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p8001 发表于 2008-1-10 13:12:15

2005年1月10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在总统选举第二轮重新投票中获胜,当选乌克兰新总统。


去年12月26日,乌克兰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在基辅的一个投票站投票后打出“胜利”手势。27日,乌克兰第二轮总统选举重新投票结果揭晓,乌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选举中胜出,成为乌大选的赢家。新华社发

  新华网基辅1月10日电 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达维多维奇10日晚宣布,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在总统选举第二轮重新投票中获胜,当选乌克兰新总统。

  达维多维奇说,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统计的正式投票结果,尤先科获得全部有效票的51.99%,另一位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为44.20%。此外,有2.34%的选民投了弃权票,另有1.45%的选票为废票。

  据乌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乌在册选民约为3766万人,其中约2907万人在规定时间内参加了投票。亚努科维奇在乌中央选举委员会的代表舒夫里奇在正式结果公布后表示,将就中选委的决定向乌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oops1 发表于 2008-1-10 14:16:36

1883年1月10日 苏联作家 阿列克赛·托尔斯泰出生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语: 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公历1883年1月10日;(旧历1882年12月29日)) - 1945年2月23日), 苏联著名作家.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沙皇俄国萨拉托夫省东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今称普加乔夫市)托尔斯泰家族一个穷困破落的分支,他的父亲是一个伯爵,母亲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

阿·托尔斯泰1901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中途退学投身于文学创作。1911年之前创作了大批象征派诗歌,1911年出版了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2年出版长篇小说《跛老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

十月革命后不久,阿·托尔斯泰离开了俄国侨居巴黎、柏林,1920-1922年写作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并开始写《苦难的历程》第一部《两姊妹》,后与流亡海外的白俄政治上决裂,于1923年回国,成为苏联社会主义与斯大林的坚定支持者,致死不渝。曾与高尔基合作报道他们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工地之旅见闻.

阿·托尔斯泰公认的传世名作有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1929-1945,未完成), 《苦难的历程》三部曲(1922-1941)。 《苦难的历程》史诗式的描写了卡嘉与达莎两姐妹与她们各自所爱的人罗欣、捷列金在1913-1919年所经历的彷徨、苦闷、求索,在大时代血与火考验中逐步走向革命的历程。语言朴素,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情节生动流畅。阿·托尔斯泰说他的这部作品也就是知识分子“失去了祖国而又重新得到了她”。

阿·托尔斯泰其它作品还有1937年的中篇小说《粮食》(即《保卫察里津》),1942-1943年的历史剧《伊凡雷帝》等。阿·托尔斯泰还是科幻小说的先锋,如关于火星之旅的《Aelita》 (1923),《Engineer Garin's Death Ray》 (1927),在少年读者中极其流行。

阿·托尔斯泰的作品大多都被改编拍摄为电影。

oops1 发表于 2008-1-10 14:25:19

1929年1月10日——丁丁出生,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创作的知名漫画丁丁历险记的主人公。




丁丁和白雪《丁丁历险记》(法语:Les Aventures de Tintin et Milou,旧译《天天历险记》,下简称《丁丁》)是比利时画家埃尔热的著名系列漫画作品。

埃尔热在杂志《比利时童子军》(Le Boy-Scout belge)上刊登的《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尔》(Totor, CP des Hannetons)是《丁丁》的前身。《丁丁》自1929年1月10日起在比利时报纸上开始双周连载,这个乐观而富于冒险精神的小记者和他的忠实爱犬——白雪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丁丁》现在已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8种文字,总销量达2亿册以上。

目录 [隐藏]
1 故事介绍
2 中文译本
3 人物介绍
3.1 主要人物
3.2 其他人物
4 故事列表
4.1 漫画
4.2 电影及其它
5 外部链接



[编辑] 故事介绍
《丁丁》的漫画故事以冒险为主,辅以科学幻想的内容,内容幽默,同时倡导反战、和平和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非常著名。但是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些涉及种族主义和猎杀动物的场面,在今天引起了争议。《黑岛》在1960年代曾经重新绘制。根据埃尔热的授权,法国在60年代曾经拍摄过两部独立于漫画之外的电影《丁丁和金羊毛》及《丁丁和蓝橘》,并结集出版。埃尔热工作室在70年代曾经创作过《丁丁在鲨鱼湖》。埃尔热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丁丁》系列不再创作后续漫画。 《丁丁》的故事虽然已成为历史,但直到今天仍然拥有相当的爱好者和纪念者,在欧洲,其系列漫画仍在不断重版之中。


[编辑] 中文译本
香港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台湾共有三种中译本,先后由现代关系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目前现代关系出版社和时报文化的版本皆已绝版。
在大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80年代以连环画方式出版过丁丁历险记,2000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重新推出了一个版本。

[编辑] 人物介绍

[编辑] 主要人物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丁丁(Tintin)
漫画的主人公,比利时记者。淡黄色头发,前额上方翘起一缕是其标志性的形象。丁丁几乎拥有人类一切的美好情操,他富于正义感和冒险精神,敢于同各种恶势力进行斗争,屡屡不顾生命危险营救他人;他身材瘦小却擅长格斗,在与形形色色的坏人的斗争中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总能化险为夷,最终战胜敌人。丁丁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对待失败的对手也充满宽容和人道。在漫画中丁丁展示了他出众的才能,如驾驶汽车、坦克、飞机、轮船,使用和维修无线电,游泳和骑马等。
Tintin在法语中的发音不是“丁丁”,而是类似“丹丹”。香港电视台曾译为“天天”。




白雪(Milou)
又译咪罗、米路,白色的猎狐梗犬(Fox Terrier)。可能是受阿道克船长影响,它也会喝威士忌而且每次都可能喝醉。
白雪是漫画中重要的一个角色,虽然有些淘气,但对主人无比忠诚,多次协助丁丁完成任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拯救主人性命,战胜敌人。
台湾出版的丁丁历险记共有三个版本, 在台湾的第一版本为1980年代的milou译为米鲁, 之后第二版本为1995年代由时报出版,翻译亦为米鲁 第三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为米路





哈達克船長(Capitaine Haddock)
又译阿道克船長,台湾第一版翻译为哈多克船长,第二版翻译为阿达客船长 (祖先名字为法兰西斯瓦‧阿达客骑士),第三版本才译为哈達克船長。退休的船长,是丁丁的好朋友。首次出现于《金钳螃蟹贩毒集团》。喜欢Loch Lomond牌威士忌,嗜酒如命而且经常喝醉,但表面上也是海员戒酒协会的重要人物。
和许多水手一样,船长豪爽、勇敢、正直、疾恶如仇,对待朋友绝对忠诚,对待敌人从不妥协。第一次出现的船长似乎只是个嗜酒如命的捣蛋鬼,但之后他就成为丁丁之后的第二主角。从本性上讲,船长并不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买下祖先弗朗西斯·阿道克爵士的马林斯派克庄园后,他一直向往着宁静安详的生活。但事与愿违,正义感和对朋友的责任感促使阿道克同丁丁一起参加了所有的冒险,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甚至共同登上了月球。
阿道克的火爆脾气和略显鲁莽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笑料,其中最著名要属他发脾气时的咒骂,例如“该死的臭贝壳”、“该死的臭台风”、“蒸汽压路机”、“胆小鬼”、“奴隶贩子”、“烂黄瓜(台湾中国时报《红海盗的宝藏1》)”、“小胆鼠(台湾中国时报《红海盗的宝藏1》)”、“馊米粉 (台湾中国时报《红海盗的宝藏1》)”、“阿尔卑斯山的超级大笨蛋 (台湾中国时报版《红海盗的宝藏2》)”等等。



杜邦和杜帮
中文亦作汤普森和汤普生,参照法文原名Dupont et Dupond,孪生兄弟侦探。一度追捕过受陷害的丁丁,后来成为挚友。Dupont和Dupond在法语中发音相同(末尾的辅音不发音),所以各个语言的版本都使用了读音相似或相同、书写有些许差别的名字。两人喜欢带着礼帽和绅士杖而同时出场,对话时又几乎永远在一起而互相补充,因此很难分清人物区别。唯一辨别他们俩的方法,就是都彭 (Dupond) 的胡子向上微翘,而都朋 (Dupont) 则是直的。虽然正义感强烈,但经常办事糊涂,结果除了擅长制造麻烦,几乎从没有真正完成过多少好事。
台湾第一版翻译为杜朋杜本,时报版译为都彭都朋,商务印书馆译为杜邦德杜邦特。

图纳思教授(Professeur Tournesol)
又译卡尔库鲁斯教授。首次出现于《红色拉克姆的宝藏》,向丁丁等人推销自己发明的鲨鱼形潜水艇。物理及天体学教授,善于发明,正义感强烈,因为其拥有的知识而成为很多势力争夺的对象。相当耳聋而且记性不太好,自己却始终不承认,经常为此闹出错,尤其和阿道克船长以及杜邦兄弟之间为甚。
在台湾第一版的翻译为杜能说教授,取(不能说)的谐音, 第二版采用为特里風‧涂納思,第三版为图纳思。


[编辑] 其他人物
拉普洛斯(Roberto Rastapopoulos)
又译拉斯泰波波罗斯,首次出现于《丁丁在美洲》。《丁丁历险记》中的大反派,在数个故事中都有登场,表面身份为彬彬有礼的电影大亨(甚至在《zn-cn:奇怪的雪茄;zh-tw:法老王的雪茄》中伪装帮助过丁丁),但不久就逐渐暴露出毒品贩子的真实身份。尽管每次都以被丁丁挫败而收场,但仗着“坏蛋活千年”,这位大鼻子匪首总能总能死里逃生东山再起,他是丁丁最难缠的对手之一,和他的斗争也贯穿了全故事系列的主线。
内斯特(Nestor)
时报版译为奈士特,阿道克船长的管家,几乎是独自一人管理着马林斯派克大厅(其他仆人从未登场)。他在《独角兽号的秘密》里初次出场时,是作为伯德兄弟的手下和丁丁等人敌对,不过认清旧主人的真面目后,他便开始为阿道克船长忠心服务。
在台湾第一版的翻译为倪斯陶

阿尔卡扎将军(General Alcazar)
南美某国家的领导者,但和对手塔皮奥卡将军(General Tapioca)一直在不断的重复政变与反政变的过程。最初出现于《zn-cn:破耳朵之谜;zh-tw:殘缺的耳朵》,一度被推翻后流浪海外以飞刀杂技员的身份掩饰自己,后回国领导游击队。在多个故事中有出场,代表另一条主线剧情,最后一次出现于漫画的最终回《丁丁和流浪汉》,在丁丁帮助下成功推翻塔皮奥卡的独裁,但随后也听取丁丁建议对政敌宽大处理。
卡丝塔菲果女士(Bianca Castafiore)
又译毕安卡女士,米兰斯卡拉剧院的女歌唱家。首次出现于《奥托卡王的权杖》。以唱腔浮士德中的《珠宝歌》出名。是丁丁和船长的好友,但始终弄不清楚船长的名字,曾于《卡尔库鲁斯案件》中帮助丁丁一行逃离险境。但其经常的不请自来令船长头痛不已,一度还曾经传出过与船长的绯闻。
张充仁(Tchang)
在某些版本的漫画里音译成张仲仁,是丁丁的中国朋友。原型是作者埃尔热绘画《蓝莲花》时候为收集中国材料而结识的中国学生。张充仁当时为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高级油画和雕塑系学生,充满了爱国情操和和平主义、人文主义。当时整个欧洲对中国的了解非常的少,几乎没有关于中国的消息新闻和专门的时事分析。张氏为埃尔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埃尔热从而了解到了神秘的远东世界,成为当时较为早的为欧洲介绍当时中国情形的人之一。揭示了日本在远东的野心。二人由此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战后两人彼此失去联系。埃尔热非常思念他的中国朋友。20世纪70年代画成了《丁丁在西藏》,描述了丁丁寻找张氏的故事。1975年,埃尔热重新得到了张氏的联系。1981年张氏受到埃尔热的邀请访欧(当时埃尔热先生已经重病在身)。张氏访欧3个月,寓居埃尔热家。两年后埃尔热去世。这一段往事成为中比两国的友情佳话。
卡利斯(Ben Kalish Ezab)
中东部落酋长,主要出现于《黑金之国》和《红海鲨鱼》,由于握有大量石油资源而成为外国势力干预的目标,因此也面临受其扶植的国内反对者的压力,一度将宠爱的儿子阿卜杜拉寄居在马林斯派克大厅。
阿卜杜拉(Abdullah)
卡利斯骄纵过度的儿子,任性而经常制造各种恶作剧比如在雪茄中混入鞭炮。总是能得到父亲的赞许和佣人护卫的保护,因此愈加无法无天,转移到马林斯派克大厅后主要捉弄对象转移到阿道克船长和内斯特身上。
卡茨(Cutts the Butcher)
当地肉店的老板,但是所有从马林斯派克拨出的电话号码几乎都会首先误接进他的肉店,尤其以阿道克船长拨的电话中比例为高。
阿兰(Allan Thompson)
最初出现于《红钳螃蟹贩毒集团》,是阿道克船长手下的大副,但是利用船长对其的信任以及屡屡喝醉的机会实际掌握了整艘船并从事贩毒活动。后来成为了拉斯泰波波羅斯的主要手下之一,从事贩毒/贩运黑奴等各种犯罪活动。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编辑] 故事列表
丁丁系列以法语为基础,被翻译为几十国语言,但各个语言版本并不保证全部引进了系列中的所有故事。比如在中国,《丁丁在苏联》就至今没有被正式翻译过。


[编辑] 漫画
中文名 英文名 法文名 创作年份 备注
丁丁在苏联 Tintin in the Land of the Soviets Tintin au Pays des Soviets 1929年 黑白漫画
丁丁在刚果 Tintin in Congo Tintin au Congo 1930年
丁丁在美洲 Tintin in America Tintin en Amérique 1931年
法老的雪茄(奇怪的雪茄) Cigars of the Pharaoh Les Cigares du Pharaon 1932年
蓝莲花 The Blue Lotus Le Lotus Bleu 1934年
破耳朵的故事(台湾中国时报《残缺的耳朵》) The Broken Ear L'Oreille Cassée 1935年
黑岛 The Black Island L'Ile Noire 1937年
奥托卡王的权杖(台湾中国时报《奥图卡王的权杖》) King Ottokar's Sceptre Le Sceptre d'Ottokar 1938年
金钳螃蟹贩毒集团 The Crab with the Golden Claws Le Crabe aux Pinces d'Or 1940年
神秘的流星 The Shooting Star L'étoile Mysterieuse 1941年
独角兽号的秘密 (台湾中国时报《红海盗的宝藏1》)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 Le Secret de la Licorne 1942年
红色拉克姆的宝藏(海盗失宝)(台湾中国时报《红海盗的宝藏2》) Red Rackham's Treasure Le Trésor de Rackam le Rouge 1943年
七个水晶球 The Seven Crystal Balls Les Sept Boules de Cristal 1943年
太阳的囚徒 Prisoners of the Sun Le Temple du Soleil 1944年
黑金之国 Land of Black Gold Tintin au Pays de l'Or Noir 1949年
奔向月球 Destination Moon Objectif Lune 1950年
月球探险 Explorers on the Moon On a marché sur la Lune 1952年
卡尔库鲁斯案件(台湾中国时报《涂納思事件》) The Calculus Affair L'affaire Tournesol 1954年
红海鲨鱼 The Red Sea Sharks Coke en stock 1956年
丁丁在西藏(神秘的雪人) Tintin in Tibet Tintin au Tibet 1958年
绿宝石失窃案 The Castafiore Emerald Les Bijoux de la Castafiore 1963年
714班机(台湾中国时报《714航次往悉内》)- Flight 714 Vol 714 pour Sydney 1968年
丁丁和流浪汉 Tintin and the Picaros Tintin et les Picaros 1975年
丁丁与阿尔法艺术 Tintin and Alpha-Art Tintin et l'Alph-Art 1986年 未完成作品


[编辑] 电影及其它
中文名 英文名 法文名 创作年份 备注
丁丁和金羊毛 Tintin and the Golden Fleece Tintin et la Toison d'Or 1960年 电影
丁丁和蓝橘 Tintin and the Blue Oranges Tintin et les Oranges Bleues 1964年 电影
丁丁在鲨鱼湖 Tintin and the Lake of Sharks Tintin et le Lac aux Requins 1972年 动画片

oops1 发表于 2008-1-10 14:52:49

1936年01月10日美国射电天文学家 罗伯特·威尔逊出生
Robert Woodrow Wilson

http://baike.baidu.com/pic/95/11789327746746006.jpg

罗伯特·威尔逊(1936~ ),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彭齐亚斯分享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一半。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R.威尔逊和彭齐亚斯1964年的发现“已经使人们有可能获得很久以前宇宙诞生时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贝尔实验室的这两位射电天文学家原打算利用喇叭形天线和激光扫描仪来精确测量包围着我们的银河系的气晕所发射的无线电流。当调准他们的装置时,他们发现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灾变火球或大爆炸的微弱的回波。大约在150~200亿年以前,正是在这种大爆炸中产生了化学元素。

在1929年天文学上一个较早期的重大发现中,哈勃(Hubble)研究了遥远星系所发出的光的红移,他发现红移量与距离成正比。按照多普勒原理,这意味着星系越远,它离开地球的运动越快。这一结果使得理论家们,特别是G.伽莫夫提出,宇宙是从一次大爆炸开始的。在大爆炸中,高温高压火球变成现在如此广泛弥漫于空间的物质。随着辐射膨胀,它的温度在经过一段时期(按照哈勃关系计算约为180亿年)后从300K降到3K。威尔逊和彭齐亚斯的测量证实了这种背景辐射的存在。因此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威尔逊于1936年生于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作为赖斯大学的学生,由于少年时期对电子学的爱好,他起初攻读电机工程学,后来改读物理学。1962年,他以射电天文学方面的论文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次年,他成为射电天文学研究员。现在,他是贝尔电话实验室无线电物理部的主任。该部有14个人,他们除了从事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外还从事微波固体器件、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威尔逊特别对通过毫米波测量星际分子来研究银河系中的暗云感兴趣。威尔逊太太贝特西(Betsy)说过,她对他的工作很理解,因为她的父亲也是一个科学家。威尔逊夫妇有三个孩子。

oops1 发表于 2008-1-10 14:55:21

200201月10日年钟敬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之父”逝世
http://baike.baidu.com/pic/7/11461594819923717.jpg

钟敬文(1903.3.30-2002.1.10)
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海丰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1922年毕业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学做白话诗。毕业后在家乡一带教小学,20年代中期到广州岭南大学国文系工作并学习 。

1927年秋,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编辑了《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书,同时写作散文与新诗,出版了散文集和民间文艺论集。先在家乡小学教书时,就酷爱民间文学,开始搜集、整理民间传说等。后到广州岭南大学半工半读,就着手整理了《粤风》专集。

1928年秋到杭州。先在一所高级商校教国文,后转至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讲师。此时除继续研究民间文学发表论文及译著外,热心于散文、小品的创作,在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期间,积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文艺创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记》,新诗集《滨海的二月》,文艺短篇集《柳花集》,写了《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中国地方传说》等学术论文,并与人合创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民俗学集镌》等刊物和丛书 。

193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并继续民间文学研究,在当地《民族学研究》、《民俗学》和国内的《艺风》发表论文。

1936年夏回杭州,从事教育和研究上作。后到桂林,在迁至桂林的无锡教育学院任教。不久赴广州,到粤北战地考察后,写了《抗日的民间老英雄》等数篇报告文学、散文。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在广东四战区政治部任视察专员 ;与何家槐共创立了中国全国文艺抗战协会曲江分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写了报告文学集《良口之战》;中山大学由云南迁粤北坪石,他被聘为副教授,后为教授。

1941年到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至1947年夏,因“左”倾思想被中大当局解聘。旋转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

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文学系教授,被选为中国文学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这一期间,他写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和写了纪念彭湃、冼星海、郁达夫、朱自清的文章,出版了新诗集《未来的春》,还主编了《方言文学》文集。

1949年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候补委员,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不久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副教务长、科研室主任,并兼任北京辅仁大学教授。他一如既往致力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文学创作,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他深入生活,涉足兄弟民族地区,写了《西北纪游诗抄》、《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民谣中所表现的有觉意识》和有关鲁迅研究等一批学术论文,还有《一声春雷》、《碧云寺秋色》等散文20多篇,撰写了《近代民间文学史略》,翻译了日本学者增田涉《鲁迅的印象》一书。

他在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独有建树,成为我国提倡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观点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首批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字“三大干流”的概念,较早地把民俗学现象看成一个由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组成的整体的学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善于进行理论构架的人。

钟敬文先生文学著作目录:
《荔枝小品》(散文集) 1927,北新
《西湖漫话》(散文集) 1929,北新
《海滨的二月》(新诗集) 1929,北新
《湖上散记》(散文集) 1930,上海明日书店
《未来的春》(诗集) 1940,上海言行社
《钟敬文散文选》 1989,百花

学术理论著作及其他: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 钟敬文 中华书局 96-11-1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册)1982-1985,上海文艺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98-12-1
《民俗学通史》 钟敬文主编 上海文艺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初评入选)
《钟敬文民俗学论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 409页1980年7月第1版
《民间文学基础理论》 钟敬文主编,1985年6月第1版,上海文艺
《新的驿程》(民间文学、民俗学论集) 1987,民间
《民间文艺谈薮》(论文集) 1981,湖南人民
《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理论) 1930,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诗心》(诗论)1942,桂林诗创作社
《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1951,师大
《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 1982,陕西人民
《民间文艺丛话》(短论集) 1928,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柳花集》(文艺短论集) 1929,群众图书公司
《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50万字
“诗人钟敬文”
钟敬文先生生前曾经多次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学问,做得最好的并不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学术研究,而是诗。我死了以后,我的墓碑上要写上‘诗人钟敬文之墓’,有这几个字就够了!”
  对此,许多人都感到颇为困惑。因为他在学术研究、散文和诗词创作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主要是以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的大家闻名于世的。可是为什么他却只是以“诗人”来概括和评价自己呢?

  其实,纵观钟先生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种自我评价,包含了这样两层的意义:首先,他是要以此来表明自己与诗歌乃至文学密切相伴的一生,强调自己在诗文创作领域的角色特征。其次,在他那里,“诗人”不仅仅只是一种职业的标志,它更是指一种生存的模式、一种人生的境界。而这后一层的含义,大概是他以“诗人”来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用意。

  从30年代以来,尽管他把主要的精力投在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上,但对诗文的关爱却始终没有中止。散文的写作,虽然时断时续,他却一直在坚持,写出了多篇新的佳作,而且由于多年的探索,越到后来,文风越老醇深挚、施展自如。对于诗,他更是一刻也未曾抛开。多年以来,他时时刻刻在吟诵着他所仰慕的那些古人的诗作,像陆放翁、王渔洋、龚定庵等人的诗集,便常常放在床头、案头等随手可及的地方。即使是抗战期间,在他挟笔从戎、战地行脚的三四年中,他的行囊里所带的唯一一部书籍,也是《陆放翁全集》。而以后的日子里,每逢外出,不管是出差还是住院,书籍必然是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他所热爱的诗集,则是这些书籍中的主角。

  反复诵读前人的诗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诗歌修养,也是为了滋润自己精神的血肉,而坚持不断地写诗,则是为了记录和抒写自己的旅迹心痕。从少年时起,一直到今天,用诗来吟唱心声、歌咏时代,成了他生命中占有最主要位置的习惯。多年来,它非但没有一丝的改变,反而越来越深厚。据统计,他在八十余年间所作的诗篇,仅旧体诗作,现存的就有八百余首。这些诗篇,在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反映了他所历经的时代的风云,可以说既是文学殿堂中的精品,也是我们借以了解他、了解他所走过的时代的可贵史料。
  谈到诗对自己的影响时,钟先生曾这样说:“……在我个人心灵的历史上,她无疑是一种极重要的成素,甚至于是一种支配的力量。诗,许多年来,她是和我的生命纠缠在一起的。”(《我与诗——〈脚印〉自序》,1943年)在他的心目中,诗是自己情感的家园、精神的故土,他怎能与之分离?即使偶尔稍有远离,燃烧的乡愁也会迫使那情感、那精神,回归到它的故乡来!与诗的这种莫逆的联系,促使钟敬文在坚持用自己熟悉的旧体诗体裁写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探索着其他诗歌形式的写作,像词、新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赵朴初、林林等一批诗人开始倡导写作“汉俳”——一种中国式的俳句,钟敬文先生也成了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干将。由于早就熟悉日本俳句,并对其神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写过类似的小诗,再加上深厚的中国传统诗歌的功底,因此,他所创作的一组汉俳作品,具有颇为隽永、独特的韵味。且以下面两首为例:
  错过

  花事正荼蘼,

  又错过赏春时节。

  且待来年罢。

  赠加藤千代女史

  重踏神州土,

  像女儿回到娘家,

  梦样的喜悦。
  与诗的这种莫逆的联系,也使得写诗对钟敬文来说,成了心灵的一种自然咏唱——自然得就像心脏的搏动一样,而不是一种劳心费神的工作。这也正是他之所以能够在从事繁忙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地创作出大量诗坛佳作的主要原因。与诗的这种莫逆的联系,还使他在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而诗文方面的功底,使他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特有的文采。

  与诗的这种莫逆的联系,更使得诗渗透在了钟敬文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他人生的导师,让心灵得到了充实,生命得到了升华:

  诗,这位生平的密友,到底曾经给我什么呢?简要地说来,她锻炼了我的智慧,开拓了我的思想和感情的境地。她教我怎样地观看人生和尊重人生。她教我怎样理会自然和赏鉴自然。她教我爱,教我恨,教我忍耐,教我梦想——她是我的逻辑,我的哲学,她是我实用的社会学和论理学。她使我在艰难的生活经历中能够翘然自立而举步向前。(《我与诗——〈脚印〉自序》,1943年)

  这也就使“诗人”这个字眼,对他而言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它指的不仅仅是“写诗的人”,而更是指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内质的人。与它密切关联的,是一种人生理念和人生实践,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奋斗精神,一种伟大的人品,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这些因素,用他经常作为座右铭的几个字来概括,也就是“正直、勤奋、淡泊”。这是真正的诗人素质的内核,也是决定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诗篇的根本。

  “以天下为己任”的天赋使命感,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具有十分久远而深厚的传统。钟敬文显然是这种伟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在他的一生当中,无论投身何种活动,从事何种工作,对国家命运、民族利益的关怀,始终在他的心灵中占有首要的位置。他在五四时期积极组织、参加爱国活动,抗战时期挟笔从戎,反右时期慷慨直言,都是这种情怀直接发生作用的表现。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他一直强调为民族文化的“发采扬辉”而奋斗的目标,并努力探索和建构中国学问自身的体系,实际上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的结果。
  “据说古代希腊军队出征的时候,诗人常常走在前头。这是诗人职能最好的象征。”(《诗心》,1942年)在钟敬文那里,真正的诗人,必须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一种为了实现某个崇高的目标而执着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是这样要求着“诗人”,同时也用自己一生追求真理、不屈奋斗的实际行动,对这种要求进行了实践,尽管曾经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却始终无怨无悔。即使是在“年登大耋”之时,还是那样地“勇冠三军”。(程千帆语)下面的两个例子,也许可以让我们对他的这种精神有一些具体的感受。其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由于经费问题的困扰,有一度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进行都十分艰难。钟先生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有所放弃。“就是当裤子也要搞学问!”他用这样充满黑色幽默风格的话,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决心。

  其二:钟敬文先生担任理事长的中国民俗学会,要召开学术会议,要开展日常工作,诸如印刷刊物并向会员寄发,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费。但学会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经费短缺问题。有一年,为了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他和学会的其他领导成员,不断商讨,费尽了心思。恰好当时国家教委要评选全国优秀教师,钟先生所在的北师大,把以90多岁高龄仍然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他,也作为候选者之一推荐了上去。那些日子,本来并不关注荣誉的他,却忽然显得很振奋:“不知道行不行?要是能获奖的话,我们就可以拿这个奖金来开会了!”

  钟先生曾经谦虚地说,自己的资质只能算中上,如果说还有所成就的话,那主要是来自勤奋。在我们看来,这前半句话当然是谦虚,因为他的资质,单是博学强记这一点,就远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的。后半句话,却是不争的事实。勤奋,几乎是钟先生的一种天性,它突出地表现为“腿勤”、“手勤”和“脑勤”。比如,1927年,他在广州时,听到鲁迅先生来羊城的消息,尽管他和鲁迅并不认识,却约上友人,费尽周折找到了鲁迅先生,进行了交谈,并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散文《记找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生当中,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从少年时期的刻苦攻读古典文学、积极参加歌谣和故事的搜集并踊跃投稿,到年届百岁时还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各种重要问题,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提出许多新观点,勤奋,成了贯穿他一生的素质。在《〈孟姜女研究集〉校后附记》中,钟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好朋友顾颉刚:“有颉刚聪明的,颇不乏其人,但有颉刚的成就的,总觉得太少了。你问问缘故么?缘故就在努力和谦逊与否而判断!”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挂心。”这是钟先生经常用来自勉并教育弟子的话。他所谓大事,就是自己所从事的以探讨民族文化的意义、性质为主要目标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是培养学术后备人才的教学,是为了推动学术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为了这种大事,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阻挠,他都会知难而进。小事,既是指那种为了利禄功名而追逐的蝇营狗苟,也包括个人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对这“小事”中的前一类,他从来就不屑一顾;而对其中的后一类,他所表现出的淡漠,也常常会让一般人感到吃惊:有的时候,对于本来属于他个人但由于有关工作人员的疏忽而没有发给他的经费或物质奖励,他知道后也从不去追问!当有人不解地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是:“这些东西,有了它也不见得会过得有多好,没有它也饿不死!”1998年的春天,他拿出了自己刚刚从出版社得到的一笔稿费,租车、购买门票,组织全教研室的师生一道,到陶然亭公园春游。民间文学教研室的全体师生,在盎然的春天里,体验了聚会的乐趣,也再度体验了来自钟老——这位良师益友的关爱。以后连续几年,这种全室春游的活动一直都在进行。

  “诗人钟敬文”!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来爱诗、写诗,又用诗来装点、升华了他的生命,他的人生。

clf1985 发表于 2008-1-10 15:02:21

2001年――中国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10日21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飞船变轨“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按照预定计划,这时要进行变轨,将飞船调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公里高的圆轨道上。变轨能否成功,将影响飞船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区。

地处北京燕山脚下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又一次充满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中心的大型计算机按照科技人员的指令,高效地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迅速生成了飞船变轨的实施步骤。在飞船飞行至远地点高度时,中心调度指挥员下达了变轨的指令。由于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透明传输测控技术,指令通过相关测控站点的测控设备直接传给飞船,前后只用了2秒钟。接到指令后,飞船上的发动机一次点火成功,在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飞船的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高到了340公里,成功地进入了圆轨道。

12日20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维持再过20多分钟,正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二号”飞船,将要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由陆海基航天测控网实施首次轨道维持。

“神舟二号”飞船自从变轨后,又以圆轨道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31圈,轨道高度在飞行中逐渐出现衰减。

轨道维持,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使飞船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飞行。在“神舟二号”飞船飞行全过程中,要进行多次轨道维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次启用了最新研制建成的测控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测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测控设备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测控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控制飞船飞行轨道,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地面发送的轨道控制数据差之毫厘,对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来说,调整后的轨道便有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测控人员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20时24分,进行轨道保持的控制数据指令向飞船发出。“数据注入成功!”北京指挥控制中心调度指挥员的报告,令现场每个人都兴奋不已。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已按照指令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

飞船继续在预定的轨道上飞行。尽管还要进行轨道维持,但航天测控人员有十足的信心,等待着飞船返回。

16日18时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船返回控制浩瀚的南大西洋上,阳光普照,暑气蒸腾。“远望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静静地等候着“神舟二号”飞船的出现。

神舟回眸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oops1 发表于 2008-1-10 15:13:44

947年01月10日——耶律德光进军开封,契丹灭后晋。
http://baike.baidu.com/pic/4/11705039511531527.jpg

契丹灭后晋(947年)
         
   五代时的后晋皇帝石敬塘向契丹君主奴颜婢膝,自称儿皇帝。石敬塘死后,继承者石重贵对契丹君主称孙不称臣,表示摆脱与契丹的臣属关系。
944年(后晋开运元年)春,耶律德光从幽州和大中两路南下,在河北境内遭到当地“乡社兵”的迎头痛击。
945年契丹与晋大战于阳城(河北望都、安国附近),晋军不顾主帅杜重威的阻挠,奋勇出击,大败契丹兵,耶律德光仓皇北逃。
946年秋,契丹兵又大举南下。降契丹的幽州节度使赵延寿,企图借契丹的力量称帝中原,因而竭力协助契丹军队南犯。石重贵派社重威率军抗击契丹。然社重威也想窃取帝位而投降契丹,晋军大败。
947年1月10日(开运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耶律德光进军开封,历时11年的后晋被灭。

辽太宗
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902~947)

  中国辽代皇帝。名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或译耀屈之)。阿保机次子。天赞元年(922)冬,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三年,从辽太祖西征。四年冬和天显元年(926)春,从征渤海国。辽太祖死,述律皇后摄政。天显二年冬,其长兄耶律倍根据辽太祖的遗愿,率群臣请于述律后立耶律德光为帝,仍以天显为年号。十一年,太原军阀石敬瑭为后唐主所攻,遣使乞援于契丹,太宗乃亲率辽军长驱入援,败后唐兵,册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此契丹的势力伸入华北平原。会同元年(938),始改革官制,整订赋税。会同三年,辽太宗把北部乌古地区肥美而近便的土地拨给南北院中的契丹贵族,令其前往耕种。五年,石敬瑭死,子石重贵立,在给契丹的表文中称臣不称孙,两国关系恶化。七年和八年,辽太宗两次兴师伐后晋,一再受挫。但他仍坚持南进。九年,辽太宗倾师南征,后晋兵溃。次年正月,辽灭后晋,辽太宗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元大同。在连年南征中,辽军强掠中原人民的财富,中原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同时,契丹族人民也死伤惨重,厌战心理逐渐滋长。辽太宗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就被迫仓促北返。行至栾城病死。

辽太宗的贡献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辽太宗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在援助石敬瑭那次战争中,辽太宗得到了后唐的书记张砺,非常高兴,觉得此人难得,让手下以礼相待。张砺非常感动,此后真心辅佐辽太宗,辽太宗也很器重他,将他升为翰林学士,后来又任命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辽太宗的宰辅之臣。重用有才德的汉人,对于辽太宗的统治帮助很大。与此同时,辽太宗还学习汉族的一些做法,例如对贪官污吏的处罚,整顿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过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太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汉族地区担任官职,由于不懂治理之道,汉人中的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就充当了他们的走狗,教他们搜刮民财,鱼肉百姓,这更增加了百姓对辽军不满,于是中原地区反抗不断,辽太宗只好北返。当然,他北归也有不服中原水土留恋草原家乡的原因。在回去的路上,他慨叹道:“我不知中国人(指中原汉人)难制如此。”其实,辽太宗本人对于汉族人的反抗也应负主要责任,他在北返途中,异常残忍,竟采取了屠城这种野蛮残酷而又丧失人性的做法,这更是反抗蔓延而激烈。

最后,辽太宗总结了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为防止尸体腐败,契丹人将他的内脏摘去,将尸体用盐浸泡,运到了辽国。几年战争得到的土地,包括十六州也全部丧失,被北汉和后周夺回去了。

heitianma 发表于 2009-1-10 00:09:15

1940年1月10日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1/061011744277036.jpg
二战期间英国实行食糖、黄油和熏肉配给许多熟悉的货物从英国的货架上消失这家商店的广告写到:
“不再有抽丝现象,本店在您腿上绘上长统xxx”
评论:战争使人们的生活物质空间缺乏,只好用一些特殊的临时方法渡过难关。

凝玦阁 发表于 2009-1-10 00:15:49

1863年1月10日,由伦敦客运局运营的地下铁道的第一段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铁道。
从威廉王街到斯托克威尔,长度只有六公里。当时使用的是蒸汽火车。由于这条地下铁道运送能力大,速度快,噪音小,运行安全可靠,又不影响城市的地面建筑,因而很快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效仿。伦敦是地铁的发源地。时至今日,伦敦地铁在总里程和车站数量上仍居世界之首,伦敦也因此被称为"建在地铁上的都市"。

ishu 发表于 2009-1-10 00:17:58

9年——中国西汉皇帝刘婴被废,外戚王莽登基成为皇帝,新朝建立,西汉灭亡。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Wang_Mang.jpg/200px-Wang_Mang.jpg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了新朝。公元9年—23年在位。后来在新朝政权结束后,汉朝恢复了其政权,而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但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帝号为新皇帝。

评论:王莽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

猪仔虫 发表于 2009-1-10 00:22:34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6-01/09/xinsrc_4120103091726000359617.jpg
1959年1月10日,中国第一条输油管线――新疆克拉玛依到独山子间的输油管线建成并开始输油。管线全长147公里。这是当年挖沟机在挖掘铺设输油管的壕沟。

评语:新中国的辉煌

ztqaz 发表于 2009-1-10 00:29:58

中国台湾小说家赖和逝世

http://qkzz.net/images/m/wsyk/225591-1.jpg

   赖和(1894-1943),原名赖河,字懒云,人称和仔先,笔名有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出生于台湾彰化的一个“百姓人”之家。赖和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面对日本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高压统治,经济上的残酷压榨,文化上的同化政策,赖和以笔做刀枪,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台湾人民的反抗精神。他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赖和则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奶母”。
  赖和少小时不愿入日本学校,在当地的“小逸堂”接受黄倬其先生的汉文教育,受益颇深。后不得已,入学校学日文,但不愿剪掉象征中国人的辫子。1909年 5月,16岁时入台湾总督府医学校读书,1914年毕业。1916年在家乡彰化开设赖和医院,为贫苦群众医治疾病。 1917年赴福建厦门,在博爱医院服务两年。在厦门的两年,是他在汉学方面以及思想方面有重大收获的两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赖和深感民族自决的重要性,尤其对启迪民众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看法,认为文学是有重要作用的,应该属于人民。这以后,他开始了一面行医,一面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活。1919年,赖和回到台湾,开始从事抗日运动和文学创作。1924年因从事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被捕入狱。1941年又因所谓“思想问题”再次被捕入狱。这次入狱,使赖和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43年初出狱后不久,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仅50岁。

评论:台湾新文学的开拓者

stonewang 发表于 2009-1-10 00:33:50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

http://a4.att.hudong.com/47/15/01300000231187122097156133871.jpg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但北京却还存在着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为了让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声言要尊重议员的权利。这些国民党议员与进步党议员合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拉拢进步党,于1913年7月任命该党熊希龄为国务总理。进步党人声称要组成“第一流通人才和第一流经验”的“名流内阁”。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交通、农工商各总长之职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周自齐、张謇分别担任,财政由熊希龄兼理,而外交、内务、海军、陆军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控制在孙宝琦、朱启铃、刘冠雄、段祺瑞这些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

  宪法还来不及制定,袁世凯对国会施加压力,于1913年10月当上正式总统。其后,他决心把政党和国会一脚踢开,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评论:国会成为袁世凯的政治工具,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ssnzxu 发表于 2009-1-10 00:36:57

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在青岛登陆

1938年1月10日,日海军第二舰队与海军陆战队司令官铃木率领的3个大队侵占青岛,在大学路万年兵营设司令部。部队分占广西路1号、团岛、登州路若鹤兵营、汇泉市立中学和大港码头等处。11日,日海军基地工程队来青。14日,日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国奇支队先头梯团和日海军第四舰队来青。第二方面军第五师团鲤城支队,10日从潍县向东沿胶济铁路布防警备,19日至青。4月29日,第五师团把侵占胶济铁路沿线及山东北部的任务移交独立第五混成旅团,并留下4个中队。

勿忘国耻!!

soy_justiny 发表于 2009-1-10 01:37:39

俄罗斯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被处决—1775年1月10日


叶梅连·普加乔夫(约1742-1775)
  俄国农民起义领袖.
  普加乔夫出身于贫农家庭,18岁服兵役.1773年,普加乔夫聚集了80名哥萨克人起义,揭开了俄国历史上一场反对农奴制压迫的农民战争的序幕.
  这次农民战争是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当时,俄国封建农奴制关系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贵族和专制国家不断加强农奴主压迫,激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抗。这次农民战争的主要动力是农民,此外,哥萨克劳动阶层和矿业工人也参加了这一运动。闻风举义的还有巴什基尔、鞑靼、卡尔梅克及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地区的其他非俄罗斯民族。在这场农民战争爆发前不久,1771年,莫斯科爆发了市民下层群众的起义(“鼠疫之乱”)。1772年,亚伊克哥萨克奋起反抗哥萨克上层首领,同年,伏尔加河和顿河哥萨克村镇也发生骚动。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府依仗军事力量,勉强驾驭庞大帝国蒙受压迫的各族人民。俄土战争(1768-1774)使国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日益沉重的负担激起了劳苦大众的不满。
  1773年9月17日,顿河哥萨克普加乔夫自称皇帝彼得三世,聚集一支由80名亚伊克哥萨克组成的队伍,并公布檄文,宣布将古时哥萨克享有的优惠与特权赐给曾在亚伊克军中服役的哥萨克、鞑靼和卡尔梅克人。
  9月18日,起义军抵近坚固设防的亚伊克镇(乌拉尔斯克),因无火炮而放弃强攻,只留部分部队对其围困。普加乔夫率其余队伍向俄罗斯东南部的军政战略要地——奥伦堡进军。由于农民、亚伊克哥萨克、逃亡士兵、鞑靼人,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乌拉尔各厂矿工人纷纷自愿参加起义军,普加乔夫的队伍很快壮大起来。起义军在归降普加乔夫的各要塞(伊列克镇、塔季谢瓦、萨克马拉镇等)缴获了大批武器(其中包括火炮、弹药)和粮食。
  10月5日,普加乔夫起义军(约2500人,火炮20门)开始围困奥伦堡,围困时间达6个月之久。为镇压农民战争并增援奥伦堡,政府派出以卡尔少将为首的讨伐队(3500人,火炮10门),但在11月7-9日尤泽耶瓦村附近的战斗中,被奥夫钦尼科夫和奇卡(扎鲁宾)统率的起义军击溃。
  11月间,由西伯利亚和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斯克)派往起义地区的政府军也被击败。普加乔夫驻地别尔茨卡亚斯洛博达(距奥伦堡6公里)是指挥农民战争的中心。俄国各地农民自愿者云集于此参军参战。
  1773年12月,普加乔夫在奥伦堡附近已拥有约2.5万人和火炮86门。农民战争席卷南乌拉尔、阿斯特拉罕和喀山两省的大部地区、西西伯利亚和西哈萨克斯坦各地。金贾·阿尔斯拉诺夫和萨拉瓦特·尤拉耶夫率领巴什基尔人民揭杆而起。在叶卡捷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别洛博罗多夫)、车里雅宾斯克(格里亚兹诺夫)、萨马拉(古比雪夫)(阿拉波夫)、斯塔夫罗波尔(杰尔别托夫),昆古尔和克拉斯诺乌菲姆斯克(库兹涅佐夫、萨拉瓦特·尤拉耶夫),亚伊克镇(托尔卡乔夫)等地出现了许多由杰出的军事首领领导的大的起义中心。普加乔夫统率的主力部队是起义军的主力。
  普加乔夫行伍出身(曾在哥萨克军中任少尉),竭力使其部队具有某种正规军的编制。起义军由团(通常每团500人)组成,团下辖连(每连约100人),各连设百人长或由大尉指挥。指挥官由士兵会选举。许多团,连按社会出身(农民、工人、亚伊克哥萨克、士兵等)、民族(巴什基尔,鞑靼等)或地区特征编组。主力部队和各团颁发军旗,上面写着普加乔夫命令中的口号。起义军驻扎在别尔茨卡亚斯洛博达时学习军事:劈刺、枪炮射击,挖地道、埋雷、筑掩体等课目。普加乔夫及其统领们曾试图使各团与各支队进行协同作战,组织侦察,并力求加强纪律性。
  为表彰有战功者,颁发奖章,这些奖章是用银质卢布和沙皇的勋章改制的。为领导起义,普加乔夫于1773年11月建立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一直存在到1774年8月底。军事委员会成员有:维托什诺夫、希加耶夫、特沃罗戈夫、波奇塔林、戈尔什科夫等人(后来成员有变化)。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各路起义军作战,组织乌拉尔各工厂的武器制造;起义军兵员补充、粮秣和武器供应;同抢劫行为作斗争,等等。除军事职责外,军事委员会还执行行政司法职能。奥夫钦尼科夫是这次农民战争中颇有才干的统领之一,他主持的出征枢密署是普加乔夫的参谋部,主力军的作战由普加乔夫亲自指挥。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在普加乔夫直接领导下组织实施的。
  主力军有健全的体制,其基础是哥萨克军的编制。起义军的战斗核心是哥萨克,但哥萨克部队中有多半是未经军事训练的农民和工人。起义军装备低劣,主要是冷兵器(马刀、长矛、战斧、短剑、羽形矛、链枷、镰刀,棍棒等)和弓箭;枪,炮较少。 这次农民战争具有:局部性、地区分散性、自发性和无组织等特点,也就是带有封建时代历次农民运动所固有的各种弱点。缺乏统一的战略计划,独立起义地区的联系较差,这使普加乔夫和军事委员会不能对各地起义运动实施领导,各独立起义中心失去了统一领导。普加乔夫只顾围困奥伦堡和亚伊克镇,而放弃向伏尔加河流域进军(那里的人民曾准备支持他),结果使农民战争的战略基地局限于俄罗斯帝国东南部一隅,使叶卡捷琳娜二世赢得了动员兵力的时间。
  沙皇政府指望用地方军镇压起义,此计不成后,于1773年12月派遣大都督比比科夫率讨伐军(数个骑兵团和步兵团,共约6500人,火炮30门)前往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军。由于得不到在徒劳地围困奥伦堡的普加乔夫主力军的援助,一些分散且装备低劣的起义军在萨马拉和昆古尔附近遭到失败。直到布祖卢克斯卡亚失守之后,普加乔夫才从奥伦堡附近撤出部分兵力,企图阻止沙皇军队继续推进。
  但是,1774年3月22日在塔季谢瓦要塞附近两军决战,决战持续6个多小时,普加乔夫主力军被政府军击败,约2000人阵亡,4000人受伤被俘,并损失全部火炮。3月24日,起义军另一支队伍在乌法附近被米赫尔松中校讨伐军击溃,不久,奇卡(扎鲁宾)和赫洛普沙(索科洛夫)被俘。普加乔夫撤离别尔茨卡亚斯洛博达并放弃对奥伦堡围攻。
  1774年4月1日,他与讨伐军在萨克马拉镇附近再次交战,但又遭失败(400余人阵亡,2800余人被俘),许多亲密助手(希加耶夫、帕杜罗夫、维托什诺夫、戈尔什科夫,波奇塔林)被俘。普加乔夫率领一支500人的队伍冲出重围,进乌拉尔山隐蔽。截至1774年4月中旬,各大起义中心虽然都被摧毁,但是,萨拉瓦特·尤拉耶夫、别洛博罗多夫,奥夫钦尼科夫的队伍均仍分别在巴什基尔、叶卡捷琳堡附近及奥伦堡边区积极活动。
  1774年4月,农民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普加乔夫在乌拉尔工矿区和巴什基尔招募新军,1774年5月5日率部(5000人)出山攻占马格尼特纳亚要塞并与别洛博罗多夫和奥夫钦尼科夫的队伍会合。起义军沿亚伊克河溯河而上,于5月19日攻下特罗伊茨克要塞。但在5月21日起义军被击败,普加乔夫向乌拉尔草原撤退。政府军继续追击,多次重创起义军,但普加乔夫巧妙运用游击战术,终于摆脱敌军追击,保存了主力。起义军不断得到农民、工人和巴什基尔人的补充。
  1774年6月中旬,普加乔夫被迫撤出乌拉尔工矿区,率部向伏尔加河进发,以图实现进军莫斯科的原定计划。1771年7月12日,起义军经强攻占领喀山,但未能攻克守军残部防御的设防坚固的内城。米赫尔松率部及时驰援内城守军,经阿尔斯克原野浴血鏖战,于7月15日击溃起义军,起义军约2000人阵亡,5000人被俘。在这次战斗中,农民战争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别洛博罗多夫及其部队全部生俘。为摆脱追击,普加乔夫带着一支精悍部队渡抵伏尔加河右岸。农民战争第二阶段至此结束。第二阶段的许多事件主要发生在乌拉尔境内和乌拉尔西部山前地带。
  第三阶段,起义重新兴起。它得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农奴和各族人民(鞑靼、楚瓦什、莫尔多瓦、马里、梅谢里亚克)的广泛支持。各地自发建立数百、数千人不等的农民游击队。起义运动席卷了伏尔加河流域大多数县并向莫斯科省边界蔓延,直接威胁莫斯科,下层居民、作坊工人和贵族奴仆群情骚动。然而,普加乔夫在这一阶段却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放弃直驱莫斯科的进军,离开农民运动规模最大的地区转而南下,以图在顿河得到哥萨克补充后再回师俄罗斯中心地区。南下途中,普加乔夫的队伍所到之处无不得到平民的支持。
  1774年7月20日,普加乔夫占领库尔梅什,尔后又连克阿拉特里(7.23),萨兰斯克(7.27),奔萨(8.2)、彼得罗夫斯克(8.4),萨拉托夫(8.6)。但是,这个阶段农民起义运动的局部和分散性表现得特别明显:起义农民在本乡本县通常作战积极,但到邻县时就停止斗争。
  1774年8月,叶卡捷琳娜二世为镇压农民战争派出了大批军队——骑兵团和步兵团20个,此外还有哥萨克部队和贵族义勇军。讨伐军逼迫普加乔夫撤向黑亚尔。8月25日,索列尼科瓦瓦塔加附近(索里津以南75公里),进行了这次农民战争的最后一役。战斗刚一打响,起义军就因一小撮亚伊克哥萨克缙绅的谋反背叛,丢失火炮并被击败。普加乔夫带领一支小队伍退至伏尔加河左岸草原,在那里被叛徒们捉获并解交政府。普加乔夫及其战友分别在亚伊克镇、辛比尔斯克和莫斯科受审。
  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佩尔菲利耶夫、希加耶夫、帕杜罗夫、托尔诺夫在莫斯科博洛托广场被处决。奇卡(扎鲁宾)于1775年2月在乌法被处以极刑。数千名起义官兵被处笞刑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的国家基础,加速了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崩溃,在俄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普加乔夫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推荐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和中国太平天国革命有同样作用,普加乔夫本人与洪秀全也有同样的下场。

zero-xay 发表于 2009-1-10 08:20:14

1928年01月10日俄国革命家里昂·托洛茨基被迫流亡海外

  1928年01月10日,托洛茨基被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流放所,托洛茨基并没有停止他的活动。他不仅同全国各地的余党进行频繁的通信,给他们出谋划策,进行遥控指挥,同时还加紧撰写著作,起草了几十万言的《共产国际纲领草案(对基本原理的批判)》,继续攻击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此时的托洛茨基派已从反对派完全变成了反苏维埃组织,成了"敌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因此,1929年1月20日苏联政府决定将托洛茨基驱逐出境。1932年2月又剥夺了他的苏联公民权。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国后,先后流亡土耳其的普林基波岛、法国和挪威等地,最后定居墨西哥。
评论在党内激烈的斗争中,托洛茨基成了失败者

jarodlau 发表于 2009-1-10 08:33:39

1573年01月10日,德国天文学家和医生西门·马里乌斯出生
西门·马里乌斯(Simon Marius,1573年1月10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贡岑豪森,1624年12月26日逝世于安斯巴赫)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和医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Simon_Marius.jpg/200px-Simon_Marius.jpg
  《木星世界》(Mundus iovialis)中的西门·马里乌斯从1586年至1601年马里乌斯在海尔斯布隆(Heilsbronn)上学。他在学校里就已经显示出数学和天文学的天才。通过他对1596年的彗星的观察结果的发表以及1599年发表的天文表他赢得了声誉。1601年他被授任为安斯巴赫伯爵的宫廷数学家。他赴布拉格去学习第谷·布拉赫的观测技术。但是第谷在他到达后仅四个月就去世。此后他到1605年在帕多瓦大学学医学。他是伽利略·伽利莱身边的学者之一。1604年他观察了一颗彗星,他的学生发表了他的观测结构。此后他回到安斯巴赫。作为宫廷数学家(实际上占星术士)他的任务在于编辑每年的“预言”。160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从希腊语原本翻译的德语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1610年他与迦利略不相关地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大卫星。迦利略指责他抄袭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前马里乌斯的学生就已经使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了迦利略的一份手稿,据说在这个过程中马里乌斯也已曾经插手。虽然如此后来马里乌斯建议将这四颗卫星命名为迦利略卫星。迦利略本来打算用梅第奇家族成员的名字来命名这四颗卫星,但是这个建议后来没有被采用。这四颗卫星的发现在当时是一个奇迹,因为它们就好像是一个小型的太阳系一样。在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过程中它们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他与其他天文学家不相关地发现了太阳黑子。1612年他观察到了离银河系最近的大河外星系仙女座星系。马里乌斯似乎已经知道了波斯天文学家苏菲在905年左右就已经描写过这个星系,因此他没有自称为是其发现者。不过至到1923年爱德文·哈勃才使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2.5米望远镜证明它是一个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统。使用肉眼它看上去像一朵小云,与一颗5等的恒星几乎没有差别。

评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命名~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1-10 09:50:08

07年"金话筒奖"揭晓:崔永元、海霞榜上有名
2008年0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8-01/10/xinsrc_172010510153268722821.jpg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8-01/10/xinsrc_1820105101532062190742.jpg

“金话筒奖”被称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荣誉”,每年的“金话筒奖”颁奖礼都是全国优秀主持人聚首的盛会。昨日,2007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晚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崔永元、海霞、徐滔榜上有名。“金话筒对所有主持人的意义是,提醒我们做主持人,首先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在颁奖现场,因《法治进行时》获奖的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徐滔指出了“金话筒”的价值。在今年评选中,获奖者们都不仅在业务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更重要的是为观众做出了某些突出贡献,其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成为今年“金话筒”的评选倾向。

央视向来是得奖大户,年年都有人获奖,这次也不例外。刚刚被央视评为2007年度乙等主持人的崔永元获得“金话筒奖”有点让人意外。据了解,他获奖是因为其节目《我的长征》广受评委好评。另外,今年“金话筒奖”要求看重主持人的品德,虽然小崔的两档新节目其收视无法与当年《实话实说》相比,但他的“崔永元基金”募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慈善事业。海霞凭借在《晚间新闻》的出色表现,获得电视播音作品奖。从今年获奖的播音作品和主持作品来看,获奖作品也是因为各名嘴胜在对观众的服务之心,像《一次爱心救援行动》、《雪天行车公益广告》等。崔永元曾表示:“主持人最重要的应该心怀公益之心,为观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北京电视台徐滔

   徐滔:新闻是我愿意付出一生的事业

“我要感谢许多曾经帮助过我却未能谋面的老师。播音界老前辈张家声在我刚做《法治进行时》时,就通过热线电话给我提建议,每次我在节目里只要念错一个字,他老人家肯定会打热线电话过来给我纠正。他告诉我要朴素、真挚。那时我对主持节目完全不自信,张老师的这番指点真的非常重要,帮我确立了今后的主持风格。到现在我和张老师都没见过一面。”昨天在颁奖现场,获奖的徐滔侃侃而谈她的心路历程。

在做节目这么多年中,最让徐滔记忆犹新的是那些被她帮助过的孩子们。徐滔说,记得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位叫小清的高三毕业生打来的电话。因为小清在网上填报高考志愿设的密码太简单了,一位同学出于好奇进入电脑改写了小清的志愿。小清被外地的一所学校录取了,而他的分数早已超过了他报考的北京学校。“小清恳请我帮助他。”接到小清的电话后,徐滔立即联系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立刻开始积极地协调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清一次又一次拨通了我的电话说,‘徐滔阿姨,我真的能到志愿学校上学吗?我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小清的妈妈也说,‘徐滔,你觉得我们真的有希望吗?’我告诉他们,请相信正为这件事情忙碌的每一个人。”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小清终于迈入了志愿学校的大门。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一年前,徐滔开通了“徐滔法律服务网”。在留言中,孩子们叫她徐滔、徐姐姐、徐姑姑、徐阿姨、徐妈妈……“我想有一天我变成徐奶奶也还会尽力帮助孩子们的,坚持这份对爱的守护。”徐滔说,自己非常幸运,从事的是自己最热爱的职业。“我非常幸运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哪怕未来大家记住的只是我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的背影,新闻都依旧是我愿意付出一生的事业。”(李彦)


点评:中国文化事业的一次盛会啊

hnjzmwd 发表于 2009-1-10 09:57:29

1921年1月10日
土耳其涅纽村战役,国民军击溃希腊军队的进攻


土尔其国父凯末尔]


希腊军队正在转移司令部

1921年1月10日, 土耳其涅纽村战役,国民军击溃希腊军队的进攻。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使希腊有机会从它的宿敌手中夺取领土。 在劳埃德-乔治及其盟友的鼓励下,希腊军攻入土耳其,声称对小亚细亚爱琴海沿岸的领土拥有主权。 土耳其人在其新领袖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下,进行了猛烈的抵抗。凯末尔明白,阻止希腊军队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政治生命,也是他的祖国生死存亡的大事。为此,他竭尽全力击退希腊军队,有时还成功地发起反攻。但是,希腊军队继续不断地进击。 直到1921年1月10日的涅纽村战役,土耳其国民军才决定性地打败了希腊军队。

点评: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

abode21 发表于 2009-1-10 10:19:41

2008年01月10日——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将扣押多年的两个女人质,前哥伦比亚国会议员冈萨雷斯和政治家罗哈斯移交给国际红十字会和委内瑞拉政府代表。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Power Armed Revolution of Columbia—PARK) 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南美洲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反政府游击队组织,目前同哥政府军以及右翼准军事组织仍处于交战状态。领袖:曼努埃尔•马鲁兰达•贝莱斯。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西班牙语: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Ejército del Pueblo),缩写FARC或FARC-EP。
  1980年代,该组织参与了毒品交易,导致从哥伦比亚共产党分离出来,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2007年估计人数为3,000-4,000人,FARC-EP参与了哥伦比亚25-30%恐怖事件,尤其是在东南部的丛林以及安地斯山脉脚下的平原地区。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创立于1966年,是哥伦比亚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支游击队组织。该组织以分田地和夺取政权为纲领,主要在哥伦比亚的安第斯东部山区森林地带开展活动;后来发展到国家北部,开始从事香蕉生意;然后又发展到西南部和东部等农牧业和石油地区。八十年代该组织又发展到哥伦比亚东南部种植古柯和生产、贩卖可卡因的亚马孙地区,曾在那里重创政府军。九十年代以来,该游击队主要是针对国家重要的权力部门、重要的现代化农业中心和其他经济领域,采取绑架、谋杀、炸弹爆炸和抢劫等方式展开活动。
  该组织在2000年5月约有成员8000人至1万人,分为7个集团、63个阵线,每个阵线大约有40至150名游击队员。据统计,该组织现有大约1.6万至1.7万名成员。它在因特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网页用7种语言写成。该组织年收入估计超过5亿美元。
  1984年3月,该组织曾与政府签署了停火协议。1986年,由于政府军对游击队采取敌视态度,该组织撕毁了协议。1991年至1992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与“民族解放军”和“人民解放军”等游击队组织与加维里亚总统的政府展开新一轮和平谈判,但由于政府军对“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大本营发动进攻,谈判以失败告终。
  1998年10月14日,哥总统帕斯特拉纳宣布,政府已正式承认“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是国内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并决定于今年1月7日至次年2月7日与这一游击队组织举行谈判,共同讨论实现国内和平问题。

自称为共产主义革命的游击队组织实际是恐怖组织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金豆  留住记忆“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