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odo 发表于 2007-8-10 08:50:13

对华国际银团的演变

对华国际银团的演变
宓汝成

国际银团这种跨国经济实体,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其资本输出、海外联系的“自然”产物。早在19世纪下半期,在欧洲已有出现。我国于甲午战争中以败于日本亟需交付巨额赔款,在俄、法、英、德诸国鉴于清政府库空如洗都企图通过贷款以增强其在我国的殖民主义威势中,英国于1897年5月向有关诸国倡议停止恶性竞争、联合组织银团承担贷款,法德等国认为这个倡议设若成为事实英国势必于中居于支配地位,不屑理会;虽未成事实却是资本主义强国金融机构联合组织专以贷款我国为对象的国际银团的先声。进入20世纪,继英、法两国金融组织联合设立华中铁路公司后于1909年6月接受德国德华银行的参加,一个虽未名而由三国财团组成的三国银团出现了。接着,美国于1911年5月23日强行加入,构成四国银团;到1912年6月20日,该银团以吸收俄日两国财团再度扩大成为六国的。次年3月19日,美国财团宣布退出六国银团减缩成为五国银团。它在欧战旋即爆发后唯苟且存在,并长期处于支离破碎状态;尔后自我宣布到1919年6月10日为它的终止日。1917年,美国倡议由英、法、日、美四国财团组织新银团,于1920年6月正式成立,持续到1937年年中,以自我消逝结束其存在。

第一节 英法德三国银团的形成和吸收美国组成四国银团
一 未名有实的三国银团
英法两国的一些银公司专以对我国华中地区铁路建设为贷款对象,于1904年合资组成华中铁路公司后,获悉湖广总督张之洞重新策划举借外债以修建湖广境内铁路,分别派遣濮兰德(J.O.P.Bland)、贾斯霭(M.Casenae)来华;经英国驻汉口领事法磊斯(E.H.Fraser)陪同谒见张氏表示:“欲借款与我”;后者即饬湖北提学使高凌霨、湖北施鄂道曾广镕与之面议。该公司自恃资金雄厚,又有各自政府力促其成,提出“必欲干涉中国路权”的条件;如要求由贷方“包修全路工程”、“力争工程师”掌握控制购料用款大权等等;张之洞以其“种种无理要求”“实出情理之外”;洽谈数月,无结果。
德国在其在华势力急剧增强中,时谋突入英国声明为它的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以竞胜争雄。德华银行在德国政府侵华政策的指引下,紧接于上述洽商中止的次日,派柯达士(H.Cordes)为代表向张之洞表示:愿以宽松条件提供贷款。张氏提出原则方针,诸如“商借商还”等等;柯达士“一切承认”,并自愿“息扣从轻”;迅即达成协议。虽则如此,张之洞鉴于英国正“联挈各国”“组织公司”,竞夺铁路贷款之权之利,未必甘愿罢手;在与德华于1909年3月签订《中德湖广铁路借款草约》附一谅解:“如英商据约力争”,“仍应向英议借”。
正当德国国内对此《草约》讴歌为“德国资本在和平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突破了英国对长江流域的独占权”声中,英国外交部向我国驻英公使李经方“强词诘责”;其驻华使朱尔典(J.N.Jordan)则向外务部提出抗议,要求撤销。同时,英国与法、德两国派员在柏林进行洽商,于5月间达成协议:(1)由英、法、德三国财团联合向中国提供贷款550万英镑用以修建粤汉铁路两湖段暨川汉铁路湖北段即后被习称的湖广铁路;(2)英法的款项供修建粤汉的两湖段、德国的供修建川汉湖北段;(3)如果川汉川段亦需借款,英法亦得参加。
英、法、德三方分别由汇丰、东方汇理和德华三银行的代表签署了上述《协议》,意味着此三国财团虽未名而有其实的三国银团形成了。

二 四国银团的组成
英法德三国财团间既由竞争对手转成为合作伙伴,更以强势地位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终使后者屈从其意旨于1909年6月6日在汇丰、东方汇理和德华三银行代表联合提出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鄂境川汉铁路借款草合同》上由湖广当局签字画押。
美国其时正力谋以“金元外交”使它的对华的国际政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落到实处;一得知上述铁路借款合同的草签,其国务院除了训令驻英公使芮德(W.Raid)急速面会英国外交大臣,提出“均等”参加要求;另向英法德三国正式提议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实行国际间充分的诚挚的合作,以解决这次贷款中国的问题。英国对美国的要求在原则上并不拒绝;法德也是。英国驻美大使函致美国国务卿诺克思(P.C.Knox)建议:美国财团派代表赴欧与三国财团代表在业已签订的合同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商谈合作问题。26日,美国财团代表司戴德(W.Straight)离美赴英,7月7日与摩根公司驻伦敦代表一起与三国财团代表开始会谈。美方除了列举一些往事如清政府曾应美国要求,为修建川汉线需借款时可以考虑向美商借等等为据,认为理该让其参加外,并坚决要求平均分享贷款的权益。三国代表以美国的既得权益早因1905年中国赎回粤汉铁路而被废除,只同意让予美方在川汉铁路借款中获得1/4的份额,而未达致妥协。
美国继而采取两手:一方面有违外交常道,迳由总统塔虎脱(Wh.H.Taft)亲电清廷摄政醇亲王载沣,强词要求允许美国财团参加;另一方面,它把花旗银行其时与清政府已有成议的币制实业借款(?),向三国财团提议与之共享,以换取被接受参加湖广铁路的贷款。直到1910年5月23日,四国财团代表在巴黎签订一件协定,作为1909年6月6日英法德三国财团与中国签订的那份草合同的补充;允诺美国享有同等权利。银团既接受美国财团的参加,标志着由当年世界上金融实力最雄厚的四个国家金融资本跨国组成的联合经济体--四国银团的成立。

--------------------------------------------------------------------------------
银团(Consortium),或作财团;其由多国组成的便是国际银团。为资区别,文中对多国组成的实体作“银团”;其成员各国的银团概作“财团”。本文所述的诸银团的成员情况,既有有形的组织,如德、法等国;也有极松散的,但有一代表银行,如英国;就美国说,则根本不用此词,例作“诸银行”(Banks);这里不作区别,概称“财团”。
定稿未奏折;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简作:张之洞:《全集》),卷70,页32-35,1928年。
定稿未奏折;张之洞:《全集》,卷70,页32-35,1928年。
转引自日本驻德公使珍田致日本外相小村函1909年4月23日。参看宓汝成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页172-17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Papers Relating t0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简作《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09年,页151-161。
“Papers Relating t0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简作《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09年,页151-161。
塔虎脱致致醇亲王电,1909年7月15日,诺克斯致驻华代办费莱齐(H.P.Fletcher)电,同日;《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09年,页178、l79。

第二节 四国银团先扩成六国、旋减为五国组成的变迁
美国财团之能参加三国银团既与币制实业借款权益转让给该银团有关。这笔借款从一开始,日俄两国即共同认定是美国插足它们分别认为自己势力范围即东北地区的南、北两部的严重行为。此两国驻华公使即分别向清外务部声称:“如果中国政府签订任何具有政治含义的借款”,实指币制实业借款,要求有俄、日两国银行的参加”。待币制实业借款于1911年4月一订立,他们更集矢于合同的第十六款, 对清政府兼施外交压力、军事恫吓,意图阻止此项借款竟成事实。日本政府向俄国政府指出:这笔借款的要害,在于使中国政府承担义务,尔后涉及东北地区的借款都须与该银团商定;表示日本政府绝不容许“四国银团”据此第十六款取得向满洲中国企业提供资金的优先权;希望能与俄国“共同要求废止”这一条款。俄国总理大臣斯托雷平(П.А.Столыпин)旋于6月初召开的远东问题特别会议,同意日本的提议,决定与日本政府“拟定行动计划,共同采取必要步骤,促使四国银团取消向中国政府提供涉及东北地区的贷款”。双方经多次磋商,终于同月26日把事先互
相同意的抗议照会分别递交法国;要求法国政府设法“取消”(俄方用词)、“修改”(日方用词)第十六款。此外,为求能满足法国资本渴望扩大对华贷款的愿望,向法国提议正式组织由俄、法、日三国财团参加的银行团,独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贷款权益。
四国银团于7月下旬伦敦会议就第十六款发表声明:“中国政府不支持银行团”对贷款中国东北地区享有任何垄断权,用以安抚日、俄;而丝毫没有化解日俄两国的“疑虑”。
11月7日,俄国驻法大使伊滋渥尔斯基(A.П.Иs B 0ьскин )受命向法国财团表示:四国银团所有对华贷款必须经俄国同意;又、银行团的借款不得涉及满蒙。法国财团代表力劝俄国、还有日本,加入四国银团。俄国反向后者游说:如果法国财团退出四国银团,俄国政府可以允许法国在俄国势力范围内投资。 这些成为导致四国银团扩大成为六国组成的一个前因。
1911年10月10日我国爆发武昌起义;同年底,国内酝酿“南北议和”;英、法、德、美四国为支持清室所任命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决定贷与款项,即日后最终达成的《善后大借款》。该四国驻华公使约见俄国代办和日本公使,希望该两国也参加此项贷款,使它具有更广泛的国际性。俄国的反应是“看不出我们加入四国银团有何好处”;唯一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是法国财团退出四国银团并在新的基础上与之重建一个。1912年2月,法国驻华公使马士理(Jacquin de Margeie)向俄国驻华代办谢金(M.Щ.eкйн)保证,法国财团决不会接受与满、蒙、新疆有关的贷款,同时再次邀请俄、日两国参加四国银团。
俄国注意到怂恿法国退出四国银团势难成为事实,打算改由道胜银行另行组成一财团,与四国银行团而不是与四国的财团洽谈贷款事;且要求“平分”对华借款的权益;遭到英法两国的拒绝。
日本提防与俄国一起对四国银团采取长期对抗,有可能使自己丧失参与上述贷款的机会。其驻俄大使本野一郎告知俄国外交部:“日本政府认为此项借款纯属政治性质,必须参加;希望俄国作出相同决定”。俄国在日本执意加入下,顾虑于“如果俄国再予拒绝,道胜银行在对华借款中便将陷入孤立”,始认定也以参加为宜。3月9日,法国政府照会俄国,再次解释:俄国在加入银行团后对它在长城外的利益不会受到任何损失,以资转圜。本野在致俄国外交大臣备忘录里则说明“日本政府经过深思熟虑,深信在目前条件下,就加入四国银团和组建六国银团一事进行谈判,更合时宜”,“亟盼早日解决这一问题。”
俄国政府在日法两国的敦促下,决定参加四国银团,但坚持两点:必须“消除国际银团在中国北方展开于俄有害活动的可能性”;并要求“在预定用于这些地区的企业或以这些地区的税入作为担保的对华贷款中取得优越地位”;谋求在参加银行团后,能与“各国共同控制中国财政上获得发言权”。
3月18日,俄国驻日代办电告外交大臣:日本于当天“宣布由横滨正金银行代表日本财团加入四国银行团”;使后者顿感遭到被同伴抛弃的孤独。他约见本野,对日本就此事单独作出如此决定表示不满;认为日本曾提议两国参加银行团应有保留条件,凡涉及长城外地区的借款均须经日俄两国认可,而今日本同意参加了,有背原先的约定。本野答以目前只需提及参加银行团的原则性保留条件;至于保障两国特殊利益的细节,可待在各财团之间订立协议时提出。俄国在日本已经参加的情况下,于4月6日通过外交渠道分别致英、法、德、日、美五国大使的备忘录里声明:“俄国政府准备与参加善后借款的各国政府平等条件下参加”是项借款;但声明在此项借款中不应包含任何损害俄国在中国北满、蒙古和西部(意指新疆)的特殊利益。
5月中旬起,俄日两国财团与四国银团一起,开始就前两者参加善后借款问题展开会谈;6月18日,双方就借款的用途、担保品等,达成协议;在准备对中国提供借款时,银行团将从中国政府取得关于借款或垫款的用途的确实报告转达给六国财团,“以便它们在任何借款或垫款成立之前,可以征询各自政府的意见”。“每一财团都保证将不办理为其政府所反对的业务”,使俄国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俄国政府则要求在议事录中添着一笔:“万一俄国或日本财团不赞成根据本协定拟予贷出的任何垫款或借款”,则“俄国或日本财团有权退出本协定”。在这些协议、谅解的基础上,20日,英、法、德、美四国财团与俄、日两国财团签订协定,标志着四国银团从是日起扩大成为六国银团。
六国银团《协定》中称:“日俄同意以平等地位参加对华的改造大借款[即善后大借款]及其垫款”;并分享因此而产生的各项利益优先权,和财政、工业、商业或政治各方面的特权。“日俄两国财团可以在其国外发行债票;比利时的金融市场视为俄国市场的一部分”;又、比利时财团视为俄国财团的一部分。“日俄两国在不涉及其它各国共同的担保品及债券的发行情况下,可以在满蒙等地提供地方性或实业性的贷款”。尔后“银行团行事如果有与日俄两国利益相悖,日俄两国财团可以退出国际银团,但并不影响其它四国的权利和义务”。英、法、德、美四国财团据此也作了同样的保留。
六国银团组成当天,在向袁世凯政府提供一笔垫款的同时取得后者同意,六国银行团作为它的“财政代理人”,以五年为期。
六国银团在与袁政权磋商善后大借款中,以愿意贷款中国的金融机构很多,不时遭到银团外金融组织贷款竞争的冲击;1913年1月10日该银团采纳英国建议,希望六国政府应予同意,对于其国民不遵守六国一致同意的条件的任何借款计划,不予支持;又为保护投资者起见,对于本金与利息之偿付应规定适当的担保;须对借款进项的使用加以监督,以便防止中国政府不受监督即可取得款项(不论是利用存款办法或其他办法);和借款特权须经各有关国家驻华公使馆核准。换句话说,它意图从此享有独揽所有为它所想揽办的对华贷款特权,并控扼当年我国政府的财政大权。
六国银团与袁世凯政府磋商善后借款基本就绪,在其内部对行将出任中国政府一些部门顾问的分配上,美国以未获一职引为不满。其驻华公使嘉乐恒(W.J.Calhoun)致国务卿诺克思认为,眼前的六国银团中除了美国财团,都成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大国以实现其自私自利的政治目的”的组织,应该考虑美国是否“脱离国际银行团”的时候了。他又认为六国银团的活动,正背离着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原则;应作出决断,或解散国际银行团,或退出银行团。美国其时适届新旧总统交接之际;美国财团一时把握不住政府的政策动向,向新任国务卿布莱安(W.J.Bryen)探询新政府对银行团的政策是否同前任政府的一样?给予的答复是:“本政府不赞成借款的条件,或加于政府方面的责任”。美国银行家们心领意会,于3月19日发表声明:已往“业已不顾重大风险,为美国政府效力;现在……为服从政府所宣布的政策,完全退出中国的借款谈判,并通知欧洲及日本的各财团。”第二天,新任总统威尔逊发表声明,美国财团只有在其政府的明确请求下,才愿意继续参加拟贷与中国政府的借款。
英国财团收到美国财团的退团通知并转致其它四国财团后,于4月2日复信美国财团:“同人们对于美国银行团的断绝联系感到遗憾”!“但仍将尽最大努力使美国银行团希望完全退出借款团的愿望得以实现”;并要求美国财团仍“应受六国银行团协定条款的约束”,不能“与五国[银团]对华借款作竞争”,除非善后借款已经发行或放弃,或者时间已过五年。
美国财团与宣布退出国际银团同时,声明对参加期间所分享的权益,绝不放弃;并通告已授权花旗银行代表美国财团全权处理。
六国银团以美国财团的退出,缩小成由五国(英、法、德、俄、日)财团组成的五国银团。

--------------------------------------------------------------------------------
克罗莱:《司戴德传》,(H.Croly:《Willand Straight》,页382;1924年,纽约)。
此款所及要点是:“清政府因办理本合同之事款项不敷,欲续办借款”,以及“以此借款兴办之事或与其有关联者,应先请银行等承办”;如与之“商办不成”,则“可另与他资本家商办”。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2年,页99-100。
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四卷,页783-784、785-786。《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2年,页99-100。
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四卷,页783-784、785-786。《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2年,页99-100。
参看《帝俄侵华史》,第4卷,页785。
道胜银行于1910年合併北方银行(Bangue du Nord)改名为俄亚银行,尔后两名兼用;文中按史料原记,兼用两行名。
参看《帝俄侵华史》,第4卷,页786-787、788。
参看《帝俄侵华史》,第4卷,页786-787、788。
参看《帝俄侵华史》,第4卷,页786-787、788。
参看《帝俄侵华史》,第4卷,页788、790-791。
参看《帝俄侵华史》,第四卷,页788、790-791。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2年,页124。
马慕瑞:《中外条约汇编,1894-1912》,(J.V.A.MacMurry:《Treaties and Agreements with and Concarning China,1894-1912》)第2卷,页1023。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3年,页150、160、168、180。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3年,页150、160、168、180。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3年,页150、160、168、180。
美国财团声明,1913年3月9日,伦敦摩根公司致爱迪斯函,同月20日,威尔逊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声明,同月20日(原件英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日文档案,以下简作“日文档案”。
汇丰银行致摩根公司函,1913年4月2日(原件英文),日文档案。

第三节 五国银团的存在和自我宣布终止日
五国银团的首着活动,是继承六国银团与袁世凯政府业经商定的善后借款合同,于1913年4月26日签字使之正式成立。又、对早先六国银团已经有意不揽办实业借款的考虑,于同年9月26日通过决议:该银团贷款对象项目,“专以财政借款为限”,从而为某些国家以实业借款之名进行政治借款之实置备便利条件。袁世凯政府继借到善后借款之后虽一再提出续借申请,它也有意提供;但数经接触而未认真做成一笔。
1914年欧战发生,组成五国银团的英、法、俄、日、德五国中的前四国既共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不言自喻,前四国财团怎能与德国的继续合作共事?只是没有、也无需声明地于事实上把德国财团排除出了五国银团。
实存的四国财团中的英、法、俄三国既卷入与德国的鏖战之中,无力贷款也顾不上贷款;日本虽也宣布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但它更认为这是加紧在我国扩张殖民主义势力的绝好机会。每遇我国北洋政府向留守在北京的银团代表提出借款要求,该银团谋求遏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异常扩张,一再向虽然已非银团成员的美国财团求援;其结果,不是借贷交易未竟成事实,就是被日本财团抢先揽得一次、二次、三次的以银团名义由它预行垫款来解决。
1916年12月中旬,法、英两国财团继此前几次要求、强烈希望美国财团能再度参加国际银团。过后一个月,日本驻美大使和日本外相分别与美国国务卿和美国驻日大使商谈在对华实业借款上两国间的合作办法,并劝请美国财团再度加入银行团。美国政府答以它在远东没有政治野心,不反对合作,但不赞成对中国实行强迫。至于再度参和银行团,美国政府已另有打算,便批评现存银团是一个干涉中国主权的政治联合组织:表示无意重新加入。
1917年1月30日,法、俄、日、英四国财团在伦敦会议上通过决议,敦请美国财团重新考虑参加银行团的问题;如果办不到,请它指定某个其他财团代替它自己的位置也成。
美国财团虽未作出积极反应;于3月初致国务卿兰辛(R.Lansing)函中称:这是推进美国在东方商务的一个重要机会。兰辛回称:“不应接受其它国家财团的邀请。”一星期后,美国财团代表晋见兰辛重申前请。后者说:“自从1913年以来,威尔逊总统没有改变他的看法”,“不应与其它国家或银行家发生关系”而鼓励、支持美国银行家与中国政府直接洽谈借款。另、他认为当前中国国内混乱情形,美国政府“还不可能对国际银团作出一项明确的政策声明”。实则美国政府在此际,正在策划由它倡议另行组织一个新的国际银行团。
同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作为原俄国财团的代表银行即道胜银行在其本国虽不复存在,它的巴黎分行以道胜创业资本组成法国所占比例大于俄国本国等原因;在法国的支持下、其它诸国的默许中,转以俄亚银行的名目在国际银团仍充作俄国财团代表存在着。
五国财团的实际已陷入支离破碎,却仍掮着这个牌子不放;不过,也仅仅只是一块五国银团的牌子罢了。
五国银团中仅存成员的英、法、日三国财团代表为与美国代表磋商组织新银团,于1919年5月中旬集会伦敦时于会外顺便就五国银团的未了事作出决定:该银团于6月18日期满时不予延长;从而宣告此日为五国银行团的终止日,事实也是如此。

--------------------------------------------------------------------------------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6年,页148-149。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7年,页117-118,126-127。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7年,页117-118,126-127。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7年,页117-118,126-127。
《New York Time》《纽约时报》,1919年3月26日,6月6日。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7年,页134。


第四节 新银团的组成及其消逝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将结束时,美国鉴于日本于战争期间交替采用军事、政治、经济(主要是贷款)手段,急剧扩张在华势力,严重威胁它既定的“门户开放”这一国际政略原则的贯彻。它凭借其在战争中骤形增强的国力,既谋避免与日对抗而予以遏制中,乃向同有感受的英法两国、也向日本,倡议为贷款中国重新组织一个国际银团,借以主导中国--进而整个亚太地区局势的发展。这样一个国际银团于1920年10月组成了,名为新银团。过后一年多,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侈言“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等等;新银团心领意会,认为这些原则的真正转化为现实,“仅恃政府无济于事,还有赖于我们资本家、企业家、商人等全力赞助而后可”;即作出决定,甘作实施该公约的一个合适工具(an appropriate instrument);从而把自己的属性从富具政治色彩而毕竟是一个跨国经济实体,蜕变为固是一个跨国经济实体更是地区国际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只是一个“工具”。它之为“新”,除了从时间上说相对于此前的诸银团是新的;更在于它与此前几个国际银团同中有异,含有如上所述的新质。
一、美国的倡议和英法日三国的初步回应
1918年6月20日,美国国务卿兰辛继头年11月设想使美国财团重新加入既存的国际银团之后,向总统威尔逊(W.Wilson)改行建议:立即着手组织一个专揽中国贷款的国际银团。他认为当前围绕中国展开的国际关系与美国几年前退出六国银团时大有不同;协约国在大战中的协作致胜经验应予发扬,对贷款中国一事也该以合作精神取代曾经有过的剧烈竞争而导致危及和平的做法;宜由美、英、法、日四国财团联合组成一个国际银行团。威尔逊同意他的主张。国务院随即约请全美金融巨头--摩根公司等八家首脑对他所准备的方案,在美国财政部官员参加下,展开讨论并征询意见。
7月8日,曾任总统经济顾问、金融业巨头拉门德(T.W.Lamont)等给兰辛信里,保证他们一定要为实现政府的愿望而尽心效力;具体建议:(l)由美、英、法、日四国金融界分别组成各该国的财团,然后联合组成国际银行团;鉴于英、法两国财界一时正处于窘迫状态,在不损害它们作为成员财团利益的原则下,采取由美日两国财团代为出资的办法来解决;(2)为避免发生不健康的投资和恶性竞争之类事情的发生,成员各国应把各该国内有意参与对华金融活动的组织,最广泛地招集在各该国财团之内;尔后,各该国政府将不再支持没有参加本国财团的金融组织对华的单独行动。(3)希望美国政府公开声明美国财团是在美国政府授意下组织起来的,以期有利于日后债券的发行和推销;和(4)美国财团一经组成,其成员单位即把所拥有的对华贷款利益或取得的优先权等权益,统统让归待组成的国际银行团,或归还给中国政府;并希望其它三国也能照此办理。同时,这些巨头紧张地展开组织美国财团的工作,到同年l0月中,涵盖全美各地之对中国金融财政业务饶有兴趣、并经国务院同意的3l家--尔后又陆续增加5家共计36家金融企业,组成措词作“诸银行”(Banks)的极其松散的美国财团。国务院汲取上述建议要旨,作成备忘录说明国际银团的贷款包括当时区分为政治借款和实业借款的所有借款;借款的条件不应损害中国行政主权等等;于同月26日分别送达英、法、日三国驻美使馆;正式倡议由这四国财团联合组织一个国际银行团。
英法日三国在过后一个多月里先后作出回应。英法两国政府以各该国刚经大战的严重损伤,眼看日本称霸中国威胁自己在华的既得的和日后可能获得的权益,意图倚傍美国牵制日本,积极响应;也提出一些问题,希望予以澄清。如英国询问方案宗旨既反对有损中国主权的规定作为中国借款的担保;那末,对现存的由贷方推荐被任命为中国关、盐、烟酒各税收机关的顾问、监督等,准备怎么处置?又,既要组织一个专门贷款中国的国际银团,对中国究竟需要多少款额可做过统计或估算?并提醒美国:英、法、俄三国1917年对比利时作出承诺:大战结束后允许比利时财团参加国际贷款团,是否准备履行这个诺言?法国也提出一些问题;并力争吸收与法国金融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旧俄俄亚银行仍作为俄国财团代表参加,即使一时只是名义上的。
日本警觉到美国的倡议旨在联合英法约束自己;经权衡利弊:加入,定将损碍它在“满蒙”的特殊地位;拒绝,则在“满蒙”已有的特殊地位有可能难以保全;两害取其轻地决定参加。它在8月24日致美国复文里则重在盘问:组织一个新的国际银团,对已往的银团成员所拥有权益、相互关系怎么处置?拟议中的国际银团为什么要求其成员财团须放弃其所拥有的权益?具体指出如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东北地区对几条特定铁路和对中国汉冶萍厂所享有的贷款优先权难道同样应予放弃?设想中新的银团贷款项目是所有的贷款--政治借款和实业贷款(包括铁路贷款)的全部?每个成员财团国政府“将不止是支持”、而且“还要制止未加入该国财团的一些独立金融机构贷款中国的行为?……要求美国一一给予澄清。
10月8日,美国国务卿在分致英、法、日三国驻美大使信里笼统地表示了美国政府对它最近向有关三国提议组织对华借款团的方案在原则上获得极大欢迎引为满意;在所附备忘录里通报了美国金融界已经组成美国财团、所有成员单位即把所拥有全部对华贷款权益让渡给美国财团;意在言外地敦促其它三国也援例仿行。它就三国提出的具体问题,作了有选择的答复。如肯定拟议中的国际新银团一旦组成其成员财团须将其所拥有的贷款利益、优先权益,让渡给新银团承受;确认新银团将承贷政治、实业两类贷款,并以此中界限很难划清为理由;对所有贷款的条件不应侵犯中国的主权和损害中国的行政独立;但对已经成为事实的若双方认为必要,美国不予反对。最后,强调四国政府对各该国财团在银团业务范围内的活动将给予积极而独享(active and exclusive)的支持。
美国的答复,日本认为对所提出的问题诸多回避;法国则对拟组建的国际银团把实业借款也列在业务范围有保留;独有英国表示同意。英国政府且关照英国财团代表银行--汇丰银行尽可能地扩大英国的财团,把所有对华金融业务与有兴趣的单位都张罗在内。这些表明:组织新的国际银团的倡议之转化为事实,还有待于继续磋商。英、日、美三国接受法国的建议,决定在巴黎召开一次四国财团代表会议,继续考虑银团的组织规程。

二、巴黎会议协议和我国的朝野的反应
l9l9年5月11-l2日,美、英、法、日四国财团代表集会巴黎,就美国倡议组织国际银行团所达成的《英法日美四国财团协议草案》(Draft Agreement Between the British, France, Japan and American Groups)简作“巴黎会议协议”;要旨如下:
(l)英法日美四国财团联合组织专门对中国提供贷款的国际银行团;(2)各国财团所拥有的借款利益、优先权益统归银行团;此中实业(包括铁路)借款之已在实施且具有“实质性的进展”的则可不在此列;日后贷款中国业务,一律公开招募,作为银行团的共同事业;对于拥有此种借款利益和优先权的其它当事者的各国财团将尽力劝导使之转让给银行团;(3)俄国政府一被四国政府承认,应让俄国财团加入;(4)银行团正式成立后考虑比利时财团的加入;(5)各国财团在银行团运作中只能代表一个国家,不许直接、间接充作其它国家利益的代表;各国财团应各有组织章程,并分送给其它三国财团各一份存查;(6)实业借款,特别是铁路借款,应视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各国财团共同分担;并训令其代表和工程师制定方案、计划,以贯彻统筹办理的原则;(7)日本财团加入银行团后承接德国的份额,参加中国的湖广铁路借款;(8)本协议经各国政府批准后发生效力。
上述的(7),实为对日本的让步,希图以此换取日本对国际银团“开放”被它称作有特殊利益的中国“满蒙地区。”日本代表小田切对(7)的规定表示“深感兴趣”之余,却作了保留声明:日本在满洲及东部蒙古的特殊权益受到任何不利影响的如此重大问题,他“未经授权”讨论。
5月20日,日本内阁决定作出回应:日本财团可以有条件地参加四国新银行团,决不把满蒙地区的权益让与这个银行团;但为了表示“诚意”,交出已享有的山东和福建的铁路权益谋以此换取其他各国对中国全境的开放。
6月,美国政府率先批准巴黎会议协议;通报给其它三国并希望各该国能于现存的国际银团即五国银团结束日前都予批准。其它三国政府对上述协议则提出一些问题。如英国政府在同意该协议要旨之余对各国政府对各该国财团该给予“积极而独享”支持的限制,表示了英国国内对华具有投资利益的单位奇多,势难实行;并对实业借款主张付诸自由竞争。法国意见类似,并以法国政府向不限制私人的经济活动,法律也禁止垄断特权;由财团“劝导”财团外当事者把其所拥有的权益让予银团难以实施。日本对实业借款之具有“实质性进展”的判定,主张由各个有关国家自己来作出,美国反对;最后采纳英法两国的意见,按银团成员多数的决定。
美、英、法、日四国背着中国议论处置涉及中国事,其讯息从一开始即不时传到国内。它们达成了《巴黎会议协议》,美国国务卿向中国驻美公使送达副本,“嘱”转报国内“密存”。北洋政府国务院暨外交、财政两部得悉拟议中的新银团计划,认为其对华贷款一不分政治、实业、铁路,再不分现在、将来,均归该团承办的这种办法既妨碍我国“行政主权”,侵害中国发展实业之自由,且显与美国政府倡议不侵犯中国主权的宣言相悖。它虽明确认识到美、日等列强如此这般行径,根本无视中国主权尊严而“绝不计及中国之地位”;却不敢抗争,唯知委曲隐忍!广大人民大众以国家尊严遭凌辱,激愤心情形诸文字,揭穿拟议中的新银团的实质是妄谋从“垄断我国一切借款,攘夺我铁路、实业利权”人手,“制我国财政之死命,断我国民经济之生业”;严正表示:“抵死不能承认”,并呼吁政府“严峻拒绝以固国权而卫国民”。国会议员中也有反映:“巴黎会议协议”实质是列强企图“以经济灭亡我所设计的政策”,质问政府将怎么处置?北洋政府迫于民意和舆论压力,为资敷衍,却只虚应故事般电令驻美公使代办容揆向美当局声明“碍难赞同”了事。

--------------------------------------------------------------------------------
《中国年鉴》 (英文),页809-810。
《美国外交文件》1918年,页169-191
这八家是J.P.Morgan & Co,Kuhn Loeb & Co.,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First National Bank(New york),Chase National Bank,Continental & Commercial,Trust & Saving Bank,Lee Higginson & co.和 Guaranty Trust Co.。

新银团文件(Documents Relating to New Consortium),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日文杂档(以下凡采自该“文件”者,简作DNC。又,该文件部分装订成四册,部分散页;都未编号;成册的未注页码。)
DNC。备忘录一般不记年月日,所引这份备忘录注有日期,是送达日使馆的一件。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1918,页188-189、192-193。
参看[日]外务省编: 《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八年第一册,页184-86,第143号文件。
DNC。
《美国外交文件》 (英文),1918,页191-192。
《美国外交文件》 (英文),1918,页435-437。
参看王纲领著:《民初列强对华贷款之联合控制--两次善后大借款之研究》,页102-103,台北,1982年版。
Barclay to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June 7,1919; 《美国外交文件》 (英文)1919,页442-444、 443-445。
Barclay to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June 7,1919; 《美国外交文件》 (英文)1919,页442-444、 443-445。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八年,第二册,上卷,页285。日本外务部备忘录,1918年8月24日。又DNC。
国务院暨外交、财政两部复驻美代办[容揆]电稿,1919年6月27日;北洋政府财政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以下简作“二史馆藏”)。
四川总商会暨各社团致大总统、国务院电,1919年; 《铁路救亡汇刊》,页1-2,1919年。
何淼森、杨以俭等12人请咨政府文,1919年4月,北洋政府筹备国会事务局档案,二史馆藏。又,该文作为“建议案”,也有记作“质问案”的;见《交通史路政编》第6册,页3798-3799。
国务院和外交、财政两部复驻美代办电稿,1919年6月27日;北洋政府财政部档案,二史馆藏。


第四节 新银团的组成及其消逝2

三、日本的“满蒙”除外要求的提出和撤回,以及新银团自我定位为《九国公约》的“工具”
日本政府经由日本财团代表小田切万寿之助于19l9年6月18日分别函致美、英、法三国财团称:“日本以满洲和蒙古两地基于地理的历史的特殊关系,曾经英、美、法、俄诸国在不同场合给予承认的事实;特别是l917年11月2日《兰辛-石井协定》的认可”,要求保留在这一地区的特殊利益,必须排除于拟议中的国际银行团的活动对象地区。
这个要求,显与《巴黎会议协议》原则相悖。拉门德经与英、法两国财团代表非正式磋商,复函拒绝:“蒙古和满洲是中国的重要部分”,任何企图把这些地区排除于国际银团活动范围之外绝对“不能接受”;并对《兰辛-石井协定》作了一些辨解。拉门德明确表示:美国反对“任何国家拥有有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特权”;这个问题超出各国财团亟欲讨论的范围,须报请国务院来解决”。
7月30日,美国国务院致日本驻美大使文中指陈日本的“满蒙除外”要求,既足以损害银行团的预期功能的发挥,而且正与银行团的组建原则相冲突;同时表白:其它各国政府无意于损害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现有利益。除了通过英国敦促日本撤回其“除外”要求外,它准备如果日本坚持其要求即排除日本改由英、法、俄、比诸国财团另行组织国际银团。
日本面对美国的反应,采取低姿态而寸步不让的方策。外务、大藏两相授权正金、兴业两银行经理梶原仲治和土方与拉门德展开交涉;坚持日本政府“确认四国财团巴黎会议决议”决不能理解为将使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利益受到任何不利影响,接着外务省以这些内容为主旨作成备忘录训令其驻英法大使面交驻在国外交部备案。更补充所以要求“除外”的理由,说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向西伯利亚地区推进的“赤化”,是“可怖势力”的东侵;可能危及日本、远东地区的安全等等。
英、法两国对日本“除外”要求都深不以为然。英国认定日本在玩弄“试探气球”(ballond’essai)策略,企图在组成银团一事上取得最有利于自己的规定,而力作转圜工夫。它提醒日本,划分势力范围有逆时代潮流;以及其它国家鉴于满蒙地区与日本邻近,不会在这里追求特殊利益,倒会让日本取得一些特殊利益的。另一方面,它怀疑美国准备排除日本另组银团的可能性,希望美国缓和态度,不宜以排除日本另组银团对日本咄咄相迫。法国生防日本一旦竟被排除于待组织的国际银团,更可“充分自由”(full free)地行动,进一步扩张在华的势力,甚或碍及它自己在华的利益;除了与英国相呼应,并把美日两国所坚持的在原则上明明对立,却说作似乎并无多大岐异相调和。
l919年底,美国谋求突破僵局,决定派拉门德亲往日本与日本当局作一面对面的交涉。次年2月20日他到达东京,旋即与日本政府指定的代表、兴业银行总裁井上准之助展开谈判,耗时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拉门德决定暂离日本,于3月27日来华活动。4月3日,他一到上海,即以当年中国政府软弱可欺,要求中国政府把已经废除的德国在湖广铁路借款中所拥有的权益让由日本承受;谋以牺牲中国的权益;换取“满蒙除外”问题的解决。
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其外交活动;既传讯息给英国:远东的许多重大问题系于拟议中的国际银团究竟是成是败,如果真要让日本参加必须作更大的让步。外务次相则对英国驻日大使透露:内阁即将举行会议,决定参加银行团。继又以基本同文的照会先后送达美英两国驻日使馆,声称日本政府对英国政府同意日本所提方案中的原则,即“充分承认日本有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生存的正当愿望,尽量给予满足而感到欣慰”之余,表示了“欣然采纳贵政府的忠告并在其它国家政府也同意英国意见的条件下”,派本国财团代表与拉门德继续磋商,“以求圆满解决”“满蒙除外”问题。它也提出“让步”的对案,实则是把概括的“满蒙除外”换成足以构成其原所要求“除外”的多项特权;除了愿将洮(南)热(河)线某地至某一海口的铁路建筑权提供给国际银团外,其余的则以逐一条列相取代;即:“(l)南满铁路及其支线和该路线的附属矿山,不在银行团范围之内;和(2)吉会、郑洮、开吉,吉长、新奉、四洮等铁路,也不列入银行团活动范围内”。届建设时日本可以考虑邀请诸国投资;另、补上一句:将来如有涉及南满、东蒙的借款事件,若日本政府认为对日本的国防、经济生存上足以发生重大障碍者,仍得采取必要办法以保障日本国的安全。这就是日本的“让步”,实质是一步未让。
拉门德闻讯,认为解决“除外”问题有望,即返回日本。192O年5月11日,梶原致拉门德信中道:“日本政府与本财团对银行团约章中原来不明诸点巳完全了解”;奉政府训令:“自愿撤销”“满蒙除外”要求,愿与英、美、法诸财团“在同一条件下承认银行团协议”,并衷心赞同新银团对华的“总体规划和期求达到的目的”。同日,拉门德复以要旨雷同的信件;并覆列日本要求实指须“除外”的系列项目,构成《拉门德-梶原协议》。
这个协议日美双方都称之为“达成完全谅解”的结果。美国自诩日本“撤回”满蒙除外要求是坚持其“门户开户”这一原则的胜利(?)!日本则认为重要的在原则;“满蒙”以获得如英国所传达的消极承认:保证不损害日本的特殊利益,是外交的成功。
接着,英国希望日本政府“尽速赋予日本财团以必要的权限”,以利于尽快使有关各方都能获得持久而巨大的利益的国际贷款团的组成并开始行动。日本才与其它三国在同一条件下(on the same Line)参加国际新银团。
192O年lO月13日,四国财团代表在纽约会议上确认19l9年5月《巴黎会议协议》为可行,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正。15日,通过对华“贷款规约”,标志着新银团的正式组成。规定《协议》有效期为五年,数额在500万美元以下且符合新银团宗旨的贷款开放给银团外单位,以及欢迎中国的银行自行组成银团加入新银团作为成员;一旦中国政治稳定,银行团就可以提供财政援助,等等。
192l-22年之际,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侈言“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以合作替代竞争等等。新银团认为这些原则要真正转化为现实,“仅恃政府无济于事;还有赖于我们资本家、企业家、商人等全力赞助而后可”;而甘愿充作实施该公约的一个合适工具。 这样,国际银团课加给自己的行动重心,更转向于政治。
新银团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5月28日巴黎会议上,以各国亟需扩大出口,开拓中国市场;为避免竞争过烈,在所通过的决议里,广泛涉及中国内政;诸如“南北统一”、“裁军”、“制宪”、“国会改选”……等等。我国驻美公使顾维钧评称:其“侵犯我国之主权不一而足。”外交、财政两部认同这点;认为银团内部是在讨论“共同处分[中国]之方法”,“欲以经济上之限制”,企图能悉如其意地改革[干涉]我国政治。1924年5月,国际银团再一次在巴黎会议上,宣布行动方针:鉴于目前中国动乱局面,在未实现若干程度的政治和平前,不贷予行政款项;至于实业借款,如有确定担保并获得监督其用途之权,则当作别论。
同年7月,新银团执行委员会集会伦敦作出决议:《协议》届满时,延长五年。再次届满前几个月,英国财团于1930年4月向其它三国财团建议自动取消银行团的存在;但未被同意,又展期五年。
在此期间,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各成员国的国情,都剧变着。新银团的所谓“合作精神,”早被公开“竞争”、“争抢”行为取代着。1933年中,中美之间达成棉麦借款,日本暗中破坏;英国引为不满,认为美国此举有违银团精神。
1934年,日本发表《天羽声明》,根本无视新银团的存在,吓阻欧美等国不得对华作出经济、技术支援行动。美国政府噤若寒蝉,表示不愿领导与日展开面对面的对抗:英国与之类似,也不愿以声明表示自己的态度以致影响对日的外交关系。就新银团说,已犹似一具僵尸。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英国外交部1937年初告知美国驻英使馆:新银团“非但未能按照”其“创始人的原始意图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采取行动的障碍”。
新银团在其前景日趋黯淡中,拉门德以该团经费全由美国负担殊为不公,建议国务院予以解散;后者以不愿承担解散新银团的责任,以时机不宜为词暂予维持其存在。总统罗斯福旋对要求解散的主张,“深为遗憾”地表示不予反对。于是美国财团成员如坤洛公司、大通银行先后宣布自动脱离该银团。新银团执行委员会在1937年5月6日伦敦会议上决定任由英国自由行动;接着,汇丰银行与英国外交、财政两部考虑退出;美国向法日两国征询解散新银团的意见,在尚未得到回音前,日本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从此,新银团的解散与否问题,被搁置一边,也不再提起。似可设定,到1937年年中,新银团开始其自我消逝。
虽然,尔后直到1940年代初与新银团深有关系的人,如拉门德、艾迪斯(C.S.Addis)等人尚不时说起新银团该如何行事,以及汇丰银行考虑结清新银团伦敦办事处财务等等;这些不过是他们对已消逝的新银团的个人恋念和个别成员银行对其后事的料理,殊难算作还是属于新银团的行动的。
***
专以贷款我国为对象先后相继的几个国际银团,从1907年起30余年,其组成及其自我规定的宗旨和行为准则,历有变迁。最初,主要出自金融机构的主动,取得各自政府的支持而组成;迅即转成后者接受政府的旨意,变成有关国家以至特定政策推动下的产物;银团的贷款项目及其所及地区,初以铁路贷款为主,迅即推及财政贷款;直到凡是为它所瞩目的贷项都谋由它来独揽。银团内部成员,固有为化竞争为合作而参加组织国际银行团,以增强实力用以加重对借方的压力;也有唯恐银团或作出有碍其本国权益的行动而决定参加,以求有利于从内部进行牵制和抵制……等等。这些,决定了这个组织内部,始终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各个国际银团专以我国为贷款对象,而实际达成的寥寥无几。所有达成的仅有几笔贷款,有如成员财团中有所自白:一笔借款固是借款,而更重要的是“政治”的产物。先后相继的各个银行团固是一个国际经济实体,更是当年有关各国谋以贷款为手段控制我国的国际政治体制中的一个特定组织,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所有先后形成的银团,没有一个不标榜成员财团间以“合作”精神取代相互竞争;实际行动表明,在对付作为借方的我国时是合作的、相互配合的;从一笔贷款能博得的利益分配上,则从未有不展开激烈争斗的;进入1930年代,银团成员自己都漠视、或不承认其有存在的价值而终任其归于消失。


--------------------------------------------------------------------------------
《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八年,第2册,上卷,页290。又、DNC。
DNC。又,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Wallace, June 2l and June 23,1919; 《美国外交文件》 (英文),1919,页453-455,456-457。
美国国务院致日本驻美大使照会及备忘录,1919年7月30日;又,DNC。
Wallace to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June 21,1919; 《美国外交文件》(英文), 1919, 页454-455。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重要文书,1840-1945》,上,页503。
Earl Curzon to Mr.Alston(Tokyo),1919年l曰;E.L. Woodward o1d R.Butler ed.《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1919-1939》,(伍特华等编: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1919-1939》),(以下简作“伍特华等,编书”),卷6,页700。
Earl Curzon to the French Ambasador in London,July 29, 1919,见伍特华等编书,卷6,页650。
《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九年,第二册,上卷,页254-255。
梶原仲治与拉门德来往函件,DNC。
英国外交部致日本驻英大使馆备忘录,1920年5月17日。满铁: 《满铁关系条约集》 (日文)别册,第2集,页920-922。
会议记录,DNC。《东[日本]报论银行团对华方针》,《民国日报》1922年6月30日阿瑟•恩•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 《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页4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新银团与中国铁路》,译《大陆报》社论, 《民国日报》,1921年1月6日。
参看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二章,第三节二之(三),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参看王纲领著,前引书,页12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华国际银团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