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中药现代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医药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在继承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借鉴国际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能够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改造和重组传统中药产业,使我国传统中药向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使中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增长点。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会议召开以后,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纳米技术已逐渐被掌握,并广泛应用于冶金、陶瓷、纺织、航空、航天、化妆品和食品等诸多领域。据资料预计,全世界纳米技术方面的应用每年可创造500亿美元的价值,预计至2010年,将达到14,400亿美元。在我国,纳米技术已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1998年,国内学者首次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在0.1~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徐辉碧、杨祥良和谢长生3位教授率先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研发。结果发现,把中药牛黄加工到纳米级的水平,甚至可以治疗疑难杂症,并具特有的靶向作用。徐碧辉教授等据此提出了“纳米中药”的科学概念并申请了纳米中药技术的第一个专利。
纳米中药的特点
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量
一般中药的细胞壁是完整的,其有效成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穿透细胞壁被人体吸收利用。采用纳米技术加工中药能使更多的有效成分被释放出来,同时其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与给药部位接触面积增大,促进了药物的溶解,其粘附性能使药物在吸收部位时间延长。因此,可大大提高有效成分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从而减少用药量。
增强靶向性
纳米中药由于其粒径和形态的特点,容易被肝脏的Kupffer细胞捕捉和吞噬,使药物在肝脏中聚集,然后逐步降解释放到血液循环。我们可以对载药纳米粒进行适当的修饰,使药物-载体复合物靠其上面连接的单克隆抗体实现靶向性;或者也可以利用磁性纳米载体负载药物,然后进行体外磁体导航,使药物在目标部位聚集,实现药物的靶向作用。
缓释功能
Muller等通过测定固体脂质纳粒(SLN)溶液的浊度和游离脂肪酸,研究了采用不同脂质载体和表面活性剂制备的SLN在胰脂/复合脂酶中的降解情况,发现SLN的降解速度取决于脂质载体和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这对设计有适宜降解速的SLN具有指导意义。另有研究证实,纳米药物粒子表面所带电荷对其缓释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纳米粒径小而易于被包裹,从而可以进行表面修饰,也可控制其面电荷,以达到缓释的目的。
增强原有功效,增加新的功效
改变药物的物理状态,如改变药物的单元尺寸,有可能对药物的功效产生影响。徐氏等研究了不同粒径的雄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存活率,凋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应粒径100-500纳米的雄黄凋亡率分别为68.15%,49.62%,7.51%,5.21%,显示了明显的尺寸效应;同时他们对中药石决明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另外将中药加工至纳米尺寸之后,其细胞内原有不能被释放出来的某些活性成分由于破壁而被释放出来,有可能使纳米中药具有新的功能。
提升传统给药途径
药物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如何使更多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药物的功效是药物敷贴疗法的难点。纳米技术有可能在促进药物透过皮肤屏障方面起到作用。纳米中药由于小的粒径和大的选择吸附能力,可能有更强的穿透能力,使更多的药物穿透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提高中药复方疗效稳定性
中药复方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物理或热化学作用。中药方剂煎煮时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产生新的有效成分,如配位络合物、分子络合物、化学动力学产物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中药复方产生增效、减毒或改性等药效作用。中药制成纳米后,各成分之间更易于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成分,有利于复方制剂的疗效发挥。
总之,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中药与传统中药相比将可能有许多新的功能和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新的特点和功能,纳米中药不同于简单的微细化的中药。
纳米中药的制备
纳米中药的制备,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纳米超微化技术和纳米包复技术两种。纳米超微化技术主要是通过纳米超微化技术改进某些药物的难溶性或保护某些药物的特殊活性,适用于不适合工业化提取工艺的某些中药。如:矿物药、贵重药、有毒中药、有效成分易受湿热破坏的药物、有效成分不明的药物。 “999纳米钙”就是通过采用超微化处理,使碳酸钙晶体重组形成微细颗粒的超微粉体,从而使表面积增大,溶解速度增加,人体吸收程度加快,药效增强。纳米包复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技术在世界药学领域是最受关注的前沿技术之一,但已实现产业化并上市的品种全世界仅有数个,在研的或进入临床试验的品种也只有数十个,并且多集中于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研究。毛声俊等首次将3-琥珀酸-30-硬脂醇甘草次酸酯作为导向分子,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甘草酸表面修饰脂质体,作为肝细胞主动靶向给药的载体。陈大兵等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紫杉醇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也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目前已开发的中药纳米微粒载体系统有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多相脂质体、微乳、磁性微球、毫微球、固体脂质纳米粒等给药系统,涉及口服、静脉注射和透皮给药等多种剂型。
纳米中药的研究方向
纳米技术对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产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理论、生产应用和纳米载体方面的研究。一、纳米中药的制备工艺方法研究:纳米中药的制备是研究纳米中药的前题,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中药原药材、有效部位和成分的纳米微粒制备方法。二、纳米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纳米中药的质量保证是纳米中药应用的基础,同样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寻找纳米中药质量控制的最佳方法,建立纳米中药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纳米中药的内在质量。三、纳米中药的成分溶出与生物利用度变化规律研究:纳米中药成分的溶出特性及生物利用度的高低与其疗效密切相关,需进行广泛研究,揭示纳米中药的成分溶出与生物利用度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时,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四、纳米中药与原药材或原制剂理化性质、药效、药理及毒理比较研究:应用纳米中药,必须保证安全有效,因此,需要研究揭示中药纳米化后在理化性质、药效及毒理方面的变化规律,为纳米中药的应用提供依据,保证纳米中药应用安全。五、纳米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纳米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可借鉴纳米西药的研究方法,如制备成靶向、控释与长循环中药纳米制剂。还可将纳米中药制备成滴丸、透皮制剂等现代剂型进行研究,拓展纳米中药的应用。
目前对中药的微观研究尚不深入,纳米中药蕴藏着无限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扩张潜力。在重点开发纳米中药制备技术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整套纳米药理、药效和毒理学的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为纳米中药产业化构建一套成熟的技术平台,然后再选择典型的纳米中药进行产品化和市场化。从而推动中药产业的革新和进步。因此,使用纳米技术发展中药,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1世纪的中医药借助纳米技术,必将焕发新的活力,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