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又开始了(4楼)
今天听说了马上就要对申请德国DAAD奖学金的学子们进行最终选拔了。我和德国方面的教授商量了,希望能从中争取到奖学金生参加汉堡工业大学的科研课题,德国方面的联系由我们来做。
我还得根据候选人员的名单一个个去了解。这里只是作为信息交流和广告。
课题之一是换热器网络综合。其他课题还有:板式冷凝器和板式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CO2在地暖热泵的蒸发器(100米深井)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逆转醇(白藜芦醇)的吸附特性研究。目前还只接受DAAD奖学金生,或者只有报考了我的博士研究生并被上海理工大学录取了才可以来德国做课题。项目获得DFG资助后,我将从国内相关高校中挑选优秀青年教师(博士)参加项目的研究工作(2001-2004年期间我总共邀请了13位学者来德国参加项目研究工作)。
------------------------------------------
换热器网络综合课题简介
课题将研究在变工况条件下换热网络和水网络的优化集成技术,发展适合大规模换热网络的系统综合的混合遗传算法,并寻求研究成果在工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案。
作为能量回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系统,换热网络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等许多过程工业。换热网络的综合以最小年度化费用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函数,它要求在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之间综合考虑,实现设备优选和流程组合优化相结合,在取得经济上最优的同时,使系统能耗降低10-30%。
此外,由于现代过程工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产品品种、产量以及所需的公用工程负荷的价格随市场条件在不断变化,而且操作条件、供水供汽状况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等也会给过程系统带来扰动,因此,一个设计合理的过程系统还必须具有适应各种有限范围的工况变化的能力。
换热网络的柔性优化集成技术是指在过程的工况参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设计换热网络的结构及调节方式,使过程系统在工况变化范围内始终维持可操作性,并且能量得到充分回收利用,年度化总费用达到最小,即设计一个具有调节环节的换热器网络,使其在最坏的操作条件下,可以经过最优调节,使物流的目标温度满足工艺要求所规定的数值,并使得该网络的年度化总费用达到最小。
然而,这样一个问题的求解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它使得用于换热网络综合的混合整数非线性数学规划(MINLP)模型包含着最大-最小-最大约束条件,成为一个不可微全局优化问题。
在前期的相关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提出了多股流换热器及其网络节点温度计算的矩阵解法,并将这一解法用于分级超结构换热网络的综合和换热网络的柔性分析。课题组将IGA/SA算法应用于多股流换热器网络的综合,也取得了成果。最近,课题组提出了换热网络综合的新的数学模型和混合遗传算法,提出了进化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和结构变异策略,完成了固定工况下换热网络综合的混合遗传算法的软件的研制,并应用该软件取得了一组研究成果。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拟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更为复杂的换热网络综合问题——换热网络的柔性设计。
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使之适合于求解换热网络的柔性设计问题。
(1)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换热网络的结构变异算法,研究结构交叉新的编码方式和算法。现有的IGA/SA算法采用浮点数编码模式,以一个换热器的热负荷是否小于最小热负荷来决定是否取消该换热器,这将削弱算法在网络结构方面的搜索能力,因此IGA/SA算法在作交叉运算操作时以50%的概率进行基因复制,50%的概率进行基因组合。对于换热网络的柔性设计,由于多了作为调节环节的旁路基因,网络结构在进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更重要,有必要研究新的编码模式,提高算法搜索最优网络结构的能力。
(2)遗传算法在经过有限次运算之后得到的只是全局最优解附近的一个解。由于换热网络的柔性设计问题是一个最小最大问题,这就要求内层的最大值(最坏点)搜索有足够高的精度,同时计算量又不能太大,现有的遗传算法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有必要研究遗传算法与传统最优化算法相结合的内层最坏点的搜索策略,克服现有遗传算法精度不高的缺陷,解决多重遗传算法的收敛性问题。
(3)换热网络的柔性综合可表达成“最大-最小”问题,这使遗传算法的计算量大为增加。由IGA/SA算法发展起来的PGA/SA算法,可以进行并行运算,因此,需要研究PGA/SA中的并行算法在换热网络的柔性设计问题的求解中的应用策略,并实现在汉堡工业大学的高速并行计算机中实现并行运算。
参考文献
Fremde Literatur
Linnhoff, B., Mason, D.R. & Wardle, I. (1979).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3, 295-302.
Linnhoff, B. & Turner, J.A. (1981). Heat-recovery networks: insights yield big savings. Chemical Engineering, Nov., 56-70.
Linnhoff, B., Townsend, D.W., Boland, D., Hewitt, G.F., Thomas, B.E.A., Guy, A.R. & Marsland, R.H. (1982). User Guide on Process Integration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Pergamon Press, Oxford.
Linnhoff, B. & Hindmarsh, E. (1983). The pinch design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38, 745-763.
Grossmann, I.E. & Sargent, R.W.H. (1978). Optimum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 1-7.
Papoulias, S.A. & Grossmann, I.E. (1983). A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in process synthesis, I, II & III.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7, 707-734.
Floudas, C.A., Ciric, A.R. & Grossmann, I.E. (1986). Automatic synthesis of optimum heat exchanger network configurations. AIChE Journal, 32(2), 276-290.
Lewin, D.R., Wang, H. & Shalev, O. (1998). A generalized method for HEN synthesis using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 I. General framework and MER optimal synthesi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2(10), 1503-1513.
Lewin, D.R. (1998). A generalized method for HEN synthesis using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 II. The synthesis of cost-optimal network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2(10), 1387-1405.
Yu, H.-M., Fang, H.-P., Yao, P.-J. & Yuan, Y. (2000). A combined genetic algorithm/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for large scale system energy integration.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4, 2023-2035.
Lin B. & Miller D.C. (2004). Solving 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problems with tabu search.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8, 1451-1464.
Yee T.F., Grossmann I.E. & Kravanja Z. (1990). 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models for heat integration - I. area and energy targeting and modeling of multi-stream exchanger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14(10), 1151-1164.
Ravagnani, M.A.S.S., Silva, A.P., Arroyo, P.A. & Constantino, A.A. (2005) 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and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5, 1003-1017.
Halemane, K.P. & Grossmann, I.E. (1983) Optimal process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AIChE Journal, 29(3), 425-433.
Floudas, C.A. & Grossmann, I.E. (1987) Synthesis of flexible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with uncertain flowrates and temperature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11(4), 319-336.
Papalexandri K.P., Pistikopoulos E.N. (1993) A multiperiod MINLP model for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17, S111-116.
Papalexandri K.P., Pistikopoulos E.N. (1994) A multiperiod MINLP model for the synthesis of flexible heat and mass exchange network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18(11-12), 1125-1139.
Raspanti C.G., Bandoni J.A. and Biegler L.T. (2000) New strategies for flexibility analysis and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4(9-10), 2193-2209.
Pintaric Z.N., Kravanja Z. (2004) A strategy for MINLP synthesis of flexible and operable processe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8, 1105-1119.
Aaltola J. (2002)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flexible heat exchanger network,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2(8), 907-918.
Aaltola J. (2003)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flexible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waney R.E. and Grossmann I.E. (1985a) An Index for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in Chemical Process Design. Part I: Formulation and Theory, AIChE Journal, 31(4), 621-630.
Swaney R.E. and Grossmann I.E. (1985b) An Index for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in Chemical Process Design. Part II: Computational Algorithms, AIChE Journal, 31(4), 631-641.
Papalexandri, K.P.; Pistikopoulos, E.N. (1994) A multiperiod MINLP model for the synthesis of flexible heat and mass exchange network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18(11-12), 1125-1139.
Eigene Literatur
Wei, G.-F. (2003). Multi-stream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synthesis with genetic/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Dissert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Chinesisch, Betreuung durch Prof. Yao, P.-J., Mitbetreuung durch Dr.-Ing. Luo, X.).
Leipold, M., Gruetzmann, S., Fieg, G. ( eingereicht).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for multi-objective dynamic optimization of novel batch distillation.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ruetzmann, S., Leipold, M., Fieg, G. (2007). Pareto optimal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multivessel batch distillation, V. Plesu, P.S. Agachi (Ed.), Proceedings of ESCAPE 17, Bukarest, Rum鋘ien, T3-137
Gruetzmann, S., Leipold, S., Fieg, G. (2007).A robust procedure to solve multiobjective MIDO engineering problem, Proceedings of the XIX Polish Conference of Chemical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S. 49-52
Gruetzmann, S., Leipold, M., Fieg, G., Maschmeyer, D., Sauer, J., Wiederhold, H. (eingereicht). Development of a sophisticated flexible framework for complex single-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asks, 18. European Symposium on Computer Aided Process Engineering ESCAPE 18, Lyon
Zobel, T., Gro 看来,DAAD奖学金生的竞争是极为激烈的。这也难怪,在德国,DAAD奖学金攻博的待遇最好。 哇,到德国留学的啊,好厉害,发现园地到处都是高人,不是博士,博导,就是教授级的人物啊,俺也要加油了!
学的是教育技术,过来看看博导 DAAD奖学金生的选拔竞争太激烈了。
首先各高校内的选拔,然后专家评审,留学基金委这次确定51位候选人,交德国DAAD专家面试评审,**** Hidden Message *****再送到德国DAAD最后决定。
但DAAD的资助条件是最好的,半年在国内培训德语,半年到德国歌德学院培训德语,并通过歌德学院德语中级-2水平考试。之后家属还可以陪读(DAAD给补贴)。
希望我想要的那几位能顺利过关。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申请DAAD的,但50%的淘汰率,我已经得知他落选了——主要是面试不过关,被德国专家认为研究方向在德国没有发展前途。
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又开始了,http://www.csc.edu.cn/gb/readarticle/readarticle.asp?articleid=2649
打算申请到德国攻博的可以考虑搏一下。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考虑一下。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可考虑到德国做博士后。
请从 http://www.csc.edu.cn/gb/downloaddoc/2008/apply/02.htm 中挑选合适的项目,建议选,
中德DAAD精英奖学金博士后项目 http://www.csc.edu.cn/gb/downloaddoc/2008/apply/03items/0218.htm
中德DAAD精英奖学金博士生项目 http://www.csc.edu.cn/gb/downloaddoc/2008/apply/03items/0337.htm
中德DAAD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http://www.csc.edu.cn/gb/downloaddoc/2008/apply/03items/0338.htm
请特别仔细阅读 http://www.csc.edu.cn/gb/downloaddoc/2008/apply/06-01.htm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http://www.csc.edu.cn/gb/downloaddoc/2008/apply/04.htm)
所以在提交申请时要尽可能往这些方向上靠,以便通过国内的选拔。
我可以提供帮助的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能源——能量系统的集成和优化
2、能源——用于土壤源热泵的新型热管技术
3、生物——以制取高纯度Trans-Resveratrol 为背景的分离过程研究
4、化工——分隔壁精馏塔的最优启动过程
如果打算到我这里来做上述课题的,我将帮你制定研究计划以及提供从德国高校方面可以给予的各种帮助,包括最后帮助你面试。我想得到的回报很简单,就是得到最优秀的博士生。
时间很紧,请有意者务必抓紧,有问题可以跟帖讨论。 book兄的胸襟气度,真让人赞叹啊. 哪位有缘人跟着bookish前途无量啊
可惜俺没实力!
支持一个!
引用第4楼bookish于2008-01-10 06:44发表的 :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申请DAAD的,但50%的淘汰率,我已经得知他落选了——主要是面试不过关,被德国专家认为研究方向在德国没有发展前途。
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又开始了,http://www.csc.edu.cn/gb/readarticle/readarticle.asp?articleid=2649
打算申请到德国攻博的可以考虑搏一下。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考虑一下。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可考虑到德国做博士后。
....... 呵呵,导师要求如果读博,博二之前必须掌握德语或日语,否则会误事。现在两门都不会,压力很大啊。 嗯,hufu说的好.私下里想,咋就book先生不是学文史的涅。 高纯度Trans-Resveratrol 为背景的分离过程研究
寒武曾经参加过一个项目是研究Resveratrol 生物合成途径,没有啥结果,毕业去了企业,再也没有进实验室了
凋零的梦想何时候才能重新拾起 我只是帮申请者牵线搭桥。
上一批参加DAAD面试有不少是文科的,西方哲学、哲学宗教学、英语语言学、德语语言文学、环境法学、德语文学、比较教育学、国际政治、民法经济法、劳动经济学、国际法学、社会心理学、理论法学、民商法学。
DAAD奖学金生申请条件
申请年度奖学金项目者年龄应在31岁以下(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
申请三明治奖学金项目者年龄应在35岁以下(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应为在读一年级或二年级博士研究生。
语言要求:
非德语专业的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雅思5.5以上(含5.5)、新托福考试80分以上(含80分)或英语专业八级。
面试用英语或德语进行,面试通过后,再根据申请人的专业方向、德方导师要求以及面试情况等确定其是否需参加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组织的德语脱产培训(半学年至一学年)。 进来崇拜一下下,德语学了一个学期,没感觉,呵呵,不过book老师的课题我倒是有些接触,有同学做的是CFD过程模拟。 再增加一个课题方向——高CO2含量燃气的气体辐射特性 工程科学四处资助的范围包括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和土木工程学三个研究领域。
建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研究区域、城市、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革新,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筑学基础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环境工程学的研究重点是水和空气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学的发展趋势在于面向工程实际、研究工程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解决带有前瞻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先进实验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的采用是本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
2006年申报中较多出现的问题是:申请人的主管部门盲目追求申请数量,缺少对申请书基本质量的把关;申请书填写不规范,除超项、签字不真实、缺合作单位公章等问题外,申请人未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如在职博士生的导师同意函、在研项目情况、前一结题项目完成情况、申请人学习与研究背景、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刊物与作者顺序等)的问题仍很突出;申请书内容空泛,研究目标过大,题目与内容不符,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过于简单;申请人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了解不够,缺少最新的国际期刊的参考文献,立论依据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间缺少逻辑联系;在一些领域申报数量过多而有创意的较少(譬如交通工程、岩土与基础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FRP结构加固的一般方法、环境污染控制的一般方法等)。近年来本科学处的项目申请数量持续大幅增加,2006年在获准项目数量又有较大增加的情况下,获准率仅为14.4%。因此在新一年的申报中,申请人应对自己的工作基础及申报质量有充分的估计。申请人应正确理解申请代码含义,避免学科误报,代码要填至三级(六位数字)。鼓励符合条件的年轻学者提出高水平的青年基金项目申请。
建筑学领域应注重研究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注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科学决策方法的研究。环境工程领域应注重新理论及高效低耗新工艺技术基础等的研究,资助重点是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城镇给排水系统、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空气污染治理、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水质修复等,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研究应到其他相关学科申报,交叉学科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应注意与环境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土木工程领域应注重在复杂结构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等方面深层次的创新研究,鼓励在土木工程的智能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与结构的灾害作用及失效机理与性态控制、新型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现代结构实验及实测与数字模拟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等方面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结构抗灾研究要注意加强整体结构层次的研究,提高结构抗震、抗风和抗火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岩土与基础工程方面应注重在复杂环境下土的工程性质及土工结构物和基础工程的失效机理及控制方法的创新研究,交通工程方面应注重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理论、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我科学处组织专家完成了“十一五”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领域的论证工作,该成果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一书(分为建筑、环境与交通工程分卷和土木工程分卷),该书对本学科各类基金项目的申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根据“十一五”学部优先资助领域,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能源材料”和“微纳米器件与微纳米系统”两个领域8个研究方向,资助重点项目8—10项,平均资助强度180万元/项,拟资助经费2000万元。
以下8个研究方向的申请可填写本科学部相关学科的申请代码,并在申请书封面的“附注说明”字段中标注“新能源材料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或“微纳米器件与微纳系统”领域,由科学部综合处统一受理。
新能源材料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1.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及其科学问题;
2.储能技术中的关键材料及其科学问题;
3.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及其科学问题;
4.核能应用中的关键材料及其科学问题;
微纳米器件与微纳系统
1.纳米结构与表面改性;
2.纳米器件中表面/界面的行为与控制;
3.微纳米尺度流动与传热学;
4.基于表面物理化学效应的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
2007年度本科学部各科学处拟立重点领域50项,拟资助经费9300万元。 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及其科学问题
这个课题方向这里也在进行,申请者也可以试试。当然,德国教授还没说要人,但如果有人申请,我可以去做鼓动工作。 看看人家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把培养教师队伍当回事来抓。
大连理工大学人事处关于做好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项目选拔工作的通知
http://perdep.dlut.edu.cn/Display.aspx?NewsID=404
“国家留学基金委2008年将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拔各类出国留学人员12000名,我校计划推荐80人申报”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关于做好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项目选拔工作的通知
http://chemic.dlut.edu.cn/html/200801171108101406.html
吉林大学人事处关于开展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工作的通知
http://adm.jlu.edu.cn/theme1/info.php?id=1581
不知道还有哪些高校有动作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