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下午上课的路上,远远看到两个大人领着个穿蓝花小棉袄、小棉裤、带毛线小帽儿的娃娃,活脱一个农村小孩儿,可是仔细往脸上一望,竟是我以前总遇到的那个洋娃娃,一个长在中国的外国小孩儿。现在不要说城市里的孩子,就连农村的孩子也已经很少有穿手工缝制的棉袄棉裤的了,这个小洋人儿居然十足的乡村扮相,真是可爱极了!不禁让沉闷的心倏地轻松了一下。
可能是从小最先接触了大量外国童话的缘故,所以我对外国文学一直喜好颇深。相反,可能是儿童时代读了贾平凹的某篇作品给我留下了阴影,到了大学时,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厌恶与日剧增。记得大三要考研,很多当代文学的课我都逃了,可是外国文学课我却几乎一节不落地听,尽管我考的不是文学,尽管当时的老师特意卖人情给我,说我可以不来听他的课,然而我还是坚持着。
这种情绪一直没变,我也读了苏童莫言池莉等等,我感觉沉重甚至窒息,我觉得文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尽管我知道这些作家写出了某种生活的真实,但也让我对当代文学(小说)彻底失望。
后来,开始经常看电影。我几乎从没主动看过国产的电影,但是同屋非常热衷于此,每一部新出的国产电影都乐此不疲地观看,我被迫也跟着看了一些。喜剧的电影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我所说的是严肃题材的。有一次,我朋友推荐我看《孔雀》,说是中国最好的电影,看了十分钟以后,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会给我任何惊喜,我还是坚持看完了,但一如既往地沉重。
小时候我爸比较喜欢看外国的电影或是电视剧,我当时却用一种儿童的“恶俗”嘲笑他,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太可恶了!一个被自己孩子讥讽的父亲一定非常伤心。在我们成长之初,有某一个时期,我们接受了成人的世故与庸俗,然而一旦我们学会了判断,必然会摒弃偏见,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我们是自由独立的个体的标志,就是我们绝不会去重蹈复辙,我们必然要走出一条新的路。
我知道自己绝不是崇洋媚外,我热爱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上那些辉煌的成就,单是唐诗宋词所传达出的意境就已经让我自豪不已了。当代文学和国产电视为什么让我如此失望?我以前从没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凭一种感觉,它们让我不舒服,让我振奋不了精神。直到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我自己才有了某种粗略的总结:外国文学及外国电影里,总是充满了野性、自由、荣誉感,它们让人在悲壮的审美感受之后,产生了信念和力量。即便是《冰河世纪》《别惹蚂蚁》这类的卡通片、《哈利波特》《指环王》这类的魔幻片,都不亚于《勇敢的心》《角斗士》《亚瑟王》等历史片给人心的冲击和力量。不谈这些电影在细节上不可避免的漏洞或是俗气之处,只是在审美感受上,它们就不知比中国电影好多少倍。中国的电影里没有“英雄”,就连那部叫做《英雄》的电影,也没有塑造出真正的英雄。更不要提《夜宴》之类伪装深刻的所谓“大片”了。“英雄”是属于人民和历史的,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一个真正的英雄,留给人们的绝不只是决意赴死的悲壮,而是一种对整个民族倾尽生命的呼唤!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和国产电影还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在揭露血淋淋的事实方面毫不含糊。可是末了也只落得个“一声叹息”,除了沉重就只有沉重。
老子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学电影与外国文学电影的重大区别所在。中国文学电影描写了太多市井生活的不幸与挣扎,却从没试图将积极有益的引导加诸其中。中国需要的不是现实,相反,现实已经太多,几乎淹没了所有生的希望。我们缺乏信仰和激情,缺乏荣誉感和历史感,缺乏寻求出路的执着和坚持,我们不知道出走的路在哪里,我们甚至不知道必须走出去!
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困境,也是中国人的生存困境。施人以恩德只是权宜之计,而真正救赎的希望,在人们的头脑中。石骨不化,就算掏心掏肺,也无非是多牺牲一人。坐在铁屋中呐喊毫无用处,我们自己必须炼就钢筋铁骨,磨尖了武器冲出去,再告诉人们,这武器是如何制成的。
同样是商业大片,同样以赢利为目的,西方人的电影却能做到一箭双雕,既赚回了票房,又发扬了人文主义传统。相比这下,国产电影以及那几个所谓为中国电影呕心沥血的导演,胸怀还是太狭窄,千军万马、尘土飞扬的场面,也比不上一个威廉·华莱士在砧板上倾尽生命的呼喊:“FREEDOM!”
想要听到更强大的声音,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唤醒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呼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