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 留住记忆“01月29日”
1886年1月29日—— 汽车诞生日,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1884-1929)和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1834-1900),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1886 1月29日,德国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这一天被大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德国人哥德利普·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奥托宣布放弃自己所获得的四冲程发动机专利,任何人都可根据需要随意制作。1887 卡尔·本茨将他的第一辆汽车卖给了法国人埃米尔·罗杰斯,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的销售。卡尔·本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奔驰汽车公司。而今,奔驰汽车公司已成为了德国第一大汽车公司,虽然大众汽车公司不断努力,仍然超不过奔驰汽车公司,屈居第二。在欧洲一百家大企业中,奔驰公司名列第四(大众第五,菲亚特第六)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全球五百家最大工业公司中,奔驰公司名列第十,在全球最大汽车工业公司中,奔驰公司仅次于美国的通用、福特和日本的丰田而居第四位,这一串的数字说明奔驰公司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实力和地位,尤其是其经过了百年的风雨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更是叫人惊叹不已,近年来,由于经济疲弱,其它大公司连年亏损,甚至不得不走上了联合与兼并的道路,而奔驰公司不仅盈利,而且盈利的稳定性也较高。
车的诞生,车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点点滴滴。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汽车不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写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品味其中的辛酸与喜悦,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本茨简介:
本茨于1844年出生在德国西部的卡尔斯鲁厄。从中学时候,小小的本茨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家境清寒,他还要靠修理手表来挣零用钱。
1860年,在母亲的意愿下,本茨进入了卡尔斯鲁厄综合科技学校,并有幸遇到了两位深信“资本发明”学说的老师,他们影响了本茨的一生。本茨也在这个学校里学到了重要的机械构造、机械原理、发动机制造、机械制造经济核算等课程,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在先后辗转了卡尔斯鲁厄机械厂学徒、制秤厂的设计师、桥梁建筑公司工长等工作后, 1872年本茨决定要创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奔驰铁器铸造和机械工厂。但由于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工厂成立之后面临倒闭。
无力偿还朋友借款的本茨在穷困潦倒中,想起了老师的“资本发明”理论,决定制造可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发动机作为人生的转机。
在这场冒险开始后,本茨投入到了对发动机的学习,并领到了制造四冲程发动机和双冲程发动机的生产执照。本茨革新了发动机的构造,避免了之前容易出现的爆炸危险。并在1979年,发明了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
但这台发动机并没有改变奔驰公司的经济窘境,破产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位不服输的德国人,并没有被清贫打败。经过多年努力后,本茨终于又研制成功了单缸汽油发动机。与对手不同的是,本茨将发动机安装在三轮车架上。并为此在1886年1月29日,得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制造专利权”。
但由于技术的问题,本茨的汽车总是抛锚,被别人冷嘲热讽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怕出洋相的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驾驶它。
1888年8月,从始至终一直在本茨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贝尔塔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她带上孩子驾着本茨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普福尔茨海姆探望孩子的祖母。随后,贝尔塔马上给本茨电报“汽车经受住了考验,请速申请慕尼黑博览会”。
同年9月12日,本茨的发明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取得非常大的轰动,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
慕尼黑博览会后,大批客户开始向本茨订购汽车。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奔驰拥有了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名扬四海的奔驰汽车。
本茨经过五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性能非常先进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为奔驰带来了极高的荣誉,这也显示了奔驰今后要走的高端产品路线。但由于价格昂贵,“维克托得亚”无人问津。本茨开始在1894年生产便宜的“自行车”。这种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机动车,给奔驰带来了很高的利润。
后来,“维克托得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1899年,奔驰汽车公司改组为奔驰莱茵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动车生产厂家。
1903年,本茨逐渐退出了繁忙的公司事务,以监督委员会成员的身份管理公司。1926年,本茨的汽车公司与戴姆勒汽车公司合并,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此时已经42岁,刚过不惑的本茨亲眼见证了这个将在日后叱咤风云( 报价; 图片)的德国汽车巨头的成立。
三年后,为汽车梦想奋斗了一生的本茨离开了人世。本茨用一生对汽车技术的执著实现了制造汽车的梦想,但在缔造了自己的企业帝国后,他也能在技术角度之外,用市场的思维来做出决断。也许,奔驰现在的出色基因,正是他这两点的悠久传承。 http://baike.baidu.com/pic/5/11812947804261376.jpg
1726年1月29日——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定稿。全书共分32志,一万卷,有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个汇编。主编是陈梦雷,后蒋廷锡重新修定。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与《四库全书》相似,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本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是采取各家思想所占总书比例平均的做法(只是大致上的平均),至乾隆年间,统治阶级需要更进一步地控制文人思想,加大了儒家文化的比例,使儒家思想巩固了主导性地位。
【成书过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梦雷原本因附逆罪流放奉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编纂《图书汇编》一书,前後花了四年半(1701年—1706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共有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册,五十多万页,一亿七千多万字,万馀幅图片,引用书目达六千多种,分装五百七十六函。是现存最大部的类书(因《永乐大典》大多已毁)。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先誉目录、凡例为一册上呈,康熙御览後认为尚需修订增益,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520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分门别类,为中医学类书之冠,於雍正六年完成。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中外学者誉为康熙百科全书,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字数的5倍左右。
其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典”、“部”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
【目 录】
六汇编 三十二典 六千余部 一万卷 各部类目
历 乾象典 21 100 天地、日月、星辰、风
象 岁功典 43 1166 春、夏、秋、冬
汇 历法典 6 40 历法、漏刻
编 庶征典 50 188 旱灾、水灾
方 昆舆典 21 140 土、泥、石、水、泉、井
舆 职方典 223 1544 京畿、清代各府建置沿革等二百二十二部
汇 山川典 401 320 山、湖、海等四百零一部
编 边裔典 542 140 朝鲜、日本、于阗、天竺、琉球等五百四十二部
明 皇极典 31 3000 君臣、帝纪、用人、听言等三十一部
伦 宫闱典 15 140 后妃、宫女、公主、驸马等十五部
汇 官常典 65 8000 翰林院、宗人府、将帅、节使等六十五部
编 家范典 31 116 祖孙、父母、兄弟、姐妹等三十一部
交谊典 37 120 师友、师弟、朋友等三十七部
【印刷版次与流传】
本书编成后,于雍正四至六年(1726年至1728年)由清内府用铜活字排印成64部(未计试印本样本1套),称“铜字版”,至今仅存十余部,在国家图书馆与台湾故宫博物馆皆有藏。
光绪十年(1884年)起设立“图书集成馆”,以三号扁体字铅印1500部,称“铅字本”或“扁字本”,四年后印齐。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帝令上海同文书局石印100部,称“同文版”或“光绪版”。此版本附有清代龙继栋所作《考证》24卷,订正原书引文错讹脱漏之处约2万条,书籍用于清政府赠送外国或颁赏大臣,共耗白银50万两。此版本因50套存书在上海仓库失火焚毁,流传稀少。
另清末时期一整套索价白银1万两。
民国23年(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据康有为所藏雍正铜活字本影印之缩印线装装订808册(后8册为考证),称“中华版”,于1940年出齐,是迄今最通行之版本。
1986年起,中华书局与巴蜀书社合作,据中华书局缩印本重新影印并改装为121册,并新增《简明索引》一册。
2006年中国大陆齐鲁书社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把馆藏雍正铜字版原大小影印,手工线装出版50套,售价49万圆人民币。
1999年起该全书在台湾以雍正铜字版(书藏故宫博物馆)为蓝本制作电子化版本(由东吴大学中文系负责)出售。而相关书籍与研究论集亦随之出版,如2001年11月出版之《古今图书集成研究》、2006年11月出版之《古今图书集成图集》 。
国内目前可以看到的有如下版本:
中华书局影印本
台湾鼎文书局影印本
吉林文史出版社排印本 1953年1月29日—— 著名音乐艺术家邓丽君诞辰
1953年1月29日,一代巨星邓丽君出生于台湾省的褒忠乡田洋村。在她1958年5岁时,就到了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习芭蕾舞。1963年她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一首《访英台》获得冠军。1967 年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当时的宇宙唱片公司,9月推出了个人第一张唱片,从此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邓丽君先后于1974 年以《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奖;1977 年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金唱片得主。此后。她又先后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香港第五届金唱片白金唱片奖等无数的奖项,并创下了许多乐坛历史记录。其卓越成就,可说是为中华民族添上了一抹缤纷艳丽的光彩。
成名后的邓丽君曾经在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多年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法国等地。她虽身在国外,但其歌声却响遍了中华之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华夏民众无不为邓丽君的歌声所心醉痴迷。据传,就连邓小平同志当年也甚是欣赏邓丽君那独特的演绎方式。
只可惜,天妒才女。1995年的5月8日,邓丽君因气喘病发而猝逝于泰国的清迈,享年仅为42岁。5月28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的目送之下,辉煌巨星长眠于了金宝山“筠园”。
时光如梭,转眼间巨星离开我们已经13个年头了。然而,由于她的歌声曾经影响过60年代-80年代间无数人的成长经历,因而,她的天籁之音至今还仿佛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心灵中盘旋。她就像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永恒地闪耀着。 http://baike.baidu.com/pic/5/1194927721328030.jpg
1700年1月29日——著名的瑞士数学家、力学家伯努利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
在科学史上,父子科学家、兄弟科学家并不鲜见,然而,在一个家族跨世纪的几代人中,众多父子兄弟都是科学家的较为罕见,其中,瑞士的伯努利家族最为突出。
伯努利家族3代人中产生了8位科学家,出类拔萃的至少有3位;而在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众多子孙中,至少有一半相继成为杰出人物。伯努利家族的后裔有不少于120位被人们系统地追溯过,他们在数学、科学、技术、工程乃至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享有名望,有的甚至声名显赫。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家族中有两代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数学家,并非有意选择数学为职业,然而却忘情地沉溺于数学之中,有人调侃他们就像酒鬼碰到了烈酒。
老尼古拉·伯努利(Nicolaus Bernoulli,公元1623~1708年)生于巴塞尔,受过良好教育,曾在当地政府和司法部门任高级职务。他有3个有成就的儿子。其中长子雅各布(Jocob,公元1654~1705年)和第三个儿子约翰(Johann,公元1667~1748年)成为著名的数学家,第二个儿子小尼古拉(Nicolaus I,公元1662~1716年)在成为彼得堡科学院数学界的一员之前,是伯尔尼的第一个法律学教授。
1654年12月27日,雅各布·伯努利生于巴塞尔,毕业于巴塞尔大学,1671年17岁时获艺术硕士学位。这里的艺术指“自由艺术”,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数理音乐和文法、修辞、雄辩术共7大门类。遵照父亲的愿望,他于1676年22岁时又取得了神学硕士学位。然而,他也违背父亲的意愿,自学了数学和天文学。1676年,他到日内瓦做家庭教师。从1677年起,他开始在那里写内容丰富的《沉思录》。
1678年和1681年,雅各布·伯努利两次外出旅行学习,到过法国、荷兰、英国和德国,接触和交往了许德、玻意耳、胡克、惠更斯等科学家,写有关于彗星理论(1682年)、重力理论(1683年)方面的科技文章。1687年,雅各布在《教师学报》上发表数学论文《用两相互垂直的直线将三角形的面积四等分的方法》,同年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数学教授,直至1705年8月16日逝世。
1699年,雅各布当选为巴黎科学院外籍院士;1701年被柏林科学协会(后为柏林科学院)接纳为会员。
许多数学成果与雅各布的名字相联系。例如悬链线问题(1690年),曲率半径公式(1694年),“伯努利双纽线”(1694年),“伯努利微分方程”(1695年),“等周问题”(1700年)等。
雅各布对数学最重大的贡献是在概率论研究方面。他从1685年起发表关于赌博游戏中输赢次数问题的论文,后来写成巨著《猜度术》,这本书在他死后8年,即1713年才得以出版。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是雅各布醉心于研究对数螺线,这项研究从1691年就开始了。他发现,对数螺线经过各种变换后仍然是对数螺线,如它的渐屈线和渐伸线是对数螺线,自极点至切线的垂足的轨迹,以极点为发光点经对数螺线反射后得到的反射线,以及与所有这些反射线相切的曲线(回光线)都是对数螺线。他惊叹这种曲线的神奇,竟在遗嘱里要求后人将对数螺线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并附以颂词“纵然变化,依然故我”,用以象征死后永生不朽。
留住记忆“01月29日”
http://baike.baidu.com/pic/4/11818213886356026.jpg1987年1月29日——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等人宣布首次得到了90K以上的超导体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Ones)用液氦冷却汞,当温度下降到4.2K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此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摄氏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
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98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
198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以及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温度壁垒”(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提高了近100K。
来自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在高温超导体的一个成员单铜氧层Tl2Ba2CuO6+δ中观察到了所谓的磁共振模式,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模式在高温超导体中存在的一般性。该发现有助于对铜氧化物超导体机制的研究。
高温超导体具有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通常高于氮气液化的温度),有利于超导现象在工业界的广泛利用。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迄今已有16年,而对其不同于常规超导体的许多特点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却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一点不仅反映在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能够完全描述和解释高温超导体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统一的、在各个不同体系上普遍存在的“本征”实验现象。本期Science所报道的结果意味着中子散射领域里一个长期存在的困惑很有可能得到解决。
早在1991年,法国物理学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在双铜氧层YBa2Cu3O6+δ超导体单晶中发现了一个微弱的磁性信号。随后的实验证明,这种信号仅在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才显著增强并被称为磁共振模式。这个发现表明电子的自旋以某种合作的方式产生一种集体的有序运动,而这是常规超导体所不具有的。这种集体运动有可能参与了电子的配对,并对超导机制负责,其作用类似于常规超导体内引起电子配对的晶格振动。但是,在另一个超导体La2-xSrxCuO4+δ(单铜氧层)中,却无法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使物理学家怀疑这种磁共振模式并非铜氧化物超导体的普遍现象。1999年,在Bi2Sr2CaCu2O8+δ单晶上也观察到了这种磁共振信号。但由于Bi2Sr2CaCu2O8+δ与YBa2Cu3O6+δ一样,也具有双铜氧层结构,关于磁共振模式是双铜氧层的特殊表征还是“普遍”现象的困惑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理想的候选者应该是典型的高温超导晶体,结构尽可能简单,只具有单铜氧层。困难在于,由于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只有足够大的晶体才可能进行中子散射实验。随着中子散射技术的成熟,对晶体尺寸的要求已降低到0.1厘米3的量级。晶体生长技术的进步,也使Tl2Ba2CuO6+δ单晶体的尺寸进入毫米量级,而它正是一个理想的候选者。科学家把300个毫米量级的Tl2Ba2CuO6+δ单晶以同一标准按晶体学取向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人造”单晶,“提前”达到了中子散射的要求。经过近两个月散射谱的搜集与反复验证,终于以确凿的实验数据显示在这样一个近乎理想的高温超导单晶上也存在磁共振模式。这一结果说明磁共振模式是高温超导的一个普遍现象。而La2-xSrxCuO4+δ体系上磁共振模式的缺席只是“普遍”现象的例外,这可能与其结构的特殊性有关。
关于磁共振模式及其与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直是高温超导领域的热点之一,上述结果将引起许多物理学家的关注与兴趣。
20世纪80年代是超导电性的探索与研究的黄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机超导体,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了一种成分为钡、镧、铜、氧的陶瓷性金属氧化物LaBaCuO4,其临界温度约为35K。由于陶瓷性金属氧化物通常是绝缘物质,因此这个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缪勒和柏诺兹因此而荣获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在超导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朱经武小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等人先后研制成临界温度约为90K的超导材料YBCO(钇铋铜氧)。
1988年初日本研制成临界温度达110K的Bi-Sr-Ca-Cu-O超导体。至此,人类终于实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梦想,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这类超导体由于其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自从高温超导材料发现以后,一阵超导热席卷了全球。科学家还发现铊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可达125K,汞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则高达135K。如果将汞置于高压条件下,其临界温度将能达到难以置信的164K。
1997年,研究人员发现,金铟合金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既是超导体同时也是磁体。1999年科学家发现钌铜化合物在45K时具有超导电性。由于该化合物独特的晶体结构,它在计算机数据存储中的应用潜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为了证实(超导体)电阻为零,科学家将一个铅制的圆环,放入温度低于Tc=7.2K的空间,利用电磁感应使环内激发起感应电流。结果发现,环内电流能持续下去,从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的电流一直没有衰减,这说明圆环内的电能没有损失,当温度升到高于Tc时,圆环由超导状态变正常态,材料的电阻骤然增大,感应电流立刻消失,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久电流实验。
Re:金豆 留住记忆“01月29日”
1987年1月29日——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等人宣布首次得到了90K以上的超导体朱经武是出生于中国湖南、长大于台湾、留学于美国的物理学家。朱经武主要从事关于超导电性、磁学和电介质物理的研究。
1986年夏天曾预言,如果自己3年内不能发现高温超导体的话,就将放弃自己多年的这项研究。没过多久,柏诺兹和穆勒的论文发表
了。由于很多人或者没有看到他们的论文或者看到后也不相信,因此没有引起重视。但是朱经武对他们的结果敏锐地做出了肯定的判
断,并与自己的研究小组加紧了研究工作。他们用高压的方法使La-Ba-Cu-O材料的超导转变问题提高到了40.2K(论文发表于1987
年1月26日《物理评论通讯》),接着又提高到52.5K(论文发表于1987年1月30日《科学》)。当认识到高压方法已到极限时,他们
对材料的纯度和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新的结论。在进一步改变材料和处理条件后,1987年1月29日,朱经武等人首次宣布的
到了90K以上电阻消失的超导体(论文发表于1987年3月2日《物理评论通讯》)。这也是超导物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是人
类首次发现突破了液氮温区(77K)的超导体。 http://baike.baidu.com/pic/5/11457942704738148.jpg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当时,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向红军追击、堵截和包围,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厂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进,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的沪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价赔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抗日。此举引起一厂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三家烈部,重占桐粹、娄山关和遵义,并歼敌20多个团。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佯作北渡长江。
但红军突然折回贵州,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通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分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毛泽东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
Re:金豆 留住记忆“01月29日”
1920年1月29日天津“廿九”惨案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9/012908.jpg
图:获释时全体被捕学生合影。左起:4排3为周恩来
1920年1月29日,天津直隶当局镇压爱国人士,“廿九”惨案发生。
“五四”运动后,抵制日货风潮日起,引起了经营日本商场老板的不满,有些店东勾结日本人殴打学生,致使2人受伤。对此,学生及各界提出强烈抗议。24日,天津当局又逮捕检查日货的学生和各界联合会代表10余人,同时查封了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29日,天津学生5000余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到省公署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代表,为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等启封。请愿学生再次遭到军警镇压,有50余人受伤。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等代表均被逮捕。2月1日,各校学生开始罢课。2日, 全国各界联合会等纷纷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反动当局迫于全国的压力, 才在7月17日把被捕的周恩来等各界代表释放出来。他们出狱那天,天津各界代表组织欢迎,周恩来向大家报告了狱中情形。 1866年1月29日--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罗曼-罗兰诞辰
罗曼·罗兰,法国文学大师,著有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并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 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梦想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后,他得到高等师范的奖学金,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这两年中,罗兰感受的最多的是友谊,来自七十岁的老太太马尔薇达·冯·迈森布洛的友谊。在两人身上有同样的理想主义,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维久经考验而纯净,年轻人则激烈而狂热;从这样的交往中,罗曼·罗兰得到了他游学两年中最重要的学识。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
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1912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为改善身体状况,罗兰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假日。1914年夏季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身在瑞士,战争使他的写作、友谊和影响都一分为二。对于他的同胞来说,他是个懦夫,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它;但是,不顾这些攻击的罗兰继续留在瑞士,做他与国际主义相一致的工作。1919年,罗曼·罗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这个时期里,他对社会主义和东方宗教产生了兴趣。
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 1963年1月29日
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9/012912.jpg
1963年1月29日, 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 讲话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901年1月29日——清廷下诏“变法”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变法”上谕,表示要更法令、破锢习、求振作、议更张,实行“新政”。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和。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因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1901—1905 年间,清政府颁行的“新政”,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编练新军: 1901 年下诏停止武科举,淘汰绿营。1903 年设立练兵处,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充会办大臣,铁良帮同办理。1904 年练兵 处和兵部会同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计划全国编练陆 军常备军 36 镇。各省成立督练公所,由督抚兼管,设有将军都统省份,由将 军都统任督办。1905 年又成立巡警部,派徐世昌为巡警部尚书,办理警政。 筹饷“非练兵无以自强,而练兵必先筹饷”。
废科举,兴学校: 1901 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3 年颁布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仕学院、进士馆, 各省设立课吏馆。此外,令各省派遣官费留学生,鼓励自费游学。学成回国, 经考核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等各项出身。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 年正式成立商部,奕劻之子载振为尚书,并聘请资产阶级上层代表人物张謇等充头等顾问。其后又颁布了一些有关商务 和奖励实业的章程,如《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 章程》、《劝办商会简明章程》等。在这些章程中,清政府宣布自由发展实 业为合法,承担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责任。
整顿官制: 1901 年 7 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派庆亲王奕劻总理外务部事务。其后陆续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湖北、 云南、广东巡抚及江宁织造衙门等闲曹和重迭的机构。同时裁各部书吏及各 省府州县差役,下令停止捐纳买官。 1945年1月29日
美军在菲律宾巴丹半岛登陆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9/012907.jpg
吕宋岛上沿路停着美军两栖坦克纵队 http://baike.baidu.com/pic/9/11506173466721022.jpg
1737年01月29日—— 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宣传鼓动家潘恩诞辰
1737年1月29日,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负有盛名的宣传鼓动家托马斯·潘恩的生日。
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英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才获释。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
影响及贡献
潘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将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区分开来。他认为前者是由人们的欲望产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幸福;而而者是由人们的邪恶产生的,是为制止人们的罪行。
他指出政府的作用最多在于解决社会与文明所不便解决的少量事务,正式的政府不过是人类文明中的一小部分。这种重视市民社会自治功能的思想间接地影响并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政治理念。
1860年1月29日俄国戏剧家安东-契诃夫诞辰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生于小商人家庭。莫斯科大学毕业,做过医生。1880年开始发表作品。所写中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寓意深刻。前期所作《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变色龙》,写出封建统治阶级忠实奴才的愚蠢专横;《哀伤》和《苦恼》描绘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1888年完成中篇小说《草原》,塑造农民的质朴形象。后陆续发表《乏味的故事》、《决斗》等,描写知识分子的痛苦探索;《套中人》刻画仇视新事件的保守分子的典型;《姚尼奇》叙述庸俗的小市民的一生;《农民》和《在峪谷里》描写苦难深重的帝俄农民的生活。1890年游历萨哈林岛(库页岛),沿途看到俄国生活的落后,归来后写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90年代后从事戏剧创作,对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革新。先后发表《海鸥》、《万尼亚舅舅》和《三姊妹》,揭示停滞落后的帝俄社会生活。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与短篇小说《未婚妻》,描绘贵族阶级的没落。
1906年1月,李伯元著《官场现形记》一书30册在上海出版。
《官场现形记》写于1901--1905年,全书共60回。1903--1905年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同时由该报馆分5编出版,每编线装6册12回,共30册。作品描写了官僚群像,有文有武,从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知县直至典史,地位有高低,权势有大小,手段有不同,而特点却皆是见钱眼开,嗜钱如命。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1906年1月29日电影在京城大受欢迎
1906年1月,电影放映在北京城内已大为增多,颇受观众欢迎。报载,前门外“大栅栏大观楼,即有电影园,每晚上座常满”,“但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院与外洋风景”。而北京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和大栅栏的庆乐茶园,则开始放映有情节的侦探滑稽短片了。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大栅栏的三庆园、西城新丰市场的和声戏园等,也都相继放映了电影。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美
1979年1月29日, 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卡特等邀请抵达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美。访问到2月5日结束。 1934年1月29日——哈伯法合成氨的发明者德国化学家哈伯逝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氮肥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长。在19世纪以前,农业上所需氮肥的来源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1809年在智利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硝酸钠矿产地,并很快被开采。一方面由于这一矿藏有限,另一方面,军事工业生产炸药也需要大量的硝石,因此解决氮肥来源必须另辟途径。
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考虑到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我们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实现大气固氮。因此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纪初成为一项受到众多科学家注目和关切的重大课题。哈伯就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1795年有人试图在常压下进行氨合成,后来又有人在50个大气压下试验,结果都失败了。19世纪下半叶,物理化学的巨大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由氮、氢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的,增加压力将使反应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温度会将反应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温度过低又使反应速度过小;催化剂对反应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实际上就为合成氨的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当时物理化学的权威、德国的能斯特就明确指出:氮和氢在高压条件下是能够合成氨的,并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第一个试图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但是由于氮氢混和气中混进了氧气,引起了爆炸,使他放弃了这一危险的实验。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很好基础的哈伯决心攻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
哈怕首先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实验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数据与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并不盲从权威,而是依靠实验来检验,终于证实了能斯特的计算是错误的。在一位来自英国的学生洛森诺的协助下,哈伯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于高压实验的装置和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流程是:在炽热的焦炭上方吹人水蒸汽,可以获得几乎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与水蒸汽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将混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制得了较纯净的氢气。同样将水蒸汽与适量的空气混和通过红热的炭,空气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从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气。
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么样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为最佳?以什么样的催化剂为最好?这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以楔而不舍的精神,经过不断的实验和计算,哈伯终于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这就是在600C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8%的转化率不算高,当然会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哈怕知道合成氨反应不可能达到象硫酸生产那么高的转化率,在硫酸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几乎接近于100%。怎么办?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则这个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怕法。
走出实验室,进行工业化生产,仍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哈伯将他设计的工艺流程申请了专利后,把它交给了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工企业——巴登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这个公司原先计划采用以电弧法生产氧化氮,然后合成氨的生产方法。两相比较,公司立即取消了原先的计划,、组织了以化工专家波施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哈伯的设计付诸实施。
首先,根据哈怕的工艺流程,他们找到了较合理的方法,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原料氮气、氢气。通过试验,他们认识到锇虽然是非常好的催化剂,但是它难于加工,因为它与空气接触时,易转变为挥发性的四氧化物,另外这种稀有金属在世界上的储量极少。哈怕建议的第二种催化剂是铀。铀不仅很贵,而且对痕量的氧和水都很敏感。为了寻找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两年问,他们进行了多达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同的配方,最后选定了含铅镁促进剂的铁催化剂。开发适用的高压设备也是工艺的关键。当时能受得住200个大气压的低碳钢,却害怕氢气的脱碳腐蚀。波施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决定在低碳钢的反应管子里加一层熟铁的村里,熟铁虽没有强度,却不怕氢气的腐蚀,这样总算解决了难 题。
哈伯的合成氨的设想终于在1913年得以实现,一个日产3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从此合成氨成为化学工业中发展较快,十分活跃的一个部分。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工艺的实现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合成氨的研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反过来合成氨生产工艺的研试又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决定把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伯是正确的。哈伯接受此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1899年1月29日 党的早期领导人、作家、翻译家瞿秋白诞辰
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点钟光景,瞿秋白诞生在江苏省常州府城。瞿秋白出生的青果巷,位于不大规整的常州府城东南角的广化门内。瞿秋白是瞿家的长子。瞿家是一个大家族,瞿秋白在族中属于老二房一支内四房的第十六世懋字辈,初名懋淼,号熊伯(亦署雄魄)。因为发际有两个旋心(俗称双顶),父母就给他取了一个奶名叫阿双。秋白小学及中学初期,学名就叫瞿双,别号瓠舟、铁柏、铁梅,又作涤梅;后来,改名为瞿爽,或作瞿霜,同时又改号秋白。
1999年1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瞿秋白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尉健行说,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说,瞿秋白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理论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他非常重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钻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尉健行指出,瞿秋白是艰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工作中,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许多革命先行者一样,他的思想主张虽然有着历史的、时代的局限甚至缺陷与不足,但对一个在理论领域内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来说,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瞿秋白兼备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素质,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文学修养。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的诬陷打击,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尉健行特别指出,瞿秋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开风气之先的早期共产党人之一。他以全部生命和心血,向人们展示了共产党人这个称号的深刻内涵。他一生追求真理,忠于共产主义理想,以党的事业为第一生命,即便在生死关头也毫不动摇,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大无畏气概。他在对敌斗争和党内斗争中是非分明,立场坚定,不畏权势,敢于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度党性原则。他在领导岗位上勇于负责,不谋私利,作风民主,光明磊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和工作作风。他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谦虚谨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他在身处逆境时不沉沦,不消沉,鞠躬尽瘁,一以贯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和严格组织观念。所有这些,连同他总计500万字的著述,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
尉健行最后说,瞿秋白诞生于上个世纪之交,至今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仅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经过改革开放20年,使祖国大步走向繁荣富强,使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再次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产生了我们党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让我们学习瞿秋白等革命先驱者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推动时代前进,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主持了座谈会。他说,我们纪念瞿秋白,研究瞿秋白,学习瞿秋白,继承他的优秀思想遗产,对于推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进跨世纪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瞿秋白简历
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0月赴苏。
1922年入党,1923年回国参加党的"三大",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新青年》主编。
1925年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八七"会议上,担任代理总书记。
1928年7月,在党的"六大"上被撤销代理总书记的职务,任中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
1930年9月,主持纠正立三路线的六届三中全会,会后主持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在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后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
1933年底赴江西苏区,次年1月任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1935年2月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1991年1月29日
曼德拉与布特莱齐首次会晤
1991年1月29日,等待已久的非国大副主席纳尔逊-曼德拉与敌对的祖鲁族因卡塔运动首领曼戈苏图-盖夏-布特莱齐酋长间的会面于德班举行。两位领袖30年来的第一次会见被看成朝缓和非国大与因卡塔支持者间的紧张关系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双方的紧张对峙在此前几个月已夺去了一些城镇中数千名黑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