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bade
发表于 2008-1-9 14:09:50
引用第6楼liqincun于2008-01-09 00:13发表的 :
1928年1月9日
蒋介石东山再起,复任总司令
蒋介石摄于1928年
拓展一下:
http://img1.qq.com/book/20051025/2527916.jpg
蒋宋的结合是20世纪中外历史上上最突出的一场政治婚姻,是权力与财势的结盟。1927年12月1日,蒋宋正式在上海结婚,新郎实岁四十,新娘三十。蒋甚至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称:“我们的结婚,可以给中国旧社会以影响,同时又给新社会以贡献。”以言可以用时间来检验了。
个人看法:
1927年,老蒋第一次下野(老蒋共有三次下野经历),但不久就“东山再起”,在他下野的这段时间,老蒋赢取了与宋氏美龄的政治婚姻。宋氏看中了老蒋不可取代的地位及不可限量的政治前途,老蒋看中了江浙财阀的巨大经济实力。老蒋在报刊上发表的那段话,后人看来充满了娇情,甚至有点肉麻。
老蒋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枭雄,他复任总司令,是众望所归的。
shinbade
发表于 2008-1-9 14:15:00
1788年1月9日——康乃狄克成为美国的第五州
该州位于东北部,是个小州,面临大西洋,与麻省 罗德岛 等相邻。
似乎,美利坚的前13个州主要还只是殖民的州;可后来的领土,就充满着种族灭绝,武力侵占,战争掠夺了。
peng111
发表于 2008-1-9 19:44:17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德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
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情。
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peng111
发表于 2008-1-9 19:52:54
卡尼吉亚:1967年1月9日出生
“风之子”卡尼吉亚是阿根廷足球史上的传奇人物,90年世界杯正是他的“天外两剑”刺伤了两位巨人:巴西和意大利,或许他不是最伟大的前锋,但那一霎的风情却足以永铭于世。
卡尼吉亚(Claudio Paul Caniggia)
场上位置:前锋
出生日期:1967年1月9日出生
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亨德森镇
历史上足球球员百米最快:10"2
身高:172cm
体重:68kg
国籍:阿根廷
曾效力俱乐部:河床 维罗纳 亚特兰大 罗马 本菲卡 博卡 邓迪 格拉斯哥流浪者 卡塔尔SC队
+职业成就
1次世界杯亚军:1990年
1次美洲杯冠军:1991年
1次阿根廷联赛冠军:1985/1986赛季
1次苏格兰联赛冠军:2002/2003赛季
2次苏格兰足总杯赛冠军:2001/2002赛季,2002/2003赛季
2次苏格兰联赛杯冠军:2001/2002赛季,2002/2003赛季
1次美洲联合杯冠军:1987年
1次阿根廷足球先生:1989年
阿根廷的经典快刀 风之子:卡尼吉亚
1990年世界杯揭幕战,一个金发飘舞的阿根廷球员突破、再突破,在一路踉跄中,最后倒在了喀麦隆球员的接连“砍伐”之下。他就是卡尼吉亚,这是风之子在世界杯上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风过无痕
1967年1月9日,卡尼吉亚(Claudio Caniggia)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1985年18岁时在河床队开始足球生涯,在那里拿到阿根廷联赛冠军,1988年登陆意甲效力维罗纳队,1989年转投亚特兰大,在89-90赛季,卡尼吉亚出场31次,打进10球,第二年23场进8球,后被罗马队相中召入队内。
卡尼吉亚在罗马的经历是失意的,在这里他只出场过15次,打进4球。1993年,他因吸食可卡因遭禁赛15个月,后转投葡萄牙本菲卡,曾遭球迷袭击被划伤脸部。1995年,在回到阿根廷博卡青年效力后,与马拉多纳同为队友。之后,卡尼吉亚短暂重返亚特兰大效力,后闯荡苏格兰,先后效力于邓迪和格拉斯哥流浪者,并连续2个赛季夺取苏超冠军。2003年,卡尼吉亚前往卡塔尔联赛淘金,并与2005年2月退役。
世界杯之旅
1990年,23岁的卡尼吉亚首次在世界杯亮相,首战阿根廷负于喀麦隆,卡尼吉亚在第46分钟替换鲁杰里出场,他的突破让人眼前一亮。在这届世界杯上,卡尼吉亚参赛6场,打进2球,这2球甚至被认为是阿根廷在这届大赛中最重要的2球。6月24日在都灵的阿尔卑球场,马拉多纳的世纪妙传击溃了整条巴西防线,卡尼吉亚晃过塔法雷尔攻入致胜球,7月3日在那不勒斯圣保罗球场,卡尼吉亚用后脑勺将球顶入了意大利的大门,这是东道主开赛以来的首粒进球,曾加不失球记录就此终结。遗憾的是,由于在半决赛中吃到黄牌,卡尼吉亚被禁赛,无缘同西德的最后决战,阿根廷失去了唯一犀利的锋线箭头,0比1负于对手。可以说,除了奋力支撑的马拉多纳和神奇的戈耶切亚,卡尼吉亚是90世界杯阿根廷队又一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球员。
1994年,卡尼吉亚的世界杯又以失意告终。这届大赛中,他共踢了“2场半”,在次战尼日利亚的比赛中独中两元,但第三场对保加利亚,仅开场26分钟他就被踢伤下场,就此退出了世界杯。1998年,卡尼吉亚没有入选阿根廷的世界杯阵容,2002年,他虽入选但未获出场机会,同瑞典一战中,坐在替补席上的卡尼吉亚被裁判认为有不敬之语,吃到红牌离场。
--------------------------------------------------------------------------------
卡尼吉亚的职业生涯:
首场职业比赛:1985年12月14日 阿根廷甲级联赛 圣塔菲 0:3 河床
首粒联赛入球:1987年2月1日 Temperley 2:4河床(上半时44分钟, River Plate以0:2落后时,攻入一球使比分变为1:2)
职业生涯数据:共出场394次,打入106球,获得过4次冠军
1985-1988 阿根廷河床,出场53次,打进8球,获得85-86赛季联赛冠军,以及87年美洲联合杯冠军。
1988-1989 意大利维罗纳,出场21次,打进3球
1989-1992 意大利亚特兰大,出场85次,打进26球
1992-1994 意大利罗马,出场15次,打进4球
1994-1995 葡萄牙本菲卡,出场23次,打进8球
1995-1996及1997-1998 阿根廷博卡,出场46次,打进17球
1999-2000 意大利亚特兰大,出场17次,打进1球
2000-2001 苏格兰邓迪,出场21次,打进7球
2001-2003 苏格兰格拉斯哥流浪者队,出场50次,打进12球,连续两个赛季赢得苏超冠军
2003-2004 卡塔尔SC队 出场13次,打进4球,取得卡塔尔联赛亚军
1987-2002 阿根廷国家队,出场50次,打进16球,获得1991年在智利举行的美洲杯冠军。
clf1985
发表于 2008-1-9 20:08:29
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开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告,“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简称《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8日苏联也正式加入)郑重宣告:“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滥不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 1945年9月2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三国外长于同年12月16~26日举行了莫斯科会议,议定并征得中国同意:“设立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关于实施投降条款、占领及控制日本、及其他扩充之命令,均应由最高统帅颁发”。依据上项权力,并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1945年9月2日的日本投降书,盟军最高统帅D.麦克阿瑟于1946年1月19日颁布《盟军最高统帅部特别通告》,公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6年4月26日修正),据此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固定地址定于东京)于1946年4月29日接受了盟军最高统帅部国际检察处对东条英机、广田弘毅等28名被告的起诉,并于同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东京对这批日本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见战争犯罪、东京审判)
根据宪章规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的日本主要战犯,这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中关于国际军事法庭管辖权的规定是一致的。关于法庭的组织,两宪章的规定则有所不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2条规定:“本法庭应有六人以上十一人以下之法官,由盟军最高统帅就签订日本投降书各签字国所提名之人选及印度与菲律宾共和国之代表中任命之。”由有关各国提名、经D.麦克阿瑟任命的11国法官是:美国的J.P.希金士(后由M.克莱墨尔将军接替)、中国的梅汝璈先生、英国的派特里克勋爵、苏联的I.M.柴扬诺夫将军、澳大利亚的W.威勃爵士、加拿大的S.麦克杜哥、法国的H.柏奈尔、荷兰的B.V.A.罗林、新西兰的E.H.诺斯克罗夫特、印度的R.M.巴尔、菲律宾的D.哈那尼拉。根据宪章第3条“盟军最高统帅应就法官中指派一人为本法庭庭长”的规定,威勃爵士被麦克阿瑟任命为庭长。宪章第4条还规定:法官有6人出席时,始得正式开庭;全体法官过半数出席,始构成法定人数;本法庭一切之决定与处分,包括定罪与科刑在内,应由出庭之法官以多数表决之。如双方票数相等时,庭长之投票即为决定票;法庭法官如在某一期间内缺席,而以后又有机会重行出庭时,只要他不当庭公开声明他因对于在其缺席期间所进行之诉讼工作缺乏充分了解而认为自己不合格,则他仍可参加以后之一切诉讼程序。
关于盟军最高统帅部国际检察处的组织,宪章第8条规定:盟军最高统帅指派之检察长对属于本法庭管辖权内之战争罪犯的控告负调查及起诉之责,必要时并予最高统帅以法律上的协助;“任何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之联合国家皆有权指派陪席检察官一人,以协助检察长”。 根据这一规定,美国的J.B.基南被麦克阿瑟指派为检察长,同时兼任美国的陪席检察官,其他各国指派的陪席检察官分别是:中国的向哲濬先生,英国的A.S.科明斯·卡尔,苏联的S.A.高隆斯基(后由其助理检察官瓦西里耶夫接任),澳大利亚的A.J.曼斯菲尔德,加拿大的H.G.诺兰,荷兰的W.G.F.B.穆尔德尔,新西兰的R.H.奎廉,印度的G.梅农和菲律宾的P.罗伯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讯采取的是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大同小异。宪章第15条规定,审讯将遵循如下程序进行:起诉书应于开庭时予以宣读,除非全体被告皆主张放弃听取此项宣读。本法庭将讯问每一被告是否承认本人有罪抑或无罪。检察官与每一被告(如有辩护人者仅由其辩护人代表)均可作一简括之开始陈述。检察官及被告双方均可各自提出证据;但证据之是否被采纳由法庭决定之。检察官及每一被告(如有辩护人者仅由其辩护人代表)均可诘问任何证人及任何提供证据之被告。被告(如有辩护人者仅由其辩护人代表)可向法庭陈述终讼词。检察官可向法庭陈述终讼词。法庭将作出判决及科刑,并宣布之。宪章第13条规定:本法庭不受技术性采证规则之拘束。本法庭将尽最大可能采取并适用便捷而不拘泥于技术性的程序,并得采用本法庭认为有证据价值之任何证据。这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19条的规定是一致的。
对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宪章及审讯程序,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宪章没有规定一项禁止要求法官回避的条款 ,是一个漏洞 ;由于法庭对被告辩护方面的过分宽大、对出庭证人名单没有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没有充分利用受命法官的庭外审讯制度以及对证人执行反诘的人数太多、漫无限制等,严重影响了对日本主要战犯的迅速审判。另外,他对国际检察处几乎完全由美国人操纵、权力过大、擅自释放战犯等也提出了批评。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28名被告只是日本主要战犯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国的包庇,审判还在进行的时候,国际检察处就把在押的日本主要战犯个别地或分批地擅自释放了。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后不久,国际检察处又将仅剩的一批日本主要战犯全部擅自释放,最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只有无形解散。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虽然在宪章、组织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任务和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把当年在德、日法西斯政府中策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侵略战争负有最高或主要责任的人物作为主要战犯予以逮捕、侦查、起诉、审讯和判刑。由正式组织的国际军事法庭依照法律程序对这类主要战犯加以审讯和惩处,而且规模空前浩大,这当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两个国际军事法庭虽然在消除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根源方面尚留有缺憾,同时还有许多其他明显的缺点,但由于一致确认了发动侵略战争和违反人道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因此判决还是表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不仅制裁了德日主要战犯,而且给了此后企图发动侵略战争的人一个强有力的警告。
heitianma
发表于 2009-1-9 00:42:18
http://news3.xinhuanet.com/auto/2007-01/10/xinsrc_032010410073533445822.jpg2007年 1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右)宣布将向全球征集吉利汽车的新标志。 当日,吉利控股集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始在全球征集吉利汽车新标志,以助力吉利汽车走向国际化。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吉利360万向全球征集新车标
1月9日,吉利汽车控股集团设立360万元专项基金,征集新车标设计图案。据称吉利该项目设总奖金、奖品的价值为360万元人民币。其中设计“大师奖”1名,奖金高达200万元人民币。据称,换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迈出吉利国际化战略品牌管理的第一步。
实际上吉利汽车车标的发展演变其实浓缩了吉利汽车发展的过程。最初,吉利采用的吉利美日商标,由字母 “M” 和中文“日”组合而成。由于酷似丰田汽车的标志,结果震惊中外的中国汽车产权标本案就与这一商标有关,该案最后以吉利胜诉而告终。
随后,吉利一直采用了现在椭圆型的“6个6”图案商标,并且该商标已经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随着吉利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消费者价值观、审美观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吉利迫切需要换掉旧有车标。
吉利控股集团总部设在杭州,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中惟一一家民营轿车企业。现已拥有年产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2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评论:吉利是中国汽车自主产权的代表,希望她越来越强大。
stonewang
发表于 2009-1-9 00:43:55
??1975年1月9日,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逝世。
http://www.hr9999.com/UploadFiles/LX/2008/6/200806041524591828_S.jpg
李富春,1900年5月22日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1925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第二军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代理省委书记。1927年后,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1931年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财政经济部部长、办公厅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工交办主任。是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夫人:蔡畅。
??评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令人景仰。
iamhkq
发表于 2009-1-9 00:53:56
1917年1月9日
俄国各城市举行罢工反对战争
前方士兵的死亡和后方经济的紧缩使俄国人愤怒地涌上街头
1917年1月9日。由彼得格勒及邻近城市的军工厂掀起的罢工运动遭到沙皇军队的
残酷镇压,这次罢工旨在反对俄国卷入战争。俄军在前方死伤人数以惊人的速度
增加,后方人民正在挨饿。官员们似乎对改善交通条件和食物分配的要求漠不关
心。不幸的是,这次罢工所产生的结果只不过是使战壕里的俄军失去武器,已无
法再进行防御了。
评论:这时候的沙皇俄国离灭亡不远了
ssnzxu
发表于 2009-1-9 00:54:30
1905年1月9日巴黎公社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逝世
“红色圣女”,原是路易丝·米歇尔在一首诗中对“社会革命”的浪漫称呼。1937年,亨利·巴比塞在其所撰文章里将此美称奉献给路易丝·米歇尔本人,反映民众对这位法国 近代历史上的伟大女性的尊崇。1905年1月9日,路易丝·米歇尔在马赛病逝。对于继承她理想,企望“一个高尚,摆脱束缚的人类出现在自由大地”的生者,她的百年祭成了在法国已经宣告的“路易丝·米歇尔年”。在“红色圣女”生前所到之处,在所有以她名字命名的学校和场所,人们都要诵读一封“追思信”,继而踏上逝者的足迹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乃至到她曾被放逐的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亚祭奠。
路易丝·米歇尔诞生在法国1830年革命的自由风暴里。少年时代,她开始阅读雨果的作品,接着不断将自己写的诗歌寄给她心目中的这位“导师”品评,从而建立了彼此相当频繁的书信来往,延至雨果流亡的岁月都不曾间断。
然而,在意大利烧炭党思潮的冲击下,路易丝·米歇尔走上了跟雨果截然不同的道路。她奋起反抗眼中“可恶的旧世界”,投入了1871年春天的巴黎公社运动。3月18日,她最先赶到蒙马特尔高地,保卫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誉为“公社最坚强的女战士”。在5月“流血周”保卫公社的街垒战中,她坚守巴黎城北的克里尼昂古尔阵地,直至只剩下3人时晕倒,被梯也尔的屠夫们当死人扔进一条壕沟。从尸堆里爬出来后,为救出母亲,她自动去坐牢,在凡尔赛军事法庭上大义凛然地呼喊:“你们若有胆量,就杀死我吧!”雨果为他昔日的笔友写了一首赞美诗,颂扬这位女子“气宇轩昂,藐视面色苍白的法官”。大诗人认定那是“一位忘我济人的天使”,“从一颗伟大的心灵深处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873年,路易丝·米歇尔被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亚的荒岛上。在那里,她学会了当地土著卡纳克人的语言,与之结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并曾热情支持当地人民反抗法国殖民当局的起义。1880年,法国政府在雨果等社会名流强烈要求下颁布“大赦”,流放新喀里多尼亚的公社社员开始返回祖国。路易丝·米歇尔踏上归程那天,卡纳克人扶老携幼,赶到港口齐声哭喊:“你再不回来了……”
得到“红色圣女”归来的消息,巴黎民众涌至圣拉萨尔车站高呼:“路易丝·米歇尔万岁!”“公社万岁!”“社会革命万岁!”路易丝·米歇尔一回国就到外省巡回演讲,特别是在里昂红十字坡重振该市丝织工人起义的口号:“劳动而生,战斗而死!”激起穷苦人对社会正义的渴望。翌年,她在伦敦结识克鲁泡特金,开始对“国家与革命”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发出了“一切权力都具有腐蚀性”的醒世名言,告诫世人不可过分迷信普选,而更应对由之产生的权力实行民众的有效监督。今天看来,这位女思想家的警句是多么深刻、又多么现实呵!
史载,这位“红色圣女”还自豪地宣称自己嫁给了“社会革命”,一辈子独身。据说,普法战争前夕,拿破仑三世手下一位将军曾向她求婚。她说自己无意当将军夫人,但如果对方敢于刺杀皇帝,那她情愿牺牲不嫁人的自由。求婚者闻言色变,退去后再也没有露面。
其实,作为一个气质浪漫的女性,路易丝·米歇尔并非没有个人爱情。在1871年的“樱桃时节”,她暗恋着巴黎公社治安委员、布朗基主义者费烈。公社惨遭镇压,两人同被囚禁在凡尔赛监狱,通过神父弗莱秘密传递信件。费烈被判处死刑,她恳求雨果出面干预,同时从自己的红色披巾上撕下一角,扎成一朵红石竹花,以此花为题写下一首情诗送给落难的意中人藉以象征她“终生的希望”。费烈回函答谢后不久在萨多利平原英勇就义,路易丝·米歇尔于是决意为他和公社烈士终生披戴黑纱志哀。
路易丝·米歇尔不愧为一位社会革命不倦的斗士,同时也是个富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她除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巴黎公社回忆录》,还有诗集、小说、剧本以及她流放时搜集和翻译的卡纳克人歌谣及传说等,百年来陆续在巴黎一再重版。
让我们记住这位红色圣女。
凝玦阁
发表于 2009-1-9 01:29:42
1915年——中国清末沿革地理学家杨守敬逝世。
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1839年6月2日,杨守敬生于宜都陆城一个商人家庭。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杨守敬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
杨守敬是金石学家,又对目录版本学造诣颇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党金石录》等。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目录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杰作。
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且收录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
杨守敬堪称近代大藏书家。在搜藏的几十万卷书中,海内外孤本有几万卷,宋版藏书有数千册。为保存国家文化古籍,他多年节衣啬食购买,或“以有易无”换来,尤其是在日本期间,大量购回古籍汉书,得书数万卷“遂盈筐箧”,运回祖国。其中有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守敬一生专心致志,刻心学习,一丝不苟,严谨治学,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十一岁时,由于生计而辍读,开始习商,但仍不废学业,白天站柜台,晚间在灯下苦读,常至鸡鸣才就寝。十八岁时参加府试,因答卷书法较差而落榜,于是他发愤练字。十九岁再次参加府试时,五场皆第一。为写《水经注疏》,他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总结前人的得失,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终于赋予《水经注》的生命。
2006年05月25日,杨守敬故居和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选择这位先生,源于对他的深深敬意。如今名震全球的“三峡”一词,其所指内容正是此人所定。这对他来说是件“拎不起来”的小事。在学术界,他是历史地理学的一座难于企及的高峰、金石学的泰斗、目录版本学的权威。一个学者占其中任何一项,就足以成为如雷贯耳的大学者。而杨守敬,这位“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在邻国日本,却又是“日本现代书道之父”,仅研究杨守敬书法艺术的学者就多达6000多人。他对日本汉文书籍的目录i整理也是功不可没的。
zero-xay
发表于 2009-1-9 08:02:23
1964年1月9日美军与巴拿马人在巴拿马运河区发生冲突
1964年1月9日,美国军队与巴拿马群众在运河区发生冲突,巴拿马人死21人,美死4人。
11日,巴拿马政府与美国断交,并宣布废除运河区条约。3月2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美国愿“重新审查”与巴拿马之间的一切争端。4月3日,巴拿马同美国恢复外交关系。
评论 军事问题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了
jarodlau
发表于 2009-1-9 08:11:43
1922年01月09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哈尔·葛宾·科拉纳出生
http://www.china001.com/ifile.php?xname=PPDDMV0&fname=0_1222480242.jpg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1922年1月9日-)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他在1968年,因为解出了遗传密码,而与罗伯特·威廉·霍利(Robert W. Holley)以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生活于麻塞诸塞州,于麻省理工学院工作。
评论:一位来自印度的科学天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fl668
发表于 2009-1-9 08:38:26
1998年1月9日——福井谦一去世,日本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18年出生)
福井谦一(1918年10月4日-1998年1月9日)日本理论化学家,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科学文学院院士、日本政府文化勋章获得者。福井由于在1951年提出直观化的前线轨道理论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平
1918年10月4日,福井出生于日本奈良县井户野町的一个职员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商科大学,供职于一家英国公司。家境富裕的福井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学习过《论语》等传统典籍,同时也受到欧美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熏陶。中学时代的福井谦一先后就读于大阪府立今宫初级中学和旧制大阪高中,他的数学与德语成绩优异,但是这位日后的理论化学家却对中学化学非常不感兴趣。在进入大学的升学考试中,福井受到家族亲戚,京都帝国大学工业化学系教授喜多源逸的影响,选择了自己最不喜欢的化学作为终身的专业。1938年福井考入京都大学工业化学系,进入大学的福井没有放弃自己对数学的兴趣,选修了大量数学和理论物理方面的课程,在这一时期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1941年福井大学毕业,进入京都大学燃料化学系儿玉信次郎教授的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儿玉早年留学德国,返回日本时带回了大量欧洲的书籍资料,当时的欧洲量子理论正出于空前的发展之中,福井谦一通过这些珍贵的书籍,接触到了当时理论科学研究前沿。1948年福井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毕业后的福井留在京都大学燃料化学系,在一间条件简陋的研究室中从事理论研究。1951年,福井谦一发表了前线轨道理论的第一篇论文《芳香碳氢化合物中反应性的分子轨道研究》奠定了福井理论的基础。福井初期的工作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他的同事和上司认为福井不专心从事应用化学的研究,而是希望提出全新的化学基础理论,并且希望将当时还不为化学界所接受的量子力学引入到化学领域中,是不切实际和狂妄的;日本学术界对福井的理论也并不重视,直到1960年代,欧美学术界开始大量引用福井的论文之后,日本人才开始重新审视福井理论的价值。由于福井在前线轨道理论方面开创性的工作,京都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理论化学研究团队,福井学派也成为量子化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派。1981年福井谦一与提出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的美国科学家霍夫曼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同年,他又获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科学文学院院士、日本政府文化勋章等一系列荣誉。1982年福井从京都大学退休,被京都工艺纤维大学聘为校长,同时担任福井基础化学研究所所长,福井担任这些职位直到1998年逝世。
贡献
前线轨道理论
前线轨道理论是福井谦一赖以成名的理论,这一理论将分子周围分布的电子云根据能量细分为不同能级的分子轨道,福井认为有电子排布的,能量最高的分子轨道(即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没有被电子占据的,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即最低未占轨道LUMO)是决定一个体系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其他能量的分子轨道对于化学反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可以暂时忽略。HOMO和LUMO便是所谓前线轨道。
福井提出,通过计算参与反应的各粒子的分子轨道,获得前线轨道的能量、波函数相位、重叠程度等信息,便可以相当满意地解释各种化学反应行为,对于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行为,应用前线轨道理论也可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前线轨道理论简单、直观、有效,因而在化学反应、生物大分子反应过程、催化机理等理论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内禀反应坐标法
过渡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体系从势能面上的一个最低点经过某一特定途径,滑动到另一个最低点的过程,研究体系滑动在势能面上留下的轨迹,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项任务,福井提出的内禀反应坐标法可以阐明体系在反应途径上每一处所受到的作用力与核位移之间的关系。
量子化学直观化
无论是前线轨道理论还是内禀反应坐标法,都是将复杂、抽象的量子化学公式转化为简单直观的近似理论,福井谦一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量子化学直观化这一目标进行的,通过他提出的理论,传统的化学家可以不经过抽象的公式推导和计算,直接使用量子化学的理论指导实验,为他们打开了理论化学神秘的大门。为此福井专门编写了《图解量子化学》一书,这部书是非理论化学专业工作者了解量子化学的经典读物。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籍科学家,一位了不起的人。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1-9 10:07:45
格鲁吉亚大选选出总统萨卡什维利
2008年01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09/xin_282010509163695331501.jpg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格鲁吉亚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塔尔赫尼什维利9日宣布,根据对99%的投票站计票结果,前总统萨卡什维利在5日的总统选举中以52.21%的得票率胜出。
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1967年12月21日生于第比利斯市,早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他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人权学院和意大利佛罗伦萨法学院学习。1994年,萨卡什维利因获美国国会奖学金赴纽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美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萨卡什维利1995年回国并当选为议会议员,2000年10月任司法部长,2001年因对政府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不满而辞职。随后,他组建“民族运动党”(现称“统一民族运动党”),并在2002年6月的第比利斯市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当选第比利斯市议会议长。
2003年11月初,格鲁吉亚举行议会选举。由于抗议选举计票工作中的“舞弊”行为,萨卡什维利作为反对派领袖之一,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迫使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随后,格反对派联盟推举萨卡什维利为总统候选人,参加2004年1月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此次选举中,萨卡什维利大获全胜。2004年1月25日,他正式出任格鲁吉亚总统,任期5年。
萨卡什维利上台后,格政府将根除腐败、振兴经济和与欧洲一体化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压缩行政开支、修改反腐败法、设立税警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减少税收流失,使格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2007年11月初,格政局出现动荡。为稳定政局,萨卡什维利宣布,将原定于2008年秋季举行的总统选举提前至1月5日。2007年11月25日,萨卡什维利辞去总统职务,以参加总统竞选。12月7日,萨卡什维利获得格总统参选资格。
萨卡什维利在竞选纲领中表示,如再次当选,他将重点解决格鲁吉亚的贫困和就业问题,增加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力争在任期内使格鲁吉亚成为北约成员国。
萨卡什维利能流利地讲俄语、英语和法语。他的妻子桑德拉·鲁洛夫斯是荷兰人。目前,他们膝下拥有两子。
点评:格鲁吉亚2008年的风头都是这个总统搞得
soy_justiny
发表于 2009-1-9 10:08:15
Lee Van Cleef
Lee Van Cleef (January 9, 1925 – December 16, 1989) was an American film actor who appeared mostly in Western and action pictures. His sharp features and piercing eyes led to his casting as a villain in scores of films, though in later years he was often a film's protagonist, such as with his co-lead role as a bounty hunter in For a Few Dollars More.
Early life
Van Cleef was born Clarence LeRoy Van Cleef, Jr. in Somerville, New Jersey, the son of Marion Levinia (née Van Fleet) and Clarence LeRoy Van Cleef, Sr. Van Cleef ser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avy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became an actor after a brief career as an accountant. His first acting experiences were on stage, including a small role in the original Broadway production of Mister Roberts. His first film was the classic Western High Noon, in which he played a villain. He also had a bit part as the sharpshooter in the climax of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around the same time. In 1956 he co-starred with Peter Graves in the B-grade Sci-Fi movie It Conquered the World.
Career
Van Cleef played different minor characters on four episodes of the TV series The Rifleman between 1959 and 1962. He appeared as minor villains and henchmen in various Westerns, including The Tin Star and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He also played one of Lee Marvin's villainous henchmen in the 1962 John Ford classic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with James Stewart and John Wayne. He had a small, uncredited role as one of the river pirates in 1962's How the West Was Won.
In 1962, Van Cleef was involved in a serious car accident and was forced temporarily to retire from acting. Between 1962 and 1965 Van Cleef worked as a painter, after which the actor appeared in several spaghetti Westerns, including For a Few Dollars More and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both co-starring Clint Eastwood), as well as The Big Gundown and The Sabata Trilogy. Van Cleef also had a supporting role in John Carpenter's cult hit Escape from New York. He also appeared as a villainous swindler in the Bonanza episode, The Bloodline (December 31, 1960), along with 90 movie roles and 109 other television appearances over a 38-year span.
In the early 1980s he played John Peter McCallister, the "first Occidental to become a ninja" in NBC's The Master. His last television appearance was in 1984 when he left the show The Master. Episodes of the show were later remarketed as made-for-TV movies (by editing two episodes together), two of which were featured on 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
Personal life
Van Cleef lost the tip of his middle finger on his right hand while building a playhouse for his daughter.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close-up shots of his hand during the gunfights i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and in an early scene of The Grand Duel.
He died from a heart attack in Oxnard, California and was interred in Forest Lawn - Hollywood Hills Cemetery in Los Angeles. His gravestone reads "Lee Van Cleef Jan 9, 1925 - Dec 16, 1989 'Best of the Bad' Love and Light".
In Popular Culture
The name of Marshall Nathan Van Cleef played by Xander Berkeley in 2000 action comedy film Shanghai Noon is a homage to Lee Van Cleef. The character Old Snake, the main character in Metal Gear Solid 4, was based on Lee Van Cleef.
Filmography
High Noon (1952)
Untamed Frontier (1952)
Kansas City Confidential (1952)
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1953)
The Lawless Breed (1953)
The Bandits of Corsica (1953)
White Lightning (1953)
Arena (1953)
Vice Squad (1953)
Jack Slade (1953)
The Nebraskan (1953)
Private Eyes (1953)
Tumbleweed (1953)
Gypsy Colt (1954)
Arrow In The Dust (1954)
Rails Into Laramie (1954)
The Yellow Tomahawk (1954)
Princess of the Nile (1954) (Uncredited Bit Part)
The Desperado (1954)
Dawn At Socorro (1954)
Treasure of Ruby Hills (1955)
Ten Wanted Men (1955)
Man Without A Star (1955) (Uncredited Bit Part)
I Cover The Underworld (1955)
The Road To Denver (1955)
A Man Alone (1955)
The Vanishing American (1955)
The Conqueror (1955)
The Big Combo (1955)
It Conquered the World (1956)
Tribute To A Bad Man (1956)
Pardners (1956)
Accused of Murder (1956)
The Lonely Man (1957)
The Tin Star (1957)
The Quiet Gun (1957)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1957)
China Gate (1957)
The Badge of Marshal Brennan (1957)
The Last Stagecoach West (1957)
Joe Dakota (1957)
Gun Battle of Monterey (1957)
Raiders of Old California (1957)
Day of the Bad Man (1958)
The Bravados (1958)
The Young Lions (1958)
Machete (1958)
Guns, Girls and Gangsters (1959)
Ride Lonesome (1959)
The Slowest Gun In The West (TV) (1960)
Posse From Hell (1961)
The Twilight Zone, The Grave (1961)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1962)
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 (uncredited)
For a Few Dollars More (1965)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The Big Gundown (1966)
Death Rides a Horse (1967)
Day of Anger (1967)
Beyond the Law|Bloodsilver (1968)
Commandos (1968)
Sabata (1969)
Barquero (1970)
El Condor (1970)
Captain Apache (1971)
Return of Sabata (1971)
Grand Duel|Storm Rider (1972)
Bad Man's River (1972)
The Magnificent Seven Ride! (1972)
Mean Frank and Crazy Tony, aka Escape From Death Row (1973)
The Stranger and the Gunfighter (1974)
Take A Hard Ride (1975), filmed in Gran Canaria (Canary Islands)
God's Gun (1976)
Kid Vengeance (1977) (Filmed in Gran Canaria)
The Perfect Killer (1977)
Nowhere To Hide (1977)(TV)
The Squeeze (1978)
The Hard Way (1979) (TV)
The Octagon (1980)
Escape from New York (1981)
Killing Machine (1983)
Codename: Wild Geese (1984)
The Master (1984) (TV series)
Jungle Raiders (1985)
Armed Response (1986)
The Commander (1986)
Speed Zone! aka Cannonball Fever (1989)
Thieves of Fortune (1989)
Who likes American horse opera should know the star Lee Van Cleef. He was usually villain in drama.
julian
发表于 2009-1-9 10:55:08
1973年 1月9日 ——歌手满江出生。
http://www.vipstar.cn/uploadfile/photobar/4664/1175171178.jpg
身高:1.84m
体重:75公斤
生日:1月9日
星座:摩羯座
民族:回族
血型:O型
籍贯:北京
嗜好:吃面算不算?
鞋码:43
口头禅:那倒也是
优点:对人友善,真诚
缺点:不会算帐
家庭成员:父母和妹妹
更多信息参见:http://mp3.baidu.com/singerlist/%C2%FA%BD%AD.html
评论:唉,总是半红不紫的歌星,不过人长得不错,歌也还可以,我还蛮喜欢的。
ztqaz
发表于 2009-1-9 11:17:26
郑丕留出生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UploadPic/2007-2/2007220141316302.jpg
郑丕留原名沛疁,1911年1月9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新塘镇。幼年在镇上读小学,县里读高小及初中。1927—1930年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升入教育学院师资专修科。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193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清华毕业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做一年研究工作,于1935年重返清华任研究助理,后任西南联大助教、教员。1943年由清华选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学系学习,后转读畜牧系,获硕士学位。1945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乳品学系、研究院遗传学系,攻读动物生殖生理、内分泌以及家畜育种、发育生物学等,获博士学位。1948年秋回国,在南京中央畜牧实验所任家畜改良系主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家畜人工授精实验室。1950年2月调到北京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畜牧系副主任、研究员。1957年参与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任副所长。曾参与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70年调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室工作,后任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长,后任顾问。他曾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组副组长、农业生物组副组长,国家农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农业技术进步专家小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动物繁殖研究会及家畜生态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殖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郑丕留同志是我国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开创者。为了宣传、推广家畜人工授精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自1950年起,先后参与了农业部及东北、华北、西北各大区农林部举办的马、牛、羊、猪人工授精全部12期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亲自编写、翻译教材并实际操作示范,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和讲授了家畜生殖生理及人工授精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干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编出版了《三河马调查报告》一书,对新中国早期农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推动马和绵羊的品种改良做出了贡献。50年代,他对驴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生理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著有《驴的生殖器官及生殖生理》,这是我国在驴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公畜射精次数对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对在各类家畜的配种实践中增多采精次数而仍不致影响精液质量和性欲的控制工作,提供了原则和测试方法依据,在生产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提高公马配母驴种间杂交受胎率的探索试验,采用马精中混入灭活驴精提高了受胎率,同时提出了克服胚胎萎退率高、流产率高和难产率高的有效途径。60年代,他主持猪生殖器官及机能发育的研究,对公、母猪自幼年至性成熟(2—8月龄)期间生殖器官的解剖学和组织学,以及性行为和生殖机能等方面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观察,为猪生殖生理研究奠定了基础;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提出在农村缺乏低温设备条件下,公牛、公羊的精液在3—5℃,公猪的精液在13—19℃是保持精子活力的最佳温度,这一研究结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70年代,郑丕留同志主持了大型文献著作《国外畜牧业概况》的编写工作,组译了《畜牧科学概论》一书,为“文革”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主持的“畜牧兽医科技国内外水平对比和赶超设想”研究,获1980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在郑丕留同志的指导和参与下,我国进行了首次奶牛胚胎移植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为我国该项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开端,80年代,他主持的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在5个省区协作进行大规模应用试验取得较高的受胎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际畜牧界的重视,此项研究成果于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他主持了“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的编写”课题,历时五年,基本上摸清了我国家畜家禽品种资源的家底,发掘了一批新品种,并编写出《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为国家制定畜禽品种区划、保存和利用畜禽资源、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是畜牧科研巨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于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还着力于开创我国家畜生态学的研究。这些都引起国内外畜牧界的高度重视和浓厚的兴趣。
??“知识源于人民,要还于人民、用于人民,要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郑丕留同志的信念。他热心于国内畜牧科技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他曾参加国务院制订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许多学术团体组织任职,推动科学发展;参与学术刊物的编审,任《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主编,《当代中国畜牧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及《中国农业科学》的编委。他先后出国18次,到过16个国家进行科学考察或参加有关国际畜牧科学会议,注重学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1947—1948年曾为美国科学会和美国畜牧科学会会员。他的学术水平得到同行认可,曾担任两届国际家畜繁殖及人工授精会议常委、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遗传资源专业小组成员、国际水牛联合会常委;1984年,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授予郑丕留“荣誉终身会员”称号;1990年,日本养豚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他编、译、著书籍12种,专著有《绵羊人工授精》、《驴的生殖器官及生殖生理》、《中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被译成日文)等,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了他的英文原著《中国家畜品种》一书,后又被译成法文及西班牙文两种译本;他还主编了《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全集五卷)和《中国家畜生态》。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101篇,论述、考察报告35篇。
评论:我国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开拓者和传播者
mxqchina
发表于 2009-1-9 11:50:5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11/xin_0920105100910500246043.jpg
2008年1月9日,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右)在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致辞,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左)到访。美国总统布什当天中午抵达以色列,开始中东之行第一站的访问。 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这是布什在总统任期内首次出访以色列,他希望借这次访问推动去年年底重启的以巴和平谈判进程。美好愿望引发不少人对以巴和谈前景的遐想,与此同时,质疑、咒骂和不屑等音符也升腾在耶城上空
评论:联想到现在巴以正打得热闹,真是一个讽刺。
magickey
发表于 2009-1-9 12:03:56
1908年——德国画家威廉·布施去世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d/Franz_von_Lenbach_002.jpg/180px-Franz_von_Lenbach_002.jpg
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1832年4月15日-1908年1月9日)是德国画家,诗人以及雕刻家,并而其带有讽刺性的插画故事闻名。生于邻近汉诺威的维登萨赫。并先后在杜塞尔多夫,安特卫普和慕尼黑就读机械工程和艺术,之后他转为绘画讽刺画。
他于1865年发表首个插图故事《马克斯和莫里茨》,并获得很大的成功。《马克斯和莫里茨》和他的其他插图故事作品都被认为是现代连环漫画的主要先驱之一。美国著名漫画《Katzenjammer Kids》(中译:《顽童班》或《捣蛋鬼》或《吵闹的孩子们》)的灵感就是来自《马克斯和莫里茨》。
此外,威廉·布施也为他的插图故事写一些类似风格的诗。并他画了超过1000幅油画,但他并没有于生前卖出这些画。
1908年1月9日,威廉·布施于Mechtshausen去世。
评论:纪念威廉·布施,现代连环漫画的主要先驱之一~
lqm2000
发表于 2009-1-9 15:45:39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6-01/08/xinsrc_332010308165184319293321.jpg
2004年1月9日,世界上第一条双层双向4车道隧道――中国上海上中路隧道正式开工建设。位于徐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上中路隧道,全长约2.8公里,直径达到14.87米。该隧道于2008年4月20日实现全线贯通。这是上中路隧道横断面效果图。
评论:该隧道现成为已建成的国内最大直径越江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