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发表于 2007-9-25 18:42:40

四个男人的故事——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


题说:这是我开设一门选修课的一节内容,主要是讲上下级关系,其实就是给学生们讲故事。我曾经设计了一个《古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竟然没选够人数,不得已只好开些讲故事的课。杀文静一案,非常好的体现了古代的“跟人”政治的特色,如何选择一个你能跟随的主子,是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的。此风于今不绝,跟人政治是中国政治乃至东亚圈政治里面最要紧的原则,自己觉得还算有些体会,所以抛个砖头(真不是谦虚,其实看到yn等兄的文字,我都不好意思把它发上来了!),请大家看看,随便聊几句。因为是备课的大纲,最近也没有时间仔细的整理成文,大致连缀下来,好在各位都是通人大家,一定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不好意思了。蓝色小字部分是史料,不感兴趣者自然可以不看。只看黑字也大致能明白我说的是啥。


四个男人的故事——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

唐初政治斗争中,最不可思议的政治斗争就是刘文静案,事实上,杀刘文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政局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代枭雄的李渊为什么会出此昏招,一直是大家探讨和关心的问题。
故事主角:
李渊(四人中的“老大”,时任太原留守,大体相当于军区司令是也)
李世民(四人中的“老二”,时无职务,最响亮的名头是“李家二公子”,人称“二郎”)
裴寂(时任晋阳宫监,皇帝的行宫,虽然不常来,还是常设以备接驾,管五百多宫女)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行政系统的一把手)
以上算是介绍出场主要人物。
需要明确的是:裴寂是跟李渊的,刘文静是跟李世民的。把握这点,对于理解下面的故事非常有意义。

《一对好朋友》
1、刘文静和裴寂曾经是好朋友。
隋末,(刘文静)为晋阳令,遇裴寂为晋阳宫监,因而结友。夜与同宿,寂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曰:“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文静笑曰:“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

《各自的选择》
2、隋末已经看出了各自的选择,裴寂选择了李渊,把准备御用的宫女送给李渊玩,李渊也敢于享用,可见反心早起(另有“堂主”之事可证)。而文静对于才18、9的世民高看一眼,但裴寂不以为然。

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曰:“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寂初未然之。
高祖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
“堂主”预言:因赐宴,炀帝于众因戏神尧,神尧髙颜面皱,帝目为阿婆面,神尧忿恚不乐,洎归就第,怏怅不已,见文皇已下,吿文皇皆无言,次吿窦皇后,曰某身世可悲,今日更被上显毁,云阿婆面,据是儿孙不免饥冻矣,窦后欣跃曰,此言可以室家相贺,神尧不喻,谓是解免之词,后曰,公封于唐,阿婆乃是堂主,堂者,唐也,神尧涣然氷释喜悦,与秦齐诸王私相贺焉。


《父子关系与天下局势》
3、杨玄感起兵失败以后,李密翟让、杜伏威、窦建德,所谓“四海糜沸”是也。赵魏以南,江淮以北,莫不响应。而且李密他们已经占领洛口仓。刘文静是李密的“亲家”,所以下狱。世民探监,文静启发式教学,提醒世民要反,这既能救己,也能立功。这里面有一个李渊到底知道不知道的问题,黄永年坚决主张都是李渊的功劳,世民很差劲。孟宪时说是一个主谋一个首谋。我的看法是,双方各自运作,李渊有自己的想法(堂主之想法),世民也有自己的想法,而面对最高权力的谋夺,世民很难直接和父亲说,一但父亲为了自保,把自己抛出,那可怎么办?这是有证据的,因为当李世民正式和李渊提建议的时候,李渊的第一举动或者说表面工作就是“执汝以告县官”,所以我倾向于相信世民是暗自运作的,因为他很难或者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父亲一定不把自己当作替罪羊,另外在李渊方面,(如果谋反事发)就算心里不想用世民替罪,在保全家族的前提下,也很难不用世民顶罪(假如世民事先和他说过的话)。在这种政治家族中,亲情的地位永远是在权力后面的。因此,世民自己运作自己的事情,是合情理的事情。从后面打西河等情况看,建成这个时候也在运作,只不过史料湮灭,建成的运作基本没有留下来,而且建成本来也不是无能之辈,他能狠心的抛弃小弟弟,也是常人所难(李建成、李元吉弃其弟智云于河东而去)。

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拾,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吾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

4、李渊应该是多少知道建成、世民的各自运作的。只不过不说而已,一但世民来鼓动造反,先推卸责任,这应该是李渊老谋深算的地方,成功自己还是老大,不成功,只能说是逆子所为(当然他自己也跑不了,不过在拥兵自重的情况下,也许能逃一条生路?)。李渊把责任都推出去了,破家亡躯真的要世民自己承担,化家为国的享用者却是自己。李渊的算计到家了,但是世民也没有失去什么。


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因取纸笔,欲为表。世民徐曰:“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汉奸的言论》
5、起兵之后的一些小故事,不详细说了。杀王威、高君雅都说明李渊早有准备,否则怎么会埋下刘世龙这样一个小密探。要打中原,必然保证自己的后院稳定,因此刘文静出使突厥,摆平了突厥,算是立下了大功。“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高祖大悦,谓文静曰:“非公善辞,何以致此。”这说明文静是真有本事的。不过文静答应突厥的条件,等于汉奸言论。意思就是你可以到我们家来随便掳掠。

《共同奋斗的初期》
6、打西河,是建成、世民都立功的时候。这时候,矛盾不明显,甚至没有矛盾。而且裴寂也贡献不少,包括500宫女。孟宪时说,不知道这五百宫女对于打仗有什么用,呵呵。不是他假正经,就是他不好意思说。古人军队,何时能少了营妓。性欲是必须解决的,否则军队没有战斗力,长期以清教徒的信仰战斗,那好像很难。另外对于功高者,经常要赏赐美女的。可怜这些女孩子,本来是供应给皇帝享用的,现在变成了大兵们的享乐物了。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考异曰:创业注云:“命大郎、二郎率众讨西河。”高祖、太宗实录但云“命太宗徇西河”,盖史官没建成之名耳。唐殷峤传:“从隐太子攻西河”。今从创业注。)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义师初起,而人心如此,固可以取天下矣。)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言世民行兵有纪律也。)遂定入关之计。
义兵起,寂进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大将军府建,以寂为长史,赐爵闻喜县公。

《矛盾的出现》
7、打完西河,接着再打,就出现矛盾了。主要有2次矛盾,一次是打宋老生,一次是是否直接进攻长安。很不幸,李渊所必然有的保守心态,决定了他不能像一个红眼的赌徒那样去抉择,他需要的是稳定。这不是他的能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他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思路,屁股决定脑袋,这是必然的。而这时候世民表现出来的决断力,大大刺激了李渊的神经了。裴寂只是一个宫庭政客,没有实际的军事斗争能力,他所讲的话,都是李渊的意旨,换言之,他就是李渊的代言人,李渊不好直接说的话,都是裴寂来说(裴寂在提供了错误的建议之后,还能得到大量超额赏赐,足证,见上条的最后引文)。这两次决策的背后,就是李渊的决策。而世民表面否定的是裴寂,实际上否定的是李渊。世民是一个疯狂的赌徒,只有胜利和战斗才能带来他的地位的提升。保守太原,对于世民来说毫无疑义,“二公子”已经到头了。只要进一步的战斗,才能提升自己。李世民说对了,必须要赶快占领中心城市,这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裂痕出现了,李世民认为自己的决策和思路是正确的,可是你越正确,就越遭猜忌,李渊不可能不越来越怀疑这个儿子了。在怀疑儿子的时候,就必然要引重权势大臣。
黄永年先生处处以《大唐创业起居注》为证,我觉得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前面说过了,是各自的心态不同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手法不同,虽然世民后来有抹杀建成、李渊功劳的倾向,但是也不可一概以大雅书来推论。事实上,两唐书都只是史书,是历史解释,而不是历史文件。解释必然要有自己的目的。大雅之书,也只是一种解释,是追记的史书。这样说来,世民否定了李渊的决策,必然要带来李渊深深的焦虑。对于权力的看重,是李渊自身的考虑。绝不能让大郎、二郎超越自己,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而裴寂战败,只是得到了李渊的口头责备,更说明,李渊是绝对信任裴寂的。但是裴寂本身也是深怀恐惧的,他的请辞职,也可以算一种表现。
打宋老生:

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然。渊不听,促令引发。世民将复入谏,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曰:“军已发,柰何?”世民曰:“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世民乃与建成夜追左军复还。(考异曰:创业注:“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等而谓之曰:‘以天赞我而言,应无此势;以人事见机而发,无有不为。借遣吾当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来之理。诸公谓云何?’议者以‘老生、屈突通相去不远;李密谲诳,奸谋难测;突厥见利而行;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都之会,义兵家属在焉。愚夫所虑,伏听教旨。’唐公顾谓大郎、二郎曰:‘尔辈何如?’对曰:‘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必欲求利太原,宁肯近忘马邑!武周悉其此势,未必同谋同志。老生、突厥奔竞来拒,进阙图南,退穷自北,还无所入,往无所之,畏溺先沈,近于斯矣。今禾菽被野,人马无忧,坐即有粮,行即得众。李密恋于仓粟,未遑远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言不可听。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不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唐公喜曰:‘尔谋得之,吾其决矣。三占从二,何藉舆言。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太宗实录尽以为太宗之策,无建成名,盖没之耳。据建成同追左军,则是建成意亦不欲还也。今从创业注。)丙子,太原运粮亦至。八月,己卯,雨霁。庚辰,李渊命军中曝铠仗行装。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曰:“汝测之善,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无能为也!”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打长安:

将佐复推渊领太尉,增置官属,渊从之。时河东未下,三辅豪杰至者日以千数。渊欲引兵西趣长安,犹豫未决。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脩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渊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
及京师平,赐(裴寂)良田千顷、甲第一区、物四万段,转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
裴寂无才干的表现:
武德二年,刘武周将黄子英、宋金刚频寇太原,行军总管姜宝谊、李仲文相次陷没,高祖患之。寂自请行,因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得以便宜从事。师次介休,而金刚据城以抗寂。寂保于度索原,营中乏水,贼断其涧路,由是危迫。欲移营就水,贼因犯之,师遂大溃,死散略尽。寂一日一夜驰至晋州,以东城镇俱没。金刚进逼绛州。寂抗表陈谢,高祖慰谕之,复令镇抚河东之地。寂性怯,无捍御之才,唯发使络绎,催督虞、秦二州居人,勒入城堡,焚其积聚。百姓惶骇,复思为乱。夏县人吕崇茂遂杀县令举兵反,引金刚为援,寂击之,复为崇茂所败。被征入朝,高祖数之曰:“义举之始,公有翼佐之勋,官爵亦极矣。前拒武周,兵势足以破敌,致此丧败,不独愧于朕乎?”以之属吏,寻释之,顾待弥重。
裴寂辞职:
  六年,迁尚书左仆射,赐宴于含章殿,高祖极欢,寂顿首而言曰:“臣初发太原,以有慈旨,清平之后,许以退耕。今四海久安,伏愿赐臣骸骨。”高祖泣下沾襟曰:“今犹未也,要相偕老耳。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

《矛盾激化与跟人政治的敏感》
8、两次争论,已经促动了李渊敏感的神经(事实上他也无法不敏感,如炀帝就说过他,怎么还没死啊。)这里已经更清楚的明确了,裴寂就是自己的人,而世民否定了裴寂。世民否定了裴寂,也就是否定了李渊。但是裴寂的更蒙信任,自然激起了世民的反感。一有机会,他也不会放过裴寂的。这个机会是高祖创造的,所谓同床事件。而文静也有自己憋气的事情,因为自己是世民的人,得到的升迁不如裴寂。所以在同床事件中表现就很强烈。刘文静就不服气了,这个不服气,代表的可不是他自己,代表是李世民的一股势力。因为李纲、萧瑀、世民都在救文静,可以说,他们越救,越把文静推向了死亡的命运。而矛盾就扩大了,代表了2派的分裂。可以说,李渊气的是世民,是世民与自己在“敌”对,而文静是世民的人,所以必杀以警世民。这是权力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李渊杀文静,就是给世民看的。所以文静在临死的时候才能说“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这时候还不是全国胜利的时候,杀战友还不到时候,顶多也就是杀杀王实味之流而已,还不到杀大臣的时候。文静的话,就似乎难理解了。但是如果划线来看,就很好理解了。文静在说世民,他自己是世民的人,世民这时候无法抗拒李渊,只好抛弃文静。任由李渊杀掉文静了。所以文静才会有这种感慨,他不是埋怨李渊,而是埋怨世民,世民为自保而未全力救护文静。

对裴寂的特殊:
上待裴寂特厚,群臣无与为比,赏赐服玩,不可胜纪。命尚书奉御日以御膳赐寂,视朝必引与同坐,入合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称为裴监而不名。
刘文静谏曰:“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上曰:“昔汉光武与严子陵共寝,子陵加足于帝腹。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
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文静尝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家中妖怪数见,文起忧之,遂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时文静有爱妾失宠,以状告其兄,妾兄上变。高祖以之属吏,遣裴寂、萧瑀问状。文静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而高祖素疏忌之,裴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强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

文静临死:
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

关于该说法:

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静必死的原因在高层争夺》
总之,就是4个男人分成2派。本来是一伙的,但是随着势力发展,对最高决策权的担心,成为李渊考虑的关键。世民提出了好建议,但是与李渊的想法不同,而世民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李渊自然不能不怀疑。而随着父亲的怀疑,世民也流露出脾气。父子出现分歧,臣下就只有选择,而无法逃避,特别是裴寂和文静这样的先驱。他们想不选择都不行,在关键时刻,你只有选择一头,而不能首鼠两端。裴寂选择了李渊,可文静想不选世民都难,何况他早就选择了世民。只好靠在世民这边。一但靠上,则双方争夺更趋激烈。裴、刘的反目,绝不能只看作是他们个人的矛盾。他们只是外在的表现,内在的根源是高层矛盾。不过这些矛盾在外患未止的时候,还不算严重,最后的爆发,就是玄武门之变了。而在现在这时候呢,明显是李渊占据上风,他的势力肯定要大于世民。而裴寂这时候推波助澜,又把矛盾推向高潮,他让高祖必须决策:你是选我还是选文静,李渊只好选裴寂。世民也就只有任李渊杀文静,无法挽救。李渊最后要杀刘文静,是跟人政治的被迫选择,当然他没有看到此招实在是“昏”,是他政治谋略不如李世民的地方。文静之死,其实是给李世民看的:“你不要觊觎最高权力!”跟人政治的选择,实在是为难的选择。文静之死,是跟人政治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大臣,当你跟对了人,你就呼风唤雨,当你的主子失势,你也就要倒霉了。而整你的手法,就是抹黑你,不是贪污,就是你要谋反。孟宪时说他的看法是强化“皇权”,但是我觉得,不必局限在“皇”,换做其他的权也是一样,只要是最高权力的争夺,哪怕是想像中的风车战斗,也必然要大起风波的。孟宪时说在世民为文静说情才激起了李渊的猜疑,我认为是先有了李渊的猜疑,而世民救护才不力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办法抵抗住李渊的压力(后来救敬德就简单多了,说说话,就救下来了)。恰是最开始已经形成了李渊和裴寂,世民和文静的关系,文静才会死。因为李渊杀他,就是给世民看的。刘文静投靠的是潜力股,不过他抛售的太早,把自己赔了进去。裴寂买的是表面绩优股,却没想到很快就要大跌不止。后来世民说裴寂:(贞观二年)太宗祠南郊,命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辂,寂辞让,太宗曰:“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遂同乘而归。 黄永年先生说“这话很见斤两”,是啊,多明白的话啊。长孙是我的人,你是我爸爸的人,你还是给我小心一下吧!裴寂的命运:

三年,有沙门法雅,初以恩幸出入两宫,至是禁绝之,法雅怨望,出妖言,伏法。兵部尚书杜如晦鞫其狱,法雅乃称寂知其言,寂对曰:“法雅惟云时候方行疾疫,初不闻妖言。”法雅证之,坐是免官,削食邑之半,放归本邑。寂请住京师,太宗数之曰:“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寂遂归蒲州。
  未几,有狂人自称信行,寓居汾阴,言多妖妄,常谓寂家僮曰:“裴公有天分。”于时信行已死,寂监奴恭命以其言白寂,寂惶惧不敢闻奏,阴呼恭命杀所言者。恭命纵令亡匿,寂不知之。寂遣恭命收纳封邑,得钱百余万,因而用尽,寂怒,将遣人捕之,恭命惧而上变。太宗大怒,谓侍臣曰:“寂有死罪者四: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罪一也;事发之后,乃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所谋,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阴行杀戮以灭口,罪四也。我杀之非无辞矣。议者多言流配,朕其从众乎。”于是徙交州,竟流静州。

同时,文静:
贞观三年,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




感谢停云兄指正。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7-9-25 18:53:59

我的月亮啊!!!

字小得太可怕了,特别是蓝色的字。

请诸位书友反馈一下。

天人合一 发表于 2007-9-25 18:56:31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于2007-09-25 18:53发表的 :
我的月亮啊!!!

字小得太可怕了,特别是蓝色的字。

请诸位书友反馈一下。

怎么可能,我这里显示的很好啊。黑色是3号字,蓝色是1号字。都挺大的啊。你的电脑的问题吧。

woi55 发表于 2007-9-25 19:55:15

我也正常。我也要去听课。。。

白草折 发表于 2007-9-25 20:44:30

Re:四个男人的故事--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

“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似还有一说(陈寅恪),李唐曾“臣于宊厥”始毕可汗,刘文静为牵线人,杀文静在入关以后。

楼主人事上分析透彻,说“我认为是先有了李渊的猜疑,而世民救护才不力的…”
此事乃世民最后允许了高祖上下其手。文静聪明而自负,却没有能力看清楚自己的斤两,在两相倾轧时,被太宗抛弃。自己人、我的人,各个斤两也有所不同,文静错估李二的狠。

孔乙? 发表于 2007-9-25 22:17:41

是网页文字大小设置的问题,我这里设“中”,大小正合适。

yngwie 发表于 2007-9-26 16:15:33

昨天和停云兄聊到天人兄的帖子。我向其请教一个问题,即向来认为,同为李渊之子,李建成与世民二人争夺皇位继承权,才是权力矛盾所在,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当然,李渊在这过程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若如天人兄所言,由刘文静事件切入,来探讨李渊与李世民二人之间的权力纠结与斗争关系,似与向来看法有些不同,而且,自己不明白二人所争者何在?停云兄有所回应,也举了些例子来推想天人兄如此分析的原因,其说颇有理趣。这里我便不越俎代庖了,请停云兄自己来说说。

依一般的认识,太宗除了应取得其父之欢心,亦需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藉由军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与力量,这是其觊觎太子之位应有的做法。刘文静为太宗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在天下未定之时即被杀,诚值得玩味。但设想,天人兄所云,文静之死,其实是(李渊)给李世民看的,即对李世民的一个警告,“你不要觊觎最高权力!”基本上,仍在于打击其觊觎太子之位的激切之心与作为。当然,事后看来,这着棋并未成功,最终并没有削弱太宗的决心,反倒成为敲响玄武门之变的警钟。所以,自己设想,刘文静事件发生的关键,仍在于争夺太子之位的导火线上。

以上是听课的一点感想,要请天人老师指正。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9-27 00:04:17

凭印象随便说说:
  刘文静被杀的背景是李世民已经羽翼渐满,可以和其父分庭抗衡,大有功高盖主的迹象,这正是古代帝王最为嫉恨的,即使父子关系也会互相忌惮,所以李渊明里暗里照顾或培养李建成,就是为了权力的合理分配.
  为了平衡和分配权力,李渊一度考虑死后让李建成建都长安,李世民建都洛阳,分潼关而治.可以想象李渊为了避免两个儿子间的骨肉相残,可谓煞费苦心,既然要平衡关系,就要废掉强势方,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刘文静再合适不过,因而成为李渊这个棋盘通盘考虑的一个卒子.作为李世民的一个宠臣,刘文静是李渊警告秦王的最好切入点和杀鸡骇猴的最佳人选,如果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矛盾始终存在,他早晚会被作为一个卒子使用.也就是早晚要做个倒霉蛋。至于和裴寂矛盾,只是表象而已.

hufucopy 发表于 2007-9-27 00:37:39

引用第7楼钱一文于2007-09-27 00:04发表的 :
凭印象随便说说:
  刘文静被杀的背景是李世民已经羽翼渐满,可以和其父分庭抗衡,大有功高盖主的迹象,这正是古代帝王最为嫉恨的,即使父子关系也会互相忌惮,所以李渊明里暗里照顾或培养李建成,就是为了权力的合理分配.
  为了平衡和分配权力,李渊一度考虑死后让李建成建都长安,李世民建都洛阳,分潼关而治.可以想象李渊为了避免两个儿子间的骨肉相残,可谓煞费苦心,既然要平衡关系,就要废掉强势方,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刘文静再合适不过,因而成为李渊这个棋盘通盘考虑的一个卒子.作为李世民的一个宠臣,刘文静是李渊警告秦王的最好切入点和杀鸡骇猴的最佳人选,如果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矛盾始终存在,他早晚会被作为一个卒子使用.也就是早晚要做个倒霉蛋。至于和裴寂矛盾,只是表象而已.


又是人所共知的陈词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9-27 09:49:12

引用第8楼hufucopy于2007-09-27 00:37发表的 :



又是人所共知的陈词
能不能有些创意??bs你。。

ly188 发表于 2007-9-27 11:05:53

以前看过一点这部分的书,不过我看的不是正史,所以难免有点倾向性,请大家谅解

      从文中那句"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可以看出,刘文静的心里其实是不平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可惜当时没有心理医生)

      同时,我觉得李渊杀刘文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他儿子的将来,或者说唐的未来,因为,刘文静的出谋划策常常是不择手段的,当然作为至高无上的王权有时是需要一些不择手段

      如果刘文静当时没死,那么日后世民和他相处可遇见不会融洽的,如果是建成那更不用说了,但到那时想除掉刘文静就没那么容易,虽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没有理由的杀一个功勋之臣,对于政治是能稳定,但对于人心,特别是已经稳固的朝廷来说,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应该说性格决定了刘文静的命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个男人的故事——李渊为什么一定要杀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