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ing820117 发表于 2007-12-8 13:50:13

对新世纪流行语的深层探究(语言学专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产物的流行语在当前的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赋予旧词以新义、简略词、派生词、仿词等方式出现在书面语和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口头语之中,外来语、方言用语、网络语、专业语、传媒用语以及社会上的新现象新事物都成为流行语的语料来源。在其多彩的表现形式之下,它又具备有社群性、时效性、形象性等一系列特征。这些流行语的产生和在一定范围内的流行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与使用者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关联。但流行语的制造和运用同样也要注意规范,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其充分地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一.流行语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日趋开放与活跃,而最能反应这一趋势的词汇当仁不让,众多的流行语应运而生,它们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语料来源也突破从前政治占主导的情形,变得更加广阔。
1.赋予旧词以新意
有些流行语原本是语言中固有的词汇,但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某种新的含义,并因用于指称某种事物的特征,某类社会现象而广泛流传开来。
“通心粉”,用来指虚有其表的人。 “洗胃”今指喝饮料。“猪头” 原指猪的头部,现在则用来指某人极其愚蠢迟钝,像猪一样笨,还可指人长相丑陋,不堪入目。 “潜水艇” 原是利用空气浓缩作用,可以潜入水中防御及攻击的战舰,现在借其潜入水中的特性,谐称某人落入水平线以下,没了水准,很没水平。
2.“简略词形式
(1)简略词
很白 即指很白痴
没品 即指没品位
流行语中新兴的简略构词方式,是将前带有程度或否定副词的形容词缩减为一个字,表达上更加简洁且富有节奏感。只是这种减缩方式在汉语的缩略法中十分少见。
(2)缩略词
可爱—可怜没人爱 蛋白质—混蛋、白痴、神经质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这些流行语词汇将原有词汇的首尾二字扩充,或运用同音异字,或运用谐音的形式,使得词语表达的意思令人格外感到意外,忍俊不禁,给人以出奇制胜之感。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都在讲求效率和速度,在语言经济的原则下,也产生了许多缩略形式的流行词语,如:“三讲”、“三个代表”、体彩、福彩、~局(~~局长的简称)、~~队(~~队长的简称)。

3.派生词形式
近两年流行语通常会以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这样的派生词形式出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呆了(帅呆了、爽呆了)~~毙了(酷毙了) ~~透了(乐透了,爽透了)
死~~(死跑龙套的、死油条)
这些前、后词缀的使用加强了造词的灵活性、诙谐与节奏感,人们使用这些词语多用来表示夸张,谩骂(如死跑龙套的)等感情,这些流行语都要比以往传统的“很、特别、倍儿”等程度副词修饰而来的情感表现更为强烈、直接,令人有爽透了的感觉。
此外,这种派生词形式的流行语还能用来表示某一种社会大趋势或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如:~~族(上班族、考研族,丁克族) ~~热(出国热,足球热)

4来自于方言的流行语
粤语,闽南语一直以来在来自于方言的流行语中就占有大成,极大地丰富着流行语,其中尤以香港、台湾地区影响最大。
放粉鸽(平时训练赛鸽常将鸽子带到远方,任意于路边纵放,然后等鸽子归巢,于是放粉鸽形容任意半途舍弃同行朋友而自行返家的行为,后逐渐扩大为一切失信行为) 哈日,哈韩中的“哈”在闽南语中是被太阳光毒晒中暑之意,在这些流行语词中被借用为“狂热追求”之意 :这些都是闽南语融入流行语的语料。
由粤语流入到流行语中的语料则更为丰富,其中港式粤语尤甚:“八卦” 指爱打听别人的隐私,爱搬弄是非,爱管闲事,乐此不彼; “放飞机” 意为失约,抛弃情侣; “出位”,源自香港,多用于形容明星的出格行为,现广泛用于时尚娱乐文化之中,泛指跟已有的规则对着干;“菜鸟”,来自香港,指初学者或功力不够深的人,也指新手;“给个理由先”,“先说说你的理由”在广东话中叫做“给个理由先”,这种音节趣致的说法经由周星弛的电影对白的推广,成为目前十分流行的话语结构方式,产生了“…….先”一系列的有趣流行话语。
除却粤语、闽南语等地方方言外,北京话、东北方言、四川话等地方方言也都在流行语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北京话中的“土鳖”,指土里土气,没有见识的人;东北方言随着赵本山等一批东北艺人在其作品中的反复使用而造成的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开始逐渐成为流行语的一部分被广泛地使用,如“忽悠”;四川方言中的“假打”特指作假,且广泛用于甲A联赛。
5.外来语
来自于外来语的流行语同样也在流行语发展中影响巨大,其中以英语,日语居多。
近两年新涌现的一种出国英语考试“雅思”,源于英文“International English Level Test System”,简写为IELTS,音译为雅思; “摆甫士”,其中的“甫士”即源于英文的“pose”,意为姿势; “双赢”,来自英文单词win—win,指双方均受益,代表了一种新世纪现代化理念,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个词在中国开始流行;IN,OUT,“IN”即入流,用原有的词语说即时髦,fashion,“OUT”原指体育比赛中的出局,即落伍的,应该被抛弃的,与老土同义;SPA,可与水疗画上等号,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减压美容方法。
日语随着日本流行文化在全亚洲的扩展和大热,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一些日语词汇经由港台进入普通话中,逐渐成为流行语的一部分。如: “芭拉芭拉舞”,拟读日语语音“parapara”,一种日本流行的自娱性舞蹈,以双手做出各种动作为主;“瘦身” 日语中原来的意思有两项:一是人体瘦,二是使人体消瘦,引入汉语后引申出“瘦长,瘦体型”以及“使事物减量”之义,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瘦身”来代替曾经风靡的“减肥”说,成为新的流行语汇;“家政” 日语原为家庭事物之义,引入汉语代指“保姆”、“钟点工”等表示为家务而服务的工作,名称上更为妥贴恰当全面,因而迅速成为流行语汇之一。
除英语和日语外,汉语还从其他的语言中吸取流行语语料,如近两年非常流行的一种新的健身运动“瑜珈”,瑜珈”本指印度的一种传统健身法,意为“结合”,指修行,强调呼吸规则和静坐,以解除精神紧张,修身养性,音译自古梵语“Yoga”。


6.仿拟
这种流行语现象多存在于校园内部,青年学生运用仿词这一修辞方式创造了许多极富动感,生动逼真的词语并迅速传播开来,如:仿校花的“校草”;仿诗词名句的“网上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仿流行歌曲的“考就一个字”,“他一定很爱狙”;仿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考试知多少,教师昨夜又报分,成绩不堪回首月明中……上次余悸今犹在,只是科目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潭死水永不流。”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情趣,带给我们忍俊不禁的审美愉悦。

7.网络用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网络事业迅速发展,上网人数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电邮、OICQ、MSN等网上工具进行交流,甚至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为追求在网上的高速输入,创造网络交际的人情味和形象性,众多网民有意无意地创造出一大批“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也就大致源于此而产生。这种兼有数字、象形符号、英文、拼音、汉字的网络语逐渐成为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新宠,其中一部分甚至从网络交流中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交际和面对面的交流中,汇集到了普通流行语之中,丰富了流行语的形态和队伍,为流行词语带来了一定的活力与异调。
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因而以“大侠”的谐音“大虾”出现,凭空多了些许诙谐幽默;“偶”是“我”的谐音,网络中常以偶代指我,源于一些网络游戏;谐“撒优那拉”之音,即日语中的再见;表示“bye—bye了”; “MM”拼音缩写,即“妹妹”;“GG”拼音缩写,即“哥哥”;“BB”英文缩写,即“宝贝”;“:)”是网络用语中最为常见,如今也用于现实交际中的一张表示笑脸的象形符号;BT,即变态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的缩写;“恐龙”,“青蛙”分别指丑女恶男;“东东”泛指一切东西。
由于网络用语现如今仍未有规范标准,随意性和娱乐性比较强,许多人仍持反对态度,因而使用范围仍局限于网络,仅有个别(如以上几例)进入人们口头常用之中,随着网络语言的继续发展和规范标准的日趋完善,它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从网络走入日常生活之中,为流行词语注入新的活力。

8.大众传媒,包括报章书摘、影视作品、歌曲、广告及小品相声中的语言
影视娱乐:2002年一部韩剧《我的野蛮女友》在全国的公映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出现了无数的“野蛮”系列电影,文章,成为当年极为火爆的娱乐流行词;2003年初到2003年底,三部《无间道》刮起了“无间”旋风,“无间”成为人们争相仿效的热门词语,为娱乐的社会带来了一次沉稳的黑色无间的思考;03至04年,张艺谋倾全力打造的《英雄》,《十面埋伏》创下当年度全国票房最高,成为这两年里最为辉宏的影视圈流行语; 03年“张国荣”、“梅艳芳”两大巨星的辞世,给浮华的娱乐界投下深深的阴影,众多纪念性产品以此二人的名义纷纷面世,成为娱乐业的“白喜事”。
书市文化:“……并快乐着”来自于白岩松2000年的作品《痛并快乐着》; 02年左右推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极度火爆,国内的跟风之作的数量令人叹为观止,一时间,天上掉下无数的“奶酪”;央视新闻评论部首创的“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自03年开播以来成为中国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
小品曲艺: “你以为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你脱了马甲我照样认得你!”,“拐啦啊,卖啦啊,拐卖了啊!”,“走两步,没事你走两步”,“忽悠,你接着忽悠”,“缘分哪”等搞笑的流行语则都出自近两年来赵本山的春晚小品;雪村的成名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哈工大的郑羽自创的反映大学生活的《大学自习曲》因为极端贴切大学生真实的自习占座之苦的现实,加之歌词幽默,曲调诙谐,在网上一经推出,迅速流行开来,也引发了之后的网络歌曲的流行风暴。
广告用语: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拉芳日化);“一切皆有可能—李宁”;“我就喜欢——I’m lovin it!”(麦当劳广告);“我的地盘听我的——中国移动通信”等等都是大众耳熟能详,再普通不过的流行广告语。
这类流行语经过各种大众媒介的传播,要么引起公众的共鸣,要么耳熟能详从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为又一重要的流行语语料来源。

9.政治、经济、科技、法制、医学方面的行业语转变为流行语
行业语原本是因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产生的各行业集团的用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词语本身的变化,某些行业语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其使用范围或者是产生出为全民所用的另一个义项,从而成为普遍使用的流行语。
时政类:“反分裂国家法,和谐社会,马加爵杀人案,杨利伟,美伊战争, 9.11事件,本.拉登,印度洋海啸,联合国改革”等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用语因为媒体的报导及大多数人的关注使得这些词的涵义不但为人们所了解,更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流行词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话题中心。
经济类:“分餐制,单向收费,人民币升值,入世,零关税,审计风暴”,这些经济类名词因为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流行词语的一部分。
医学类:“禽流感,防艾,阜阳劣质奶粉”,“冠状病毒,非典型性肺炎,交叉感染,呼吸机”皆是由于03年春季非典疫情的出现而被人们认识了解从而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语。
科技类:“flash动画,三维动画制作,CG技术”等词语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日益普及,逐渐成为广大青少年所熟知的流行词语,此外气象学方面的“沙尘暴”也由于近两年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肆虐而成为又一新的流行词语。
教育类: 心理健康教育 “四六级”改革 校外租房
体育类:申奥 中超 黑哨
以上这些专业用语由于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因其重要性而为民所关注,自然地就会跳出或是淡化出其所属的专业领域,进入到汉语的一般词汇当中,成为流行语的语料来源之一。还有一些专业用语根据其本义进行了灵活运用:
年青人婚后与父母分居独处——“开户”;
青年男女初次谈情说爱——“抛出原始股”;
征婚失败——“踏空”;
离婚时分割财产——“平包”;
夫妇破镜重圆——“反弹”。
这些对术语的灵活运用使一些现象的描述显得诙谐幽默,更加彰显人性化。

10.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造成的流行词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心态意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导致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发生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一小股社会趋势。而反应这些现象的词语也就成为流行词语。
“无线上网,手机短信,人造美女,足疗,有氧运动,假A假B,假日经济,黄金周,西部大开发,新北京新奥运,SOHO 一族,亚健康,信骚扰,驴友(旅行发烧友)”,这些流行语体现了2000年以来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心态的变化,这些新现象的不断涌现都给予了新世纪流行语以极其丰富的语料来源,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二.流行语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流行语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流行语的内在特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效性
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普遍使用的词、句,是受到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BP机”、“大哥大”都是人们认为的十分奢侈的产品,也是人们争相欲购的目标,是当时通讯器材方面的流行词语,如今十几年的时间过去,“BP机、大哥大”早已无人提及,“手机,小灵通”等早已将其取代,可以预想,随着通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通讯流行语必将于如今的相去甚远。
最能体现流行语时效性特点的,当数与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有关的词汇,如:2002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成功打入世界杯决赛圈,“出线”、“世界杯”、“十六强”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语,当国家队从世界杯赛上惨败而归后,这些词语便逐渐冷却下来,无人再提及;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使得“口罩、SARS、消毒水、过氧乙酸、疫情、疑似”等词语迅速成为高频出现的流行语,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词语也逐渐被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有人提及。

2.社群性
所谓社群就是具有某种共同社会特征的个体聚集成的群体,各个社群都有自己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为人民大众所熟知,但真正地使用起来可能只在社群内部流行。
娱乐界:档期、担纲、炒作、耍大牌;
体育界:黑哨、摘牌、假球、中超;
学生圈:四六级考试、考研、考雅思、老板(高等院校中硕士、博士对自己导师的背称)、九三学社(上午九点起床,下午三点起床)、枪手(受雇代考者)
但是,随着词汇系统内部的发展,流行语也逐渐开始出现泛语域化的特点,由专业领域向全民常用语发展,由俚俗语向类共同语发展,由私人化语汇向大众习语升级,不同社群间开始出现相互借用流行语的现象。如:股票证券用语“利好、利空”,在股市是指对股市走势有利或不利的消息,用到学生圈就是有关考试的好消息或坏消息。

3.形象性
当代流行语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或新颖,或幽默,或含蓄,或通俗,而较多的则具有突出的形象生动性,因而成为语言中的一朵奇葩。
运用修辞手法:床头柜(谐音双关,“柜”即“跪”);
改变语序以形成超常组合:煲电话粥、假打;
借指:用甲事物指称乙事物,二者联系很隐蔽,但注重的是相近性,甚至是字面上的。“二锅头”(指二次结婚的人),“通心粉”(指没有内在的人)

4.方言性与双方言性
与社群性一样,流行语还具有一定的方言性,一些流行语只流行于一定方言区内,离开其方言区就不被使用,甚至其他方言区的人根本听不懂。
如“很青啦”(形容物品新颖)、“很冷”(指笑话不好笑)、“机车”(指令人不满或痛恨),这些词只流行于台湾地区,而“九鬼”(指嗜赌如命的人)、“猴死囡仔”(死小孩)则只流行于福建。
但是,流行语中存在着双方言现象,即在许多语言社团中,一些人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体。其对于一个非此语言社群的人来说,他使用这个社群的语言,此语言就是方言,而他借用时不可能全部借用,他只是借用其中一些适合的词语或句子,以用于自己所属的社群中,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如“有没有搞错?”、“秀斗了?”,前者源于粤语,后者则是台湾普通话,“加油!雄起!”中的“雄起”是四川方言,从足球场上传到全国,不是说四川话的人将其用在自己的话语当中也是双方言现象。
5.经济性
流行语记录着时代特征,新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更深,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更快,一切事物都在要求着简易、快捷、高效,而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也在不断反映着这个趋势,流行语更是首当其冲。我们在上一部分对流行语语料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流行语的主要形式就是词和短语,力求短小精悍。在源自外来语的流行语汇中,字母词占有越来越多的分额,如“IELTS”、“TOEIC”、“SPA”、“WTO”等都反应着人们为求原汁原味并且尽可能简捷地运用这些外来词的求简求易的心理。此外,派生词形式的“~~热”、“~~族”、“非典型性~~”、“CEO、COO、CFO、CTO”这一“CXO”系列流行语和运用仿拟形式创造的“校草”、“我酷故我在”、“我是….我怕谁”、“将……进行到底”等流行语更是方便人们的使用,人们只需替换或做依次类推便可快速简洁地创造一系列类似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词的形式都在突出地反应着经济学中的省力、简易高效的原则。流行语的创造和应用是语言经济性的极好体现。
6.语义的不确定性
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它的流行性和使用人群的庞大,从而导致流行词语本身的意义的不明确,这里的不明确包括它的内函义和外延义的扩大与模糊,人们在使用它们时更多地是凭借使用时的感觉,要让我们对其所指进行明确的描述却相当困难,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2002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播出,使得人们对“野蛮”一词进行了新的发挥和运用,它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不文明,蛮横残暴”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固有意义,开始用来形容行为超出常规,敢于挑战传统且又可爱任性的人,尤其是用来形容年轻的女生,“野蛮”的内函因而有了新的扩展,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个略带调皮色彩的褒义词。此外,在近两年里,不少流行语如:“很+名词性词语”这一结构的“很女人”、“很中国”、“XX啤酒,很德国很德国”,在这一结构中,“女人”、“中国”、“德国”除却所指性别和国家外,还带有了这些名词所特有的文化色彩、历史色彩、民族色彩,超出了这些词所能表达的固有范围,扩大了它们的外延,但要求说这些话的人做出一个解释又实在是勉为其难,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如严谨的语言学家一样死抠词义,我们完全在心中对这些词所流露出的不同的韵味心领神会了,这就是流行语词在流行过程中对原词的改造和发展,在不确定的语义中达到更为巧妙的效果。



三.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正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当代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
1.社会背景分析
新世纪流行语也是在以往流行语词基础之上,随着200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的产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网络业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网民数量比上世纪末有了成倍的增长,年龄跨度也越来越大,网络流行语中的一部分因而也得以进入现实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流行语的一部分。此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开花也使得反应这方面的流行语数不胜数。
中国的发展也使得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以更自信更入世的态度加强与世界的沟通和合作,国人的思想也因之更外向更开放,中国作为世界一分子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诸多的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流行语就是这一令人欣喜的局面的忠实反应。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国际化进程势必会更为迅速,而国外的各种物质精神产品也会比以往更为迅猛地进入中国,“星巴克”、“上岛咖啡”、“蓝调音乐”、“村上春树风格”、“哈狗帮音乐”、“E世代人类”、“行为艺术”种种泊来文化迅速在中国大陆形成一种流行趋势。这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流行语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而这些流行语也恰如其分地反映着中国社会各层面的新变化。
此外,新闻媒体、报刊文章、网络BBS对于流行语的发展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港台媒体、境外媒体与国内媒体间的互动合作的开展与深入,各种方言流行语,外来语流行语汹涌而来,充斥着内地流行语市场。各种时尚杂志报章中也会出现一些流行语,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和暗示着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各大门户网站上的BBS讨论区内,网民相互探讨对于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流行语的使用与创制频率最高,因而这一空间也成为流行语的集散地,拓宽了流行语的生存空间。
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引起语言诸要素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与国际的不断接轨,中国流行语词势必会不断涌现,去反映这个变动中的中国社会。

2.文化背景分析
流行语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邓晓华在《人类文化语言学》中指出:“文化人类学上有所谓的文化优势问题,即优势文化一定会影响弱势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即上层阶级或社团语言会影响下层语言,代表优势文化的语言会影响代表弱势文化的语言,而不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多少。优势是由上而下的,这种优势不一定完全以阶层高低为准,优势取决于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通过前面对流行语的举例中可以看到,其中借用于港台方言、英语、日语、闽南语中的流行语占绝大多数,这正是人们迎合、靠拢心理的反映。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一直是传统经济强国;20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很韩国,其经济在世界上也变得举足轻重,其流行文化在亚洲也是独领风骚;港台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及历史文化上的原因,在经济上大大超过内地,加之受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文化方面比大陆更具有竞争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对高档次的物质产品的享受,对金钱的热爱与追求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向这些发达地区靠拢,在吃饭、穿衣、行为举止上都会有所表露,这样,英语、日语、港台方言流行语就会很自然地频繁出现于中国社会流行语队伍之中了。再加上美日、港台地区文化经销商的大力宣传,各种文化产品流入内地,每天都在对人们潜移默化着它们的影响,在这样强大的文化优势攻击下,流行语中频繁出现他们的语言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新世纪以来众多的流行语中,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来的占其中绝大多数,而青年在流行语的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他们是当今流行语创制和使用过程中的生力军。在目前的中国城市社会中,青年人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最大消费者,其消费心态是一种游戏的心态,即青年们评价一种东西值不值得去消费,即是看它“好不好玩”,在接受着消费带来的轻松和愉快的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寻求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创造想象的途径和手段,语言就首当其冲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因而消费给青年带来了以语言表达为主要形式的新的文化样式,诸多别具风格,形象生动而又载着各种情绪、心理的流行语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创造是在遵循着一套特别的语言“游戏”规则,是在反叛旧有的语言机制和思维方式的“游戏”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思维物质外壳的变形与异化。随着趋同于这些情绪、心理的人们的认可与接受,原本是青年内部的流行语便会进入大众流行语、社会一般流行语之中,真切地反映着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酸甜苦辣。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上的文化潮流也发生了变化,大众的世俗趣味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决定着潮流的发展方向,在审美取向上,以消遣、娱乐、滑稽、嘲讽、夸张、趋俗为特点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主流,流行语中的俏皮风趣、夸张幽默、调侃戏谑与玩世不恭的意味恰恰迎合了当前社会的文化主流,因而迅速蔓延开来,得到迅猛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上世纪末开始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着开放和发展的势头,与世界的融合也更加自然,更加协调。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大度的胸襟和气魄,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国家,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同样单一集中的文化模式彻底解体,随之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繁荣,宽松开放、更为文明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素质和审美趣味在提高的同时也呈现遍地开花,多方位发展的趋向。地域文化,如东北以赵本山、雪村和大连足球带动的东北文化、港澳台文化、新疆以刀郎、阿里郎为代表的西域风情等等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地域方言流行语;外来文化,主要来自美日欧的西方文明为我们带来了难以计数的外来词流行语;校园文化;小资趣味;科技文化,如各专业语、行业语的部分语词进入流行语语汇之中;旧词新用中带出的复古文化等等等等的文化群体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生活选择和生活趣味的同时也是丰富的流行语语汇孳生的厚实的土壤。



3.使用者的心理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不断完善与发展,人们在强调团队合作的同时也越来越崇尚个性与自由,这就为流行语的创制和使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与宽松也促进了人们语言观念的变化,除却语言的交际功能外,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语言的表现力、形象性与趣味性,因而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使用语言时常常带有求新、求异、尚简、趋雅的文化心态,这也促成了简单明快、雅捷别致的流行语不断地更新换代。
自我呈现心理也是流行语盛行的又一原因。人们在言语中往往能够透露出自己的个性气质与情感倾向,因而人们也就会选择那些流行的、社会推崇的东西表现自我,吸引他人的注意,给他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迅速获得他人的认同与重视,同时也愉悦自己,流行语也就恰好充当了这一媒介,从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使用。

四.流行语的规范
尽管流行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词汇系统,为呆板、严肃的传统口语带来了新的发展道路,使人们的口语更加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不尽如人意之处。
由于社会的急剧发展,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使人们在为生活拼搏的同时时时刻刻感到苦闷与迷惘,而竞争规则与机制的不完善更使得部分人们的心态失衡,极为悲观、消极、沉郁,一大批反应这类负面情绪的消极流行语如:“去死吧、变态、我靠、真他妈郁闷、无聊、禽兽,大牲口”等等使人们的压抑心理得到了宣泄,还有一些流行语格调低下,内容庸俗不堪,仅仅是人们为猎奇,盲目显示与众不同的庸俗心理所致,如“秋天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青蛙也生孩子了,年轻的你还在等什么?”之类的流行语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种种负面不良的影响,任凭这些流行语发展下去,只会使大众文化走向庸俗低级的极端。
此外,随着中国的入世及日益与世界接轨,国外、港台的文化精神产品一同涌入中国内地,而这一西风东渐现象如今愈演愈烈,受熏染的人群年龄也在迅速扩大,人们只去追求感官的刺激与享受,一个媚俗的社会文化心态正在逐渐形成,传统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流行语也正在反映着这一大趋势:许多流行语随意性太强,严重地违背了语言规范,此外众多的外来词与由日、韩、港、台地区而来的“二手外来语”也充斥于流行语之间,这对于汉语的纯洁性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损伤。
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流行语发展大潮,一方面我们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去接受这一趋势,不断利用流行语来丰富我们的汉语词汇系统,增强汉语表现力、感染力与诙谐性,万不可固步自封,盲目排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去对待流行语,对其进行科学的剖析与规范,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加强流行语的改造,使其沿着健康良性的道路发展下去,充分地为我所用。
针对流行语中大量的外来词、自造词,除极个别对汉语词汇系统起着极其不好的影响外,它们对于汉语的补充性还是要大于对汉语“纯洁性”的损伤的,自古以来,每个时代,汉语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言资源来丰富和发展着自身,如果一味强调规范与所谓的纯洁,那我们现在恐怕还是在面对着最为纯洁的甲骨文呢。新世纪以来的流行语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的社会背景、新的心理状态下对汉语丰富性的一大贡献,我们要考虑到这点,不要逆潮流而动,硬要规定哪个可用哪个不可用,那就未免过于机械和形而上学了,语言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博大的海纳百川的气魄去接受它们,流行语更是时代性的产物,发展和更新的速度是极其迅速的,有的恐怕还未及我们规范它就自行消亡了。所以对待流行语中的不符合传统规范的语法格式和用字,除却部分影响恶劣的需要我们利用国家有关法规加以限定和约束,其余的我们可以在其运用过程中慢慢观察,利用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人力的结合,适时地予以一定的修改和引导。
除却在语言文字本身上进行规范和引导之外,我们还要创造一个合谐宽容的社会环境,利用社会的力量来正确引导人们对负面流行语的认识,指出它们对我们语言的污染。加强引导大众流行文化朝着一个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使人们能够自觉意识到流行语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主动地“弃恶扬善”。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消极负面的流行语我们不要采取硬性地根除或强制性的办法,我们应该主动了解这些流行语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情绪的自然流露,它们并非任意地不分时间地点地出现,我们没必要对其如临大敌一般,要放下紧张的态度,加强对人们社会活动心理和当前社会文化、社会发展背景的研究,从中探讨出有关社会、文化、心理的问题,并利用有效的手段(如媒体)作出及时的反映和引导。
我相信,在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社会的流行语势必会沿着更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不断反映着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中国社会的变迁。


必须要说明:此篇不是我写的,同学转给我作为对我灌水的支持。保证是原创。

slough98 发表于 2007-12-9 20:38:39

虽然楼主对文章的著作权作了专门说明,但偶认为这里的“原创”应该指发贴人自己的原创。
这篇文章下了很大工夫,不过从“语言学专业”的角度看,有些提法不够严谨:
1.楼主说的“赋予旧词以新意”,那么是旧词具有了新义,还是压根就是两个同形异义词?如指“喝饮料”的“洗胃”完全是把医学上的“洗胃”通过别解构成的另一个词。
2.蛋白质—混蛋、白痴、神经质 体育彩票—体彩 这不属于同一性质的缩略,应当加以说明。前一种属于修辞缩略,产生的单位多用于当代青少年群体,且很少进入词汇系统,后一种属于词法缩略,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经年已久,且并不限于流行语范畴。
3,3.派生词形式
近两年流行语通常会以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这样的派生词形式出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呆了(帅呆了、爽呆了)~~毙了(酷毙了) ~~透了(乐透了,爽透了)

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将这几个例子归入派生词,里面的“呆、毙、透”可分析为粘合的程度补语,比较:好极了——极好 帅呆了——极帅 酷毙了——极酷
“~~呆”等属于形补结构合成词。
4,来自于方言的流行语……由粤语流入到流行语中的语料则更为丰富,其中港式粤语尤甚:“八卦” 指爱打听别人的隐私,爱搬弄是非,爱管闲事,乐此不彼; “放飞机” 意为失约,抛弃情侣; “出位”,源自香港,多用于形容明星的出格行为,现广泛用于时尚娱乐文化之中,泛指跟已有的规则对着干;“菜鸟”,来自香港,指初学者或功力不够深的人,也指新手
这里有些例子可能不是直接从“港式粤语”进入大陆普通话的,而是先进入“港式普通话”,再进入大陆普通话的。
5.外来语……日语随着日本流行文化在全亚洲的扩展和大热,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一些日语词汇经由港台进入普通话中,逐渐成为流行语的一部分。
韩国流行文化目前在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日本,为什么汉语很少从韩语中借入流行词语呢?这里可能还要考虑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日本文字系统里包括大量汉字字符,而韩语的书写系统则是不同于汉字的谚文。另外,有些流行词的产生兼有几类因素的作用,如作者上文提到的“~族”,源于借用日语的表达,随后具备了一定的能产性,成为词语模造词
的框架,前段时间听《今日说法》还听到“看水族” 一说。
6.政治、经济、科技、法制、医学方面的行业语转变为流行语
其中举到的“马加爵杀人案”“阜阳劣质奶粉”等是一段时期内媒体内频现的语汇,但并不是行业语。
7.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使得“口罩、SARS、消毒水、过氧乙酸、疫情、疑似”等词语迅速成为高频出现的流行语,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词语也逐渐被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有人提及。
“口罩、消毒水、疫情”的使用频率比非典时期有所降低,但能说“逐渐被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有人提及。”吗?“SARS、过氧乙酸”的频率降得更多些,但肯定也没有退出词汇系统。
8.分类标准不统一,如有的类谈的是造词方式,有的谈的是概念来源。第10类“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造成的流行词语”,谈的是概念来源,与之并列的应该还有新的认识、新的心理等,前面几类说的其实是概念来源的不同语域。其中举的例子又分别属于各种造词法,如“亚健康”用的是“类前缀+词根”的派生式方法。

heying820117 发表于 2007-12-12 22:15:16

很开心有人看了我贴的文章,我已经声明此篇是原创,也声明并非本人的原创,这是我身边的人“贡献”的稿子,对于一些并不想亲自贴出来的人来说,我只是代转而已,得到了原创人的允许,如果有园友对此质疑的话,我只好说sorry了。这篇文章下了很大工夫,不过从“语言学专业”的角度看,有些提法不够严谨:
1.楼主说的“赋予旧词以新意”,那么是旧词具有了新义,还是压根就是两个同形异义词?如指“喝饮料”的“洗胃”完全是把医学上的“洗胃”通过别解构成的另一个词。
2.蛋白质—混蛋、白痴、神经质 体育彩票—体彩 这不属于同一性质的缩略,应当加以说明。前一种属于修辞缩略,产生的单位多用于当代青少年群体,且很少进入词汇系统,后一种属于词法缩略,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经年已久,且并不限于流行语范畴。
我不是搞语言的,不过我认为,“赋予旧词以新意”从字面上来说,应该是指的是slough说的前者吧,难倒还有别的解释吗?我比较孤陋寡闻,也不知道“洗胃”还有“喝饮料”的意义,不过我不知道也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不存在,即使是说“解构”又有何不可呢?这和“赋予旧词以新意”也没什么冲突。2楼说“体彩”不属于流行语范畴,在八十年代以前,它确实不属于流行语范畴,在新时期以后,它已经进入了流行语了吧?把它放进新世纪的考察范围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这个词的历史色彩比较浓重,这是毋庸置疑的,2楼说它不属于流行语范畴,我对此不认同。它应该是属于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去体彩站买彩票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在一定群体范围内还是很流行的。或许我们应该先给“流行”下个定义?呵呵。


3,
Quote:
3.派生词形式
近两年流行语通常会以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这样的派生词形式出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呆了(帅呆了、爽呆了)~~毙了(酷毙了) ~~透了(乐透了,爽透了)

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将这几个例子归入派生词,里面的“呆、毙、透”可分析为粘合的程度补语,比较:好极了——极好 帅呆了——极帅 酷毙了——极酷
“~~呆”等属于形补结构合成词。

2楼肯定学过语法拉~~~,从语法上来说,好极了——极好 帅呆了——极帅 酷毙了——极酷等确实是属于形容词+补语的合成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即作者提出的“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这样的派生词形式出现”,如果从“呆、毙、酷”这三个词语来考察的话,把它们作为常用的词根,与其他的形容词组成派生词关系,难倒不可以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作者所注重的是一些词根的运用所组成的新生的派生词。这才是他的考察点。

4,
Quote:
来自于方言的流行语……由粤语流入到流行语中的语料则更为丰富,其中港式粤语尤甚:“八卦” 指爱打听别人的隐私,爱搬弄是非,爱管闲事,乐此不彼; “放飞机” 意为失约,抛弃情侣; “出位”,源自香港,多用于形容明星的出格行为,现广泛用于时尚娱乐文化之中,泛指跟已有的规则对着干;“菜鸟”,来自香港,指初学者或功力不够深的人,也指新手
这里有些例子可能不是直接从“港式粤语”进入大陆普通话的,而是先进入“港式普通话”,再进入大陆普通话的。

关于这点,我也解释不清楚。因为我只知道港式粤语和港式普通话在说“八卦”的时候是一样的,除了一个是粤语发音,一个是普通话发音之外,写诸文字的时候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这不包括,一个是繁体,一个是简体。我不懂粤语,但是我认为除了与语言上从粤语变为普通话之外,文字这种载体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的。不过2楼也只是怀疑性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能不是”,对于我也不懂的语言,我就不多发言了,因为我也只能说“可能是”,这样讨论,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5.
Quote:
外来语……日语随着日本流行文化在全亚洲的扩展和大热,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一些日语词汇经由港台进入普通话中,逐渐成为流行语的一部分。
韩国流行文化目前在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日本,为什么汉语很少从韩语中借入流行词语呢?这里可能还要考虑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日本文字系统里包括大量汉字字符,而韩语的书写系统则是不同于汉字的谚文。另外,有些流行词的产生兼有几类因素的作用,如作者上文提到的“~族”,源于借用日语的表达,随后具备了一定的能产性,成为词语模造词
的框架,前段时间听《今日说法》还听到“看水族” 一说。

多谢2楼园友的补充。


6.
Quote:
政治、经济、科技、法制、医学方面的行业语转变为流行语
其中举到的“马加爵杀人案”“阜阳劣质奶粉”等是一段时期内媒体内频现的语汇,但并不是行业语。

“禽流感,防艾,阜阳劣质奶粉”,中“阜阳劣质奶粉”被放在了医学类的语汇中,首先,这个事件是和大头婴儿同时出现的,有医学的背景,正是因为媒体的推动作用,它才能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语。单纯看“劣质奶粉”这个词,它并不是医学的行业语,但是作者将其与SARS 、禽流感等并举,正是旨在说明它与医学上的“大头婴儿”的关系。我承认,将其划入医学的范畴并不容易让读者接受,但是只要关注过这个事件的读者也都会明白“奶粉”并不仅仅指奶粉,而是指某种因为奶粉而致病的婴儿。哎,我为他辩护什么呢,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将它去掉。

7.
Quote:
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使得“口罩、SARS、消毒水、过氧乙酸、疫情、疑似”等词语迅速成为高频出现的流行语,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词语也逐渐被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有人提及。
“口罩、消毒水、疫情”的使用频率比非典时期有所降低,但能说“逐渐被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有人提及。”吗?“SARS、过氧乙酸”的频率降得更多些,但肯定也没有退出词汇系统。

作者有说它“退出词汇系统”了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消毒水”退出了词汇系统之后,难道还要再选择一个其他的词汇来代替吗?这里作者确实言过其实,“不再有人提及”确实是犯了论文的大忌,对于结论性的判断,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揪出来当作论文的致命伤。写这篇文章的人当时还很年轻,学术功底不够,我不用为他讳言,这也是我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2楼的如果也是搞学术研究的话,似乎也应该注意一下。这是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应该慎之再慎的。

8.分类标准不统一,如有的类谈的是造词方式,有的谈的是概念来源。第10类“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造成的流行词语”,谈的是概念来源,与之并列的应该还有新的认识、新的心理等,前面几类说的其实是概念来源的不同语域。其中举的例子又分别属于各种造词法,如“亚健康”用的是“类前缀+词根”的派生式方法。

作者将论文分为三部分:一.流行语的表现形式二.流行语的特点三.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我不认为作者目的是要在统一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对流行语的分析,而是从表现形式、特点和文化背景下对新世纪的流行语进行表现、性质、背景等内容的分析。作者的目的也不是要对流行语进行统一的标准分类,就我浅薄的一点语言学知识来看,对流行语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请问有谁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对如此之众的流行语进行划分呢?如果都用造词方式来对流行语进行划分的话,请问这种工作有什么意义?某某流行语在语法解构上是怎样怎样的,像高中生考试中那样,答之曰偏正复合词之类的,这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某些词如什么“帅呆、酷毙”之类的,它的组成结构就是由某些词缀与形容词组合,对其进行语法构成似的考察是必要的,但是某些词如“行为艺术、博客、high”等许多词,只从结构上解释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最后,非常感谢slough的关注和热心的指点。以为园地许多的原创,特别是学术类原创是没有太多的人关注的。首先,隔行如隔山,许多经济、生物等方面的文章,我是从来不看的(事实,不过说出来之后,我自己也很汗<此为流行语>)。能得到他人的关注真是作者和我的荣幸。我还要很抱歉的说一句,这篇文章是初稿,编辑对他的文章进行了指点和修改。文科论文在网络上发表之后,面临着观点的公开的问题,许多观点不能全部公开,我在园地的一篇小文章里说过这种想法,也有网友对我进行了劝解,但是我还是无法把所有的论点都公开发表出来,请见谅了。
最后,向slough再次表达我的谢意。由于我也不是学语言学的,多有外行只见,权当交流了。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向你的信箱发一篇定稿。
这几天出门,没来园地,版主给我信箱留言,让我答复,呵呵。版主不能因为有不同意见,就否认了这篇文章的原创性和极少的一点价值和努力吧?也谢谢版主的关心了。

slough98 发表于 2008-1-9 15:40:32

很长一段时间前就开始写回帖了,因最近学习工作较忙,断断续续直到今天才写完。看了楼主的回帖,知道楼主不是学语言学的,而这个帖子应该属于一篇社会语言学小论文,楼主回帖中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语言学背景知识。既然该帖注有“语言学专业”,就请允许小生再做一些辨正,望楼主不要冠我以“钻牛角尖”之名。

楼主说:“我不是搞语言的,不过我认为,“赋予旧词以新意”从字面上来说,应该是指的是slough说的前者吧,难倒还有别的解释吗?我比较孤陋寡闻,也不知道“洗胃”还有“喝饮料”的意义,不过我不知道也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不存在,即使是说“解构”又有何不可呢?这和“赋予旧词以新意”也没什么冲突。”
楼主没有看懂我的意思,其实我比较质疑指“喝饮料”的“洗胃”属于“赋予旧词以新意”。一个旧词具有了新义,一般指多义词,一个多义词的义位结构由多个彼此有引申、比喻关系的义位构成,如“香蕉”,既可以指一种果树,又可以指其果实部分。如果引申、比喻关系已非常模糊或根本没有的话,则属于两个同形异义词,如“很白”的“白”和“白吃”的“白”“大米”的“米”和“两米”的“米”。“喝饮料”的“洗胃”通过别解而来,和医学术语“洗胃”之间无意义联系,应当是两个词。当然,很多时候究竟处理为几个不同的词还是一个词的几个“词位变体”,颇让人费神。

楼主说:“2楼说“体彩”不属于流行语范畴,在八十年代以前,它确实不属于流行语范畴,在新时期以后,它已经进入了流行语了吧?把它放进新世纪的考察范围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这个词的历史色彩比较浓重,这是毋庸置疑的,2楼说它不属于流行语范畴,我对此不认同。它应该是属于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去体彩站买彩票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在一定群体范围内还是很流行的。或许我们应该先给“流行”下个定义?呵呵。”
请仔细再看一下我的原帖,我并未说“体彩”不是流行语,我说的是“体育彩票——体彩”这种词法缩略不限于流行语范畴。至于“流行语”,已经有人做过很多定义了,我认为流行语应当有一个使用范围、频率突然增加的过程,以后或者使用者和使用频率的日益减少、最终退隐,或者进入一般词汇系统成为日常词汇。因此严格来说,统计实证应当在流行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楼主说:“2楼肯定学过语法拉~~~,从语法上来说,好极了——极好 帅呆了——极帅 酷毙了——极酷等确实是属于形容词+补语的合成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即作者提出的“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这样的派生词形式出现”,如果从“呆、毙、酷”这三个词语来考察的话,把它们作为常用的词根,与其他的形容词组成派生词关系,难倒不可以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作者所注重的是一些词根的运用所组成的新生的派生词。这才是他的考察点。”

楼主没有看懂转贴文章中的这一部分,建议楼主去读读《现代汉语》,“派生”和“复合”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合成构词方式,汉语里的纯派生很少。
你同学的意思是“帅、酷、乐、爽”是表具体意义的词根,“呆、毙、透”(不含“酷”)是表附加意义的词缀,你却说“如果从“呆、毙、酷”这三个词语来考察的话,把它们作为常用的词根,与其他的形容词组成派生词关系,难倒不可以吗”,我不知道你南辕北辙的理解从何而来。就你同学的观点而言,最大的问题倒不是说“帅”等是词根,而是说“呆、毙、透”是词缀,首先,词缀通常有很强的组合力,如果把“呆、毙、透”界定为后缀,它们都不符合此条件;其次,“帅呆了”“酷毙了”里的“了”字多是不能省的,其结构实际上是“帅/呆了”“酷/毙了”,不是“帅呆/了” “酷毙/了”,类似的如“累/极了”,(“累极”不单说)“了”蕴涵低程度到高程度的动态过程。因此,表程度“呆、毙、透”完全可看作粘着性的程度副词,不是词缀。至于有“帅呆”“酷毙”(不带“了”)的说法,那是通过句法组合“重新分析”的结果,还是看成“形容词+程度副词”构成的特殊形补短语合适些,当然也可看作形补复合词,但不是派生词。总之,把“呆、毙、透”说成词缀,“帅呆”“酷毙”属于派生合成词的说法,经不住推敲。

楼主说:““禽流感,防艾,阜阳劣质奶粉”,中“阜阳劣质奶粉”被放在了医学类的语汇中,首先,这个事件是和大头婴儿同时出现的,有医学的背景,正是因为媒体的推动作用,它才能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语。单纯看“劣质奶粉”这个词,它并不是医学的行业语,但是作者将其与SARS 、禽流感等并举,正是旨在说明它与医学上的“大头婴儿”的关系。我承认,将其划入医学的范畴并不容易让读者接受,但是只要关注过这个事件的读者也都会明白“奶粉”并不仅仅指奶粉,而是指某种因为奶粉而致病的婴儿。哎,我为他辩护什么呢,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将它去掉。”

楼主似乎在语义的认识上有些含混不清,没有区分一个词的一般意义和进入语境后的特指义,“阜阳劣质奶粉”的一般意义是“出自阜阳的劣质奶粉”这一类事物,这类奶粉完全可能出自不同时间,可能引发不同的症状。但楼主说的“阜阳劣质奶粉”其实专指特定时间被发现引发特定病症的某些劣质奶粉,属于专指义。说一个词是不是术语,多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的。即便在专指意义上,“阜阳劣质奶粉”是导致某种特定疾患的原因,也不好说它属于“医学类语汇”,比如说由于“铊中毒事件”,“铊”也算“医学类语汇”吗?还是得归入化学名词。楼主说的 ““奶粉”并不仅仅指奶粉,而是指某种因为奶粉而致病的婴儿。”应当属于联想义,并非词语的概念意义本身。建议楼主找些语义学方面的书来看。

“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使得“口罩、SARS、消毒水、过氧乙酸、疫情、疑似”等词语迅速成为高频出现的流行语,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词语也逐渐被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有人提及。”我提了不同意见,楼主说“作者有说它“退出词汇系统”了吗?”如果一个词语“不再有人提及”,就属于旧词语、古语词,难道还能说它依然存在于共时平面的词汇系统中吗?

我提到“分类标准不统一,如有的类谈的是造词方式,有的谈的是概念来源。第10类“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造成的流行词语”,谈的是概念来源,与之并列的应该还有新的认识、新的心理等,前面几类说的其实是概念来源的不同语域。其中举的例子又分别属于各种造词法,如“亚健康”用的是“类前缀+词根”的派生式方法。”

楼主回帖“作者将论文分为三部分:一.流行语的表现形式二.流行语的特点三.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我不认为作者目的是要在统一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对流行语的分析,而是从表现形式、特点和文化背景下对新世纪的流行语进行表现、性质、背景等内容的分析。作者的目的也不是要对流行语进行统一的标准分类,就我浅薄的一点语言学知识来看,对流行语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请问有谁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对如此之众的流行语进行划分呢?如果都用造词方式来对流行语进行划分的话,请问这种工作有什么意义?某某流行语在语法解构上是怎样怎样的,像高中生考试中那样,答之曰偏正复合词之类的,这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某些词如什么“帅呆、酷毙”之类的,它的组成结构就是由某些词缀与形容词组合,对其进行语法构成似的考察是必要的,但是某些词如“行为艺术、博客、high”等许多词,只从结构上解释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首先,我并不是说分析流行语只能从造词角度入手,但看看文章第一部分“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其实是想说明流行语的产生问题,但有的侧重谈概念来源,有的侧重谈词语构造,的确缺乏一以贯之的标准,既然是分类就应当确定标准,比如说句子划分,是根据结构还是功能分类,就很不同。一次分类使用一贯标准,这是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否则难免显得凌乱。不能因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采用含混的体系。
其次,就我看到的文献而言,已经有不少做了统一标准下的划分工作,楼主没有认真查阅文献,怎么能轻易下断言?原文中为何没有提到一点点的流行语研究成果呢?对此,起码可以说这些都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第三,“如果都用造词方式来对流行语进行划分的话,请问这种工作有什么意义?某某流行语在语法解构上是怎样怎样的,像高中生考试中那样,答之曰偏正复合词之类的,这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楼主对汉语的构词造词研究确实不大了解,“偏正式、主谓式”等属于构词平面,不属于研究词语从无到有的造词法研究。就构词法研究而言,现在也已经大大超越了楼主说的了,同是偏正复合词,内部蕴涵多种语义关系,不同次类能产性也有差异。楼主如有兴趣,可读读《汉语的构词法》和《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等书。我并没有说“只从结构上解释”,我认为结构分析、造词机制分析应当同社会变迁、社会心理变化有机联系起来,但语言研究毕竟是语言研究,语言学也不是社会学,不是所有的社会变化都会引起语言变化,就语言学的任务而言,要努力寻找社会变化中引起语言变化的部分和变化机制。去年《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的《当代汉语解构式缩略语分析》就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我不知道楼主是否从事语言学专业,但无论如何,我觉得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学科领域,还是应当抱有更多去了解、去学习的态度。须知现在的学科发展一日千里。帖中所言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parivraj 发表于 2008-1-10 17:22:44

呵呵,slough兄又是出手不凡,我看主帖的时候发现些小小的问题,想回帖的,不想“崔颢题诗在上头”(倒不敢自比太白,呵呵)。

楼主后来对于帖子来源的进一步解释有情可原,不过我觉得那么长的文章,最好开头就说清楚这个事,到末尾来提一句,标题上也看不出来,我想是很容易让人漏看了的。

对于流行语的研究,我对slough兄的提法深有同感,采用定量手段研究它如何流行、之所以流行,或许比研究构词或者大而化之地说些特点背景更有价值一些。其次既然限定了时间段,在分析的时候就得有这个意识,这样论述应该会更能分清主次。另外引起我特别感触的是“瑜伽”这个词,在新世纪讨论流行语的时候,把它跟“近两年”借来的新词作同样的处理,我不能不感到别扭,呵呵,虽然这玩意作为健身运动流行开来确实是这几年的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新世纪流行语的深层探究(语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