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9 22:59:01

96岁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2007年09月08日 09:59:26  来源:新京报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9/08/content_6685229.htm

(转帖案曰:这个题目真不好!!!)
“杨绛老人头脑很清晰,这本书不能算是她的封笔之作。”商务印书馆编辑郭红说。近日,杨绛老人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该书显示了作者对人的生死、灵魂等问题的思考。

商务印书馆称,BIBF期间,杨绛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样书刚一亮相,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就买走了版权。郭红称,由于商务印书馆一直在编辑出版《钱钟书手稿集》,因此与杨绛老人交往密切。“8月中旬,我们知道她有这本书以后,立即提出在商务出版。杨绛老人知道我们做《钱钟书手稿集》很辛苦,经过争取之后,她把这本书交给了商务。领导一路绿灯,因此仅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出版了。”郭红说,参加BIBF当天,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就看到了这本书,晚上就和商务谈好了版权。

杨绛在书中称,自己三年前患病住院期间,一直在思索《走到人生边上》这个题目。回到家后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然后通过读书帮助自己思索。《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共分为两部分,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记者张弘)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9-9 23:05:36

走到人生边上
钱先生去世让我伤心好久,还哭鼻子了呢。

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9 23:16:16

引用第1楼louselice^_^于2007-09-09 23:05发表的 :
钱先生去世让我伤心好久,还哭鼻子了呢。
这是上帝收回了他的智慧~~

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9 23:18:41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新华网 ( 2003-08-01 10:14:20 ) 稿件来源: 中国艺术报

文/严欣久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终于出版了,我赶紧买了一本,一口气读完。虽说和杨绛先生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相隔几幢楼,但对杨先生的家事也和读者一样,一无所知。我也只有在散步遇到杨先生时,打个招呼,或散谈两句。所以这篇小文仅限于我在院子里看到、听到的杨绛先生。




  初识钱锺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锺书、杨绛夫妇。婆婆与他们夫妇同是清华的校友(低他们几届),知道他们喜欢花,尽尽老学友的情谊。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1987年10月版),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 锺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与一些人相比,我那次造访真是幸运。黄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些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谢谢!谢谢’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锺书不近人情。事实上,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有他们的工作计划,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了,人应该谅解理会的。”回想起来,当年我40岁,与他们是两辈人,又是无名小卒,初次相识,以“朋友”相称,可见待人之平等,而他们谢绝采访,也可见他们的做人原则。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7月6日),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我最喜欢《我们仨》的第二部分,原来生死离别也可以用这种时空切换,亦真亦幻,亦醒亦梦的方式来写,滤去了病人怎样遭受病痛的折磨,突出的是魂牵梦绕的独特感受,因而那份刻骨铭心的哀痛才显得格外凄美、苦涩、温婉、动人。这部分的最后一段文字:“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室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可谓字字泣血。失去亲人梦醒时分的痛苦,家不再是家的冰冷多么震撼人心。

  这些文字不由得使我想起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散步时,我又遇到了杨先生。她散完步正准备回家,遇到院里一位老干部,也是她的老学友,这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被阿姨推着散步。得知她还没有吃晚饭,杨先生对她说:“天晚了,快回家吧。”老人说:“我的家没有了,家里的人都不见了。”杨先生听了不免触景伤情,说:“我的家也没有了,家里人也都不见了。”其实那位老人的亲人还健在,只是她病重常认不得自己的亲人了。而杨先生则是清醒地独自感受与品尝亲人失散之痛,让人格外心酸。然而杨先生的表情却是平静的,正如她在《我们仨》中写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甚至忍俊不禁,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tiantian 发表于 2007-9-10 09:41:53

Re: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引用第3楼宋公明于2007-09-09 23:18发表的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甚至忍俊不禁,也要亲手放一放。
.......

这里的“忍俊不禁”用得叫人“忍俊不禁”。

hong 发表于 2007-9-10 12:36:53

唉~~~~~~~~~~~~~~~
宋兄啊。。。。。。让我说点啥好!

swb 发表于 2007-9-10 12:57:28

Re: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引用第3楼宋公明于2007-09-09 23:18发表的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
新华网 ( 2003-08-01 10:14:20 ) 稿件来源: 中国艺术报

文/严欣久

  得知她还没有吃晚饭,杨先生对她说:“天晚了,快回家吧。”老人说:“我的家没有了,家里的人都不见了。”杨先生听了不免触景伤情,说:“我的家也没有了,家里人也都不见了。”.......

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10 20:33:57

引用第5楼hong于2007-09-10 12:36发表的 :
唉~~~~~~~~~~~~~~~
宋兄啊。。。。。。让我说点啥好!
杨绛先生引蓝德诗云: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hong 发表于 2007-9-10 23:44:08

不是不是,兄误会了,我是说,你对钱杨先生那样仰慕,却碍于啥啥啥而失去可能请教的一次机会喽!

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11 12:24:04

引用第8楼hong于2007-09-10 23:44发表的 :
不是不是,兄误会了,我是说,你对钱杨先生那样仰慕,却碍于啥啥啥而失去可能请教的一次机会喽!
如此老人,让她在崇敬与赞誉中散步人生吧!
她的寂寞,无人能够安慰;
她的安详,无人可以打扰。
仅仅作一个读者,我已该心满意足了~~

hong 发表于 2007-9-11 12:31:34

是, 是,所以偶不知道。。。。。。让我说点啥好!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9-11 15:42:06

引用第7楼宋公明于2007-09-10 20:33发表的 :

杨绛先生引蓝德诗云: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

宋兄引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人,我的师爷——国内一个著名学者,一生从事宗教研究,做人乐观豁达,写的文章和书都是从宗教(尤其佛教)方面劝告别人把生死看的洒脱,不要被死所困。
谁知道他临终时却拉着我老师的手,流下两行老泪,承认自己对死亡十分恐惧。
希望杨先生能比我的师爷洒脱,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12 13:20:52

引用第11楼钱一文于2007-09-11 15:42发表的 :


宋兄引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人,我的师爷——国内一个著名学者,一生从事宗教研究,做人乐观豁达,写的文章和书都是从宗教(尤其佛教)方面劝告别人把生死看的洒脱,不要被死所困。
谁知道他临终时却拉着我老师的手,流下两行老泪,承认自己对死亡十分恐惧。
希望杨先生能比我的师爷洒脱,
.......
往年读到:
《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中说在夜深人静时,常可听见老先生莫明其妙地大喊:“我要死了,不过生日!”。
《文汇月刊》上记述梁实秋临终前在病床上坐起大叫“给我氧气”。

回想他们文章的精雅,不免感慨人生的残酷!

哲人王 发表于 2007-9-12 20:00:54

简略报告一下阅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的心得

2007-09-12 01:09:49   来自: vivo (上海)

  其实心得就是没什么心得。大学同学从京抵沪,V下班后伙同另一个沪上同学一起为他接风洗尘,坐地铁去餐馆的路上顺便在陕西南路站季风书园买了一本,边吃饭边聊天边读,吃完饭说要出去玩,就去了一个酒吧,进去兜了一圈觉得没意思,换一家,因为时间尚早,这家酒吧室外部分灯火通明,于是伴随着吵闹的音乐继续读。
  
  全书看了序言,前面几篇说鬼神、说命运、说人性、说灵与肉、说人生价值的文字,以及最后讲杂乱的小故事的文章,总体感觉没什么大意思,前半部说理并不深刻透彻,基本是老生常谈,后面大致延续了《我们仨》的文字风格,明白如话地回忆一些往事,讲讲听来的故事,说一点孔子的八卦,比如他最喜欢的学生可能是子路,他家的女人应该很贤淑等。大家喜欢看杨绛的书,大约是冲着钱锺书的内部消息去的,不过可以遗憾地告诉大家,本书内牵涉到钱的内容比较少,更多的是她家丑陋的阿姨,和名妓谈恋爱的三叔,爬树抓猫的老先生,劳神父,乞丐,闹鬼,窗外筑巢但死了子女的一对喜鹊,英勇扑灭厨房的火(这好像和《我们仨》的内容重复》)。总体来说,笼罩全书的思想大概就是对鬼神、灵魂半信半疑,但倾向于信,劝人为善,要培育“灵性良心”,做一个生命有价值的人,以一个司机相隔十年把捡来的4万元钱交给公安局给小书作结,用此一例证再次说明了“灵性良心”的现实存在。
  
  封面用艺术纸,还算挺括,可惜设计简陋。比较薄,不到200页。商务印书馆态度有点不谨严,编校粗疏,无数个地方不知道到底要把句号放在引号内还是外面。看得快,倒是没发现错别字。
  
  暂时只能说这些,因为在酒吧有段时间离开了座位,等再回来的时候,书已经无影无踪,问服务员,全说不知道,只好悻悻打道回府。全书一共读了80页左右吧,后面的八卦小故事看得多,前面的思考没深度,也没什么创见,只匆匆翻阅了一小点。以后有机会再把它读完,反正篇幅不大,V又深喜钱锺书,不能不爱屋及乌。
  
  大家有空闲的话V推荐去翻翻吧,文字清晰平易,不会费什么脑力和时间,说实话,一个老太太到了九十六岁脑子还如此清楚,V非常佩服。

redhat028 发表于 2007-9-12 21:14:38

能在96岁写书的人恐怕廖若晨星吧,绝对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freshi 发表于 2007-9-12 23:33:50

温暖的三口之家

chrdjs 发表于 2007-9-13 11:18:14

不太喜欢杨先生,《洗澡》、《我们仨》,几本书读下来总感觉她是个可能比较聪明但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翻来覆去就是讲我老公如何如何我女儿如何如何我们家如何如何
也许她的段位比较高,风采神韵我这等俗人领会不了吧

hong 发表于 2007-9-13 11:48:51

呵呵~~~~~楼上直言哈!
关于钱、杨先生,后学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尤其学问,哪里是偶能说道的。
只说一点:《我们仨》——钱媛已婚,老先生也就此一女,女婿当比亲儿子,可可可。。。只有“仨”。。。。。
开始,偶没注意,后来偶家有人不满。。。。再后来,偶赞同。。。。哇噻!
及时雨啊千万别扁偶啊。。。。。。

宋公明 发表于 2007-9-13 13:18:58

引用第17楼hong于2007-09-13 11:48发表的 :
只说一点:《我们仨》——钱媛已婚,老先生也就此一女,女婿当比亲儿子,可可可。。。只有“仨”。。。。。开始,偶没注意,后来偶家有人不满。。。。再后来,偶赞同。。。。哇噻!及时雨啊千万别扁偶啊。。。。。。
哈哈~~~岂敢岂敢!
聪明人大多比较自爱,甚至于自恋,也是可以理解的~~~~~~~~
很老很老的老人,自然喜欢怀旧。至于她最怀念的故人是谁,是她的自由。女婿也者,未必家家都是“丈母娘看姑爷,越看越顺眼”滴~~~~~~~

newshakes 发表于 2007-9-13 16:33:32

才子才女的文人绝配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96岁杨绛“走到人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