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sky2005 发表于 2007-10-20 18:14:20

晚清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晚清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作者引用美国学者布莱克所说的一句话:“遗憾的是,许多历史学家执迷于各种革命,妨碍他们更多地注意帝王、君主和官僚所从事的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变革。”表达作者对代晚清现代化改革的事实求是的评价精神,也表述出了作者更关注清政府有利现代化进程的方面。
晚清现代化运动作者把它分为三大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其中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徐老师已经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在重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晚清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清朝政府的改革,这次改革是在顽固势力大大削弱的情况下进行,因此,清末新政无论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以及改革的成效来看都是前两次变革无法比拟的。经济上:成立以商部为主导的各级工商业管理机构;颁布有关工商实业的章程法令;实施奖商政策;联络工商,劝办商会。政治上:第一阶段,从1901年到1906年,戊戌时期的官制改革被正式提出并得到切实执行。主要内容是:第一,1901年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首;第二,设立新的政治机构,1906年建立的会议政务处;第三,裁并部分中央政府机构。第四,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改革迈开的步于更大,一是取消捐纳制度,二是强调选官的新式教育背景。第二阶段,1906年“预备立宪”阶段,围绕立宪事宜,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章程。这部分内容很多,其中有两条很重要:一是设立中央和地方的议会机构—资政院和咨议局,二是实行地方自治。这些改革为后续政府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地方自治政策。文教改革上:停科举、停学堂、奖游学。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涌现以及一代新型人才成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中国传统的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在新式学堂中成长起来的一批知识分子由于其本身所受的教育训练以及在中外现状对比中所感受到强烈反差,极易产生对现时政府的强烈不满,从而滋生变革政府甚至是推翻政府的政治要求,从而使清政府的统治权威受到更大的挑战。
作者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理解晚清对现代化的贡献,黑格尔曾说过:“对于历史来说,重要的不是人们想做成什么,而是通过人们的努力,实际上做成了什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现代化改革的结果与满清的初衷相背离,这个结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觉得这句话很好,对人们认识晚清政府现代化战略的效果提供了一条非常清晰的分析路线。
作者在分析晚清现代化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晚清政府是被动式,是由于外界压力到了临界的时候,提出一种缓和矛盾的一种措施,其内部没有自动性去改革,所以会失败。这与邻国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在是在外界压力开始改革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是其统治集团(其最高权力集团)不是因为内部矛盾促使其改革的,而是自身想通过改革跟上世界现代化的趋势,这就是日本能成功而中国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至于清政府为什么会没有自动性去改革呢?可能是由于满清政府是统治阶层是满族,当时的民族主义还很强,如果进行主动性改革,收益的人从人数上讲,应该汉族,改革后,汉族必然会对满族统治阶层的发生强大的冲击。而日本不是,日本是民族比较单一的国家,不怕政权会被外族取代。这也就从一方面解释了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进行制度改革。
引用原文的一句话做个小结:因此,晚清政府一系列现代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几乎都是在西方帝国主义炮舰入侵的威胁下被迫采取的自强防御措施,这表明:传统的具有超强惰性的晚清封建政治机器缺乏实现自我更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只能在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被动地走向现代化,同时也因此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清现代化战略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