰当的,当时的英国社会很注重人的出身、教养,社会上还弥漫着从xxx时代以来的清教徒风气,生长在这个时代里的劳伦斯是与众不同的,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福特·马多克斯·休弗就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
英国人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这本《劳伦斯传》从他的《儿子与情人》写起——这是一本被普遍认为具有自传性质的劳伦斯名著。
D.H.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
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
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十分不和谐的,父亲喜欢和矿工们去喝上几盅,喜欢纵欲享乐;母亲却一生戒酒,古板拘谨。
D.H.劳伦斯生活在家庭的飘摇之中,他所记得的是家门外的沃克街上白腊树的树枝在大风的呼啸中发出尖叫声,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父亲的雄壮的男人声音和咒骂声混合在一起。
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身体孱弱,敏感,富观察力,记忆力极佳,同时——为母爱所控制着。《儿子与情人》中有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子,书中的母亲成功地阻碍了儿子与米丽安姑娘的爱情,并为自己“胜利了”而额手称庆。在这里,如果儿子摆脱不了恋母情结,他就无法真正地恋爱。
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因公然违背了时代风气而遭禁数年,直到不久之前,人们才认识到该书的价值,并把它翻译成多种文字、拍成电影广泛流传。
劳伦斯的书语言优美,气势恢宏,但除了《虹》在末尾勾勒出一幅彩虹似的带着希望的远景以外,其余的书都显得色调暗淡,冷漠,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劳伦斯式的色彩。
劳伦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劳伦斯的创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说、三本游记、三本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小说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恋爱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问题,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劳伦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从20世纪60年代其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
2.美国堪萨斯州东北部城市。在托皮卡以东44公里,临堪萨斯河。人口5.2万(1980)。南北战争前后是自由州,有名要塞。工业有造纸、食品加工、化学制品等。有堪萨斯大学和哈斯克尔研究所。前者为美国最大和最古老的印第安人学校之一。
3.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城市。跨梅里马克河两岸,在波士顿北51公里处。人口6.3万(1980)。有制革、皮革制品、电子零件等工业,尤以毛线和羊毛制品占重要地位。
——————————————————
国内中文版(包括中英对照版)劳伦斯作品有:
1.《劳伦斯作品精粹·散文卷》(英汉对照),黑马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2.《劳伦斯作品精粹·中短篇小说卷》(英汉对照),黑马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1824年3月2日——斯美塔那出生,捷克音乐家。
Bedrich Smetana
(1824.3.2--1884.5.12)
捷克作曲家。贝德叶赫·斯美塔那,被誉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1824年3月2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波西米亚的Litomysl(现属捷克共和国)。他出生在捷克一个小镇的酒坊主家庭,自幼热爱音乐,熟悉民间音乐,喜欢钻研音乐大师作品。
8岁创作第一首作品,后从普罗克什学习。后来到Leipzig与舒曼、门德尔松相识。
1848年与钢琴家Katharina Kolárová结婚,并在布拉格创建音乐学校。成为李斯特挚友。
1856年以前一直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后来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疑问,使他逐步摆脱西欧传统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
1856年赴瑞典,先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Philharmonic Society at Gothenburg)指挥。并在此居留5年。
1859年其妻去世。
奥地利被匈牙利击败后,怀着捷克民族主义热情,到布拉格剧院任指挥。他发现捷克战争年代带来的沉闷气氛已消失,一个新的捷克已经诞生,他充满热情地写作,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风格写歌剧,他先后写了10部歌剧都以爱主义主题为主导。1866年完成的《被出卖的新娘》成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1874年又写了三部民族题材的歌剧后,因患梅毒导致突然耳聋。但他仍然写出他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6首乐曲,从各方面歌颂了他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祖国的苦难、传奇的过去并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其中《波尔塔瓦河》一段,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标题交响音乐的代表作。斯美塔那在继承李斯特首创的单乐章交响诗体裁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的构思和主题贯穿的手段,创造性地将六首各自独立的交响诗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新的“交响诗套曲”结构。他的音乐作品同捷克民间艺术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从广阔的角度体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不断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捷克人民的精神面貌,传达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使他成为捷克当之无愧的“音乐奠基人”。
1884年5月12日因梅毒逝世于布拉格。 1926年3月2日出生——穆瑞·罗斯巴德,美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逝于1995年)
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 1926年3月2日 - 1995年1月7日)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无政府资本主义理论有着极大贡献
传记
罗斯巴德生于纽约布朗克斯的犹太人家庭。他后来回忆道:“我是在共产文化里长大的”。罗斯巴德就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并在1945年取得文学士的学位、1946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最后在1956年取得哲学博士的学位。
在罗斯巴德的一生中他一直与许多政治思想家和政治运动有所牵连。在1950年代的初期,他开始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学习。在1950年代后期罗斯巴德曾短暂地与艾茵·兰德的客观主义运动有所牵连,但不久后便与其分裂,大力批评艾茵·兰德的理论,而兰德也批评罗斯巴德的无政府资本主义是拥护中央集权的。在1960年代后期罗斯巴德开始鼓吹和新左派的反越战运动合作,因为他认为当时的保守派已经完全屈服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下了。不过后来罗斯巴德也批评新左派并非真的反抗征兵制度,而是想建立一个“人民共和国”的征兵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罗斯巴德开始与卡尔·海丝(Karl Hess)合作,创办了鼓吹自由意志主义的Left and Right: A Journal of Libertarian Thought杂志,从1965年一直发行至1968年。他也和海丝合作在1969年至1984年之间发行Libertarian Forum杂志(不过海丝在1971年便退出了)。在1977年他创办了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并一直替这本杂志撰写文章直他在1995年去世为止。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罗斯巴德活跃于新成立的美国自由党。他也经常参与党内的内部政治:从1978年至1983年间他参与了自由党内的激进派系,反对当时1980年自由党推派的总统候选人Ed Clark和卡托研究所所主张的“低税赋自由主义”。他后来在1983年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与激进派系分裂,并且形容自己的立场为党内的“右翼平民主义”派系—亦即后来1988年自由党推派总统候选人的荣·保罗(Ron Paul)所属的派系。在1989年罗斯巴德离开了自由党,试图建构冷战后的美国右派。他也在1980年代创办了保守派-自由意志主义的John Randolph Club,并且支持帕特·布坎南(Pat Buchanan)竞选共和党1992年的总统候选人。不过在他去世之前,罗斯巴德已经与布坎南的运动彻底分裂了。罗斯巴德在1995年于曼哈顿死于心脏病发作。
除了经济学和政治理论的著作之外,罗斯巴德也撰写了不少经济史的著作。他也是少数致力于研究亚当·斯密时期前的经济学派的现代经济学家,例如经院哲学和重农主义。这些研究都在他晚年所著的An Austrian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丛书里述及,但这套丛书最后并没有完成。
罗斯巴德反对将学术领域过度特定化,他试图将包括经济学、历史、伦理学、和政治学在内的多门学科融合为一个“自由的学科”,他在许多书籍和文章里都述及了这个概念。他的理论也是受到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影响,米塞斯在著作里主张社会科学是以人类行为的逻辑为根基的,而人类行为的逻辑是不可能透过实验式的调查加以研究的。罗斯巴德试着以米塞斯的这种概念来引导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在经济史的研究上,他也将其套用至Conceived in Liberty一书里对美国革命的研究上。
奥地利经济学派
主条目: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随着卡尔·门格尔在1871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而成立的。学派的成员将经济学作为一种先验的(a priori)系统来研究,如同逻辑学和数学,而非作为如地质学一般的实证科学。它试着探索人类行为的原理(在奥地利传统称为“人类行为学”)并以此进行推论。之中一些人类行为的原则是:
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地。
人类喜欢更多的利益。
人类喜欢先行占有利益,而不是让他人抢先。
贸易中的任何一方,都预估自己会因此获利。
即使在稍早的年代,奥地利经济学派也被用做理论上的武器,以对抗社会主义和中央集权社会主义的政策。卡尔·门格尔的同僚欧根·冯·博姆-巴维克 写下了论文The Exploitation Theory of Socialism-Communism,成为最早期批评社会主义的文章之一。后来,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写下《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主张计划经济摧毁了市场价格反应供需资讯的功能,而对于经济的控制则导致极权主义。另一个重要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者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写下了《人类行为》一书。
穆瑞·罗斯巴德则试图将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自由主义和个人无政府主义结合,他也是“无政府资本主义”一词的创造者。他很可能是第一个使用了“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一词来描述拥护资本主义的态度(也是目前在美国这一词代表的涵义)。他所受的是经济学的教育,但相当精通历史和政治哲学领域。在年轻时,他自认为是“老右派”—美国共和党里的一个反中央集权和反政府干涉的派系,并且与左派的反战团体结盟。后来罗斯巴德成为了美国自由党的创始人之一。在1950年代后期,罗斯巴德曾与艾茵·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团体有所牵扯,但不久后便与之决裂。罗斯巴德的著作,如Man, Economy, and State、Power and Market、The Ethics of Liberty、和For a New Liberty都被一些人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
无政府资本主义
在1949年罗斯巴德开始主张:自由市场能够提供所有的服务—包括警察、法院、和保安防卫在内,而且都会做的比强迫性的国家要好。目前罗斯巴德被视为是最重要的无政府资本主义者之一。罗斯巴德在1972年出版的For a New Liberty和1982年出版的The Ethics of Liberty两书里描述了无政府资本主义的道德根基。并且在Power and Market一书里解释了无政府的经济体系要如何运作。
罗斯巴德并提倡自我所有权(self-ownership)的概念,主张所有人都拥有他自己身体的权利、以及拥有财产的权利,同时每个人都应拥有经过他劳动所得的成果。相同的,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交换财产的权利。罗斯巴德也定义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互不侵略原则,亦即“每个人都不能先行侵略其他任何人”,罗斯巴德认为政府征收税赋是一种盗窃行为,因为这是政府在未经他人同意下便强行夺取其的财产的行为。他也认为征兵制度是一种奴役制度、而战争则是屠杀行为。罗斯巴德也反对强迫性参与陪审团的义务、也反对强迫性的精神医院治疗。 1997年3月2日 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
银色的专机,离开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
机舱内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同志的骨灰。
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骨灰盒上。
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93岁的老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同志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表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高尚情怀。
今天,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亲属一起,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完成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这一嘱托。
穿云破雾,专机向大海上空飞去,飞向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最迷恋的地方。
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专机飞临大海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11时25分,专机飞至1800米高空。强忍着悲痛,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卓琳与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为革命伴侣。那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两人共同走过了58年的人生历程。如今,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
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胡锦涛同志缓缓地将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随后,邓小平同志的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邓质方和孙辈眠子、萌子、羊羊、小弟,悲痛地跪在机舱里,撒放骨灰与花瓣,完成他们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邓榕哽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跟随邓小平同志多年的卫士孙勇、张宝忠一身戎装,忠实地守卫在他的骨灰盒前。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
第一次见到海洋,邓小平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那是1920年,他远渡重洋,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那些日子里,美丽而苦难的祖国,时常越过海洋,沉入他的梦中……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1922年,18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他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大海,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
大海,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早在莫斯科学习时,他就“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60多年后,他在退休之前,依然深情地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一下海,他就舒展双臂,游向深处。无论海多深,风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
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
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海边,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被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他大海般的气魄,又一次在中国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澜。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历史不会忘记,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最后一次越洋过海访问美国。这次出国距他少年时飘洋过海勤工俭学,整整59年。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砺,太多的坎坷,太多的苦难。闭关自守,必然带来停滞、贫穷、愚昧和落后。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
邓小平以巨人之手,将封闭的国门打开。
位于南海边上的深圳、珠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道风景线。1979年4月,他提出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鼓励创业者“杀出一条血路来”。国门打开了!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古老的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海天相接,碧波相连。
小平同志心系各族人民,心系港澳台同胞,心系海外侨胞……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小平回眸应笑慰。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澳门。小平回眸应笑慰。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即在眼前,澳门回归指日可待。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台湾。小平回眸应笑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他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平回眸应笑慰。海外侨胞为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而骄傲;各国政要和人民盛赞小平:“二十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本世纪公认的世界级领袖”、“邓小平的影响超时代超国界”……邓小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1时50分,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
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又听到了震撼过无数人心灵的声音: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业是永恒的。
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然后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漫长的征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邓———小———平
———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1793年3月2日——山姆·休士顿,美国军事家、政治家。(逝于1863年)
山姆·休斯敦(Sam Houston,又作Samuel Houston,(1793年3月2日-1863年7月26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得克萨斯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得克萨斯并入美国后任得克萨斯州州长。1793年生于弗吉尼亚州,他在去得克萨斯之前一直生活在田纳西州,美英第二次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美国军队并立功,被升为中尉。1818年,他辞去军职学法律,后从政,1827年,他当选田纳西州州长,但不久即隐退。1832年,他去得克萨斯,在那里,休斯顿积极参加反对墨西哥的得克萨斯独立运动,1836年,得克萨斯宣布独立,并几次打败了墨西哥军队,他当选得克萨斯共和国总统,由于他支持并在得克萨斯实行奴隶制,美国国会反奴隶力量拒绝接受得克萨斯成为一个州。1845年,得克萨斯最后并入美国,1859年他成为州长。1861年,南北战争打响,得克萨斯州很多人支持南方,但休斯顿始终反对得克萨斯加入南方叛军。他由于拒绝宣誓支持美国南方邦联而被撤职,后退出政坛,1863年逝世。休斯顿市以他的名字命名,休斯顿是一个传奇而又有争议的人物。 1999年3月2日 中共纪检工作杰出领导人王鹤寿逝世
1999年3月2日,中共纪检工作杰出领导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第二书记王鹤寿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王鹤寿,1909年4月19日生于河北省唐县。1923年考入保定直隶第二师范学校,翌年暑假,王鹤寿年仅15岁就在该校秘密党、团组织的安排下,回唐县从事进步的宣传活动。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在中共北方区党委秘密设立的党校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石家庄分会秘书,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1927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党领导下的工运工作,主要是在白区青年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组织部部长、书记,共青团中央团校主任,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和团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在白色恐怖的长期斗争中,曾六次被捕,受尽严刑拷打,残酷迫害,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第六次被捕后,在狱中坚持斗争,虽被敌人增加刑期,仍然不屈不挠,直到“七·七”抗日战争爆发,经党中央营救出狱。王鹤寿在长达13年的白区斗争中,历尽磨难,斗志益坚,始终坚持革命气节。
八年抗战期间,王鹤寿同志一直在延安中央组织部工作,在陈云、李富春领导下,任干部科科长。他坚持党的大胆发展而不让坏人侵入的干部工作路线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他善于识别干部、善于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干部,并且在陈云的支持下,同王明、康生等人打击干部、排斥异己的“左”的错误和恶劣作风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在把组织部门建成为干部之家,在发展壮大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干部队伍的团结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5月,王鹤寿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部长,担负起重点恢复和建设东北工业的领导重任。1952年,王鹤寿调任国家重工业部部长。1956年,王鹤寿担任冶金工业部部长。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王鹤寿被选为恢复重建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以后又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第二书记。在此期间,他兼任中央审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件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整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王鹤寿在中央纪委领导岗位上的九年,正值我党处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和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端正党风、维护党纪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他参加领导了平反“文化大革命”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冤假错案,特别是刘少奇、瞿秋白、潘汉年等同志的重大冤假错案的工作。他以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以大无畏的勇气,坚持原则,排除干扰,有冤必平,有错必纠,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王鹤寿十分重视党风党纪的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主持起草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等党的重要法规,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党性党风党纪的宣传教育工作。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王鹤寿同志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不再担任中央纪委的领导工作。他留下了一个无私无畏、刚正不阿、忠诚捍卫党的原则和人民利益的纪检战线上杰出领导干部的鲜明形象,留下了纪检工作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鹤寿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69年3月2日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开始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3/2/2006111020310922.jpg
被中国边防部队击毁的苏军坦克
1969年3月2日凌晨,苏联边防军出动70余人,装甲车两辆、卡车和指挥车各一辆,悍然入侵我国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的珍宝岛,首先开枪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多人。我边防军在多次向苏边防军警告无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给了入侵者以歼灭性的打击。
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同日,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交了抗议照会,坚决要求苏联政府惩办这次事件的肇事凶手,立即停止侵犯中国领土和武装挑衅,并保留要求苏方赔偿我方一切损失的权利。照会严正警告苏联政府,如果继续挑起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苏联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以后苏军又多次入侵我珍宝岛,皆被我军击溃。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3/2/2006111020311318.jpg中国边防战士与苏军进行交涉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3/2/2006111020311454.jpg
苏军出动消防艇,用高压水龙
喷射在乌苏里江上捕鱼的中国渔民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3/2/2006111020312606.jpg
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
西金达成协议,双方在有争议的地区脱离接触。 1969年3月2日 苏军侵入珍宝岛 我防部队被迫还击
珍宝岛是中苏边境河流乌苏里江中的一个小岛,这个岛及其附近的卡脖子岛和七里沁岛,均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就是按沙皇俄国强加给中国的《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它应属中国管辖。岛上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有中国居民进行生产。
1969年3月2日,苏方派出大批武装军人,分乘四辆装甲车、汽车,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开枪开炮,袭击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打死打伤我战士多名,我边防部队被迫还击。此后,苏联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于3月4日至17日,又出动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和大批武装部队入侵珍宝岛,并向中国岸上纵深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再次进行有力反击,将入侵者击退。事件发生后,我国外交部三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3月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题为《打倒新沙皇》社论。全国各地纷纷集会,抗议苏联军队的武装挑衅,支持我国政府的立场。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就中苏边界问题的事实真相和自己的一贯立场,作了申述。提出在肯定以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和平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对边界上的个别地方作必要的调整。主张和平谈判,反对诉诸武力。并重申: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珍宝岛事件是苏联政府挑起的,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968年03月02日——作家许广平逝世。
许广平(1898-1968)(右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笔名景宋, 祖籍福建,1898年2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 1918年, 许广平入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 1919年,许广平投身五四爱国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 曾发表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意见。 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同反动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同鲁迅结识。1925年8月8日,杨荫榆在报上登出《女师大启事》,称刘和珍、许广平等15名学生“恣意扰乱,极端破坏”,要家长、保证人“从速来校领回该生即日出校”。同时,她又计划,这15名学生每人由两名军警挟持押送回家。校内骤然弥漫紧张空气。正当年轻学生惊恐而又走投无路之际,鲁迅冒着风险又伸出了援助之手。许广平后来回忆说:他们“要活演‘林冲押配沧州’的一幕”!如果真个实行,“乡亲和家长们会以为她们犯了什么滔天罪”,而且,“在旧社会,能设想它的后果吗?”“平日过从很密的亲友、同学,很多都怕惹事,拒绝招待了。这时候只有鲁迅挺身而出,说:‘来我这里,不怕!’”这样,许广平就住进了鲁迅西三条胡同的家里。他们相识于1923年10月,那时鲁迅开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在每周30多小时的课程中,她最盼望听讲小说史,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坐位。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学生。他们相交于1925年3月11日,当时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在鲁迅的教育和启发下, 她的思想不断提高。她以学生会总干事的身份, 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骨干, 曾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 并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战斗檄文。这时, 许广平还热忱支持鲁迅的创作和研究工作, 经常帮助鲁迅校对和抄写稿件, 并积极为鲁迅创办的《莽原》周刊撰稿。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 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 发表了《同行者》一文, 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 并表示她将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 压迫”,不畏惧旧社会卫道者的猛烈袭击, 与鲁迅携手同行, “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6年8月, 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同车南下, 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1927年1月,鲁迅也到了广州, 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 许广平任他的助教。4月15日, 广州的反动派进行了反革命大屠杀。腥风血雨笼罩了广州城。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 10月3日, 与许广平抵达上海,专心从事写作,为了支持和帮助鲁迅,许广平毅然决定不出去工作了。此后,她不但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 还要替鲁迅查找有关资料, 抄写稿件,与鲁迅共同校对译著等。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由于得到许广平这样的支持, 鲁迅后期十年的著作成绩, 超过了以前的二十年。为了纪念许广平付出的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 鲁迅在发表自己的译作时, 有时特意用“许霞”、“许遐”的笔名。鲁迅时常对许广平说,我要好好地替中国做点事,才对得起你。在连年的白色恐怖和兵灾战祸中,许广平都坚定地与鲁迅站在一起,共同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 1930年, 鲁迅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参加“左联”成立大会, 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许广平曾多次陪同鲁迅外出避难。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与世长辞。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她将鲁迅1934年至1936年的杂文十三篇编成《夜记》, 于同年4月出版。又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许广平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 留在上海未走, 1938年4月, 她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 由胡愈之发起, 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 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 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二十卷本)。同时, 许广平大无畏地投入了抗日斗争。她积极为抗日将士募捐日用品、药物和其他慰劳品, 许广平为《上海妇女》、《妇女界》、《上海周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等报刊杂志撰稿, 并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宣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为了寻找上海抗日知识分子和出版家的线索, 日本宪兵于12月15日清晨逮捕了许广平,对她严刑逼供。但一无所获, 1942年3月1日不得不将许广平释放。许广平遭此迫害,双腿已不良于行, 头发白了许多。 抗战胜利后,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翌年,被推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1946年秋, 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资助下, 许广平将已经征集到的鲁迅书信手稿和抄件八百余封整理出版了《鲁迅书简》。接着许广平又秘密北上, 整理鲁迅北平故居的手稿和藏书, 并会见了中共驻北平办事处的叶剑英等人。1947年许广平担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积极为《民主》周刊等撰稿。这时,她与上海学联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不仅对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表示道义上的声援, 而且还多次慨然捐款。 1948年10月,许广平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经香港秘密转入解放区。1949年9月, 许广平当选为政协委员。10月19日, 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她一直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此外, 她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妇委会主任、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不久, 许广平把鲁迅著作的出版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 还将鲁迅的全部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国家有关部门。1959年10月, 她完成了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1960年10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两人书信后结集《两地书》,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最近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 1930年3月2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1930年3月2日下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窦安乐路中华艺术大学的教室里成立。会上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成立会是下午2时举行的,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潘汉年、洪灵菲、钱杏村、鲁迅、画室、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等50余人。宣告开会以后,推定鲁迅、沈端先、钱杏村三人为主席团成员。
会议确定组织行动总纲领的要点是:(1)文学运动的目的在于求新兴阶级的解放。(2)反对一切对我们的运动的压迫。同时决定了主要的工作方针是:(1)吸收国外新兴文学的经验,及扩大我们的运动,要建立种种研究组织。(2)帮助新作家之文学的训练,及提拔工农作家。(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4)出版机关杂志及丛书、小丛书等。(5)从事产生新兴阶级文学作品。
据1930年3月3日《拓荒者》记者报道,自从创造社被封,太阳社、我们社、引擎社等文学团体自动解散以后,酝酿了很久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组织成立的时机已经成熟。
“左联”成立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艺大众化,培养青年作家,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向前发展。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莫斯科。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援助。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协约国而创,而美国此时成为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德国的非常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925年与1926年中国国民党两次向共产国际申请加入共产国际,但都被拒绝。
1919 ~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成立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分裂。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有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改变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在这一新的形势下,1918 年11月1日布尔什维克发起召开欧美各国左派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决定筹建第三国际。 1919 年3月2日~6日,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会议,即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V.I.列宁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会议通过列宁的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共产国际宣告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大会选出由K.G.拉科夫斯基 、V.I.列宁、G.E.季诺维也夫、L.D.托洛茨基和F.普拉廷组成 5人执行局,季诺维也夫任主席。 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它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各国党必须执行它的决定。它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各国党的领导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国党的决定,开除和解散任何一个支部,向各国党派出常驻代表。唯独联共(布)在国际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号称是共产国际最强有力的领导支部。 主要活动 第三国际的活动分3个时期。 ①1919 年 3月~1924年1月列宁逝世,是共产国际活动前期,也是在列宁领导下成就显著时期。1920 年7月19日~8月7日 ,共产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会前列宁发表了《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 》。会上,列宁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大会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21个条件》。1920 年9月1~8日共产国际在巴库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1922年1月21日~2 月2日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斗争和建立共产党的进程 。1921年6月22日 ~ 7月1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作了《捍卫共产国际的策略的演说》和《关于俄共的策略报告》。大会认为,在国际阶级力量对比暂时处于均势的情况下,共产党应从直接进攻转而采取迂回的策略,向各国共产党提出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任务和“到群众中去”的口号。1922年11月5日 ~ 12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大会着重讨论工人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左”、右两种倾向,通过关于策略问题的提纲,肯定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还讨论东方民族殖民地问题,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并领导民族民主革命。 ②从1924年6月第五次代表大会到1934年为共产国际活动中期。1924年6月17日~7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指出,资本主义已进入局部的、相对的、暂时的稳定时期,各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任务。大会提出使各国党真正布尔什维克化以及进一步发展和整顿统一战线的号召 。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使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对各国党学习联共(布)的经验、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起了一定作用,但滋长了把一国党的经验绝对化的倾向 ,以致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切经验都具有普遍意义,甚至把联共(布)党内斗争国际化,要求各国党照搬,产生不良后果。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四次(1924 年7月)到第九次(1928 年2月)全会上,讨论了各国党内反对托洛茨基主义和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1926年11月 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通过决议解除季诺维也夫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职务。1928 年7月17日~9月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着重讨论国际形势、战争危险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等问题,批准《共产国际纲领》和《共产国际章程》。大会错误地将社会民主党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并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影响了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大会选举N.I.布哈林负责主持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1929 年4月,他被解除在共产国际的全部领导工作。后由V.M.莫洛托夫、O.V.库西宁和I.A.皮亚特尼茨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负责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③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到1943年解散是共产国际活动后期。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共产国际和各国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总书记G.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主义的进攻和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关键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广泛的人民阵线,而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色。大会还通过《关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作的决议》,指出执委会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政治和策略方针上来,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应从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一般应避免在各党的内部组织问题上进行干预。这一决议有利于各国共产党的独立发展,有利于确定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未得到全面贯彻执行。1938年,共产国际执委会无根据地指控波兰共产党领导机构内潜入大批间谍,解散波兰共产党,给波兰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严重损害。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动员一切力量反对法西斯侵略,支援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这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侵略各国的共产党,是抗击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势力的重要领导力量。 第三国际的解散和它的历史功绩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各国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原有的组织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和解决每个国家共产党遇到的问题不仅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为了有效地组织一切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共产国际存在的24年间,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对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相当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不同程度地抑制各国党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一国经验和国际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作出一些不符合各国国情的决定,等等,是它比较突出的缺点和错误。 共产国际许多重要会议都曾专门讨论过中国革命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一方面,共产国际在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阐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武装斗争的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帮助和声援中国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共产国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几次重大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同危害最大的王明机会主义路线则有直接关系。
1931年3月2日 苏联第8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语: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英语: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是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1956年3月2日 摩洛哥王国独立(独立自法国)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国家。该王国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美国发射宇宙飞船对木星进行考察(1972年)-----美国今天发射了“先驱者”10号宇宙飞船。按计划它将进行宇航史上时间最长、目标最远的星际航行,即经过21个月的飞行到达木星。
由于技术问题在关键时刻耽误了一些时间之后,发射终于在下午8时50分开始。官员们说飞船已进入轨道,正以每小时31413英里的速度运行。这艘飞船重570磅,有4台核发电机为各系统和所有仪器供电。
该船此行的目的是对木星的富氢大气圈、云层覆盖和辐射带进行探测。
当“先驱者”10号于1973年12月到达木星时,它将首次拍摄太阳系中这颗最大行星的近距照片,“先驱者”号的轨道可使飞船在10万英里内接近木星,并可使之对木星进行4天的近距观测。
这样飞船便可以对该行星3/4的表面进行拍摄。
与木星相遇后,“先驱者”号将飞往太阳系的外层边缘,成为进入外层空间的第一艘宇宙飞船。飞船携带一张录有地球人对外星人的问候语和有关我们所居住的行星的情况的唱片。外星人或许能在太空中听到我们的声音。
http://www.youngcn.cn/wenzhai/uploadfile/20073210215340.jpg 1946年3月2日——胡志明被选举北越国家主席
胡志明
胡志明 (1890—1969) 原名阮必成,参加革命后又曾改名为阮爱国,出生于越南中部义安省南坛县黄稠村外祖父家,在金莲村父亲家长大。父亲阮生辉考中副榜,靠教书为生,担任过官职,后迁到南部当大夫,是个爱国的汉学家。胡志明自幼就有赶走法国殖民者,解放同胞之志。十五岁在顺化国立学校读书时,已经参加了秘密的反法活动,为一些爱国志士做联络工作。但他不赞成那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依赖外国乞求独立的主张。1911年初,他辍学到潘切,在育青私立学校当教员,不久到了西贡。他期望能到西方国家观察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
1911年底,胡志明取名阿三,到法国联合运输公司的商轮“拉都舍·特莱维勒都督”号上当厨师助手,从此离开祖国,到过欧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他靠做伙食管理员、帮工杂役、烧锅炉、旅馆待役、园盯洗印照片等维持生活。他学习外语,广泛接触民众,访查各国民情,观察世界,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掠夺。
1919年初,凡尔赛和平会议召开时,胡志明取名阮爱国,代表在法国的越南爱国者,向各国代表团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权利的八项要求。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他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点钱把八项要求印成传单,广泛分发,并邮口越南。从此,阮爱国的名字在越南就成为爱国的旗帜了。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化名李瑞从苏联来到中国广州。他在广州同越南著名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家潘佩珠多次讨论越南革命问题,建议修改越南国民党党章,使之更革命化。潘佩珠认为他的意见符合新形势,很快接受了他的意见。胡志明在广州举办越南青年训练班,是主要讲课人。中国共产党的刘少奇、彭湃、陈延年等同志也为他们讲过课。他创立了越南青年同志会,其领导核心是共产团,出版《青年周刊》作为机关报。他还参加成立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包括越南分会。他在广州各个训练班的讲稿,集成《革命之路》一书由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宣传部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胡志明化名胡光到中国南方桂林等地区,同越党中央取得联系,准备条件回国活动,法国于1940年6月沦亡后,日本于9月占领印度支那北部,越南局势发生急剧变化,1940年12月底,他回到越中边境,举办干部训练班,以《解放之路》作为教材。1941年2月8日,回到高平省北坡,取名秋翁,召集党中央会议,培养干部和直接指导在高平省成立救国会的试点工作。
1942年8月13日,他化名胡志明,到中国去同越南抗日革命力量联系,刚到广西省靖西县就被蒋介石地方政府逮捕,从此他在广西各地十三个县的十八个监狱里被监禁了十三个月,他受尽摧残和折磨,不得温饱,牙齿脱落,头发灰白,面容憔悴,他写了一百多首诗,以后以《狱中日记》发表,1943年9月10日从柳州监狱获释,随即同当地的越南各民族主义救国组织取得联系。同时,他恢复了与党的联系,准备回国继续领导革命1945年5月德国败降以后,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奄奄一息,越盟已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胡志明及时指出,总起义条件已经成熟。根据胡志明建议,8月13—15日党的全国会议在宣光省新潮举行,决定立即发动全国总起义。
8月16日,胡志明主持召开了国民大会。出席会议的有越南各政治党派、人民团体,民族、宗教的代表和归国越侨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和越盟总部关于总起义的主张,决心在盟军进入印度支那以前夺取独立。大会选出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临时政府。胡志明发表《总起义号召书》,号召全国同胞立即行动起来,“以我们的力量解放我们自己。”
越南人民在胡志明领导下胜利地发动了八月革命,解放了越南全国。8月26日,他带病来到河内。9月2日,在河内巴亭广场五十万人的群众集会上,胡志明代表临时政府宣读《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经过全国普选,1946年3月举行的越南第一届国会一致推选胡志明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1951年2月举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1954年,胡志明作为越南党政领袖,领导越南人民为保卫革命政权而斗争,取得了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1954—1965年,领导越南北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统一祖国的斗争。六十年代,领导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但是,长期动荡艰苦的革命生涯严重损害了胡志明的健康。1969年9月3日,胡志明因严重的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象牙海岸
1983年3月2日——中国与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共和国建交象牙海岸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vory Coast )简称象牙海岸。象牙海岸共和国于1986年1月1日起改为“科特迪瓦共和国”其实国名未变,只是中文译名改了。原来,“象牙海岸”在各种语言中都是按意思译的,结果,“象牙海岸”这一名称的开头字母在各种语言中不尽相同,而各国际机构在排列国名时,都是根据国名的第一个字母在英文字母表的顺序来安排的,因而象牙海岸这一名称的开头字母在各种语言中不心杨同,而各国际机构在排列国名时,都是根据国名的第一个字母在英文字母表的顺序来安排的,因而象牙海岸在许多情况下国名排列的位置不能固定.为了改变这促情况,在征得联合国同意后,便决定统一按法语音译“象牙海岸”,中文译名就成了“科特迪瓦共和国”。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面积3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法语为官方语言,当地比较通行迪乌拉语。英语几乎行不通,旅馆里稍好。居民中约有54%的人信奉原始宗教,2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该国一些地区森林密布,大象成群。1447年葡萄牙人首先到此,见沿岸象牙贸易兴盛,一位名叫费尔南麦斯的殖民者便取名为“象牙海岸”。独立后,将其作为正式国名,并以大象作国微。该国由于以发展农业致富,人们称之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家。有“非洲的经济橱窗”之称。1960年8月7日宣布独立。
首都阿比让,西非的第1大港,非洲的第一个集装箱盛开头就在这里诞生。阿比让人口300万,有国际空站,它不但是科特迪瓦最重要的门户,也是内陆国家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重要口岸。它不仅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而闻名,又以其建筑漂亮而著称。该城现代化高楼大厦大多建于70年代后期,构造新颖,设计大胆,令人耳目一新。贷币是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CFAF。
咖啡和可可是科特迪瓦农业经济的两大支柱,主要分布在北纬8度以南的森林地带。它们是科特迪瓦最重要的出口物资。科特迪瓦资源丰富,独立后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其可可产量占世界第3位。咖啡、可可共占出口总额的50-55%。棕榈油出口占非洲第1位。棉花产量第2位。木材生产居非洲第1位。金枪鱼罐头的出口量居世界第2位。
在科特迪瓦,多数部族由于对自然的神秘崇拜,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如阿比迪族的迪斐节,其风俗饶有情趣,节日的活动一般要持续2天的时间。
注意当地的商业习惯,在西非,有些国家的上班时间是7-14点;有些则是早上8-12点下午15-18点。取得西非各国的签证通常需要48个小时。班机预约有必要再确认一次。当地没有特殊禁忌和土产。
科特迪瓦人多数以大米、玉米、甜薯为主食,副食为牛羊肉、鸡、鸭、鸡蛋、鱼以及西红柿、卷心白菜、土豆等蔬菜。他们在口味上,一般喜爱油腻、而且习惯吃大块的牛、羊肉,不爱吃肉片、肉丝、肉丁之类的菜肴,他们的食量一般都比较大。他们所烹饪的菜肴中,爱用椰子油、棕榈油、香叶、尖头辣椒等作调料。他们一般都忌吃虾、鸡毛菜和蘑菇等。
在科特迪瓦搭坐计程车要事先议价,计程车不能信任。
在饮食方面请注意,不要在露天摊位吃喝,最好喝矿泉水。
由于科特迪瓦过去是法国殖民地,所以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受法国的影响。在西非,科特迪瓦算是比较富裕、政治也安定的国家。首都阿比让的中心区布拉托绿茵中,高楼大楼大厦林立,刹那间促进令人忘却自己就在非洲。阿比让的物价非常高,进口商品都课征高关税。到处都有超级市场,商品供应也相当丰富。
1988年,科特迪瓦为偿还外债,以弥补因咖啡、可可出口价格低落所导致的大幅度高达300%,而造成部分已到码头的货物,不得不转往他国。
我国至科特迪瓦的水陆路邮件由北京散寄加纳转。航空邮件由北京散寄苏世转。电报由北京一汉保转。电话由北京一汉堡转达。电话由北京一巴黎转. 1969年3月2日——协和式飞机首次飞行。这架飞机是从法国图卢兹的一个机场起飞的,由一个法国人组成的机组驾驶。虽然协和式飞机的速度可以达到声音速度的两倍。但是它的首次带轮飞机是以每小时460公里的速度进行的。
协和式飞机(Concorde;亦称和谐式客机,台译协和式客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设计主导者是Mr. Lucien Servanty,这种飞机一共只建造了20架。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巡航高度18000米。协和飞机于1969年研制成功,并于1976年1月21日投入商业飞行。英国航空公司和法国航空公司使用协和飞机运营跨越大西洋的航线。
飞机机翼设计为三角翼,三角翼的特点为失速临界点高,飞行速度可以更快,且能有效降低超高速抖动时的问题。协和号四具引擎更配备了一般在战斗机上才看得到的后燃器(Olympus 593,Rolls-Royce)。 这架飞机还有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特点就是她会「变形」:其一是因为在2马赫的飞行速度时,空气摩擦使其机体产生高热,因热胀冷缩效应,协和号在飞行时最长会「变长」约24公分;其二是她的可变式机鼻,在飞行时直直挺挺的如一根针以利高速切开空气,但是在起降时,机鼻可以往下调5至12度以利飞行员的视野 - 事实上由于现在多有先进电脑导航仪器辅助,飞行员也不一定非得看见跑道才能起降,这么做只是求个安心,不过庞大的机鼻角度调整设备却白白的浪费飞机的宝贵重量与空间。
自从1969年首航以来,从未发生任何事故,使协和号获得了全球最安全的客机的名声。协和号票价高昂,一张伦敦至纽约的来回票要价逾九千美元,亲自搭乘协和号班机往返欧美大陆成为许许多多人自幼以来的梦想。飞机从欧洲到纽约的航程只需要不到三个半小时,且因为伦敦、纽约时差四个小时,所以搭乘协和号的旅客最喜欢说:「我还没出发就已经到了」。
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其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失火,导致飞机于起飞数分钟后即爆炸墬毁于机场附近的旅馆。这是协和号服役期间唯一的一次的失事。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架超音速喷射机失事,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命。
此次失事促使飞机制造商重新改造机体设计,并修补了诸多缺失。甚至利用防弹衣(Kelvar)原料来保护油箱,以避免油箱以后遭到高速的异物的穿刺。但尽管如此,由于整个失事过程都被民众用家用录影器材拍摄下来,造成社会大众心理上的严重震撼,不论这家飞机以往声望有多高,但仅仅一次的失事就让协和号从此一蹶不振……,虽然协和号客机在2001年11月重新启航,载客量一直都严重不足。因为对航空公司亏损严重,协和号客机终于在2003年退役。
到2003年4月,尚有12架进行商业飞行。2003年10月24日,协和飞机执行了最后一次航班,全部退役。 1949年——B-50首次完成中途不着陆绕世界飞行
1949年3月2日,美国一架B-50轰炸机“幸运小姐2号”起飞后经过94小时零1分钟的飞行,于2日上午10时31分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附近的卡斯维尔军事基地着陆,完成了首次中途不停的环球飞行。
这架B-50轰炸机在其23 452英里的飞行中曾加油四次。“幸运小姐2号”2月26日午时刚过便起飞向东飞行。星期日早些时候在亚速尔群岛上空加油一次,当天晚些时候在沙特阿拉伯上空加油一次, 1日晚又在马尼拉和夏威夷上空各加油一次。空军官员说这次飞行表明美国飞机可以随时把原子弹投入地球的任何地方。 1939年3月2日
美国西部片《公共马车》首映,获得成功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3/0610318442674523.jpg
1939年3月初,地道的西部片《公共马车》首映,引起热烈反响。这部影片由约翰-福特执导。他已有近20年的从影历史,这部影片是他的又一大佳作。
影片描写的是一辆公共马车与一队骑兵穿越过沙漠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林格-凯德性格粗暴,他的扮演者是约翰-韦恩。他身高6英尺4英寸,说话慢条斯理。他已经拍了大约80部片子。但是,不是影片本身给人印象不深,就是他担任的角色不引人注口。福特巧妙地运用摄影技巧,使画面惊心动魄。他不以细腻见长,所以不善于表演细腻的韦思恩正好适合他的这部片子。他们自1928年以来就是朋友,以后有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