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与语用学习
在英语中有句谚语:“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对甲有利的未必对乙也有利,或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同样道理,对甲顺耳的话对乙可能逆耳。礼貌是文明社会里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 只是在不同语言的国度中,因文化差异各民族有各自的礼貌表达方式。在与外国友人打交道时,要了解对方的民族思维习惯,措词谨慎、表达合适、方式得体,否则会导致交流障碍,甚至造成误会。一、口语交际与文化冲突
近日我校美籍教师Jason Haynes在闲聊中对本人说,他和其他一些外籍教师都一致认为, 有些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表达也许语法是规范的、发音是正确的,但是不得体,乃至粗鲁, 让人听起来尴尬和不舒服。中国人热情好客, 当遇到想认识或想结交的人时,通常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您好!您是哪里人?”对于那些长期离家在外工作的人,中国人喜欢关切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为 什么不回家呀?”等等。殊不知,这些在中文里充满善意、表示友好的招呼、问候语用在跟英、美人士打交道时,非但不能传达出友好的本意,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觉得难堪,甚至反感。这反映出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差异。请看以下Jason提到的一些实例。
例1. Jason说,当他走在校园里时,经常有些学生唐突地问他:“Where are you from?” 他巧妙地回答:“I am from my mother”。乍一听,颇有点幽默感,可也会令你哭笑皆非。 其实他是含蓄地表示了他的不快,因为在尚未认识或熟识一个人之前,你就冒失地问他是哪里人,这是没有礼貌的社交行为。当然,如果双方都彼此相识了一段时间后,可以礼貌地问对方:“May I know your hometown?”或“Would you tell me where you are from?”。
例2. Jason记得,他从未向谁提过计划在任教合约到期后回美国,而且近期他也没有这个打算,可时不时会有中国学生问他: “When will you go home?”, 他不禁纳闷:“他 们干吗老想要我回国?难道中国学生不喜欢我,希望我快点离开这里?”不过,他还是机智地作答:“I go home every day as my home is on the campus.”
例3. 寒假快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准备回家过春节。Jason也打算好好地利用这个假期游览海南这个冬季避寒胜地。不料经常有学生,甚至还包括一些中国教师不停地问他“Why not go home?”,“Why do you stay here?”不难想像,这哪是关心,简直就是下逐客令!他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又不是美国的感恩节或西方的圣诞节,为啥他非要回美国?他未免有一种要被人驱赶出境的感觉。他本来想用“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来回敬一下对方的“质问”,但他还是克制住, 因为他毕竟是一名语言教师,理解这是民族思维差异引起的误会。所以他无可奈何地说“Here is also my home!”。
例4. 有时他也会遇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问他:“Hi, what’s your name?”,这招呼语在问者看来的用意似乎是“你好,你叫什么名字?”, 可是在英、美人士听来,像是在过国境时被查验身份,丝毫没有友善好客之感。他耸耸肩、以问代答:“Are you a policeman or a customs officer?”或有时干脆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因此,我们如果确实想结交对方、了解对方的名字,也要注意用语方式,如: “Excuse me, but may I know your name?”或用更正式的表达
法:“Excuse me, how should I address you?”,这总比冒冒失失的“What is your name?”礼貌得多。
二、知己知彼,百说不忌
中国人与西方人所用语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这当然引起语言习惯及认知理解的不同。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也许就是西方人反感、厌恶的,反过来也一样。比如,中国人向来认为“黑”肤色不好看。可是西方人却持相反的观点,当他们对你说“You’ve got suntanned”(你已经被晒黑了),这不是说你变丑了而是赞美你,因为他们认为你“晒黑了”意味着你比以前更健美了。因此,要了解中、西方人在认知理解方面的差异, 要懂得“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学会用得体、合适的英语来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如果所讲的英语句子只是语法正确、发音地道,但对方听起来感到生硬、甚至粗鲁无礼,这势必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譬如:中国人在社交时热情好客,激情表露无遗,喜欢劝酒劝饭,无论对方是否愿意;谈及家事时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 对刚认识不久的人也常问 “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为什么还没结婚呢?该结婚了吧!”、“为什么还不要孩子?”、“你每月工资挣多少?每年能存多少?”、“你去哪里?”、 “啊,你又长胖/ 变瘦了!”等, 诸如此类的社交用语在汉语里司空见惯、无可厚非, 但是却不宜用在英语中与英、美人士交谈——“Have you had your meal?”,“How old are you?”,“Have you got married?”,“Why haven’t you got married yet?”“I think you should have been married.”, “Why not have children?”,“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and how much can you save each year?”,“Hi, where are you going?”,“Dear me, you’ve got fatter / thinner than before!”。他们对于“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饭了没?)的理解是:“Do you mean to treat me to dinner?”(你的意思是想要请我吃饭?);对于其它各句他们的看法是:“You are too meddle-some! Don’t always try to poke your nose into others’ private affairs!”(你也太多管闲事了吧! 别老爱打探别人的私事!)
三、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学习英语口语必须重视学习语用学,因为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使用中或在语境中的意义,研究说话人如何说话以及听话人如何理解话语;语用学与心理、认知有着紧密的关联,同时又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点语用学有助于提高表达素质。西方人特别在意个人隐私(privacy),讲究个人空间,不太喜欢跟外人谈论自己的私事、家事,尤其讨厌别人过多打探自己生活上的细节。而中国人感情细腻,内心世界丰富,希望与别人促膝谈心,交流思想,共享喜悦,分担忧愁,建立友好、密切的联系。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大特征。学生的英语口语是否得体、合适,也可以反映出我们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最后,笔者想用何自然教授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确,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这是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通讯地址:571158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海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