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扩容明显带有管理部门意志
临近2007年岁尾,大型蓝筹企业先A后H,先H后A的模式交替上演,而伴随着上市地点的调整,大型企业分配在A股市场上的可自由流通股份比例在悄悄加大。中国股市“高烧不止”的症结,到底是流动性过剩还是市场供给不足?细心的读者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舆论重心多从前者转向后者。加大大盘股A股流通比例是比较容易施行的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国有股减持来增加A股市场供给,呼声虽高,但挑战很大。
大型企业A股扩容固然是应对市场上股票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但对于绝对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加快发行市场化改革,提高发行效率更是长久之策。
有数据可为佐证,监管部门在7、8月间审核的拟上市公司家数达27家,9、10月间更是高达40家左右。另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也为发行制度变革提供了契机。有专家就建议,在即将开办的创业板市场尝试中小企业打包批量发行等,从而为市场供给提供制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市场供给占据主流舆论之后,要避免将扩容变成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意在平稳市场运行的常规化调控手段,而忽视发行制度的整体改革。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资本市场对发行数量和节奏的“隐形控制”可能是难以根除的制度缺陷。但没有疑问的是,整个发行制度设计的最终指向是建立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富有效率的有弹性的市场化供给体系。现在明显带有管理部门意志的扩容动作应该是、也只能是其中一个阶段的变奏曲。 A股发行比例变化,无疑传递出重要信号:增加大盘蓝筹股A股市场供给量,并为海外红筹股将来回归试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