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于德 发表于 2007-6-27 12:35:40

中英思维特征与语言组织方式的差异

中英思维特征与语言组织方式的差异


第一, 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与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一直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受这种传统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汉语多融会语句内部的语义关系,形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就造成汉语重意合,轻形式衔接。这种意合特征具有很大的信息浓缩性,当然,也容易引起语义上的模糊性。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只求达意就行。如“吃就吃,不吃就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假设和条件关系,没有用任何关联词来表示,但是,句子的意思对于重整体思维的中国人来说,一目了然。又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从诗中不难看出汉语所强调的“意合”,也就是讲究心领神会,讲究含蓄和言外之意。而西方人的思维特征却大不相同,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以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为主要出发点,将自然置于人的对立面去认识、分析,这样就使得西方的知识论特别发达,形成分析型思维习惯。他们往往将整个世界看作与主体相对立的外在对象,善于科学的逻辑分析,应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进行思维、组织语言。科学分析离不开形式逻辑,英语语句连接要求有规范的形式机制。因此,英语语言组织方式具有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完备的特征。英语行文的组织程度比汉语要高,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较多,出现频率较高。

第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观具象性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客观抽象性。最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思想的三种哲学———儒教、道教和佛教都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主张凭借直观理性认识去把握外在的世界,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具有具象性特点。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汉语强调事在人为,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因而,汉语在组织语言时,先要说出施动者,往往采用主动句、人称句,多以“人”或有生命的词作为句子的主语。汉语文章的结尾,口号式表达、主观性、教训性语言居多,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化倾向。而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来看,西人主张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从具体到一般进行抽象归纳。受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人在语言组织方面,注重实证方法的使用。在具体语言表达中, 多用无生命的名词做主语,被动语态多,句子组织结构严密,层次有序,句法功能一目了然。文章中常常收集一些令人信服的相关事实、数据及科研成果,用理由支持论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英思维特征与语言组织方式的差异