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沙龙]探春家书
老祖宗并父亲、母亲大人慈安:儿远嫁番国已20有年矣,这20年来,儿,日日夜夜思念远方的亲人,不知家乡的父老一切可安好。儿自嫁后,便与家中失去联系,儿每月修书一封,均石沉于海。渐渐的,儿已失去盼望。但,儿始终心存一丝希望,不愿放弃,依然每月固定修书一封,算算已有240余封了。不知家中有何变故,竟无一信回复。儿远在异域,不能为家中之事分忧,思虑之心亘久,竟枯死矣!
今日,有一中土商人,抄着家乡的口音。儿,久未闻此乡音,内心无比感动、感激、感概,不觉潸然泪下,与之攀谈,只为略解思乡、念亲之苦。此商人竟对当年贾府之事,略有耳闻。儿,即不顾太妃之身份,三拜之后许重金,求其亲将儿之书信带回家中。家中亲人如能收到此信,就是上苍赐福!就是上苍对儿的怜悯!
儿初嫁时,英姿华发,盛装远行,费数月之功,终至异域,却深受四大难言之隐困扰。一是语言不通,二是水土不服,三是饮食难进,四是夫妇难谐。
儿在异域,但闻人语,不明其意,唯察颜观色,辩其手势而度其意,时有误解。好在起居诸事有侍书等几名丫头侍候着,不至于太尴尬。
家乡中土带过来的饮食,到此竟不是那味儿。吃着本地的食物,满桌的腥臊之气,人人手执一刀,半生的肉类,切下后,森森然有血迹,实难下咽。
没几日,儿身上奇痒无比,挠之不解,即便是挠出血来,也无法止痒,此症日益严重,到最后,竟浑身长满了疮疱。遍求名医疹治,均无功而返。此症半年后竟自愈了。
最难的是与夫君的沟通,身体强悍的夫君,根本就没有怜得惜香的概念。女人只是他发泄的工具。然而,日常夫君,虽贵为龙子,对儿倒也礼遇有加。也是儿之大幸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儿来番国已历20载风雨,此中滋味,唯苍天知耳。初,儿与侍书等丫头,说着家乡的话,吃着家乡的饭,用着家乡之器皿,无法融入本地之风俗人情。表面逍遥,实是把自己圈禁起来。儿思:即嫁远于此,当扎下根来,融入番国,不让家乡父老掂念。
儿,始穿胡服,学说胡语,了解民风。不到一年,俨然与番国之民无异。儿在此结识了不少的下层民众,儿与他们成了知交好友。儿教他们学汉字,使用汉文进行书面交流。儿,还恳请汗王从中原请来农耕能手,教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土地,教她们自己纺织而不必高价购买布匹。儿在异域,虽有离乡之苦,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天有不测风云,朝中奸佞权臣,弑君谋位。儿的夫君本应正常继位,却在这场政变中不幸丧生,儿携幼子,怆惶逃去。可怜侍书,为了让儿有足够的时间出宫,竟穿儿的服饰,立在大堂之上,被冲进来了的叛军乱刀砍死。
儿,流落民间,隐于民众之中,真是无助得很。但,儿,岂是等待恶运降临的人?儿,必须采取措施取得主动!儿,秘密修书给手握兵权的与夫君相交深厚的驻外将领们。告知他们,儿还活着,儿的幼子还活着。希望他们能高举正义之旗,推翻伪朝。
儿,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亲裹战袍,率领一群乌合之众,竟然围困都城一月之久。收到儿书信的将军们,立即行动起来,投到儿的麾下,儿指挥有度,派他们抗击伪朝的援军。儿,仍然围攻都城。都城终于被儿攻破。进得城来,儿将所有奸佞之臣凌迟处死,流放其家属。
儿立幼子为新汗王,委托忠义之臣共同治理国事,大行仁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治国措施,兴利除弊。改革政事、减免赋税、大力发展农牧业、加强军队建设、用中原的文明教化民众。如今国泰民安,幼子已年满16岁,便还政于汗王。
儿,终于闲下来了。思亲之心日重!不知道林妹妹的身体怎么样了?二哥娶了谁家女子?宝姑娘可好?云丫头还是那么闹吗?四妹惜春嫁到谁家了?二姐迎春的日子怎么样?老祖宗该百岁高龄了吧?她还好吗?大姐元春常回家吗?……
探春泣笔再顿首
某年其月某日
2008-1-5 题目很新鲜,拜读中
俨然一文成公主。
二十年音信不通,嫁到哪里去了呢?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探春那样一个女子,是个做得出这番事业的人,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做这番事业的命~~~~ 金陵十二金钗皆属薄命司,虽然不很喜欢探春,也同情她。大家族生存不易,有那样一个妈,又有王夫人这样的嫡母,凤姐这样厉害嫂子。庶出的身份,母亲的带累,更让她求好心切,说出那样话“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55回) 大概也可以用理解同情的眼光看待吧。她的性格也比较不具悲剧色彩,若不是先有薄命司的归属,她应该不仅能在异乡生存,且该是能衣锦还乡的人(若是能回来)。当然她是有去无回,若是探春的悲,薄命仅限于“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远嫁,永远的望乡,那她还可能是幸福的。 江南心善,疼爱探春让她在不幸中又凭自己能力争到幸福,难得。 麻烦的是探春所嫁方向为东方,不太可能有汗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