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phsz 发表于 2007-10-22 10:02:58

生活— 语文教育的基础(原创首发)

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道出了二者之间的真谛。“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自然也已成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将初中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但有了科学的教材,并不是说我们在实践中所做的一切必然具有科学性。教材的科学性到实践的科学性,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的思想观念起决定性作用。要揭开语文教育的神秘面纱,打破当前语文教育的僵局,重温叶圣陶先生的有关生活和语文教育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历史上产生教育以来,语文教育与生活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的联系。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对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进行了论述,他独到而深刻见解,足以荡涤笼罩在语文教育之上的层层迷雾,还我们一个清晰的语文教育本质。
               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因此说语文教育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而非一时一人的想法。叶圣陶先生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他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生活在群体之中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这就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应用,不能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这样在学校开设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实践实际上讲就是人类的生活,可以这样说,任何理论、科学、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前提的。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空中楼阁。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虽然有着自己的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但生活同样是它的基础,离开了生活,我们无法完善语文教育,即使有再高深再丰富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指导意义。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时代更鲜明地突出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项羽握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从椅子拉起来,不应只成为我们今天茶余饭后的一个笑料,我们更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校设置语文课程,让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当前教改正一浪一浪向我们袭来,语文教改已成为上下瞩目的焦点,我们关注语文教改,努力实施语文教育,如果无视现实生活的要求和变化,仍然像以前一样,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从结果看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贻误的将是学生的终生。胡塞尔指示:“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在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生活是根本、是基础,它先在性地规定了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
理论上讲,理论只有回到实践并去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一般说来,人一出生就拥有学习语言的环境,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父母及生活在他周围的其它成年人都是他进行语言学习的对象。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学会用语言与人交往,满足小范围的交往需要。然而,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走到精粹的境界,才能算得尽量运用语言。”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扩大交往的范围,语言就必须走到精粹的境界。况且,在学校语文教育以外习得的语言,多为方言。方言在方言区还有效果,到了方言区之外,其他人听来就真如天书一般了,这就给人大范围进行社交活动带来不便。封建时代,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人们掌握了方言就可以满足小范围交际的需要。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不仅要打破区域的界限,而且还要走出国门,“因此,说话要说全国人通用的话,写东西要照全国人通用的话写。这样,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才能使极大多数人了解,一个人才能跟极大多数人交流思想。”学好用好普通话,进行更广泛的社会交流,才能取长补短,有效的为我们社会主义服务。而学普通话,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训练的。而且,从小在学校学习普通话,也是最有效的。
教育的生命线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在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时更好的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叶圣陶先生一直在谆谆告诫我们:“你们要更深、更透地体会教育方针的精神。……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得更好。”语文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生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需要我们正本清源,语文教育的基础是生活,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最终指向不能不反过来关照生活。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精深的思想中,可以窥见他的语文教育服务观。他说:“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他的话明确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服务。实际上,只要存在生活,人想要生活,总要直接地间接地与别人交流,这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难以想象,一个不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现代人,能在市场大潮中大显身手。叶圣陶先生曾在各种场合,语重心长,一再重申,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这是最基本的四种语文能力。他说:“吸收与发表并不是生活上的点缀,都是实实在在的必要。人既然生活在社会里,社会里既然有这么一种文字,作为交流经验思想情感的工具,若不能凭文字吸收人家的经验思想情感,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吃亏之大是不必说的。”培养了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语文散育才算服务现代生活。
                三
既然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那么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应该“教什么”,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在语文教育界更是如此。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观,并付诸实践。只是大多未形成文字而已。但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语文教育的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中,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以写作为例,他就有详尽的阐述。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写,教师难批。其实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把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咱们每天认识些事物,研究些问题,习惯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过程。写作不过是把它写到纸上去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儿。”“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长期以来,一些人把写作神秘化了,认为一般人缺乏写作的基础,没有写作的本钱。叶圣陶先生却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生活就是基础,生活就是本钱。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础,人人都有本钱。他认为“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写作不为特殊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认识到了写作的本质,从而明确人人能学会写作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作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生活和发表的一致”,无疑是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生活,是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思想与情感,而不是写空话、假话,抒虚情表假意。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更进一步,他还认为,“生活是丰富的,写的东西大多了”。
现象是通过本质表现出来的,因此生活的质量决定了作文的质量。他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生活的深度,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也就是生活充实。“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理的方法,情性丰富,兴趣绕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有充实的生活呢?“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拿这些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对于作文教学而言,要使学生有充实的生活,教师要致力于“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广阔的,有限的语文教育空间是否要融进整个广阔的生活?叶老叶圣陶先生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语文教育要有媒介,这媒介就是教材,要以教材为依托来进行。当然,作为媒介的教材,其内容就必须贴近生活。小孩为何对图文书刊感兴趣,原因就是上面的图画是他们所熟悉的。切合生活,还必须具有时代性,现代人应读现代文。现行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特点,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现代语文教育在内容上的体现。
语文教育作为联系课堂和生活介体。只有让两端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离开生活谈语文教育就是走死胡同。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对此,叶圣陶先生给予了无情批判:“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识,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在谈到训练儿童说话能力时,他认为最好的途径是:“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这里所谓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处地方的意思,正是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他自己差不多融和在里头。”与儿童一起生活,与儿童打我一片,就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达到心灵的交流,教学才不至于游离学生的实际。从自己的观念出发,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势必会导致他们的厌烦情绪。他还说:“图文科的目标在养成阅读能力跟写作能力,阅读跟写作可须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归根到底一句话,只有把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语文教育才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94年版,

jsphsz 发表于 2007-10-22 14:18:11

回版主 ,是自己参加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的一篇参赛文章.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22 14:23:44

叶老的话基本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

如果说生活是基础,其他各种知识又有哪一个不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呢?如何给这些学科定位呢?语文和生活结合后,要培养学生什么呢?


如果是原创首发,请注明,以便于版主评分,谢谢您的合作。

jsphsz 发表于 2007-10-22 14:42:05

我的理解是:说生活是语文的基础,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和生活的关系,只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生活的联系要更紧密些.
至于如何把问题的关键落实到实处,是一个挺大的文章,说实话,我也迷惑!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22 14:53:12

引用第3楼jsphsz于2007-10-22 14:42发表的 :
我的理解是:说生活是语文的基础,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和生活的关系,只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生活的联系要更紧密些.
至于如何把问题的关键落实到实处,是一个挺大的文章,说实话,我也迷惑!

以前也就这个问题有过一段文字。交流一下。



只谈“外延”是不够的

  自打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经常听到、见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这样的词语。我查找了一下相关的表述。基本上的表述有以下四种:

  1、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3、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4、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

  这四种表述都源自对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W.B.Kolesnilk)的论说的翻译。(我没有查到英语的原文是什么,还希望凡是知道的老师指教。)从上面的四种表达看,它们是有差别的。但笔者无意考察到底哪一种译文更符合科勒斯涅克表达的原意。只是想对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来谈一谈学科的属性。

  在科勒斯涅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肯定有两个概念的外延:一个是语文的外延,一个是生活的外延。如果我们不管上面的四种表述之间的差异,我们同样可以肯定这种表述是符合现实的。的确,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语文较学内容,在这一点上,上述的四种表述基本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科勒斯涅克的表述作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如果从这角度,去衡量一下其它学科的话,这样的表述也是成立的:数学家可以从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说,数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物理学家可以从生活中物质的客观存在说,物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物学家可以从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上说,生物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科都可使用“学科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叠加的这种表述方式。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认定,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等学科之间是相似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为什么不行?因为使用学科外延这样的表述只能肯定学科的存在和应用范围,而不能表现学科的本质属性。这意味着,只靠学科的外延和第三者的外延比较并不能准确得到学科的概念。因为从逻辑的角度看,区分概念的最重要的不是“外延”而是“内涵”,即各个学科之间的内涵的差异才是进行区分学科的根据。

  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内涵呢?这又涉及至今争论不休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方面的讨论。由于这方面内容牵涉较多,笔者在以前的杂谈中也有一些表述,但终归是个人认识,难以达到共识,所以在这里只能提出一个研究和关注的方向。供大家参考。如果说我们暂时不能认定语文学科的内涵,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其它学科所要传授的内容,可以通过对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分析,基本确定语文学科应该关注的范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它学科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侧重隐性知识的传授。数学不是简单的认识1、2、3,物理不是简单辨别物体,化学研究的是看不见的物质反映与构成,政治教授的是规律而不是单纯的现象……也就是说,作为语文学科来说,也应该把目光集中在语文学科中隐性的知识和规律的传授上。而隐性的知识和规律,不是生活状态中轻易能够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可以等于(或者几乎等于)生活的外延,但语文的内涵也应该高于(或者基本高于)生活的内涵。需要补充的是这里的“高于”不是指总体的“高于”而是在语言文字运用范围中的“高于”。

jsphsz 发表于 2007-10-22 16:01:59

就我的观点而言,"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更为确切,它和"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呢?首先它整合了语文的外延范围,其次,一个"就"字强调了生活外延和语文的关系.
   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于是各门学科紧跟步伐,也强调本门学科的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的关系.但显而易见,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外延涉及的只是生活外延的某些领域,而非全部.语文学科沾了语言文字的光,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离开它的,所以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才是最准确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己之见,欢迎指教!

青柯 发表于 2007-10-23 01:02:21

1、像楼主这么好学的,如今是越来越少了,赞一个先。

2、楼主引述过于庞杂,并且也常常阻断了自己的言说,再加上自说与他说话语风格又不太和谐,读起来怪吃力的,叹一个。

3、仅就楼主提及的写作是否神秘,尝试论之如下。

    从话语风格和言说的内容来看,写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明白晓畅的日常应用类写作,如“嫦娥”周三要奔月之类的报道;二是准确缜密的专业应用类写作,如楼主的这个帖子以及学报上资深教授的专业论文;三是文学类写作,它追求形象却更有意于变形,它传达思想情感,却更有意于传达一己的偏见偏感,如庄子之文李杜之诗。

    第一类写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不神秘。

    第二类写作不仅需要专门知识,对见识还有特别的偏好。有些基础又很勤奋的人一般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当然要有创见创新,绝非易事。如果说能登堂入室多少有点神秘的话,那么说有创见创新是很神秘的,一点都不为过。

    第三类写作,非常不易掌握,能说得清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中存在不可言说只可会意甚或只能自悟自证处,也是事实。此类作品,特别是杰作,真的很神秘。

    叶老说不神秘大约是鼓励新手言说和表达,也可能只是针对第一类写作而言的。基础的语文教育若要同时也为第二类第三类写作积点德,仅做一些不神秘的事,恐怕不够。

jsphsz 发表于 2007-10-23 01:22:25

"楼主引述过于庞杂,并且也常常阻断了自己的言说,再加上自说与他说话语风格又不太和谐,读起来怪吃力的,"所言极是!

眷恋阳光 发表于 2007-10-23 12:05:23

我个人觉得,语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生活又是语文的基础

泠泠七弦 发表于 2007-10-27 06:42:48

引用第8楼眷恋阳光于2007-10-23 12:05发表的 :
我个人觉得,语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生活又是语文的基础

言简意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 语文教育的基础(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