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 留住记忆“02月15日”
http://baike.baidu.com/pic/34/11804391036751281.jpg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学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许多著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两年后,伽利略因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学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年。这一段时期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他在力学、天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发表出来,取名为《星空信使》,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欧洲,也为伽利略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伽利略被聘为“宫廷哲学家”和“宫廷首席数学家”,从此他又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的宫廷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学发现以及他的天文学著作明显的体现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因此,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注意。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照料他的女儿赛丽斯特竟然先于他离开人世。失去爱女的过分悲伤,使伽利略双目失明。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伟大的伽利略——为科学、为真理奋斗一生的战士,科学巨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http://baike.baidu.com/pic/3/11456923589628279.jpg
1988年2月15日——费曼逝世,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费曼于1918年5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小镇Far Rockaway的一个俄罗斯移民犹太裔家庭。
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先学数学,后学物理。1939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Rev.)上,内有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量子力学公式。
1939年9月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惠勒(J.Wheeler)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的疑难问题:发散困难。1941年,费曼与阿琳·格林鲍姆结婚。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3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
1945年6月16日,费曼的第一个妻子阿琳去世。同年费曼开始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51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加州理工学院因其幽默生动、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与施温格(Julian.Schwinger),朝永振一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费曼受委托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 在国会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费曼因癌症逝世。 http://www.sogoll.com/Article/UploadFiles/200608/20060830090800468.jpg
1857年—— 俄国音乐家格林卡逝世1857年—— 俄国音乐家格林卡逝世
米哈依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诞生在斯摩棱斯克 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个庄园地主的家庭里。这是一个有着辽阔 田野、森林和充满优美音乐的地方,格林卡从小在这个迷人、静 谧的环境中,受到了俄罗斯大自然美的熏陶,熟悉了俄罗斯民间 的生活习俗,经常从农村歌手和乳娘那儿听到娓娓动听的民歌。 尤其是舅父家的农奴乐队,对格林卡的音乐才能以至未来音乐道 路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个农奴乐队经常演奏西欧的音乐作品,格林卡从中接触到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梅雨尔、凯鲁比尼的序曲和交响乐,受 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他只是 听众,后来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他向农奴音乐家学会了小提琴, 于是就成了乐队的一员。农奴乐队不仅是他“欢乐的源泉”,而且 成了哺育未来民族音乐家的摇篮。最使小格林卡着迷的是俄罗斯 民歌。他经常一连几小时,心往神迷地坐在一劳倾听;忘掉了周 围的一切,并发出这样的感叹:“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这些朴 素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深深地打动着格林卡,使他从电吸取了丰富 的养料,为他一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后来,格 林卡在自传《札记》中谈到,童年时代听到的民歌,成了后来他 以绝大部分精力钻研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首要原因和创作的主要依 据。这些民歌引导他写出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 与柳德米拉》。同时,格林卡在与农奴音乐家的密切接触中,培 育了他对人民群众的亲切感情和民主思想。
1812年俄国爆发了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当时,虽然 .格林卡才8岁,但是,他目睹了残酷战斗的痕迹;亲耳听到了关 于人民游击队英勇抗敌的生动故事。俄国人民的英雄业绩和高涨 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作曲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后来他创作 “民族英雄悲壮歌剧”《伊万·苏萨宁》的源泉之一。据说,1814 年俄国政府规定12泪25日为解放纪念日,要求全国鸣钟一天以示 庆祝。于是,这一天,在格林卡的故乡,两年前曾经号召人民奋 起抗击拿破仑军队的教堂钟声,又响了起来。胜利欢腾的钟声, 从清晨到黄昏一直在诺沃斯巴新克村的上空回荡。二十二年后, 即1838年,在彼得堡大剧院首演的《伊万·苏萨宁》的终场合唱 《光荣颂》中,又再现了这个象征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钟声。
1818年,14罗的格林卡被送往彼得堡中央师范学校附属贵族 寄宿学校读书。这使格林卡从偏僻、闭塞的乡村,迸大了丰富多 采、视野广阔的艺术天地。课余时间他有机会去大剧院观看歌剧, 听音乐会,参加各种贵族的家庭演奏活动,从中接触到广泛的音 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意大利、法国歌剧和德奥交响东等,同 时,也包括俄国前辈作曲家的创作。
求学期间,格林卡跟随彼得堡著名的外籍音乐家菲尔德和迈 耶尔学习钢琴、提琴和音乐理论。虽然这两位音乐家传授给格林 卡的大多数技能,都没有超出俄国前辈作曲家所惯用的和当时城 市家庭音乐生活,特别是贵族沙龙音乐娱乐所必备的技能!但是, 格林卡毕竟还是因此接受了较为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熟悉了作 为俄国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音乐的音乐风格。他最初 的音乐创作大多为变奏曲。比如,以莫扎特作品主题所写的变奏 曲等;这种以流行的名作主题进行变奏的创作方式,当时在俄国 的城市音乐生活中很盛行。
1822年格林卡从学校毕业后,次年去高加索养病。南国大自 然的美丽景色,山区居民的生活风俗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给 格林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他以后创作富有东方特点的音乐 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高加索回来,格林卡在故乡住了一个时期,亲自参加了农 奴乐队的演奏和指挥活动。在这种实际工作中,他学到了很多管 弦乐方面的知识。这一工作也促使他去写管弦乐作品,并终生热 爱管弦乐创作。1824年所写的管弦乐《行板与回旋曲》和《降B大 调交响曲》就是他这方面的处女作。这些作品虽然都不成熟,但 可贵的是,格林卡采用了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并以俄国民间音乐 常用的变奏手法对它们进行发展。
至此之前,可以说是格林卡一生创作活动的准备阶段。
1824年,20岁的格林卡在彼得堡交通部就职,进入了创作初 期。
格林卡虽然出任公职,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和全部热情却 投入了业余的音乐活动。他听音乐会;向意大利歌唱家学习声乐, 参加重唱、合唱和钢琴重奏等业余音乐小组;出人音乐沙龙,参 与演出活动,广泛结识音乐和艺术界的朋友……。在紧张的音乐 生活中,格林卡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和歌唱家,从而使他 在彼得堡的音乐沙龙中博得很高的声誉,被人称为“天才的业余 音乐活动家”。
就在这个时期,格林卡的兴趣逐渐从演奏转向作曲,音乐对于 他已不仅是沙龙的娱乐,他开始认真地学习作曲理论,投入创作 实践。在交响曲、奏鸣曲以及重奏曲等大型习作中,作为学习, 格林卡有意识地模仿西欧古典音乐大师的风格进行创作。以海 顿──莫扎特的风格写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其中的代 表作。同时,格林卡还写了一些具有较高演奏技巧水平和独创性 的钢琴作品,如《F大调钢琴变奏曲》等,这些作品已显示出格 林卡钢琴音乐的技巧特征。然而,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为数 最多的还是一些不成熟的浪漫曲,这些浪漫曲基本上没有摆脱当 时城市浪漫曲感伤主义的传统主题和习惯音调,如《可怜的歌手》、 《安慰》等。这一时期格林卡的器乐作品多数也与沙龙的音乐娱 乐有关,主要是以柔和的曲调和优雅的风格为特色的钢琴变奏 曲、舞曲和抒情曲,如《降E大调夜曲》等。
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在俄 国唤起的爱国主义热潮,使得包括格林卡在内的优秀艺术家,受 到了强烈的鼓舞,它不仅对格林卡的早期创作,而且对他一生的 创作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格林卡求学期间,十二月党人的自由思想就在彼得堡先 进的知识阶层中广泛流传着;格林卡所在的贵族寄宿学校就有一 些老师和同学是十二月党人和启蒙学者。格林卡的文学教授兼家 庭教师丘赫尔别凯尔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著名的十二月党人。 他热烈主张的俄罗斯文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思想,都对格林卡 有积极影响,丘赫尔别凯尔是普希金的同学和最亲近的朋友,格 林卡在他家中与普希金相识,并于20年代末与普希金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从那时起,格林卡便采用普希金的诗篇谱下了许多优秀 的浪漫曲。在此期间,格林卡还结识了剧作家格利波耶多夫。这 两位作家对格林卡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种种尝试给予了热情的鼓 励和支持、并在友谊的交谈中以民族和民主的思想影响着格林卡 的艺术观。当时,正是以普希金和格利波邱多夫为代表的俄罗斯 民族文学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民族文学的繁荣促进了格林卡民族 音乐思想的成熟。
格林卡在彼得堡的艺术沙龙中,还结识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俄 国艺术家,如诗人茹科夫斯基、杰尔维格;文艺批评家奥多耶夫 斯基和著名的音乐活动家、鉴赏家继耶尔戈尔斯基伯爵等。这些 人的思想虽然偏于保守,但他们都是民歌爱好者和俄罗斯民族音 乐的热烈拥护者,格林卡的不少具有民族风格的浪漫曲,就是取 材于他们的诗作,并得到过他们的支持。
格林卡不具备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思想,他在政治上与 十二月党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直接把格林卡的创作与十 二月党人的社会革命,即反对专制农奴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或 者在格林卡和十二月党人之间划上等号,夸大十二月党人运动对 格林卡的影响,是不恰当的。但是,十二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激发了格林干的爱国热情,使自幼蕴 藏在他心用中的民族音乐思想的种子开始萌发。特别是俄国上流 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倍受歧视的现 实,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这促使他更加重视从 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滋养,自觉地去探索俄国的民族音乐创作。
这样,在彼得堡创作初期,除了前面提过的那些具有较多习 作怪和模仿性的作品之外,格林卡还创作了一些具有不同于贵族 奴化艺术的新因素的作品。尤其是他在音乐沙龙中以俄罗斯民歌 主题所作的即兴变奏,以及自编、自弹、自唱的浪漫曲,更突出 地显示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卓越的创作才能。浪漫曲《不要诱 惑我吧》是格林卡早期的成功之作。这首歌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 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格林卡的个人风格。
在彼得堡的早期创作生活中,格林卡的民族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所增进,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俄国音乐家。他清醒地认识到, 要使俄罗斯的音乐作品在本国和世界得到承认,自己就不能停留 在音乐爱好者和俄国现有的创作水平上;人而必须掌握世界最先迸 的作曲技巧。于是,1830年他出国深造去了。
在德国,他向欧洲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德恩系统地学习了作曲 理论,深人地研究了亨德尔等人的古典音乐作品。在维也纳,他倾 听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老施特劳斯和兰涅尔的舞蹈音乐。尤其在他 呆了三年之久的意大利,他完全沉醉在当时正处于繁荣时期的意 大利“美声”声乐艺术之中;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和帕斯塔、 鲁比尼等著名歌手的演唱,经常使他赞叹流泪。他潜心地研究意 大利声乐的体裁和旋律发展的技巧,同时,还广泛地接触了正在欧 洲兴起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结识了浪漫派作曲家柏辽兹等人。
在国外的四年生活中,格林卡掌握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作 曲技巧,熟悉了意大利和浪漫源的音乐风格,这给他的创作带来 了新的特点。从浪漫曲《威尼斯之夜》、《胜利者》和《降E大调 钢琴弦乐六重奏》等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意大利音乐,特别 是声乐艺术对他的影响;在锅琴、黑管、巴松的《悲壮三重奏》 等作品中,则可以看到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格林卡在意大利的创作,特别是那些采用意大利题材和风格 写成的作品,如根据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剧主题所写的变奏曲 和小夜曲等,受到了当地听众的高度评价和欢迎。但是,对西欧 音乐研究得越深入,格林卡对自己──一个俄国音乐家──的使 命就认识得越清楚。他在创作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一种 不安的情绪经常在折磨着他。他认为他不应该按照意大利的风格 为俄罗斯写作,他觉得自己那些迎合意大利居民趣味的作品。只 能使他确信,他所走的“不是自己的道路”。他说:“我实实在 在不想成为意大利人。对祖国的怀念,逐渐引导我按照俄罗斯的 方式来写作。” (见自传《札记》)于是,1834年他毅然决定返 回祖国。
途经德国时,格林卡在意大利时还比较模糊的创作思想,变 得越来越清晰了,他要写一部“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 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见1834年1月致不知名的C.T.的信)。 就在德国,格林卡写了两部对实现他的歌剧创作计划具有特殊意 义的作品 ,管弦乐《俄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 作品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格林卡在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俄国 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尝试了他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学来的所有作 曲手法,可以说,格林卡后来在成熟时期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技 法,在这里都已初步实践了。因而,这两部作品被人称作是“歌 剧《伊万·苏萨宁》和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的特殊草稿”。
创作民族歌剧的想法使格林卡激动不已。回到祖国不久,格 林卡便开始了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 产象着魔一样”,灵感不断涌现,以至于整个歌剧的细纲,甚至许 多主题,都在脑子里“一下子发作了”(见自传《札记》)。
《伊万·苏萨宁》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 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在格林卡 之前,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在诗作《沉思》中,曾以苏萨宁的献 身精神来唤醒民众。而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 尼古拉政府利用十二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提出了 忠于沙皇、地主和东方正教的“官方爱国主义”理论,极力搜索 鼓吹这种反动理论的艺术题材、于是,当时身为宫廷诗人的茹科 夫斯基,了解到格林卡的创作欲望之后,便向他提供了“苏萨宁” 的题材。并根据尼古拉一世的旨意,委任御用文人罗中创作脚 本,改定作品名称为《为沙皇献身》,使歌剧贯穿着忠君思想。 当时,这部歌剧受到了皇室的欢迎,并被定为节日上演的官方剧 目。造成歌剧中的这些问题,对于格林卡来说,当然也不是偶然 的,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但是,格林卡毕竟自幼受过民间音乐熏陶,后来又接受了l812 年卫国战争和十二月党人运动的爱国主义思潮影响。他是一位民 族音乐思想逐步成熟的艺术家,他的主要创作意图是,为祖国写 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他所以欣然采纳“伊万·苏萨宁”这个题 材,并且在创作中不断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主要是因为这个题材符 合他要创作“民族英雄悲壮歌剧”的强烈欲望。格林卡在作品中 倾注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他多年探索民族音乐创作的 心血,因而,这部歌剧不仅标志着格林卡民族音乐思想的成熟, 而且,在开创俄国古典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格林卡 在这部作品中总结了前人的成就。他在吸取民族音乐的养料和西 欧音乐先进技巧的基础上,创作了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 正的民族歌剧。这部歌剧被人称作是“俄罗斯歌剧的曙光”。它不仅照亮了俄罗斯歌剧的创作道路,而且对俄国整个民族音乐的发 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赢得了俄国先进人士的热烈欢呼和 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部歌剧开辟了俄国音乐的新时期。
1837年春,格林卡开始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 作。这是一部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构思的神话歌剧。1842年首演 后的几十年内,在俄国音乐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对该剧脱 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脚本缺乏统一构思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同 时,也对歌剧的成就做出了中肯的分析,指出它在俄国音乐史上 的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高度的艺 术技巧和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主题。它与《伊万·苏萨宁》一 起,为俄国古典歌剧的两个基本分枝──神话史诗剧和人民历史 剧──奠定了基础。
格林卡自1834年回国至1844年,除了两部歌剧之外,还写了 许多优秀作品,这十年是他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
1839年,他在著名的管弦乐曲《幻想圆舞曲》中,将俄罗斯 舞曲交响化,预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国交响音乐、歌剧中的特殊地 位。它不但直接影响了后来俄国交响音乐和歌剧中的舞曲创作, 而且也推动了俄国舞剧音乐的创作。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 人的舞剧、歌剧和交响曲创作,受到他这方面的影响最显著。
1840年,格林卡为伊·库科尔尼克的悲剧《霍尔姆斯基》配 乐。这些配乐为俄国戏剧音乐的交响化,以及交响音乐的戏剧性 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在这十年内,格林卡还创作了自己最有价值的浪漫曲。如采用普希金的诗歌谱写的浪漫曲《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希望的 火焰在血液中燃烧》和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等。这些浪漫 曲吸收和发展了俄国城市民歌和浪漫曲的创作成果,同时又摆脱 了它们陈旧的感伤主义情调和千篇一律的表现公式。它显示了格 林卡完美成熟的创作个性,把俄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 段,对柴科夫斯基等后代作曲家的声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1837─1839年格林卡被任命为宫廷合唱队的乐队队 长,工作期间他对俄罗斯合唱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44年,格林卡作为一个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的成熟艺术 家,第二次出国。这次出国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创作和生活 上的不顺利──他的作品与工作在上层社会中不被理解和遭到某 种冷遇,婚姻上亦遇不幸;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新的创作冲动相 艺术上的新鲜印象,以满足他自幼素有的“火热想象力”。在巴黎, 格林卡与当时已经闻名遐迩的柏辽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柏辽 兹在自己的音乐会和音乐论文中,向西欧听众热情地介绍并高度 评价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作品在巴黎演出,获得了很 大的成功。格林卡在巴黎还接触了当时欧洲活跃的音乐生活和音 乐界的新作品、新气象和新潮流。这不仅使格林卡对于新颖、丰 富和具有色彩性的音乐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而且,从柏辽兹的作 品和当地听众的欣赏趣味中,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那种在情感表 达上比过去更强烈、更坦露、更无拘无束,风格效果上“华丽璀 灿”的管弦乐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新要求。于是,他决定 去西班牙,他认为绚丽多采的西班牙音乐是写作这类作品的极好 素材。他要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曲目,开扩自己的创作视野。
在西班牙,格林卡直接深入到普通的西班牙民众之中,潜心地 研究当地的音乐,并且向当地教师认真地学习与西班牙音乐密切 联系的西班牙舞蹈。先后写出了两部反映西班牙人民生活风俗、 具有鲜明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的序曲──华丽随想曲《阿拉贡·霍 塔》和《马德里之夜》。这两部作品体现出浪漫派音乐对他的影 响。格林卡开创了欧洲专业作曲家广泛采用西班牙主题创作音乐 的先河,这两部作品并成为俄罗斯作曲家以外国题材创作管弦乐 作品的开端。继格林卡之后,柴科夫斯基、李姆斯基-柯萨科夫 等都写过西班牙和意大利题材的乐队作品。
格林卡1847年回国,1848年写出了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 卡亚》。格林卡一生没有写过交响曲,但是在《卡玛林斯卡亚》 中,他成功地运用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成就,创造性地继承和发 展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传统,将俄罗斯民歌交响化,写出了俄国 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后来的俄国交响乐作曲家正是 沿着这部作品所开辟的道路成长起来的。因而,柴科夫斯基说: 《卡玛林斯卡亚》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的晚年是在忧郁不安的心境中渡过的。格林卡在创作 上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俄国贵族社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 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格林卡的作品经常遭到冷遇 和恶意的诽谤,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被完全挤掉。格林 卡苦痛地从彼得堡跑到国外,又从国外返回祖国,频繁的迁移也 未能消除他胸中的郁闷,他的创作意志几乎因此而被摧毁。他说:“烦恼、忧愁和苦难毁灭了我,我已完全失去了勇气。”(见1855年11 月29目的信)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因社会“扼杀式的冷淡态度而死 亡”。往这种状况下,格林卡晚年的创作力明显衰退。1852年和1856 年,他两次出国,数年流落在国外也没有写成什么东西。他曾构思 标题交响曲《塔拉斯·布尔巴》和歌剧《重婚者》等大型作品,均未 能实现。这些年,他留下的遗产仅是一些浪漫曲(《祝贺之杯》、 《阿杰尔》、《玛加丽塔之歌》和《芬兰湾》等)、钢琴曲(套曲《向祖国 致敬》、《苏格兰主题变奏曲》) 和乐队改编曲(《邀舞》、《友谊 纪念》)。但是,浪漫曲中的戏剧性倾间明显地加强了。
需要提及的是,50年代初,在格林卡周围也曾聚集着一群与 贵族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人,他们就是未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 运动的中坚力量:文艺理论家斯塔索夫、评论家兼作曲家谢洛夫、 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他们以坚定的态度、诚挚的 敬仰和满腔的热清来支持格林卡。1852年谢洛夫根据格林卡的谈 话整理了《配器法》。1854年,在斯塔索夫的恳求下,格林卡写了 自传体的《札记》,这本《札记》是研究格林卡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最 有价值的文献。在创作上,青年朋友们总是鼓励格林卡,希望重 新激起这位心情沉重的作曲家的创作力。虽然他们的这种努力没 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是,格林卡的音乐传统却由他们直接得到继 承。达尔戈梅斯基成为格林卡之后的第一位民族作曲家,斯塔索夫 和巴拉基列夫都是60年代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领导者。
1856年,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别祖国,就再也没能回来。1857 年2月15日,他逝世于柏林。 http://baike.baidu.com/pic/2/11457552348957498.jpg
1682年2月15日—— 顾炎武逝世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著作
《日知录》 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论经
八至十二,论政治
十三卷 论世界风气
十三四卷论礼制
十六十七卷论科举
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
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论史法
二十七卷论注书
二十八卷论杂事
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
三十卷论天象术数
三十一卷论地理
三十二卷论杂考
顾亭林自认 日知录 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 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诗本音》 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 三卷
《金石文字记》 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一百卷
""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他研究经学、音韵、历史、地理等,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 (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谋”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顾炎武在古音学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论的建树,另一方面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也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 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 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顾炎武有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也就是说,他希望清朝灭亡,就如同精卫想平东海一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有人宗国泪 何地洒孤忠
崇祯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五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命豫亲王多择率大军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河南开封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等拥立福王由崧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号弘光。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一时人心惶惶,为避战乱,顾炎武率家人东躲西藏,到年底,迁往高旧居80余里的语濂经暂住。经昆山县令杨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人)举荐,行朝诏用炎武为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了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田。
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入抗清复明的斗争。
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于,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同上),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满腔忠愤,不能自已。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 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
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于此可见。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子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直至逝世。 http://baike.baidu.com/pic/4/114796760715118.jpg
1898年2月15日——美西战争爆发。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人民,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早在战争爆发前夕,主持美海军工作的海军助理部长罗斯福即命令亚洲分舰队司令G.杜威率舰队集结香港待命,杜威进行了周密的作战准备。1898年4月30日,美分舰队进入马尼拉湾,翌日晨,发现P.蒙托霍指挥的西舰队。美西舰数对比为6:7,但美舰在总吨位、航速和火炮,特别是在战备训练水平方面,均占优势。经数小时战斗,西舰队被歼,伤亡381人。美方只有7人受伤。与此同时,菲律宾起义军积极行动,控制着马尼拉外围(该地尚有一支西班牙驻军),占领了许多重要岛屿和城镇,并建立以E.阿奎纳尔多为首的民族政府。8月13日新到的美陆军在舰队支援下登陆,同时利用菲律宾起义军,迫使马尼拉的西军投降。但在废除西班牙殖民统治以后,美政府却背弃支持菲律宾独立的诺言,宣布对菲实行军事占领,引起菲人民的强烈反抗。此后3年,美国对菲起义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军事镇压。
在加勒比海地区,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驻军有20余万。古巴起义军在M.戈麦斯·伊·巴埃斯领导下已解放大片国土,造成有利态势。“缅因”号事件后,西政府派出一支舰队(6艘战舰,由P.塞韦拉指挥)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进入圣地亚哥港。美北大西洋分舰队(7艘作战舰只,司令为W.T.桑普森)立即对该港实行封锁,并要求陆军配合歼灭港内西舰队。但美陆军第5军(约1.7万人,W.沙夫特指挥)在圣地亚哥以东登陆后,坚持以夺取圣地亚哥城为目标;在攻占城东制高点的战斗中伤亡1700人。7月3日,西舰队奉命撤出圣地亚哥港,在港外被美舰队歼灭,死亡160人,被俘1800人(包括塞韦拉)。美方仅伤亡各1人。16日,圣地亚哥城在古巴起义军和美军围困下断粮,城内外西守军约2.3万人投降。25日,美陆军司令N.A.迈尔斯率领的远征军在波多黎各登陆。西政府求和。8月12日,美西双方同意停止军事行动。
12月10日,双方于巴黎签订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死亡约5000人(其中战死不足400人,其余多系病死)。美国以极小的代价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利用了古巴、菲律宾人民的武装斗争。这次战争,成为世界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战争中,美海军战备程度较高,但陆军准备不足,陆海军协同很差,登陆作战的组织混乱,促使战后美国进一步加强海军,并力图克服战争中暴露的问题,为继续向海外扩张作准备。 1989年2月15日
苏联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
1989年2月15日, 最后一批苏联军队被空运撤出阿富汗,从而结
束了与圣战者叛军长达9年的苦战。 此前几天,已有数千名士兵离开
了这个国家,其中许多士兵乘着坦克和装甲运输车越过了奥克苏斯河
边界。这一分阶段撤军行动始于1988年5月。 这标志着一个历史性事
件的完成: 根据1988年4月签署的《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
瓦协议》,苏联军队如期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撤出苏联被看成是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新思
维的又一重要体现,它消除了长期导致东、西方关系紧张的障碍之
一。 1823年2月15日 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诞辰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安徽合肥人。1861年辅佐曾国藩,配合外国侵略军攻陷苏、常有功荣升为江苏巡抚。1865年任两江总督,调淮军6万多人镇压起义军。1870年经曾国藩力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军政、外交大权。后为挽救晚清,大办洋务,陆续开办制造局、招商局、织布局、煤矿、铁路等企业,主张官办,向国外购买军火、扩充淮军实力,建立北洋舰队,成为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反对抵抗外国侵略,主张妥协投降,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等;对内反对维新变法,镇压义和团。
李鸿章1901年离开人世。 1946年2月15日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当时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般大。它当时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1913年2月15日 汉字注音字母诞生
1913年2月15日,由读音统一会制订的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诞生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在国内公布。拼音字母由24个声母符号,16个韵母符号组成。它的特点是字母全部都以笔画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3拼法,声调则另加标记。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国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汉字注音符号,它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普通话、普及拼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缺点是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没有采用音素拼写法,所以字母拼写与实际读音仍未切合。 华兴会部分成员
前排左起第一人黄兴,第三人胡瑛、第四人宋教仁,第五人柳扬谷
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1904年2月15日
反清组织华兴会成立
1904年2月15日,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
党人百余人以除夕聚宴为名,在明德学堂校董龙璋的西园寓所聚
会,会上推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会员500
余人。 口号是“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和“同心扑满,当面算
清”。 华兴会没有留下政治纲领性的文件。 防守新加坡的英军无条件投降
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落入日军手中
1942年2月15日, 防守新加坡的英军无条件投降。
被俘的英军与英联邦士兵共有13万多人, 而日军的前线部队只有
6万多人。俘虏们被关进集中营和监狱,在未来3年多的时间里忍受着
凌辱、暴行、奴役与饥饿。战争结束时活下来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1935年2月15日 东北抗日联军发表统一建制宣言
1935年2月15日,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发表。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号召人民武装抗日,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其中包括一部分接受中共领导的抗日义勇军。这支部队人数最多时曾达55000多人。统一编成第一至七军,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夏云杰、李学福分别任军长。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11年辛亥革命时,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任内阁总理大臣,出兵向革命党要挟议和。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同时挟制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15日, 经参议院选举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就任。袁就任后,美、英、俄、日等帝国列强纷纷宣告承认。自此,辛亥革命宣告结束。
http://www.hrwsj.gov.cn/lishi/web/end/HistoryPic/6/0610620365795459.jpg 1972年2月15日,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逝世。
埃德加-斯诺(1905一1972)诞生在密苏里州堪 萨斯城。1924年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第一次到中国,任驻上海记者。1933一193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1936年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根据地,1937年写作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最早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
介绍中国的革命运动。1939年再次访问陕北。1941年离开中国后,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采访生活,出版了《为亚洲而战》(1941年)、《人民在我们一边》(1944年)等著作。1959年偕同夫人移居瑞士。 1960、1964、1970年曾3次访问中国,并报道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另著有《河的彼岸》、 《中国巨变》等介绍中国的书籍。1972年2月15日病逝于日内瓦。按照他的遗嘱,其部分骨灰于1973年10月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
http://www.5156edu.com/editor/Temp/200703090722527c53.jpg 1906年2月15日英国工党建立。
英国工党 Labour Party,Great Britain
http://www.prisonplanet.com/images/may2006/260506blair.jpg
英国两大政党之一 。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1918年2月通过了新党章 ,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 ,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 。同年6月 ,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1924年1月 ,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 ,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1945年以前 ,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 。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这是工党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两次 。1979年 、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选连遭失败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 ,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 。50~60年代 ,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 ,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 ,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 。1990年5月工党提出新的施政大纲 ,充实了1989年年会通过的调整政策,放弃了老式国有化政策。主张政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培训、运输、通信等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分配先考虑“创造财富的人”,发展高技术经济,鼓励发明创造。在防务政策上,放弃了单方面核裁军的立场,主张用英国的核武器作为核裁军谈判的筹码,争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在野时每年选举领袖,并设副领袖;执政时可不改选,也不设副职。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工党议员组成。每届议会开始即选举领袖、副领袖和总督导员。在野时,由领袖、副领袖、下院议会党团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院总督导员以及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议会委员会,领导议会党团活动。执政时 ,则由工党内阁代替,另设联络委员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 。在议会外,全国代表大会(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全国执行委员会、区域会议、选区组织和全国劳工理事会。工党总部是行政机构 。党员600余万人 ,90%以上为工会集体党员,也有部分知识分子,中小资本家,职工大会系该党主要支柱。 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正式成立。
http://www.cnr.cn/wcm/lvyou/zgwjztxx/W020040913338345150120.jpg
香港廉政公署办公大楼
廉政公署(簡稱廉署;英文簡稱ICAC,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是香港一個專門打擊貪污的獨立執法機構,香港回歸中國前稱為「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成立於1974年2月14日,當時由於香港的政府部門貪污問題嚴重,尤其是警隊內部,因此才有廉政公署的出現。之前,警隊曾經有一個反貪污小組,鑑於警隊貪污嚴重,如果對某人作出調查,有機會會連調查員自己也被揪出來,因此它的效力實際上只有很少。而事實上,不少警員亦因為各種原因而被逼對貪污妥協,加入行賄和受賄的行列。
葛柏案為廉政公署成立的導火線。1973年,總警司葛柏被發現擁有的財富多達四百三十多萬港元,懷疑是從貪污得來。律政司要求葛柏在一星期內解釋其財富來源,否則就會拘捕他。然而在這段期間,葛柏竟輕易逃離香港到英國,使已經積聚已久的民怨爆發,並要求政府緝捕葛柏歸案。為平息民憤,當時的港督麥理浩爵士委任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成立調查委員會,徹查葛柏逃脫原因及檢討當時的反貪污工作。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在調查葛柏潛逃事件後表示,政府需要一個獨立的反貪污部門,才能有能力打擊貪污。1973年10月的立法局會議上,政府採納了委員會的建議,於1974年2月成立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成立後更即時接手調查葛柏案,全力緝捕這名曾紅極一時的總警司歸案。
廉政公署成立時,民眾本來對廉署沒有任何期望,事關過去政府有關反貪污的行動都以失敗終結。但這次成立廉政公署,由於直接向港督負責,因此在行動上得到不少方便,以致很快就在民間建立聲譽及威信。但初期對於警隊的調查,由於牽連甚廣,使警隊內人心惶惶,最終引起警員的不滿,因此當時廉署人員常與警員發生衝突。及後宣佈在1977年以前貪污較輕的可獲得特赦,衝突才得以平息。
多年以來,廉政公署致力打擊貪污,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廉政公署亦致力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執法機關共同打擊跨境貪污罪案,成績斐然。一些國家的反貪污部門也以ICAC作為英文簡稱,如南韓、澳洲、毛里裘斯等。香港回歸中國後,廉政專員更成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之一,需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名,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加拿大2月15日国旗日,1965年2月15日,加拿大正式采用枫叶国旗图案。
http://www.lsysh.com/Photo/UploadPhotos/2004918102716675.jpg
加拿大1867年7月1日独立,到1965年前虽曾修改多次国旗法,但国旗左上方均有英国国旗图案,法裔居民因不喜欢这种国旗,要求更换,於是在与英裔居民爭论达40年之久后,终於在1964年5月修改通过国旗法,新的枫叶旗於1965年2月15日开始使用。 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1937年)-----
http://www.china--1.com/day/tu/2/15/02151937001.jpg
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举行。
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杨虎城等人提出了西安方面关于抗日救国8项议案;李宗仁等人提出保障言论自由、保护爱国运动、解放群众及加强救国运动案等。
会上,尽管国民党没有放弃反共立场,但在对内政策上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
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向着和平和抗日的方向转化的开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战争开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1948年)-----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1/25/F200701251353201803039226.jpg
1948年 2月15日,中共发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的党内指示。
“不要性急”,要“先组织贫农团”,“再组织农民协会”;“不要全面动手”;要“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反革命分子必须镇压,但严禁乱杀”。
工作步骤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打击地主,中立富农;二是平分土地,对待富农应有区别。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