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跻身全球第4大证券市场 07年增幅全球第一
A股市值2007年增268.68% 增幅居全球第一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0日收盘数据,中国上市公司证券化率已达130%,A股总市值达到4.44万亿,已经达到成熟市场水平,成为继美、日、英之后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去年全年A股市场市值增幅268,68%,居全球市值增幅之首。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预计,在红筹回归、创业板开设、央企整体上市潮等的推动下,中国股市今年总市值有望突破50万亿,A股市场千万亿俱乐部成员将超过50家。个人市值超过亿元的持股人将达300人以上。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126家上市新股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8.7%,但贡献的净利润却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4.49%。其中,16家市值规模在800亿元以上的蓝筹公司为去年A股贡献了10.49万亿市值,占新股增量的93.29%,进一步证明优质的大盘上市公司是去年A股市值贡献的主力军。
同时根据GDP水平估算,2007年34个省市直辖市当中,北京证券化率居全国之首,高达1753.87%,上海、青海、天津等紧随其后,天津为华东地区证券化率增长最快省市,青海为全国证券化率增幅最快省,增幅达628.51%,成为西部省份当中资本增幅最快的龙头老大。
同时,去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结构呈现出重心上移的趋势,其平均市值规模从上一年的63.26亿元跳增至212.46亿元;因中国石油上市带动,采掘业以1,026.76万亿的市值增幅取代金融业,名列行业市值增幅首位。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鲜明指出,资本证券化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的第三次财富革命,市值不但正日益成为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的一个科学和有效的证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富象征的重要指标,市值管理成为继GDP之后衡量政府经济工作成绩的新标尺为时已经不远。(石英杰)
研究报告预测今年A股市值将增长70%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昨日发布了题为《量的巨变 质的飞跃》的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年度报告,同时发布了2008年中国十大市值预测。该中心预计,在红筹股回归、创业板开设、央企整体上市等的推动下,明年沪深总市值将增长70%,突破50万亿元,我国证券化率有望挑战200%,而上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将跻身全球四强。
报告认为,2007是中国证券市场裂变之年,不仅体现在量的巨变,更体现在质的飞跃和理念的升华上。
2007年A股市场总市值已超过30万亿,成为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规模已达212.46亿元,较2006年增长235%。从新增市值结构来看,16家市值规模在800亿之上的蓝筹公司为2007年A股总市值贡献了10.49万亿市值,占据新股增量的93.29%。
我国证券化率突破150%,达到成熟市场水平。中石油市值全球第一,也正因为他的加入,采掘业取代金融业成为第一大市值板块。国有资本市值实现了大幅增值。两市93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较2006年增幅高达247%。而基金作为市值主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全部基金市值增长平均超过了100%,其中127家股票型基金平均市值增长幅度达到118.39%。
报告认为,引发证券市场裂变有六大动因:制度变革效应的扩散是裂变的基础;宏观环境向好促使市值大幅回升;升值引发流动性泛滥,A股市值水涨船高;上市公司业绩助推市值;股指期货推出的强烈预期促使权重蓝筹股市值急剧增长;主动性市值管理推升市值作用明显。
2008年中国十大市值预测是:在红筹股回归、创业板开设、央企整体上市等的推动下,沪深总市值将突破50万亿元;我国A股市值将增长70%,居于全球增幅前列;在市值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证券化率将有望挑战200%;随着红筹股回归、央企整体上市等的推进,上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将跻身全球四强;创业板的开设和更多中小板企业的上市,拥有亿元市值财富的个人将超过300人;机构或个人的市值将有了套期保值工具——股指期货可望在2008年正式交易;市值管理将从意识觉醒走向大胆实践,换股并购、资产注入、增发等将空前高涨;随着上市公司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市值考核与激励将走近更多上市公司;海归股和央企将成为A股市值增长的主力军;A股市场市值过万亿元的上市公司家数有望达到两位数,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家数将超过50家。(证券日报) 可喜可贺啊!!!!
在过去的2006年、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增长,中国正在走向“资本大国”。
2006年1月,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仅相当于美国通用公司一家企业的市值,但到去年底,全世界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中,中国已占5家。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增大股票供应量,二是加大公司债发行。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初级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渐趋“瓶颈”,以及迫切需要从加工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