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有感
bs3033会员有读《易经》有感,我就谈谈读南怀瑾《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有感其实bs3033会员读《易经》有感写得很好!只是现代人无暇读书罢了!孔子十翼融合理象数为一体,一般人难以读懂。容易误解。南怀瑾的书籍偏于义理。张其成偏于象数。
现代人在治学《周易》的所有著述大体都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所说并非如阎修篆所说: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千古不传之秘。
这二人都有互相吹捧的嫌疑。如:阎修篆著述《黄极经世书今说》(2006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南怀瑾称为:“详尽丰富,难能可贵。”。其实不过一家之言而已。
所以,南怀瑾的书籍大体可以作为引导(偏于义理,一般说是宋易。偏于象数的一般说是汉易。南怀瑾也不敢多谈象数,因为象数很难)。
如果借用《易经》原文: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那么可以简单认为偏于易经象数的著述为:形而下者为之器。偏于义理的著述为:形而上者为之道。能够结合象数理的古代著述都不多,何况现代。
孔子著述十翼,融合理象数为一体。其实,后代之人非常难以超越。南怀瑾先生在《易经系传别讲》《易经杂说》两本书所阐述的东西大概还很难说是孔子原意,作为一家之言读比较好。总之,南怀瑾的著述比某些所谓专家的著述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基本能够抓住重点。遗憾的是对象数仍然阐述不多。此也足见《易经》象数之难。因为只要明了象数(形而下之器)就不难通晓义理(形而上之道)。隔离象数与义理,分象数与义理为两家学说,甚至于把象数认为是迷信,而义理为真正的《易经》,这类冒牌学者实在太多。
但是,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还没有把象数与义理隔离开来。这是南怀瑾先生的可贵和高明之处。
这是我对南怀瑾先生《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两本书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因为本人也没有大量时间泡在古人著述中去挖金矿,所得极为有限。 南怀瑾的书是我大学时偏爱的类型之一,
适合年轻人修身养性之作,大师将国学浅议化,白文话。很有意思。
特别是南怀瑾阐释 佛学禅机,很多味道,大家都来研读吧;) 呵呵,怎么最近来了那么多爱读南怀瑾的人啊?
一发的热闹了。:) 引用第1楼windfly于2007-07-17 15:05发表的 :
南怀瑾的书是我大学时偏爱的类型之一,
适合年轻人修身养性之作,大师将国学浅议化,白文话。很有意思。
特别是南怀瑾阐释 佛学禅机,很多味道,大家都来研读吧;)
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多数是他的学生整理,随意发挥的很多,口误(见《南禅七日》)笔误都不少。其实不及读佛典原著来的深刻和过瘾!这是我读佛经与读南怀瑾先生的佛学国学书籍的感觉!
PS:适合年轻人修身养性之作--似乎说为适合年轻人佛学国学入门之书比较恰当!
打一个比喻:读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如喝啤酒或者葡萄酒,读佛经原文感觉完全不同,如同酒鬼必需喝高浓度醇酒一样。你要是去问一个老酒鬼,他愿意喝啤酒还是高浓度醇酒?答案不言自明。
其实绝大部分书籍称为《南怀瑾讲演录》也未必不可以。慎用“大师”一词,估计南先生看到这个帖子都会脸红!
如:成都龙江书院的冯学成先生所言:我最近一直在和朋友说,不要称冯老师是“国学大师”,实在愧不敢当,人家一喊,我就脸红。现在哪儿去找大师啊,没有人敢自称大师。像我这样的人,最多称自己是一名“国学行者”。
PS:南怀瑾阐释 佛学禅机,很多味道,大家都来研读吧--但是不能流于口头禅。南怀瑾先生是极重修行的,虽然很少在著述中见他痛斥口头禅。但是南怀瑾先生的演讲是以大乘佛教的圆满成佛为最高目标,而以做人的修行,小乘的修行为基础的,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这有点类似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民国太虚法师说:“吾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珈菩萨戒本。”可以互参。 醉人无能,怎敢妄评楼主之“粗制滥造的文章”!!! 我也读了不少,不错,但重在本身修行,否则光看是没用的. 个人认为读懂易经的人差不多说不出那种意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