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师生关系之蜕变
昨日天涯论坛爆出新闻,中大生命科学院某老师在精神、肉体双重虐待学生,至今日已成为各大报刊头条,文中所述情况令人触目惊心,据称校方已介入调查。无独有偶,昨日同时看到另一篇文章,名曰“《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被指沦为利益金钱关系》”,其中有一标题曰“学生没有敬畏感,老师没有神圣感”,作为教师的一员,更是深感共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99年之后的大学扩招大大拓展了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是否因此而变得更文明?频频爆发的教育丑闻令人对这个问题深感沮丧。“教育产业化”或许是一个并未得到明确承认的说法,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易性质无疑在日益凸显:老师上课每每成了一份毫无附加价值的工作——似乎仅限于体力工作,而学生上课则每每成了获取学分的一种不得已的方式。在这种关系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所为(虽然不是全部),都已经脱离了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师生的关系正在蜕变。
而中大此次爆出来的事情(如果属实)则远远超过了上述的蜕变程度,以至于走向了极端。此类事情并非第一次,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其中深意令人齿寒。相比于本科教育,在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上的硕士或博士阶段,师生关系的蜕变似乎更令人侧目,在这里,有些导师与学生关系蜕变成老板与学徒的关系,并几乎成为人所共知的秘密。在极端情形下,老师成了项目的包工头,学生则成了打工仔。如果师生关系仅仅蜕变到这种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双赢的成分:导师通过让学生帮忙,可以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学生在帮导师做课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锻炼,增长能力。并非所有的导师都那么吝啬,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将这个过程看得那么赤裸裸。但类似于中大所爆出来的这个事件,则已经完全走向了极端,学生以为考上博士是进入了人生的新高地,却不曾想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人身、精神遭受双重戕害,甚至连家人都不被放过。师生关系异化到这种程度,实在是这种老师的悲哀,更是我们国民教育的悲哀。
大学的时候有一老师跟我们讲: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与他所接受教育的程度、所读书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听后一直深以为然,奉为至理。读书多少与知识增长有关,与文明增进无关。文明的增进在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省和他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读书是增进这种自省和体验的重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
当前,在中国社会对教育的一片质疑声中,我们究竟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哪里,恐怕仍需考量。但有一点恐怕是可以肯定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增进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既包括我们要教育的学生,也包括我们教育者自己。 师与生的关系:
学生交錢给学校,学校雇佣了教师来教学生。一场买卖而已,教师卖知识,学生买知识,谈不上更多的东西。
我不否认有相处的好的,但是那是个人之间的事情。从道理上来说,学生就是购买了一种服务而已。无论他交钱还是不交錢(就是免费教育也是用的纳税人的錢,等于提前交过了,还是买和卖)
总有人把现代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想成中世纪里面的师傅和徒弟,师傅对徒弟有生杀大权,徒弟只能忍受不得反抗。任打任骂。
上面的这个例子,还是学生太软弱。怕这个,怕那个。虽然是可以理解的心情,但是一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记得有个好像李连杰的电影里面有个反面人说的“人一定要靠自己”,天涯上针对此事有个跟贴,左手菜刀,右手论文。就是那么个意思了,呵呵。虽然不一定真的动菜刀。 引用第1楼天人合一于2008-01-04 18:52发表的 :
师与生的关系:
学生交錢给学校,学校雇佣了教师来教学生。一场买卖而已,教师卖知识,学生买知识,谈不上更多的东西。
我不否认有相处的好的,但是那是个人之间的事情。从道理上来说,学生就是购买了一种服务而已。无论他交钱还是不交錢(就是免费教育也是用的纳税人的錢,等于提前交过了,还是买和卖)
.......
本质上就是一个合同关系。 如此这般,还谈什么创新呢。
现在在国内读硕士博士的绝大多数应该是下层人民的孩子,想翻身,恐怕不易。
马克思的阶级结构分析还是没有过时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到了大学以后老师与学生之间却形成对立的局面?人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但权利并不等于权力.但却总有人将权力与权利等同.也许更有一个错误是中国同胞爱犯的,那就是有了点儿权力就耀武扬威,尽力夸张手中之权.有了一点权力就干涉他人的权利.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老师和学校领导是权力的拥有者,可以干涉学生的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争取者,尽量保护自己的权利,却愤恨着权力对他们的纠缠,因此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导致老师与学生就在这样紧张的关系中工作与学习,试问这样的教学质量可以过关吗?学校的各项工作真的可以正常运行吗?
万事万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仍然在自然中规律地运行,因为自然界中有一种力量——和谐,它是种种矛盾的最终归宿。正如老师与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同时也统一于教学中,无论是传统师生关系还是新型师生关系,都必须自觉地、辩证地调解师生关系中过度澎胀的矛盾,让矛盾与和谐在教学与人际交往中达到平衡,教育在和谐中发展。 天人兄谈起了买卖。
下面说的就是买卖的苦涩滋味。
这是转载于人民网教育论坛上的原贴,大家都来看看吧,买卖也不能让老师心灵释然:
“我是花了几万学费来的,学校会炒了你,不会拿我怎么着你信不信?”一个在民办学校任教的老师对记者说,他永远也忘不了一个男学生对自己的这“惊心一吼”。 17日,《北京青年报》热线和信箱收到许多为人师者的感慨。在他们的眼里,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既往的师生关系正逐渐蜕变成“学生花钱买服务,老师就是提供服务”的“新师生关系”。(见《北京青年报》)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的价值观念对学校、对学生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很显然,事例中学生说的那句:“我是花了几万学费来的,学校会炒了你,不会拿我怎么着你信不信?”,我想不光教师听起来如“惊心一吼”,每一个人听后心里都会感到痛!痛!痛!
无独有偶。前些日,我还曾看过类似的一件事。一位教师与一所著名的外国语学校签约。可就在合作的“蜜月”期,他班上的一名学生(一位很富有的外企老板的公子)睡觉掉到了床下摔折了胳膊。校长惊惶之中当着学生的面喝道:“你知道吗?你的命都抵不上他的这条胳膊!”于是,这位教师丢了工作。
在人们的意识中,学校乃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乃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是为人们广而熟知。但赤裸裸的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例子的频频出现,却让这方净土堆上了“垃圾”,让教师这份职业正产生“霉变”,让那种融洽、纯真的师生情谊正一步步地远离孩子的心灵世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师生关系走到了这样的局面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特别是对一些民办学校来说,只有向学生收费才能使学校得到正常的运转。可能有人也会说,这是时代的变化,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对这种情况,我们当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关键是,其中有一条底线不能丢,那就是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氛围,远比金钱至上重要得多。
总之,不管怎么说,学校毕竟不是商家,只要提供服务就行了,它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教师也毕竟不是服务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责,无论时代如何向前发展,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目都不能褪色,都不能被铜臭气取而代之。
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面对这种“新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潜滋暗长,我们的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是否该为之反思、警醒?
前几年的教育XX化很好啊,大家都有学上。现在也不提了 教育产业化跟扩招还不是完全一回事。产业化意味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易味越来越浓,而扩招的确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但同时导致了大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生源质量的下降和教学质量的下降。现在在我所在的学校,不少公共课程一个班竟然超过300人,就连专业课的都往往上百人,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产业化实在是一个相当不好的词,它几乎就等同于商业化,而后才会导致师生之间被赤裸裸地解构为交易关系。但不管如何,去读大学总不同于到市场上买肉,总有高出于买卖的东西。就算教育已经被某些人或某些机构沦为一盘生意,作为大学本身,总还该坚持一些高于交易的东西,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那些能够让人对教育尚存期待的词汇:知识、科学、真理,总不能从教育的领域中被流放出去。 教育市场化很好,应大力推进。 “官方”老师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应彻底摧毁。什么尊师,什么重教,一些老师拿着这些话语权奴役学生,可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