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2811000
发表于 2007-10-29 11:21:54
引用第18楼fenglong88于2007-10-29 10:34发表的 :
工具性也好,思想性也好,人文性也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都是共存。以往认识的偏差导致的问题,关在于“人为”的认识,纠正也是认识,而不是否定语言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过去的是以偏概全了,现在的各个层面上依然有很多“爷”不肯承认,这是认识上的问题,我们顶多能说这些人认识不全,而不能说,他们的认识毫无价值。
我们要脱离“唯工具是用”圈子,但不能走向“唯工具是弃”的极端,只要坚持“适用”的原则,把工具放到本来位置就可以了。
这贴道出了我的心声,不是不要工具,而是不能“唯工具是用”!教育的一项功能就是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工具性的东西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青老师的私人思想论更具魄力,指向了学生独立、自主、自信、宽容的人格培养,实质上是完成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两位高论,回答了楼主的困惑,语文课堂,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应用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教学。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性人格的发展,课堂可以安排“诵读、品读、体验、感悟”等活动。我的还是认清“任务错位”现象,正本清源,还语文课堂的语文性,将“抽出而析之”赶出语文课堂。
个人感言,不妥之处,望各位老师海涵!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29 17:39:26
引用第19楼青柯于2007-10-29 11:11发表的 :
再加几个“性”,或是把若干“性”加起来(“整合”一词太时髦,不忍心用),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啦?不是。本不存在工具性的问题,更没有“‘唯工具是弃’的极端”这一认识。西方分析主义那一套“抽出而析之”对我们母语伤害够大的了,当然,也是前辈们缺乏头脑给我们自找的,而一旦我们已经发现走错路了,我认为我们的生命完全可以不用来延续这种历史的曲折和幼稚。
这般运用西学,分分合合作张作致的游戏该结束了,从我们母语自身实践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母语的当代复兴,才是正经啊。当下,非常希望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思想情感健康一点、自信一点、丰富一点,如能有一份独立思考、尽情想象的神情与深情,就不算是奢望。
至此,我在本论坛发言该结束了。本来我只是来单向倾诉的,倾诉完毕,不再聒噪。真诚感谢每一位读者,再见。
说某一方面不存在,未免有些太主观了。单说我们的一只手,还是要分手心和手背的,但前提是不能单从一面来说“手”。语言之丰富在于他是多面体,而不仅仅是大杂烩。前辈们未必真的缺乏头脑,试想他们所受的教育正是“不加区分”的教育,他们不大可能会比我们缺乏思想,但前辈们也是人,人总会不自觉地夸大他们不具备和不了解的事物的作用——我们也一样。
研究者应该认清的东西未必全都要贯彻到教学中,这是研究与生活的区别。如果统而论之,不问其源,当学生问起来的时候怎么办?如果不加解释,也就谈不上让学生独立思考了,更何况思考本身是要进行“抽出而析之”的过程的。
shami
发表于 2007-10-29 21:56:29
语文教育的问题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如学生不思考的问题,表面上是学生不积极主动,深层次是老师所提的问题或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阻碍着学生的积极。语文教育要活起来,核心的问题是学生要有所问,要有问的意识,更要有寻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动。语文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行动。
前面的朋友从理论的角度作了些论争,我就从实践角度给个实例教案,这个教案是原创的,且经过了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斑羚飞渡》(初二)
教学目标:
1、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2、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重点:感悟品质和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看图片,欣赏自行车、摩托车飞渡黄河的壮美,介绍有人因飞渡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将这种飞渡与死亡与动物的飞渡与死亡进行对比,引入课文。
二、授课过程。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文章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
斑羚们为什么选择“飞渡”?
二、精读“飞渡”内容,边看FLAH动画边阅读思考
1.朗读8——12段有关“飞渡”的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
2.作者看“飞渡”又有怎样的感受?
3.猎人们看得目瞪口呆,狗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为什么?
4.你怎么看镰刀头羊“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三、深入认识“飞渡”的生命精神
活动方式:改诗祭亡羚
附原诗: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改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改写情况,教师选读学生作品或学生自诵读所写作品。
教师再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朗读,加深理解,感受斑羚生命的伟大与壮美及其那种勇于牺牲、敢于牺牲、善于牺牲的精神,富有激励作用的团队精神:
(一)咏老斑羚们
千逃万跑临深山,待捕坠山任我选。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斑羚在人间。
(二)咏镰刀头羊
千逃万跑临深山,老死幼活随我变。
粉身碎骨浑不怕,已留斑羚在人间。
作业:
拓展表达:
地球是个大家园,人类在园中自诩为“万物灵长”,得诚实地感谢非灵长的生物们的存在,因为没有平凡,哪有伟大;没有俗人,那有英雄。人类的生活能够五彩缤纷,应真诚地依赖生物们的鲜活生命,因为没有它们,人类就失去灵性;没有它们,人类也将不复存在。请以《感恩动物》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提示:人类在面临生死抉择中意识到动物存在的重要性,一改从前“暴行”,开始善待它们。
板书设计:(略)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07:10:22
引用第22楼shami于2007-10-29 21:56发表的 :
《斑羚飞渡》(初二)
.......
说实话,我对这篇《斑羚飞渡》是颇有意见的。
peacewyj@126
发表于 2007-10-30 08:26:06
请楼上fenglong88来谈谈看法吧,望能具体说说,会对大家有启发的
peacewyj@126
发表于 2007-10-30 08:37:14
我在写作教学课堂上,只谈“生活”与“体验”,基本上不谈写作技法,只是要求学生在草稿和誊写之间,反复修改,讨论,朗读。
这样子,比较实在。作为练习,而非个人创作,要是写前不能静心体验、领悟,草稿后不能开口、交流,我觉得,这个练习就无法进行下去。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09:28:21
引用第24楼peacewyj@126于2007-10-30 08:26发表的 :
请楼上fenglong88来谈谈看法吧,望能具体说说,会对大家有启发的
其实网上已经有很多老师对这一课提出了疑问。也用不着我多说。仅举一例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
这面的移情和夸张,似乎人和狗有着相同的感觉,人变成了狗的代言人?狗叫的时候“伸出长长的舌头”?作为人,我很难理解伸出长长的舌头之后,怎样大声叫喊。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09:36:23
引用第25楼peacewyj@126于2007-10-30 08:37发表的 :
我在写作教学课堂上,只谈“生活”与“体验”,基本上不谈写作技法,只是要求学生在草稿和誊写之间,反复修改,讨论,朗读。
这样子,比较实在。作为练习,而非个人创作,要是写前不能静心体验、领悟,草稿后不能开口、交流,我觉得,这个练习就无法进行下去。
的确是这样。曾在别处的一个回复:
本真地描绘生活,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在描绘中教给孩子们技巧就行了。
shami
发表于 2007-10-30 11:41:55
引用第26楼fenglong88于2007-10-30 09:28发表的 :
其实网上已经有很多老师对这一课提出了疑问。也用不着我多说。仅举一例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
.......
你居然想得出,这句话就表达出了“人成了狗的代言人”!从写法上看,这句话采用了移情和夸张的方法?
这个生动的生态世界,有感情的不只是人,如果你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教师的话,你应该清楚,当下的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其它动物与人一样同样是有感情的,如若不信,在网上随便一搜索就可以找到事实依据,仔细查找也能找到研究的理论结果。我想,你所说的网上对这课的质疑,其它内容我不清楚,单就你举的这一应该在你来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看,之所以有你所分析的观点的存在,就是人在这个生态的世界,太妄自尊大了,太自以为是了。人类到现在因为这种妄自尊大与自以为是所吃的亏还少吗?我不知道,你是怎样去理解文章中的“我看得目瞪口呆……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的。我倒想听听你的高见:狗张大着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叫,就意味着人也一定要张大着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叫?
当然,作为教案设计者的我,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要有理有据,而且是条理清楚,思路严密的依据,而不是想当然,人云亦云!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12:45:47
引用第28楼shami于2007-10-30 11:41发表的 :
你居然想得出,这句话就表达出了“人成了狗的代言人”!从写法上看,这句话采用了移情和夸张的方法?
这个生动的生态世界,有感情的不只是人,如果你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教师的话,你应该清楚,当下的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其它动物与人一样同样是有感情的,如若不信,在网上随便一搜索就可以找到事实依据,仔细查找也能找到研究的理论结果。我想,你所说的网上对这课的质疑,其它内容我不清楚,单就你举的这一应该在你来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看,之所以有你所分析的观点的存在,就是人在这个生态的世界,太妄自尊大了,太自以为是了。人类到现在因为这种妄自尊大与自以为是所吃的亏还少吗?我不知道,你是怎样去理解文章中的“我看得目瞪口呆……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的。我倒想听听你的高见:狗张大着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叫,就意味着人也一定要张大着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叫?
.......
动物有感情,是否就意味着和人的感情一样?如果一样,请证明。如果不能证明,那么,请解释为什么狗是“惊讶”的。
我没有您见多识广,但我知道,狗伸出舌头时,是散热,而且伸出长长的舌头时它是不叫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常识?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12:55:00
当然,作为教案设计者的我,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要有理有据,而且是条理清楚,思路严密的依据,而不是想当然,人云亦云!
请注意,我质疑的是教材中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并不是质疑您的教案。我想这点区别您还是能看懂的。
“人云亦云”是一个好评价,那请问只知道做教材的传声筒的教师,该怎么评价呢?
shami
发表于 2007-10-30 13:44:05
引用第30楼fenglong88于2007-10-30 12:55发表的 :
请注意,我质疑的是教材中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并不是质疑您的教案。我想这点区别您还是能看懂的。
“人云亦云”是一个好评价,那请问只知道做教材的传声筒的教师,该怎么评价呢?
shami
发表于 2007-10-30 14:02:36
引用第30楼fenglong88于2007-10-30 12:55发表的 :
请注意,我质疑的是教材中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并不是质疑您的教案。我想这点区别您还是能看懂的。
“人云亦云”是一个好评价,那请问只知道做教材的传声筒的教师,该怎么评价呢?
无论质疑什么,都无可厚非,只要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或想法。
就你所谈的第一个关于狗的问题,我想如果要深究下去,应该把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动物学家等这些人也请来说说话,可能更容易让你清楚。
至于你说的第二个问题,你所说的“教材的传声筒”是什么意思?恕我愚钝且孤陋寡闻,因为我们以前谈得最多的可能是说是教参的传声筒,至于教材的传声筒,真的还是第一次听说。教材与教参有关联,但不等同。因此,我只能说说自己对你所提问题的理解: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脱离语文教参资料而独立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人占绝大多数。对这种现象的评价,除了说无能,更多的可能要归于懒惰。教师作那样的传声筒显然是不好的,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负责任。但是教师以传声筒子所表现出来的无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就要涉及到教师的培养问题,而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就在本月中旬,全国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在这个会上,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培养出不做传声筒的老师,培养出有自己独立思想、见解和处理材料能力的老师。
而在现实中,作为无能的教师,其在教育岗位上要生存下去 ,其不作传声筒,他又能做什么呢?不过,不要走极端的是,不能认为教师的观点或方法与教参中的观点与方法相一致就是传声筒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你所说的传声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清楚,因此,也不能继续妄加猜测与评论。
peacewyj@126
发表于 2007-10-30 14:42:18
好!楼上两位兄弟说得好!
只要是学术上的,都拿出来说一说,声音越大越好,千万别作谦让模样!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14:56:03
引用第32楼shami于2007-10-30 14:02发表的 :
无论质疑什么,都无可厚非,只要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或想法。
就你所谈的第一个关于狗的问题,我想如果要深究下去,应该把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动物学家等这些人也请来说说话,可能更容易让你清楚。
.......
如果需要这些人才能说清楚,那么您之前为什么那样的理直气壮呢?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些人出现不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常识.
对"教材的传声筒"的评价,其实很简单,也是四个字:"照本宣科".
青柯
发表于 2007-10-30 15:06:42
引用第26楼fenglong88于2007-10-30 09:28发表的 :
其实网上已经有很多老师对这一课提出了疑问。也用不着我多说。仅举一例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
这面的移情和夸张,似乎人和狗有着相同的感觉,人变成了狗的代言人?狗叫的时候“伸出长长的舌头”?作为人,我很难理解伸出长长的舌头之后,怎样大声叫喊。
“抽出而析之”操作实例,拍照留念。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15:14:46
引用第35楼青柯于2007-10-30 15:06发表的 :
“抽出而析之”操作实例,拍照留念。
青柯兄也不等我摆个姿势.
那好请青柯兄解答这个疑惑如何?不要说,"我就是知道,就是不告诉你".
动物有感情,是否就意味着和人的感情一样?如果一样,请证明。如果不能证明,那么,请解释为什么狗是“惊讶”的。 我没有您见多识广,但我知道,狗伸出舌头时,是散热,而且伸出长长的舌头时它是不叫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常识?
青柯
发表于 2007-10-30 15:20:31
呵呵,你们玩。我拍的照,我定会有一番言说,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不着急。
在这里,我的言论仅是单向倾诉,不指向辩论。做一回搬运工。
斑羚飞渡
来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93169.html
我们猎手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伤心崖是戛洛山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跳远冠军,但就象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出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窜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有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距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地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综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向(像?)两把镰刀。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子(多余?)]也无能为力。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的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缥缈,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眩目的斑斓光谱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梦初醒,从悬崖边缘退了回来。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也有刚刚踏入成年斑羚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还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的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薄(拨?)老斑羚里走出一支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超(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板领(斑羚?)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窜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去死吗?这只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象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多余?)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就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驾驶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30 15:25:43
引用第37楼青柯于2007-10-30 15:20发表的 :
呵呵,你们玩。我拍的照,我定会有一番言说,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不着急。
这不是在玩,我们很严肃的.
最近在想,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似乎一直走的是"抽出而析之"路子,自己也肯定受到这样的一种影响.只是不知道不走这条路子的文章是什么样?只有期待青柯兄的言说了。
peacewyj@126
发表于 2007-10-30 20:36:05
我觉得,写狗的句子似乎无可厚非,当然作者是夸张了点(滥用移情还是起了负面作用)。
我倒是质疑这整篇文章,它是不是作者编出的一个童话?! 我怀疑“斑羚飞渡”!动物们能以如此自觉、甚至比人类还崇高的方式飞渡,这不可能!!感觉到作家好象在写人类、而且还非比一般的芸芸众生!!所以很多人读起来,有种很假的感觉,这可能是作者的笔力不够吧。为什么不能把整件事写得自然些呢? 就是有点浮躁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