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课堂教学,你怎样评价你的学生?
近年来语文课堂评价出现了盲目表扬、武断批评以及随意的个人化评价误区,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语文课堂评价的方式,以使语文课堂评价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课堂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与学生在一节课中进行的教与学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语文课堂评价指的是发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科学化的语文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1、盲目表扬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积极践行新课程倡导的以鼓励和正面表扬为主的课堂评价方式;可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新课程标准精神,矫枉过正、一味称赞,完全不看对象、不分情境,一律激励百分百。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甚至出现“我太喜欢你了!”这样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让人觉得空洞、虚假。
像有位老师在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可能就是聪明吧。这位老师只知道表扬,但不知道该如何表扬,其实他应该说:“你真聪明,不仅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而且还很准确的说出了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这样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问题正确在哪里,才会对他们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只是一味的表扬,而不去准确的说出表扬的原因,久而久之,这种一味的“你真棒!”的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的评价方式,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再也不能在学生的心湖荡起一点点涟漪。
2、武断批评
与第一类教师相反的是,有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标准答案余毒的影响,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与自己提前设定的答案不一致,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批评。4:有位教师在教生字“贵”字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贵”字的。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问:“‘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全班学生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学生:“‘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难怪他坐下后还在嘀咕:“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本案例突出特点是教师没有尊重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武断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封杀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学生张扬的个性。
3、个人化评价
虽然新课程倡导用多元智力理论对学业生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位教师只从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放齐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许多学生都从福勒有高尚的体育风范这个角度来肯定福勒的做法是正确的,高尚的。老师面对这些答案喜笑颜开。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人们常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赛场就是战场’,福勒没有把握住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而且,当时又是西曼的错,福勒把球踢过去,造成的伤害,责任不在福勒,而是西曼自食其果。”这位老师听完这位学生的见解,认为他没有从福勒具有高尚的体育风范这个角度去分析,不作任何思考,马上说:“你的看法是错的!坐下。”这位学生红着脸、低着头坐下。
二、有效语文课堂评价的题中之义
有效的课堂评价以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准则,能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基本知识点,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能让学生明确教师判断学生表现的标准是什么。并且只有教师通过评价把有效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评价语言,切实提高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是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1、关注真情实感,让表扬具体化、细节化
课堂评价不反对表扬,但教师的表扬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是空泛的说“好”、“棒”而要告诉学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单纯地说“对了”“很好”“你真棒”,能够给学生带来心里的愉悦,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教师的思维要跟上学生的思维,评价要跟当时的真实情景相符,让表扬具体化、细节化,同进还要让表扬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教师和某个学生的“二人对话”,把其他学生排除在外。比如说在学习《勾践灭吴》时,学生读“贾人夏则资皮”,“贾人”的读音掌握正确,教师表扬他“读得准确”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自己在预习课文时查过字典,所以知道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教师继续评价:“这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在姓氏里面常见,但是这种用法我们还是第一次遇见,他能够发现这个问题并主动解决,这种探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表扬的效果就比那种空洞的“好!”“棒!”效果好得多,而且不仅能够鼓励被表扬的学生,全体学生的学习都会受到启发。
2、注重评价的延时性
评价要及时,这是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熟知的。因为及时性评价很易于让发言的学生个体享受思考的愉悦,成功的快感以至步入乐思、善思、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而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延时评价,则能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之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如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中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是因为……”一题时,对一位学生的回答:“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是因为渴望春天。”教师没有及时评价,而是接连让几位学生讨论。学生有的说:“是因为饥饿。”有的说:“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是因为荠菜好吃,挖荠菜时心情坦然。”听了这样的回答,刚才那位学生又举手说:“老师,我还想补充自己的观点,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是因为春天有了荠菜,我才那么快乐、自由、幸福。”由于延时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深刻。
3、应尽可能接近学生某个最近发展区进行评价
评价要根据对象、场合及回答情况而灵活使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尽可能的贴近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教师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能够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语言评价的表达策略和技巧。换言之,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态度、不同心理、不同个性,比较恰当地进行具体地评价。
教师要十分注重针对不同学生,采用适合“这一个“的评价语言,对优等生只要点点头、笑一笑,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过多的鼓励只能滋长优等生的虚荣心。对中等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长处,在充分保护他们自信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对学困生,则要以宽容的爱心鼓励他们表现中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在快乐的成功的教育中不断相信自我、 发展自我。这样分层次的评价能接近学生期待得到老师表扬的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索、进取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4、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
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要求教师重视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牢固树立多元解读的教学理念,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地与编者、作者、学生、文本对话。
在教授《狐狸和乌鸦》这篇传统课文时,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通常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够自圆其说,让其他人能够信服,充分听取学生多种观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这种时候老师可以用“嗯,有自己的看法,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或“你的看法很特别,我还想听更多不同的意见!”等予以评价,学生思维活跃,感受千差万别:有的说:“狐狸太坏了,他不应该自己不劳动,用拍马屁的方法骗走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了,用几句漂亮话把乌鸦的肉骗到手”;有的说:“乌鸦太傻了,怎么能相信狐狸的鬼话……”最后,老师一定要对合理的多种解读予以肯定和总结:“同学们体会得都很深刻,说得都有道理,都是合理的,都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些反映了小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感悟,就由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教师评价“评”出来了,“导”出来了
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评价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评价语言,切实提高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刘志军. 课堂评价论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定仁. 教学论研究 .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靳健. 著 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邰启扬 金盛华等著.语文能力新思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刘本固编著 教育评价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倪文锦 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刘淼. 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朱绍禹.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王晓辉、周娜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还是表扬多于批评的好啊~~
这样还是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只有不假大空就可以啦 说的对,表扬多于批评,将自己至于学生中间,而不是与学生成为敌人!今天早上我去听课,是一位市级实验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的课,课上的很好,就是有一点我觉得有问题。当他问道第二个问题时,有位孩子举手回答第一个问题,可能没有认真听课,或者思想一直在思考第一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到位,切是老师没有提到的要点,但老师等他回答完毕,只是简单的批评“没有注意听讲”,并且罚站。这让我很是担忧,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可能会从此磨灭。说的意思并不是不要批评学生,关键要灵活对待,老师完全可以承认自己的失误,“误”认为他是在独立思考而忘记了听课,在表样的同时要求他注意听讲!我想,这恐怕比简单的罚站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下使我对激励性评价的一点思考,拿出来交流。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同样,在教育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数落孩子十个过错,其作用不如表扬、奖励孩子一个优点。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课程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倡导评价的激励性功能,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的推广,特别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占据主导性地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
一、激励性评价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的需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有亲密的邻近伙伴。(2)希望教师关注自己,心里有他。(3)做有趣和有挑战性的事情。(4)能自己做出选择,并学会如何做选择。(5)学会自己希望的技能,得到别人的称赞。(6)有能力、有机会展示自己。(7)自己的意见能对他人的活动产生影响。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实现自我、被尊重和获得归属感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需要都属于高级层次的需要,激励性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因而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一种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层面的澄清和选择问题。技术层面要回答有效教学怎么做的途径、方法和步骤等问题,而价值层面则要追问和澄清有效教学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才更好等等之类的问题。”(全球教育展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价值层面论证了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问题,而在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上,即途径、方法、步骤等方面,从目前的课堂实践来看,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一招鲜,吃三天,第四天,上西天
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激励性评价的手法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口头表扬:如“你回答得很好”、“你回答得太精彩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口头表扬,让学生直接得到教师的肯定,从而受到激励和鼓舞。
(二)肢体语言:主要的形式有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竖大拇指等,让学生间接的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受到鼓舞。
(三)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主要形式有送孩子小礼物、小红花、小红旗等。
(四)荣誉鼓励:荣誉鼓励的形式主要有颁发小奖状、小奖牌,给予孩子“××之星”、“最佳××”等荣誉称号。给予学生荣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从而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但问题是,好奇和追求新鲜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当一个活动做久了,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新鲜的事物上。在我与广大一线小学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一种激励性评价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最长能保持一个月,少则两周的时间,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兴趣,对老师奖给自己的小红花、竖起的大拇指不再感兴趣。如果此时教师还在坚持用小红花、竖大拇指的方法,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遭到学生的嘲弄,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中非常普遍。一些教师也尝试着对这些评价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如在送给孩子的小红旗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写上祝福的话语等,但收效并不明显。
三、我的小红花没用了
还存在着另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教师不断的变换花样,这周奖小红旗,下周奖小红花,不停地变换,这会使以前得到较多小红旗的同学感到不公平,因为,他努力得到的小红旗现在没用了,当下“流行”的是小红旗。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形成梯次效应,阶段总结,对阶段性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公开的表扬,要有长期目标,使之有进一步前进和努力的动力,同时给一些表现欠佳的同学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四、奖励与依赖
给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物质奖励形成了一种依赖,有物质奖励,他就努力学习,没有物质奖励,他就会敷衍了事,将学习与物质奖励直接挂钩,甚至认为自己之所以要努力的学习和积极的回答问题,就是为了获取来自教师的物质奖励。下面的这个小故事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问题:有一位哲学家,楼下有一片空地,每当中午时分,便有一群孩子到他家楼底下的空地上做游戏,孩子们做游戏时的吵闹声严重影响了这位哲学家的午休,但哲学家想出了一个绝妙好计,他告诉孩子们,谁的吵闹声最大,他就奖给谁一块糖果,在糖果的激励下,孩子们吵闹的更凶了,他们因此也都得到了这位哲学家的糖果奖励,这样奖励了几天以后,哲学家再也不理孩子们了,不管他们吵闹的多凶,再也不奖给孩子们糖果了,孩子们在得不到糖果奖励的情况下,再也不吵了,离开了哲学家楼下的这片空地,到别处去玩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将糖果奖励与吵闹声简单的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联系,糖果奖励与大声地吵闹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一方不存在时,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有糖果奖励,他们就吵闹,当没有糖果奖励时,他们自然也就不吵闹了。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直线式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旦用物质奖励好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表现时,孩子们就会用他们的直线式思维在物质奖励与学习行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逐渐对物质奖励产生强烈的依赖,一旦没有了物质奖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直线下降。
五、怎样才算公平?
怎样才算公平?是对每一个同学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千篇一律说好呢?还是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有差别的对待呢?小学生是很敏感的,也是很聪明的,同时,学生自己也是评价的主体,可以进行自评,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一个描述或价值判断,他们很清楚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对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一个差生给出的答案并不很完美,得到了老师一句“你回答的很好”的激励性评价,一个好学生给出的答案更精彩,他也得到了老师同样的激励性评价,面对老师对同一问题两个同学的不同回答给出的同一评价,好学生就会感到不公平:我的答案明显更好,为什么得到的评价是一样的,逐渐的,他就会对回答问题不再有兴趣,认为他的更好的回答得不到凸显,而那位差生可能会因此而受到鼓励,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思考。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位差生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答案并不好,老师极高的评价是出于对自己的鼓励,对此,他是非常感激老师的,同时,他更担心来自同学对自己的排斥,特别是来自学习好的同学的排斥,他担心学习好的同学会因此更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另有原因,在这种担心下,在课堂中,他更加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的积极性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受到了压制。所以说,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对谁都灵,用不好,还会适得其反。评价一定要有理有据,有针对性,激励性语言要丰富、得体、生动、美妙,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教师要善于从每个学生身上发现其闪光点,将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从“惟学习成绩”扩展到学生的品质、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诸多方面展开,使其受表扬者、受激励者“心安理得”,使同学“心服口服”。
从以上所述来看,激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只能说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在具体的运用中,还需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突出个性的人,没有任何一项教学措施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的,激励性评价也并非部分教师所想象的那样,一用就灵的,其中包含着很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方能发挥出它的激励性功能。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
就算其表现不佳,也应该从正面多鼓励.尽量不要有负面的评价,如果对其不满意,可以在私下进行交流.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是一个比一个强,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个人认为首先教师应当具备
1:自信
2:专业
在评价过程中本着以理服人的基本原则
公平公正评价每个学生,多以鼓励表扬.
如此可以增强学生自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此不想提及批评,是愚在看了谋篇关于记忆原理介绍的文章以后(本论坛有),更加坚定不移的认为.
批评以及一些负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只能使的学生越来越差. 问题是现在学生越来越难管,如果批评缺失,课堂将会乱成一锅粥。记得我当实习老师的时候,从不批评孩子,前几次上课指导老师座在后面听课,到最后一节,指导老师有事,我心想,这下可以自由发挥了吧。结果从进教室到下课出教室,我没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成一句话。当时我在我只有一个想法:快别吵了,要是校长抓住可就不好了!
在我看来,批评不可避免,有些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行为,甚至要动武(那种掌握分寸的“武”可别把人家孩子打残疾了!)。关健是批评的时间、批评的方式、批评的对象是谁。 表扬批评都是手段,我认为表扬能达到目的的就不批评,简单批评能达到目的的就不严重批评。
以理服人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容忽视,同一句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分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个人认为,这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
学习了,有些想法:1、治学靠什么?——学识
教师的个人魅力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其所拥有的学识。与学生相处越是长久,学生越会被你的学识所折服,如果学生都盼着上你的课,他会在你的课上做其他事么?
2、治班靠什么?——制度
表扬还是批评的确都是手段,但其最终的基点都是合理的制度。教师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进行学生的评价,而应当依靠事先公示的制度与规章。学生的不当行为如果没有事先定义为违规,那么,至少这次你不能进行批评或惩戒。学生的行为应当受到褒奖的,无论你对该学生有多重的成见,放下架子,真心地表扬他。
当你真心地尊重、遵守制度后,制度就会成为你和你的学生的共同准则。 “制度治班”,这一点我与楼上有同感,我作班主任多年,一直坚持这一点,效果还不错,不过我还想补充几句,也算作学习兄弟们的一点体会吧:
1、制度要引导学生制定,哪怕一开始不完美,也要坚决执行,宁可在不完善中完善,也不要代学生定制,否则学生们就会袖手旁观。这是“自治自理”
2、制度能不能得到充分的遵守,老师自己的表现很重要,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也,制度中也要有约束老师的规则。这是“以身作则”
3、老师表扬与批评学生一定要贯彻民主、公正、平等原则,制度中的民主原则一定要得到师生的尊重,才有可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是“民主意识”
4、不管你如何评价学生,你必须要有对学生的真诚的爱心,否则一切免谈,没用的,不能凭教师个人好恶去评学生,也不能凭制度就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制度是公正的,但也是死板的,要记住,给学生们机会,比任何所谓的惩罚都要受学生们欢迎,除了制度也要有人情味。这是“情义无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